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豚鼠弥漫性颅高压模型中脑内水通道蛋白(AQP)-4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脑组织水肿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脑池内注入脂多精(LPS)的方法建立豚鼠弥漫性颅高压模型(模碰组),并设正常对照组。Westem印迹法检测脑组织AQP-4 mRNA表达变化。结果对照组各时间点AQP-4 mRNA表达量之间无显著差异。模型组造模1h后AQP-4 mRNA表达开始增强,3h达高峰(P〈0.01),6h开始下降(P〈0.05)。对照组脑组织无明显异常。模型组动物脑组织严重水肿,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明显肿胀,血管周围间隙增加。结论脑池内注入LPS的方法建立豚鼠弥漫性颅高压模型早期可使AQP-4 mRNA表达增加,且与脑水肿程度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肝硬化大鼠脑组织中AQP-4和GFAP的表达并探讨其和脑水肿发生的关系.方法硫代乙酰胺法建立肝硬化大鼠模型;脑MR DWI扫描,测定DWI、ADC值;检测动脉血氨水平;免疫组化图像分析脑组织中AQP-4、GFAP表达水平:观察大脑星形胶质细胞形态、血脑屏障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成功建立肝硬化大鼠模型;对照组MRI DWI扫描在感兴趣区域信号无差异(P>0.05);肝硬化组和对照组间动脉血氨水平无差异(P>0.05);肝硬化组大鼠脑组织中AQP-4、GFAP表达增高(P<0.05).病理观察发现血管周围间隙增加,电镜下见轻微脑星形胶质细胞水肿,血脑屏障无改变.结论肝硬化大鼠脑组织中AQP-4、GFAP表达上调并伴有隐性的细胞水肿,GFAP表达增加和正常的血氨水平可能减轻AQP-4对脑水肿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及其血肿周围组织形态学动态变化。方法应用立体定向技术,用大鼠自体股动脉血液100μl缓慢注入大鼠尾状核,制成脑出血模型,动态观察脑水肿及其血肿周围组织形态学变化。脑水肿的测定应用干/湿重法,血肿周围脑组织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含水量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别,出血侧脑组织含水量与出血对侧脑组织含水量间有显著差别,以出血后24~72 h最明显,至脑出血后第7天大致恢复正常。24 h出血侧基底节脑组织含水量为(77.80±0.53)%,出血对侧为(77.53±0.43)%;72 h出血侧基底节为(79.42±0.89)%,出血对侧为(77.64±0.34)%;假手术组手术侧基底节为(76.86±0.88)%,手术对侧为(76.89±0.87)%。血肿周围脑组织内部分神经元变性坏死;出血后6 h即可见少数单个散在炎性细胞浸润;24 h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增加;72 h可见血肿周围及血肿内胶质细胞、血管增生;7 d时血肿明显缩小,胶质细胞及血管增生明显。结论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改变与其血肿周围组织形态学动态变化一致,脑出血后的脑水肿及血肿周围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是导致病情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急性肝衰竭大鼠脑水通道蛋白-4表达与脑水肿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肝功能衰竭(ALF)脑水肿常是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和预后决定因素。ALF脑水肿是以星形胶质细胞肿胀为特征性的细胞性水肿。水通道蛋白-4(AQP-4)特异表达在星形胶质细胞膜,感受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变化,调节水的跨细胞膜流动是细胞肿胀的分子基础。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细胞内、外水分子的扩散运动较敏感,能发现活体组织中水分布变化。通过建立大鼠ALF模型检测MR信号、血氨水平和AQP-4表达,探讨AQP-4在ALF脑水肿中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脑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早期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血肿清除术治疗的3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脑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测定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根据术前头颅CT测量血肿周围脑水肿体积;采用双盲法对染色结果和脑水肿体积进行分析.结果:出血4h可见神经元和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肿周围脑组织可见散在的HIF-1α阳性神经元,出血24~48h时HIF-1α表达达高峰,49~72h持续高表达,与正常脑组织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1).HIF-1α表达与VEGF表达(r=0.72,t=6.37,P<0.01)和脑水肿体积(r=0.64,t=4.56,P<0.01)呈正相关.结论: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周围脑组织HIF-1α表达与早期脑水肿形成有关,HIF-1α可能通过诱导和调控VEGF表达促进脑水肿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炎性反应与细胞因子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将3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出血组,于血肿旁约1cm处取少许脑组织.按发病到手术时间,将出血组分为〈6h组(6例),6~12h组(7例),12~24h组(5例),24~72h组(6例),〉72h组(6例)。从前两组中选7例患者,在手术入颅路径上远离血肿处取少许脑组织为对照组。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技术观察炎性细胞浸润、胶质细胞增生,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蛋白及mRNA、白细胞介素(IL)-1β及IL-6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光镜观察显示:对照组、〈6h组血肿周围组织基本正常,6~12h组损伤较轻,12~24h组损伤较重,24~48h组损伤严重,以后逐渐好转,8d时与对照组相似.