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内镜切除术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本院内镜中心行上消化道SMT内镜切除术的49例患者,比较术前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影像、切除方式、治疗效果、术后病理等。结果超声内镜示SMT起源于黏膜肌层34例、黏膜下层9例、固有肌层6例。采用黏膜切除术39例,尼龙绳套扎5例,APC烧灼5例。病理示间质瘤26例,平滑肌瘤4例,囊肿3例,炎性息肉5例,异位胰腺1例。尼龙绳套扎和APC治疗病例无法送病理检查。其中出血2例,未见穿孔。结论内镜下切除SM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并可获得组织学诊断;EUS在术前诊断SMT有一定参考价值,并可预测内镜切除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超声内镜(EUS)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诊断价值,为选择合适的临床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内镜中心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胃肠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117例,并对其行超声内镜检查诊断,诊断的准确性及合格率以术后病理诊断为标准。结果病变部位:食管13例,胃86例,十二指肠部4例,结肠14例;EUS检查发现息肉41例,间质瘤19例,脂肪瘤6例,平滑肌瘤35例,囊肿5例,异位胰腺11例;病变起源于黏膜肌层22例,黏膜下层35例,固有肌层60例。结论EUS可对SMT的类型和起源做出较为标准的诊断,有助于选择合适的镜下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是泛指一类来自黏膜层以下(非黏膜组织)的消化道病变,包括平滑肌瘤、脂肪瘤、类癌、早癌等.目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SMT的方法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我科为25例SMT患者实施了ESD治疗黏膜切除术不能一次性切除的SMT,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超声内镜诊断的SMT患者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20~68岁.其中,食管6例,胃17例,乙状结肠2例;超声内镜提示18例病变位于黏膜肌层,6例位于黏膜下层,1例位于固有肌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EUS)指导内镜黏膜下剥离(ESD)切除胃黏膜下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胃镜检查中发现135例胃黏膜下隆起型病变,均行EUS检查,排除外压性改变、血管性病变或进展期癌变(癌变累及固有肌层、浆膜层及临近或远处转移)患者34例,对101例黏膜下肿瘤患者行ESD治疗,并将EUS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 101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胃间质瘤57例,胃异位胰腺23例,胃脂肪瘤15例,胃神经纤维瘤3例,平滑肌瘤2例,胃癌1例.结论 EUS指导ESD治疗胃黏膜下肿瘤,可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应用微探头超声内镜(EUS)下圈套结扎联合剥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经EUS检查确认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患者12例,应用微探头超声内镜下圈套结扎病变,预切开病变表面黏膜;剥离黏膜下层组织以显露病变,再完整将病变切除。结果本组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的SMT患者12例,病变直径0.7—1.dcm,平均(1.1±0.2)cm。术后病理诊断:胃间质瘤6例、胃平滑肌瘤3例、胃血管球瘤1例、食管平滑肌瘤2例。12例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其中1例术后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夹闭。结论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的SMT(直径〈1.5cm)应用微探头EUS指导下圈套结扎联合剥离治疗是安全有效的,病变可被完整切除,且能提供完整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与外科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结直肠脂肪瘤的主要内镜下表现和治疗方法,提高其诊断及治疗的准确性。方法结合文献,对我院1986年4月至2011年10月经内镜及病理诊断的30例脂肪瘤进行分析。结果结直肠脂肪瘤女性多于男性(4:3);平均年龄(62.9±8.3)岁;以升结肠及横结肠多见,占73.3%;内镜下均表现为黄色或淡黄色黏膜下肿物,质软,按压变形,触之不滑动。超声内镜(EUS)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高回声病变。6例<1.5cm者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完全切除。结论结肠镜、EUS是结直肠脂肪瘤的重要诊断手段,EUS检查可明确脂肪瘤累及肠壁部位,EMR是结直肠小脂肪瘤的有效治疗方法。>2.0cm者需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食管黏膜和黏膜下病变超声胃镜(EUS)与病理检查结果,旨在评价EUS在食管黏膜和黏膜下病变诊治中的作用与价值.方法 对常规胃镜发现的食管病变首先进行EUS检查,对EUS发现的食管黏膜和黏膜下病变通过活检、套切、黏膜切除等方法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分析EUS与病理检查结果的关系.