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目的探讨MSCT后处理技术在跟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GE Bright Speed 16层螺旋CT机,对76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横断面扫描及MPR、VR。并对累及后跟距关节面的跟骨骨折进行Sanders分型。结果 76例病例共显示91侧跟骨骨折,其中关节外骨折15侧,包括前突骨折3侧、载距突骨折2侧、跟骨结节骨折8侧、鸟嘴型骨折2侧;关节内骨折76侧,累及后跟距关节面62侧、跟骰关节面35侧,对62个累及后跟距关节面的跟骨骨折按Sanders分型Ⅰ型10侧,Ⅱ型26侧,Ⅲ型17侧,Ⅳ型9侧。发现8处X线漏诊的骨折。结论术前MSCT扫描结合三维重建可以准确的对跟骨骨折进行分型,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评估提供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和三维重建(3D)技术在指导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X线、螺旋CT横断、3D及MPR技术证实的跟骨关节内骨折48例,依据螺旋CTMPR和3D的表现对48例跟骨关节内骨折进行分型,并依据分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结果 MPR可显示骨折内部的情况和关节面塌陷的程度。3D成像可清晰显示跟骨骨折骨折线的立体走行方向、关节面碎裂及塌陷的范围。结论 MPR和3D有助于判定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类型,准确测量其劈裂和塌陷程度以及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3.
螺旋CT三维重建在跟骨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跟骨骨折多见 ,跟骨距下关节面 (后关节面和载距突 )侵及程度是评价的重点。X线平片和CT是其主要检查方法。螺旋CT三维重建跟骨骨折 ,国内未见报道[1~ 4 ] 。现就我院用螺旋CT三维表面遮盖法 (ShadedSurfaceDisplay ,SSD)重建 5例跟骨骨折和 1例跟骨模型进行讨论。1 材料和方法跟骨骨折共 5例 ,男 4例 ,女 1例 ,年龄 18~ 6 1岁 ,平均 33岁。 1例跟骨模型。跟骨骨折先由X线平片确诊 ,再行螺旋CT三维重建。PhilipsTomoscanAVP1型CT机器。患者坐于扫描床上 ,屈髋屈膝 ,患侧大腿与小腿…  相似文献   

4.
俞国有  戴戬  陈浩军  唐海标  许勇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7):1198-1200,1223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分析162例跟骨骨折的螺旋CT重建图像的表现、CT分型,根据分型指导临床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结果多层螺旋CT的MPR、VR图像能清楚显示各型跟骨骨折,明确骨折线的走行、骨折片的数目,可发现X线平片不能看到的关节腔内骨折片,关节囊和软组织显示清晰。结论跟骨骨折的多层螺旋CT检查能准确的对跟骨骨折进行分型,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估计提供帮助准确地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与容积再现(VR)对中足复杂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18例中足骨骨折患者先经X线平片(DR)和常规轴位CT扫描,而后将容积数据传送至工作站进行MPR与VR三维重建,并与DR及常规轴位CT比较。结果 18例中有中足跖跗骨折76处,其中64处骨折累及跖跗关节面。在DR像上,10例跖跗骨折为阴性,其余8例仅显示18处骨折,显示率为23.7%。常规轴位CT像显示骨折60处,显示率为78.9%。MPR对跖跗骨折的显示率为100%。VR图像对足舟骨、骰骨、跖骨及楔骨骨折的显示率分别为100%、75%、70.9%及60%,平均显示率为68.4%。VR图像能通过图像多角度旋转观察骨折细节,对怀疑累及关节面的骨折,利用勾画、删除技术及多方位切割技术对中足骨进行分离、重组、单独显示关节面情况。结论利用16层螺旋CT的MPR结合VR图像能显著提高中足跖跗骨折,尤其是深部骨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采用跗骨窦入路解剖钢板加压骨栓内加压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6年9月- 2009年5月采用跗骨窦入路解剖钢板加压骨栓内固定治疗的49例(62侧)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39侧,Ⅲ型20侧,Ⅳ型3侧.