免疫组化显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从6~12h逐渐明显,12~72h达高峰(P〈0.05),胶质细胞增生从12~24h开始增加,24h以后明显增加(P〈0.01),TNF—α蛋白表达从6~12h开始增加,12~24h达高峰(P〈0.05),以后逐渐减少;RT—PCR显示:TNF—α mRNA与其蛋白表达基本一致,IL-1B和IL-6mRNA的表达于12~72h达高峰(P〈0.01),以后有下降趋势。相关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的浸润和小胶质细胞的增生与TNF—α蛋白和mRNA、IL-1B、IL-6的mR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与TNF—α蛋白和mRNA表达无相关性,与IL-1B、IL-6mR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炎性反应与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肿周围脑组织细胞凋亡与c-fos mRNA及c-fos蛋白表达的关系及脑出血后继发性损伤的机制.方法 健康家兔4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出血模型组36只,采用多种方法检测血肿周围组织中的凋亡细胞、c-fos mRNA、c-fos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出血后0.5h内可见凋亡细胞,逐渐增多,48 h到高峰;c-fos mRNA在脑出血后0.5h达到高峰,依次递减,24 h后就基本消失;c-fos蛋白表达则延后,在脑出血后半小时表达比较明显,2h达高峰,6h仍然较明显,随后递减.结论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的脑组织中细胞凋亡与c-fos相关,即早基因之一的c-fos可能对其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a^2 与脑出血继发性损伤的关系及其尼莫地平的保护作用。方法 通过脑内注射胶原酶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采用草酸一焦锑酸钾电镜细胞化学技术,从形态学角度在观察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超微病理变化的同时,直观地了解钙在缺血神经组织的分布,并观察Ca^2 拮抗剂的保护作用。结果 脑出血组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及毛细血管的超微结构有肿胀表现,细胞内可见多量Ca^2 颗粒一钙拮抗剂治疗组细胞病理变化显减轻,钙分布明显减少,对照组偶见Ca^2 颗粒。结论 血肿周围组织存在水肿和继发性缺血,细胞内Ca^2 稳态失调在神经细胞损害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内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动态观察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内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  4 5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脑出血模型组和假手术组 ,采用胶原酶复制大鼠脑出血模型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动态测定不同时间点鼠脑内血肿周围脑组织中MMP 9的表达变化 ;同时另选 4 5只大鼠随机分组同上 ,进行脑含水量的测定 ,以观察MMP 9的表达变化与脑水肿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大鼠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均无MMP 9的蛋白和mRNA表达 ,脑出血模型组在 2 4~ 4 8hMMP 9的蛋白和mRNA表达达高峰 ,以后逐渐下降 ,6~ 96h手术侧其蛋白和mRNA表达量与脑含水量呈正相关。结论 实验性大鼠脑出血早期能诱导血肿周围MMP 9的蛋白和mRNA表达增强 ,可能参与了其脑水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二异丙酚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NF-κB表达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二异丙酚对大鼠脑出血后NF-κB表达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6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假手术组(25只)、模型组(25只)和治疗组(10只),假手术和模型组根据动物处死时间又分为6、12 h组及1、2、4 d共5个亚组,治疗组分1、2 d共2个亚组。模型组与治疗组均采用Ⅶ型胶原酶定向注入诱导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以等量等渗盐水代替Ⅶ型胶原酶定向注入;治疗组给予二异丙酚100 mg/kg腹腔注射,1次/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以等渗盐水代替二异丙酚腹腔注射。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NF-κB表达的动态变化。透射电镜观察术后2 d血肿周围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血肿周围脑组织NF-κB表达于出血后12 h明显增加(P<0.05),1 d达高峰(P<0.01),2 d开始下降(P<0.01),4 d时仍有表达(P<0.05);电镜下观察到出血后2 d神经细胞损伤明显。治疗组1 d和2 d的NF-κB表达(灰度值)分别为61±19、24±6,明显低于模型组的92±16、65±13,P<0.05;神经细胞超微结构改变亦比模型组减轻。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有炎症反应机制参与,二异丙酚可以有效减轻脑出血后的炎症反应,保护神经细胞结构,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自发性脑出血(SICH)的病死率约40%,致残率亦高达75%[1]。年龄是脑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随着老龄化到来,高龄脑出血比例逐年增高[2]。