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由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会和针刺麻醉分会主办,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针灸经络研究所、安徽省针灸推拿学重点学科承办,《针刺研究》编辑部协办的"第十六届全国针灸经络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针刺麻醉、针刺镇痛及针刺调整效应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10月14日至16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期间举行了《针刺研究》编委会  相似文献   

2.
正经中国针灸学会批准,第十六届全国针灸经络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针刺麻醉、针刺镇痛及针刺调整效应学术研讨会定于2016年9月中旬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会议由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会和针刺麻醉分会主办,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针灸经络研究所、安徽省针灸推拿学重点学科承办,《针刺研究》编辑部协办。这次会议将展示近年来我国在针药复合麻醉、针刺镇痛、针刺治病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整效应以及经络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欢迎各单位的科研人员、医师、教师、研究生及其他相关工作者踊跃投稿,届时相聚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灸对机体痛阈的昼夜节律的影响及针刺镇痛效应的昼夜节律。方法:根据现有的大量国内外研究文献资料,分析机体痛闲的昼夜节律,并探讨针灸疗法对机体痛闲的昼夜节律的影响及针刺镇痛效应的昼夜节律。结果:机体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其痛阈均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针灸疗法能升高机体的痛阈,且其效应具有昼夜节律,不同时辰针灸的镇痛效果不同。结论:针刺镇痛的效应具有一定的昼夜节律变化,不同的时间点的针刺镇痛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4.
正今年10月是《针刺研究》建刊40周年。40年来,作为以针灸的实验与机制研究为主的专刊,中国唯一集中报道针灸作用机制的刊物,《针刺研究》体现了我国针灸科研40年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随着针刺麻醉的成功,国内掀起了对"针刺镇痛"原理与"经络理论"的研究,先后在西安、北京等地召开了"针刺麻醉"与"针刺镇痛"  相似文献   

5.
台湾针灸博士林昭庚先生对针灸的研究350003福建中医学院叶海涛台湾第一位针灸学博士林昭庚先生,自从1973年台湾中国医药学院中医系毕业后,从事针灸临床及实验研究多年,取得丰硕的成果。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于1989年受聘为福建中医学院客座教授、现...  相似文献   

6.
(排名无先后 )陈德尊 (1 92 7- 2 0 0 1 )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副主任医师 ,长期坚持针刺麻醉的临床研究 ,在针灸取穴配方 ,及传统针刺手法的研究运用中 ,作出一定贡献。范谨之 (1 92 9-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生理学教授。利用电生理方法分析针刺镇痛原理 ,在督脉针麻 ,辅助用药选择 ,下行抑制在针麻中的作用及镇痛客观指标评选等进行了多方面工作。赵建础 (1 933- )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 ,研究员。主要从事针刺镇痛与中枢神经递质关系的研究 ,发现针刺镇痛与单胺类神经递质 (5-羟色胺、儿茶酚胺 )关系密切 ,并找到产生这类…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疼痛研究的推进,痛感觉、痛认知、痛情绪在疼痛加工过程的独立和交互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疼痛研究已经从伤害性感受的单一模式向"疼痛-情绪-认知"的多维度模式转变。中医对疼痛病因提出了"不通则痛、因病致郁"等经典理论论述,体现了疼痛的多维度认识。针灸镇痛的历史悠久,作用明确,而且初步研究发现针灸对痛诱发的情绪和认知改变都有积极的干预作用。因此对针刺镇痛的机制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推广,如能从疼痛的多维度开展,必将创新针刺镇痛的研究理念,拓展针刺镇痛的研究领域,从而开创针刺镇痛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9月13日—15日,在承淡安先生的故乡江苏省江阴市召开了“纪念承淡安先生诞辰90周年暨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香港中医协会会长谢永光先生,台湾中国医药学院教授陈太羲先生、美国针灸医学会会长洪伯  相似文献   

9.
随着疼痛研究的推进,研究者逐渐认识到疼痛包括痛感觉、痛情绪、痛认知3个维度。3个维度之间相互影响又相对独立。疼痛研究已经从伤害性感受的单一模式向"疼痛-情绪-认知"的多维度模式转变。中医对疼痛病因提出了不通则痛、因病致郁等经典论述,体现了疼痛的多维度认识。针灸镇痛历史悠久,作用明确,而且初步研究发现针灸对痛诱发的情绪和认知改变都有积极的干预作用。因此对针刺镇痛的机制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推广,如能从疼痛的多维度开展,必将创新针刺镇痛的研究理念,拓展针刺镇痛的研究领域,从而开创针刺镇痛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针刺镇痛机理”一直是近年来日本及一些国家的神经生理学和针灸基础学的研究热点。针刺镇痛机理涉及到脑的生理机能,这是人类对自身的生理现象认识最为薄弱的环节,因此这项研究也是探索“脑功能之谜”的途径之一。随着社会明的发展,最新发现的疼痛潜在性危害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反复的疼痛刺激可以使机体的恒常  相似文献   