术前术后均拍摄跟骨侧位、轴位X线片,并行跟骨轴位+后关节面半冠状位+矢状面重建CT检查.观察患者跟骨后关节面及跟骨外形复位情况,测量手术前后跟骨高度、宽度、长度、B(o)hler角及Gissan角.术后12周扶双拐部分负重下地,约16周左右弃拐,于术后8~15个月去除解剖钢板及加压骨栓.采用Maryland后足功能评价标准进行功能评价. 结果 随访7.5 ~23个月,平均10.6个月,无切口感染.患者跟骨后关节面及跟骨外形复位满意,跟骨高度、宽度、长度、B(o)hler角及Gissan角恢复满意,术前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Maryland后足功能评价标准:优(90 ~ 100分)29侧,良(80 ~90分)18侧,可(70~ 80分)10侧,差(60 ~70分)5侧.40例(82%)于伤后9.1个月(6.0~12.9个月)重返原工作岗位. 结论 跗骨窦入路解剖钢板加压骨栓内加压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老年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1997年1月-2007年6月间,手术治疗老年人跟骨骨折37例(41侧),男23例,女14例;年龄60~78岁,平均68.3岁.按Sanders CT分型,41侧跟骨骨折均累及距下关节面,Ⅱ型14侧,Ⅲ型18侧,Ⅳ型9侧.采用自制可塑形跟骨钛钢板18侧,"Y"形钢板4侧,Depuy跟骨钛钢板12侧,重建钢板5侧,AO跟骨锁定钢板2侧,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以x线影像学及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系统评价功能.结果27例(27/31,61%)共31侧跟骨骨折获得12~48个月(平均27.6个月)随访,所有骨折均愈合,跟骨术后影像学形态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平均主动活动度:跖屈36°,背伸12°,内翻15°,外翻10°.Marland足部功能评分:优16侧,良13侧,可2侧,优良率94%(29/31).结论 对于后关节面移位明显的老年跟骨骨折,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螺旋CT在跟骨关节内骨折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螺旋CT扫描对诊断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67例临床怀疑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于外伤后均经CT横轴位扫描及多平面重建。为了提供最佳手术方案,参照Sanders对骨折范围和骨碎块移位情况的分类法,推荐了一种改良的CT分型法。结果在67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中,8例(11.9%)为Ⅰ型,41例(61.2%)为Ⅱ型,以及18例(26.9%)为Ⅲ型。横轴位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直观、立体、清晰地显示了所有患者中跟骨关节内骨折范围、骨碎片的移位,以及受累关节面损伤情况。结论螺旋CT横轴位扫描结合多平面重建,可以准确判断跟骨关节内骨折后关节面塌陷和粉碎程度,而改良的CT分型对指导手术和评价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三维CT重建对跟骨骨折治疗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评价跟骨CT二维图像的三维重建对跟骨骨折治疗的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取10例患者的12只跟骨CT二维图像,包括20例跟骨骨折,2例正常跟骨。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对跟骨进行独立三维图像重建。CT扫描设备采用Elscient 2400E。结果:可以直接显示单独的跟骨立体图像,骨折块相对位移的情况,,跟骨体变低、变宽的程度,尤为重要的是可以直接显示跟距关节面补破坏的程度;还可以在屏幕上移动骨块对骨折进行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3D成像技术在诊断足骨骨折的重组方式与显示复杂骨折的关系。方法 24例患者进行足部螺旋CT扫描,分别用软组织算法B30 s和骨算法B60 s进行薄层重建,在3 D工作站进行多方位MPR和VR重组。结果多层螺旋CT骨算法重建MPR图像骨窗观察能清楚显示足骨骨折,明确骨折线的走行、骨折片的数目、关节面损伤情况及关节腔内骨折片数目、位置;软组织算法重建MPR图像可清楚显示足跟部肌腱和软组织。结论 MSCT三维重组及多平面重组能准确诊断足骨骨折及软组织损伤,为临床诊治提供清晰及立体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