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微创手术(MIS)对脑组织损伤小,清除血肿的同时,能有效减轻水肿,且手术时间短、对患者耐受性要求低,尤其在高龄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中,优于开颅手术,目前应用较多的有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或神经内镜辅助血肿清除术[3]。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PHE)是导致不良预后的关键因素,脑出血后,血肿形成及扩大(HE)在24 h内,而周围脑水肿的形成及迅速进展在72 h内.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氧化还原因子-1(Ref-1)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根据发病到手术的时间,将30例脑出血患者分为<6h组(6例)、6~12h组(7例)、12~24h组(5例)、24~72h组(6例)和≥72h组(6例)。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观察血肿旁约1cm处脑组织的病理学、Ref-1、凋亡细胞、促凋亡基因Bax和抑凋亡基因Bcl-x的变化情况。选择在发病12h内手术的7例脑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手术入路上远离血肿处少许脑组织的上述指标,并与血肿周围组织进行比较。结果HE染色显示,对照组和<6h组的血肿周围组织基本正常,6~12h组损伤较轻,12~24h组损伤较重,24~48h组损伤严重,以后逐渐好转,8d时与对照组相似;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凋亡细胞和Bax蛋白表达在发病6h后逐渐增高,12~72h达高峰(P<0·01),以后逐渐下降。Bcl-x蛋白表达在发病后12~72h虽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显示,Ref-1mRNA表达在发病后12~72h期间明显下降(P<0·01),此后逐渐上调。Bax和Bcl-xmRNA表达与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相似。相关分析显示,Ref-1mRNA表达与凋亡细胞和Bax蛋白及mRNA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Bcl-x蛋白及mRNA表达无相关性。结论Ref-1mRNA表达可能对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的产生和细胞的保护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通腑法通腑醒神胶囊(TFXSJN)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脑组织AQP-4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MCAO模型,2h后拔线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观察拔线后12h、1d、2d、3d及7d不同时间点大鼠神经行为评分、脑组织AQP4 mRNA的表达水平,以及各组大鼠在1d、3d及7d时脑梗死体积及脑含水量变化。结果TFXSJN治疗后能明显减轻大鼠在1d、2d、3d及7d时的神经功能评分,脑含水量3d时及3d、7d的脑梗死体积,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TFXSJN组及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右侧AQP-4 mRNA的表达在12h时已经明显升高,与左侧假手术及正常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QP-4 mRNA表达的上调可能与缺血性脑水肿的形成密切相关,而TFXSJN通腑法能够调节缺血再灌注损伤后AQP4 mRNA表达的失衡状态,减轻缺血后脑水肿和脑梗死体积,减轻缺血性神经损伤,而调节AQP-4 mRNA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是TFXSJN通腑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微创手术后继发脑水肿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后发生脑水肿患者348例,分析患者术后脑水肿发生情况与年龄、性别、住院天数、高血压发病年数、发病至手术时间、血肿量、中线移位数、收缩压、舒张压、术前格拉斯哥(GCS)评分、纤维蛋白原(Fib)、入院随机指血糖(PG)、瞳孔是否异常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出血部位、Fib及BG与术后脑水肿无明显相关(均P>0.05);术前瞳孔异常情况、住院天数、高血压发病年数、发病至手术时间、术前血肿量、脑中线结构移位程度、舒张压、收缩压及术前GCS评分是术后脑水肿相关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高血压发病年数(P=0.001)、舒张压(P=0.021)和发病至手术时间(P=0.013)及术前GCS评分(P=0.004)是术后脑水肿相对危险度较高的独立因素。结论尽早进行HICH的治疗,术后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积极进行血压控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脑水肿是脑出血后常见的病理过程,可分为细胞毒性脑水肿和血管源性脑水肿;脑水肿程度在脑出血继发性脑神经损伤的机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AQP-4作为转运水及某些小分子物质的通道,可加重细胞毒性脑水肿,减轻血管源性脑水肿,其机制可能与AQP4表达的空间特异性和时间依赖性有关。Ca^2+作为细胞内第二信使,参与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其含量增高可加重脑水肿并使AQP4表达上调,而AQP-4亦可作为信号通路对Ca^2+起着调节作用。该文综述了近几年来AQP4和Ca^2+与脑出血后脑水肿关系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过程中血肿清除时间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基底节出血患者60例,手术时间为出血后6~12 h,设定血肿清除>90%为完全清除,根据血肿清除情况分为四组,首次血肿完全清除为脑出血1组,24~48 h完全清除为脑出血2组,48~72 h完全清除为脑出血3组,72 h后完全清除为脑出血4组。手术前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术后观察再出血率、脑水肿体积,病后3个月随访,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评价神经功能转归及残障水平。