11.
记尼克松访华团参观针麻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刺麻醉发明于1955年,是西医学习中医并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针灸镇痛所获得一项新的巨大成果。我国临床医务工作者经过长时间的艰苦研究和认真探索,终于使古老的针灸镇痛学大显光彩,创造了史无前例的针刺麻醉学,为那些不适于在药麻下作手术的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与此同时,生理、生物和生物物理学家们经反复实验研究,在动物和人体内找到了产生针刺镇痛的神经介质(内源性吗啡),阐明了针刺能调整人体的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从而达到镇痛效应。由于中央领导和卫生部对针麻工作的重视,专门成立了全国针麻研究协作组和针麻办公室,主持和推…  相似文献   

12.
1、国际针灸教育研究会:研究讨论关于国际针灸教育规范化问题,1989年9月在北京召开,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邓良月筹备,征文至1989年3月。 2、国际耳穴诊治与研究学术讨论会:交流耳穴诊断与治疗经验,探讨耳穴作用的原理,促进耳医学的发展,1989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针灸学会筹备,征文至1988年12月。 3、实验针灸教学研讨会:研讨实验针灸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1989年10月在山东中医学院召开,山东中医学院张素芬,陈汉平筹备,征文至1989年6月。 4、全国针刺麻醉与针刺镇痛讨论会:交流针麻与针刺镇痛的临床与原理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3.
查阅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技术探讨针灸调节病理状态的研究文献,分析针灸效应中枢作用机制的研究情况,结果表明:1针刺机制研究较之于灸法机制研究,数量上稍多,质量稍高;2研究主要集中于针刺镇痛,针刺镇痛的中枢机制已经初步定位于针刺对"疼痛矩阵"脑区和疼痛相关默认网络的靶向性调节,而针灸其它效应的中枢机制尚处于探索之中;3研究方案中多选用单一穴位,较少关注穴位配伍。故建议今后关于静息态fMRI与针灸机制相关的研究需加强灸法应用的中枢机制探讨,考虑与临床实际治疗方案一致的研究设计。  相似文献   

14.
2月末,北京乍暖还寒,台北却已是一片春光明媚。大陆中医药界、中西医结合学者陈可冀一行7人跨海入台,下榻于台北圆山大饭店。来自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针灸骨伤学院、中国药科大学、南京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5个大陆中医药教育、科研机构的7位教授,是应台湾私立中国医药学院院长陈梅生博士邀请,赴台参加该院主办的"海峡两岸中医药教育及学术交流工作研讨会议"的。会后,他们又参观访问了台北荣民总医院、阳明医学  相似文献   

15.
《针刺研究》2012,(3):228
<正>为加强针灸学术交流,弘扬传统针灸医学,经中国针灸学会批准,由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会主办、贵阳中医学院承办、《针刺研究》编辑部协办的"第十二届全国针灸经络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经络分会理事会换届选举会议",将于2012年7月27日-30日在贵阳召开。会议学术内容:①针灸经络及针刺穴位效应规律的研究;②针灸经络对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研究;③经络学研究可  相似文献   

16.
徐维     
1930年生于北京市,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在苏联攻读副博士研究生四年。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所针刺镇痛一室副主任。他的大脑皮层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研究获卫生部乙级奖,提出了大脑皮层通过整合作用及下行调节作用参与疼痛和针刺镇痛的调节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疼痛是针灸临床重要的适应证之一,而针刺镇痛的即时效应是针刺应用的优势所在,近年来也逐渐成为针灸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关注热点.已有的报道表明针刺镇痛存在广泛的即时效应,但针对具体病种还有待进一步严格的临床和实验研究.针刺镇痛即时效应的概念也尚缺乏统一定义.该文综合国内外文献,对针刺镇痛即时效应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和归纳;重...  相似文献   

18.
第六届海峡两岸中西医整合学术研讨会暨中医药现代化现状及发展研讨会在台湾召开。由台湾中西医整合医学会主办,台湾中国医药学院、长庚大学医学院、台湾中医师公会联合会等单位协办的“第六届海峡两岸中西医整合学术研讨会”及“两岸中医药现代化现状及发展研讨会”于19...  相似文献   

19.
针灸镇痛机理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灸镇痛是通过肌体内部机制实现的一种生理性镇痛。目前对其认识尚未完全统一,现就近十年来针刺镇痛机理研究概况如下。  相似文献   

20.
1.四川省镇痛学术研讨会内容:针刺镇痛及针麻原理研究;中医药对镇痛的疗效研究;推拿医学气功及其它非药物疗法对镇痛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