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宁波市江北区婴幼儿腹泻病原组成及其流行情况,为腹泻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07~2008年宁波市江北区腹泻患儿粪便265份,采用细菌培养法检测6种肠道致病菌:沙门菌、志贺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杆菌O157:H7、致病性气单胞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快速检测粪便样本中轮状病毒,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轮状病毒核酸。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扩增并检测轮状病毒。结果:在265份样品中,检出肠道致病菌2株,致病菌感染率为0.75%。用ELISA法和RT-PCR法检出轮状病毒阳性样本分别为86株和84株,阳性率分别为33.21%和31.70%,两者检测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AGE法结果显示均为A组轮状病毒,未发现病毒细菌混合感染现象,而2岁以下腹泻病人,轮状病毒检出率为78.57%。结论:轮状病毒是江北区婴幼儿腹泻最主要的病原体,且以轮状病毒A组为主,2岁以下儿童是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应加强对腹泻儿童轮状病毒的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丽水市5岁以下腹泻婴幼儿粪便A群轮状病毒(RV)感染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胶体金法对2010年3月-2011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3373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RV抗原检测,并比较检测结果。结果:3373例腹泻标本中有982例RV结果阳性,阳性率为29.1%,其中6个月~1岁及1岁~2岁幼儿是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年龄段,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1.6%和35.9%。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的高峰季节是10月份至次年的2月份。结论:轮状病毒感染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以6个月至2岁组为A群轮状病毒的高发年龄组,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2月为感染高峰期,临床医生应重视腹泻病原的检测,以明确诊断,防止滥用抗生素而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使腹泻迁延不愈。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南宁地区轮状病毒腹泻感染情况以及接种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在疾病预防和保护性方面的作用.方法:采集腹泻患儿的新鲜粪便标本,采用A群轮状病毒诊断试剂盒,对南宁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急诊和住院部5岁以下腹泻患儿4171例的粪便标本进行A群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将其中1996例住院腹泻患儿分为疫苗组和非疫苗组,比较其轮状病毒腹泻发病情况、平均患病时间、并发症及严重病例发生率.结果:轮状病毒检出率以秋冬季节最高,4年总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2008 ~2010年相比,2011年检出率呈下降趋势.4 171例腹泻患儿中检出1 337例A群轮状病毒阳性标本,总检出率32.05%.各年龄段阳性率构成比为:0~3岁为97.24%,>3岁为2.76%(P<0.01),其中0~6月龄为4.79%,以6月龄~3岁为A群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年龄.1996例住院腹泻患儿中,疫苗组轮状病毒检出率9.61%,非疫苗组检出率40.26%(P<0.01),两组平均患病时间、并发症及严重病例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南宁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检出率近4年呈下降趋势,秋冬季节为高发期;6月龄~3岁婴幼儿是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接种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可以预防轮状病毒感染及控制重症腹泻,发展疫苗成为控制该病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章建伟  平雯  高峰  陈海江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0):1505-1506
目的:了解A群轮状病毒引起婴幼儿腹泻的感染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采集腹泻婴幼儿的新鲜粪便标本,采用A群轮状病毒诊断试剂盒,对绍兴市妇幼保健院2009年2月至2010年1月儿科门诊603例腹泻婴幼儿的粪便标本进行A群轮状病毒的检测。结果:603例腹泻婴幼儿中检出160例A群轮状病毒阳性标本,阳性率26.5%。各个年龄段的感染率分别为:3~6个月组为10.3%,6个月至1岁组为38.1%,1~2岁组为26.0%,2~5岁组为35.7%,经χ2检验,P<0.01。以6个月至1岁组为A群轮状病毒的高发年龄段。男性患儿感染率为31.0%,女性患儿感染率为19.6%,经χ2检验,P<0.05,男性患儿感染A群轮状病毒较多见。A群轮状病毒引起的婴幼儿腹泻以11~1月为高发感染期,感染率分别为23.1%、51.4%、37.3%。结论:6个月至1岁组A群轮状病毒感染较多见,11~1月为感染高峰期,应重视腹泻病原的检测,以明确诊断,防止滥用抗菌药物而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发生二重感染。  相似文献   

5.