结果脑出血1组再出血率为23.08%(3/13),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2、3、4组间再出血率无明显差别(P>0.05);脑出血4组第1天脑水肿体积与其他3组无明显差异(P>0.05);第2、3、4天脑水肿体积与其他三组有明显差异(P<0.05),1、2、3组间脑水肿体积无明显差别(P>0.05);脑出血4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1、2、3组间Barthel指数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微创清除术治疗脑出血血肿清除时间影响预后,并且与再出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爆炸伤兔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将8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外伤组(70只)及对照组(10只),外伤组制备兔脑爆炸伤模型,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QP-4蛋白水平,RT-PCR法检测AQP-4 mRNA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外伤组AQP-4蛋白及AQP-4 mRNA水平随伤后时间延长而升高,伤后3 d达最高值,7 d后开始下降(P均<0.05)。结论爆炸伤后兔脑组织AQP-4表达升高,此可能与爆炸伤引起的继发性脑水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周围脑组织中C-C趋化细胞因子受体5(CCR5)表达与铁死亡及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在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行血肿清除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16例作为脑出血组,留取血肿周围脑组织;取20例接受尸检的非脑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留取正常脑组织。检测组织中CCR5及铁死亡标志基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脑出血组随访3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71例和预后不良组45例,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CCR5 mRNA与GPX4 mRNA、CCR5蛋白与GPX4蛋白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CCR5 mRNA、GPX4 mRNA、CCR5蛋白、GPX4蛋白对高血压脑出血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脑出血组血肿周围脑组织中CCR5 mRNA和CCR5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GPX4 mRNA和GPX4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7.179、5.940、6.597、5.009,P <0.05);脑出血组患者血肿周围脑组织中CCR5 mRN...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水通道蛋白-4(AQP-4)的动态表达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相关性。方法:42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后6h、12h、1d、3d、7d、14d组,每组6只。用自体动脉血注入尾状核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Evans蓝法检测大鼠脑出血后不同时间点血肿周围AQP-4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动态变化。结果:(1)血肿周围AQP-4在脑出血后12h表达开始增强,1d时明显增强,3d达高峰,7d略高于正常,14d基本恢复正常(P<0·05);(2)血脑屏障通透性最高出现在脑出血后12h~1d,3d开始恢复,7d明显降低,14d基本恢复正常(P<0·05);(3)脑出血后血肿周围AQP-4的动态表达与血脑屏障通透性存在相关性(χ2mh=10·41,P<0·05)。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AQP-4的动态变化规律提示AQP-4表达与脑损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是引起出血性脑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牛磺酸(Tau)对重度颅脑创伤(TBI)大鼠脑组织的脑组织含水量、水通道蛋白-4(AQP-4)/Tau转运体(TAUT)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4只雄性SD大鼠分为7组:假手术组(Sham组)、脑外伤组(TBI组)、Tau治疗组(Tau组),Tau预防组(Pre-Tau组)、β-丙氨酸组(β-Ala组)、维生素C组(Vc组)、叶酸组(Fa组),每组12只。后6组均采用液压打击制作重度TBI模型。造模成功后即刻尾静脉给药200 mg/kg。Sham组和TBI组给予相同量等渗盐水,24 h后取脑。采用HE染色法观察TBI后各组脑组织形态学变化、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AQP-4/TAUT基因表达。结果形态学检查:TBI 24 h后,神经细胞肿胀,细胞丢失,细胞核固缩,突起短小消失,坏死灶边缘可见炎性细胞浸润,β-Ala组同TBI组。但与TBI组比较,Tau组、Vc组、Fa组、Pre-Tau组形态上无显著改善;脑组织含水量:与Sham组相比,TBI组、β-Ala组伤后24 h显著升高(P〈0.05)。而Tau组、Vc组、Fa组明显降低,与Sham组无统计学差异;Pre-Tau组显著低于Sham组(P〈0.05)。基因表达:与Sham组相比,TBI组脑组织AQP-4 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Fa组TAUT 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 Tau、Vc、Fa及Tau预防性治疗均可以显著降低脑水肿和AQP-4基因表达,对TBI后脑水肿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Tau、Vc对TBI早期的TAUT无调节作用,其对脑组织含水量的有效性并不是通过调节TAUT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