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或血管支架补救治疗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机械取栓治疗失败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综合卒中中心和其他19家综合卒中中心8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机械取栓治疗失败并行补救治疗达到闭塞血管血流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od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score,m TICI)≥2b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补救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球囊扩张组(30例)和血管支架植入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血管再闭塞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球囊扩张组中90 d mRS评分0~2分患者占比明显高于血管支架植入组(P <0.05);两组患者血管再闭塞率、死亡率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_均>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病史(OR=8.968,95%CI:1.162~69.196,P=0.035)、补救治疗方式(OR=0.243,95%CI:0.066~0.894,P=0.033)、侧支循环(OR=3.873,95%CI:1.029~14.576,P=0.045)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OR=0.809,95%CI:0.701~0.934,P=0.004)均为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取栓失败后行补救治疗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_均<0.05)。结论机械取栓联合球囊扩张能够有效改善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并未增加手术风险,且补救治疗方式是影响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与分析动脉狭窄/闭塞、侧支循环程度与前循环进展性卒中的相关性,旨在为前循环进展性卒中的治疗及预后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收集发病24 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85例,按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进展性卒中组及非进展性卒中组。评价两组血管狭窄、闭塞以及侧支循环情况。结果两组血管狭窄、闭塞以及侧支循环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狭窄/闭塞、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基底动脉狭窄/闭塞、3级侧支循环与进展性卒中的发生具有密切联系。结论动脉狭窄/闭塞及侧支循环的程度在预测进展性卒中的发生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早期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8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〇四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〇二医院、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8家卒中中心收治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将其分为他汀组和非他汀组,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对两组患者进行匹配,观察两组患者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90 d死亡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47例患者,其中他汀组200例(81.0%)、非他汀组47例(19.0%),经倾向评分匹配1∶1匹配后,他汀组和非他汀组各43例。倾向评分匹配后,他汀组90 d mRS评分0~2分患者占比显著高于非他汀组(P<0.05),90 d死亡率显著低于非他汀组(P<0.05),两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早期他汀类药物治疗、侧支循环均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结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早期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能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且安全性高,早期他汀类药物治疗是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对发病至治疗时间≤6 h的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7月19家卒中中心收治的103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治疗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血管内治疗组(65例)和非血管内治疗组(38例)。观察血管内治疗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率、48 h急性再闭塞率及血管穿孔率,同时对比两组患者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死亡率、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结果血管内治疗组中57例患者血管再通良好,血管再通率为87.7%,48 h内血管急性再闭塞率为7.7%,血管穿孔发生率为1.5%。两组90 d mRS评分≤2分的患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04,P=0.088)。两组患者90 d全因死亡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与非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及侧支代偿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经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确诊的大脑中动脉狭窄(其为责任血管)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分为轻度狭窄、中-重度狭窄组,采用经颅多普勒(TCD)评估侧支代偿情况,将中-重度狭窄组再次分为侧支代偿组及未代偿组。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来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 (1)轻度狭窄组与中-重度狭窄组NIHI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侧支代偿组与无侧支代偿组NIHI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侧支代偿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ACA)、后动脉(PCA)偏侧优势与同侧大脑中动脉(MCA)M1段严重狭窄或闭塞后脑灌注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月经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 MRA)诊断为单侧MCA M1段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30例,均采用GE3.0T超导磁共振行常规序列、3D-TOF MRA和三维准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PC ASL)序列检查,依据3D-TOF MRA提示有无ACA、PCA偏侧优势分为偏侧优势组和对照组,分析两组与3D-PC ASL显示动脉内移行伪影(ATA)发生率,同时通过CBF伪彩图测量患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血流量(CBF)值。结果偏侧优势组ATA显示率为92.86%(13/14),对照组患者ATA显示率为31.25%(5/16),同时偏侧优势组同侧MCA供血区CBF值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脑膜侧支循环是单侧MCA严重狭窄或闭塞的主要侧支代偿途径,MRA提示偏侧优势对于侧支循环建立显示具有较高特异性,CBF伪彩图ATA对于侧支循环显示较为敏感,两者在侧支循环显示方面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尤瑞克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青岛市中心医院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7例分为对照组(67例)和试验组(7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gene-related peptide,CGRP)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区域软脑膜评分(regional leptomeningeal score,rLMC)及疗效。结果随访6个月后,两组患者VEGF和CGRP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患者VEGF和CG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ADL评分和rLMC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DL评分和rLM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尤瑞克林有助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受损的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发病率的逐年攀升,已是威胁人类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疾病之一。高复发率、致残率及致死率无疑对人类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多项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侧支循环的建立与临床的预后有明显相关性。因此,不少国内外学者正致力于研究多种成像技术对侧支循环的评估作用,并根据不同影像学侧支循环评分判断疾病的可能预后状况。目前针对侧支循环的形成机制、影像评估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学者们提出的观点仍存在差异性,本文将针对脑侧支循环的概念、形成原因、分级以及不同影像学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支架成形术(stent-assisted angioplasty,SAA)治疗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效果,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收治的120例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支架组及参考组,各60例。收集两组一般资料,支架组给予SAA治疗,参考组给予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1 d、治疗90 d残疾程度、神经功能,预后不良。对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预后不良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治疗90 d,两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RS评分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预后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患者男性、吸烟及基底动脉病变占比均高于预后良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供血侧支循环建立的相关影响因素及预后评估情况。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应用Binary Logistic回归方法,对影响脑供血侧支循环建立的因素进行分析,并采用NIHSS评估侧支循环建立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有侧支循环组126例,无侧支循环组74例,有侧支循环组患者吸烟史率明显低于无侧支循环组,收缩压水平明显高于无侧支循环组,均具统计差异(P0.05)。其它脑梗死病史、冠心病史等对比无差异(P0.05)随访1年,有侧支循环组NIHSS评分低于无侧支循组(P0.05)。结论脑动脉狭窄程度、吸烟、高血压等均为对脑供血侧支循环建立造成影响的因素,同时,脑供血侧支循环有无建立,可直接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