结果 EUS发现378例患者食管黏膜及黏膜下病变394处并均予以内镜下切除或活检,病理结果:平滑肌瘤177例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3例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2例次,鳞状上皮乳头状增生32例次,黏膜慢性炎症31例次,鳞癌28例次,息肉17例次,低分化癌5例次,非肌源性间质瘤5例次,淋巴组织增生3例次,血管瘤3例次,小细胞癌2例次,囊肿2例次,淋巴瘤、脂肪瘤、腺癌、结核各1例次.其中EUS对平滑肌瘤诊断敏感性100.0%(177/177),特异性为95.7%(177/185);对恶性肿瘤诊断敏感性94.6%(35/37),特异性77.8%(35/45);而对黏膜增生性病变不能提供病理诊断信息.结论 EUS对食管平滑肌瘤和食管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判断病变所处的管壁层次指导内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切除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内镜超声检查(EUS)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内镜检查过程中发现的SMT,作EUS检查确认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的病灶,以高频电切除治疗。结果包括食管肿瘤21例,胃窦肿瘤8例,胃角肿瘤1例,胃体肿瘤3例,胃底肿瘤3例,十二指肠球部肿瘤2例在内,共有38例SMT均在内镜下完全切除,过程顺利,无一例并发症出现。结论内镜下切除SM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不仅能治疗,而且还可获得组织学诊断。内镜超声检查对于SMT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小探头超声内镜(miniprobe sonography,MPS)在食管黏膜下肿物诊断和治疗中作用。方法对经常规内镜诊断为食管黏膜下肿物64例行超声内镜检查,了解其来源,并根据检查结果指导进一步治疗。结果本组64例中,MPS提示57例为食管间质瘤,其中17例来源于黏膜肌层,40例来源于固有肌层;4例MPS提示为黏膜层增厚(病理证实食管鳞状上皮慢性炎症,轻度不典型增生)。3例为腔外大血管压迫。19例食管间质瘤行胃镜或胃镜胸腔镜联合切除,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MPS是诊断食管黏膜下肿物最好的检查手段,对食管黏膜下肿物的进一步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是近年来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发展的基础上,对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的一种新的微创治疗,不仅可以做到完整切除肿瘤,获得病理资料,而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微创治疗的特点,大大缩短了住院天数和降低了住院费用。现将我院2例确诊为起源于固有肌层的胃黏膜下肿瘤,进行EFR治疗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高蕾  周真真 《安徽医药》2019,40(6):631-634
目的 探究超声内镜(EUS)结合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STER)在上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34例上消化道固有肌层SMTs患者均予以EUS结合STER治疗,通过EUS分析SMTs大小、生长情况、回声特点、浸润深度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然后行STER,术后标本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患者手术基本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并复查胃镜、EUS。结果 ①34例患者平均肿瘤直径(4.53±0.71) cm,肿瘤所在部位:胃底17例、食管10例、胃窦3例、胃体3例、胃角1例。②STER成功率为97.06%,1例患者EUS显示SMTs与周围组织粘连而无法继续治疗,转外科手术。34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0.71±12.30) min,术中平均隧道长度(4.76±0.90) cm,平均出血量(79.92±10.33) mL。共取出34枚肿瘤,其所在部位与EUS检查完全一致,术后病理学诊断为平滑肌瘤31例、间质瘤2例、血管球瘤1例,切缘均为阴性。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47%(9/34),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95±1.26) d。④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3.56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或残留。结论 EUS结合STER治疗上消化道固有肌层SMTs,手术成功率高、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胡萍 《江苏医药》2016,(5):597-598
我院自2012年1—5月共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13例,并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我院消化内镜中心确诊为早期胃癌并行ESD治疗的患者共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47~67岁。病灶分布:贲门部7处,胃角部2处,胃窦部4处。所有病灶经超声胃镜证实病变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未达肌层。病灶直径15~45mm。早期胃癌:(1)无溃疡的分化型黏膜内  相似文献   

13.