王新红  周文华 《职业与健康》2005,21(8):1192-1193
目的探讨枸橼酸杆菌所致婴幼儿腹泻的流行因素.方法取腹泻患儿新鲜粪便作细菌培养,筛查枸橼酸杆菌肠炎病例,进行整理分析.结果从腹泻粪便培养出480例阳性病例中,计有5种病原菌,其中112例为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占22.3%,居第2位.年龄均在2岁以下,其中<1岁的占87.5%,人工及混合喂养儿高于母乳喂养儿的发病率,夏秋季为发病高峰.结论枸橼酸杆菌是人体肠道正常寄居菌之一,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可引起婴幼儿腹泻,成为条件致病菌.其发病的流行因素与年龄、免疫力、季节、喂养方法、抗生素的应用等诸多因素有关.当腹泻粪便培养有该菌呈纯培养或优势生长时,可确定为条件致病菌引起的肠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丽水地区2012年腹泻儿童轮状病毒(RV)和肠道腺病毒(Eads)感染情况.方法 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腹泻儿童粪便中的轮状病毒(A 组)和肠道腺病毒抗原.结果 2556 例腹泻儿童粪便中,RV 阳性609例(23.80%),Eads阳性34例(1.30%),其中20 例(0.70%)为腺病毒和轮状病毒二重感染.11月至次年1月是高发月份,0~2岁是儿童感染的高发年龄.而Eads感染、Eads和RV二重感染引起的腹泻不常见.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肠道轮状病毒和腺病毒方便、快速,可广泛用于临床治疗与观察.结论 轮状病毒是引起丽水地区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5岁腹泻患儿A组轮状病毒(R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011—2016年在湖州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5岁腹泻患儿粪便标本进行A组RV抗原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共检测11 629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A组RV阳性2 559例,阳性率为22.01%,6年间A组RV阳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P0.05)。A组RV感染全年均有发生,11月—次年1月高发,12月为高峰;男女患儿A组RV阳性率分别为22.20%和21.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均检出A组RV阳性患儿,其中1~2岁组阳性率最高(34.00%)。农村患儿A组RV阳性率为23.03%,高于城市患儿的20.26%(P0.05)。结论婴幼儿A组RV感染冬季高发,2岁婴幼儿是高发人群;应加强对RV的监测,结合RV流行特征制定预防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8.
张桔红  张凌玲 《中国校医》2013,27(6):448-450
目的了解小儿腹泻病原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耐药的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1年7月到2012年6月来本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小儿腹泻大便进行粪常规、轮状病毒的检测以及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654例腹泻患儿的大便共培养出致病菌109例(16.7%),检出A群轮状病毒115例(17.6%)、寄生虫4例(0.6%),感染性腹泻占34.9%,非感染性腹泻占65.1%。感染性腹泻主要发生在1~6岁儿童,轮状病毒感染是首位原因,细菌次之;细菌性感染主要发生在秋季,病毒感染主要发生在冬季;非感染性腹泻75.8%发生在3岁以下婴幼儿。细菌性感染前5位分别是志贺菌(28.4%),致病性大肠埃希菌(25.7%),沙门菌(11.0%),致病性弧菌(7.3%)和真菌(6.4%)。3种主要致病菌对亚胺培南无耐药,对第3代头胞及加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耐药率低,志贺菌和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高(>82.1%),沙门菌对氨苄西林和庆大霉素耐药率高(>66.7%)。结论小儿腹泻病因多,临床医生和家属应根据粪常规、粪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用药。病毒感染及非感染性腹泻患儿禁用抗生素,以免造成肠道菌群失调或二重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武汉市住院婴幼儿医院感染轮状病毒(RV)的现状及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6月龄~2岁患儿资料5904例,对感染轮状病毒的患儿粪便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进行RV检测,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住院婴幼儿医院感染轮状病毒的相关因素,进一步采用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感染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年间住院腹泻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率为25.9%,其中2008-2010年平均感染率分别为26.5%、20.8%和29.8%;轮状病毒感染全年均可发生,其高峰为9-12月份,占阳性总数的62.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走廊加床、母乳喂养、呼吸道疾病、住院时间、基础疾病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轮状病毒感染在武汉市住院婴幼儿中较普遍,是引起6月龄~2岁婴幼儿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新生儿RV感染情况不容忽视,RV腹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流行季节应做好预防及保护措施,走廊加床、母乳喂养、呼吸道疾病、住院时间、基础疾病为婴幼儿医院感染轮状病毒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免疫胶体金法快速检测轮状病毒腹泻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军政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9):1763-1764
[目的]进一步了解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RV)感染特点和免疫胶体金检测方法对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胶体金法对308例腹泻患儿的粪便进行A组RV抗原检测。[结果]308份标本A组轮状病毒阳性151例,阳性率49.0%。10月、11月、12月、1月份为RV腹泻发病高峰期。6个月~24个月年龄组RV阳性检出率最高。水样或蛋花汤样便是婴幼儿RV腹泻的临床症状特点。[结论]RV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免疫胶体金法快速、简便、经济,对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