隧道内镜技术是指通过内镜下建立一条位于黏膜层与固有肌层之间的通道,通过该通道进行黏膜层、固有肌层甚至消化道壁外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近几年来,建立在经自然腔道内镜外科手术(natural orin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隧道内镜技术形成了一种新内镜治疗技术.建立黏膜下隧道可减少消化道瘘、纵隔感染等,迅速恢复消化道管腔的完整性,并降低内镜缝合技术要求,缩小创面.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内镜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道黏膜下肿物(submucosal tumor,SMTs)的诊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1]。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泛指黏膜层以下组织的一类肿瘤,包括起源于黏膜下层及固有肌层的肿瘤,病理类型以平滑肌瘤和间质瘤为主。固有肌层肿瘤位置较深,常在内镜治疗时出现穿孔等并发症,通常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一种新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技术-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相似文献   

15.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是累及黏膜下层的消化道病变,随着胃镜检查的广泛应用和色素、超声内镜技术的发展,消化道STM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近年来国内外逐渐开展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层及黏膜肌层肿瘤病变。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 联合橡皮圈套扎切除治疗胃固有肌层小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经超声内镜 (EUS) 明确肿物 (6 mm≤长径≤13 mm) 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 92 例患者, 在对患者实施静脉麻醉且气管插管状态下, 先采用改良的 ESD 剥离小肿物, 暴露到一定程度后, 采用橡皮圈套扎肿物, 然后进行圈套器套扎切除。观察术中术后出血、 穿孔情况, 观察肿物切除的完整性、 标本大小, 对标本进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术后对患者进行 6 及 12 个月的胃镜及 EUS 随访。结果 92 例胃固有肌层小肿瘤均一次完整切除, 手术平均操作时间(19.2±2.3) min, 术中平均出血量 (2.6±0.5) mL, 切除后穿孔 3 例, 均于内镜下金属止血夹联合尼龙绳结扎闭合创面。术后观察 1 周均无迟发性出血、 穿孔等情况发生; 标本大小 6 mm×5 mm~13 mm×12 mm, 术后病理诊断胃间质瘤 73 例 (均为极低危险度), 胃平滑肌瘤 18 例, 胃神经纤维瘤 1 例; 术后随访 12 个月, 均未见残留、 复发等情况。结论改良 ESD 联合橡皮圈套扎切除治疗胃固有肌层小肿瘤的疗效确切、 安全, 可完整切除病变, 得到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对评估肿瘤性质、 恶性程度及患者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惠蓉  沈建伟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1):3019-3020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常规内镜活检不能确诊的病变行EMR可病理确诊,同时可作为微创治疗手段根治消化道息肉、腔内型黏膜下肿瘤、消化道早癌[1].为探讨经超声内镜(EUS)指导下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内镜治疗的临床配合及护理,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共计行探头超声内镜(MPS)检查80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47岁,常规胃镜下表现为圆形、类圆形或条状隆起,不同程度突入管腔.部位分布:食管12例,胃58例,十二指肠5例,外压性隆起5例.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超声内镜的发展,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消化道早期病变及黏膜下肿瘤(尤其来源于固有肌层)在国内逐渐开展。周平红等[1]将应用ESD器械切除消化道早期病变和黏膜下挖除肿瘤的方法命名为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2011 ̄02—11笔者所在科应用ESE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电子线阵式超声内镜(EUS)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诊断价值。方法用电子线阵式超声内镜对138例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进行检查,并对其中17例行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EUS—FNA)。结果其中食管癌2例,胃淋巴瘤1例,黏膜下肿瘤113例,消化道壁外压迫22例。17例行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EUS—FNA),其中14例取材成功可以进行病理诊断(82.5%)。结论电子线阵式超声内镜能满意的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进行起源和初步定性诊断.结合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能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我中心2008年6月~2011年2月对26例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病变进行了ESD,术后3个月行胃镜检查随访.结果 病变位于黏膜层11例,平均直径为14.8 mm(11~32 mm),其中Barrett食管伴急、慢性炎症4例,黏膜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