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的泪囊鼻内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鼻内表面的解剖对于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操作来说十分重要。本文作者通过测量研究发现泪囊顶的高度明显高于一般文献记载。一般文献中记载泪囊位于中鼻甲前极的前方 ,其长轴只有 0 %~ 2 0 %高出中鼻甲在鼻外侧壁的附着部 (该部又名中鼻甲腋 ) ;通常描画的鼻外侧壁上泪囊顶的表面投影亦是齐平于中鼻甲附着部。为了探讨这种结论的准确性 ,作者用高分辨CT加或不加对照剂扫描以了解中鼻甲腋、总泪小管入口分别与泪囊顶、底的关系。 76侧 CT测量泪囊与中鼻甲腋的关系 ;4 7侧造影 CT测量泪囊与总泪小点入口的关系。测量结果为 :泪囊顶高于…  相似文献   

2.
改良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提高鼻腔泪囊造口术的成功率。方法于泪囊在鼻腔外侧壁的投影,即中鼻甲的前端,鼻丘处,“工”形切开鼻腔黏膜,形成前后二个“门”形黏膜瓣,磨开骨壁,造口约1?cm,泪囊内侧壁也做同样较小的“工”形切开,形成相似的“门”形泪囊壁瓣,将其前后分别与鼻腔黏膜瓣对应缝合,覆盖骨性造口缘,使造口表面光滑,无纤维肉芽和瘢痕组织形成,不易造成阻塞。硬膜外麻醉导管自泪点进入泪道系统,并自下鼻道鼻泪管开口及造口处拉出,形成两条通道。结果术后7?d拆除固定于造口处的导管上的高分子膨胀材料,“门”形瓣缝合处已愈合,无黏膜的上下部分骨面已有上皮爬行,造口表面黏膜红润、光滑,冲洗泪道通畅,溢泪症状消失。本组慢性泪囊炎的治愈率为97%。结论本改良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的造口光滑,不易形成肉芽。而硬膜外麻醉导管所形成的第二条通道,更加保证了手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鼻外径路和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各种原因引起的鼻泪管阻塞或慢性泪囊炎均可导致溢泪等眼科的临床症状,鼻腔泪囊造口术对治疗此类疾病有良好的疗效。传统上鼻腔泪囊造口术由眼科医师完成,通过切开内眦部皮肤将泪囊与鼻腔连通,随着鼻内镜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耳鼻咽喉科医师开始尝试在鼻内镜下不切开内眦部行鼻腔泪囊造口术,两种术式各有利弊。我们对比分析了近几年进行的17例鼻外径路和13例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泪囊碘油造影鼻内定位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自1994年起行鼻内镜下经鼻腔泪囊鼻腔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共治疗此类患者100余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泪囊造孔的疗效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23例慢性泪囊炎病例进行泪囊鼻腔造孔术,术前应用激光进行定位,造孔前注入适量透明质酸钠增加泪囊张力,利于泪囊切开,术后酌情放置钩鱼用胶丝和硅胶管。结果随访观察6~12个月,治愈22例,好转1例。结论鼻内造孔术前应用激光定位,泪囊内注入透明质酸钠,术后泪道酌情放置钓鱼胶丝和硅胶管进行扩管,能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下利用银夹固定泪囊造孔治疗慢性泪囊炎。方法对39例(42眼)慢性泪囊炎病人经鼻内镜行泪囊鼻腔造口,用银夹把造口处泪囊黏膜和鼻腔黏骨膜固定吻合,无需置管让其形成瘘口。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以上,对其疗效观察分析。结果手术治愈36眼(85.7%),好转3眼(7.1%),无效3眼(7.1%)。无效3眼为泪囊狭窄所致,改留置腰麻管2个月后泪道部分通畅。结论经鼻内镜银夹固定泪囊造孔治疗慢性泪囊炎,操作简便、方便,疗程短,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是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泪囊造孔的疗效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23例慢性泪囊炎病例进行泪囊鼻腔造孔术,术前应用激光进行定位,造孔前注入适量透明质酸钠增加泪囊张力,利于泪囊切开,术后酌情放置钩鱼用胶丝和硅胶管.结果随访观察6~12个月,治愈22例,好转1例.结论鼻内造孔术前应用激光定位,泪囊内注入透明质酸钠,术后泪道酌情放置钓鱼胶丝和硅胶管进行扩管,能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自 1 999年以来我们对 2 8例 ( 31眼 )慢性泪囊炎患者行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患者 2 8例 ( 31眼 ) ,男 5例 ,女 2 3例 ;年龄 2 3~ 5 7岁。病史 3个月~ 1 2年。术前行泪囊造影X线摄片 2 6例 ( 2 8眼 ) ,泪囊造影CT扫描 2例 ( 3眼 ) ,泪道冲洗均有脓性分泌物。 2 8例中 2例为泪道激光手术失败者。全部病例未并发鼻息肉、鼻窦炎、重症鼻炎、鼻中隔剧偏等症。1 .2   手术方法选用德国WOLF 0°广角鼻内镜及手术器械、国产电钻、高频电刀。术前鼻内镜检查鼻腔并连接ENT影像工作站…  相似文献   

9.
我科于1998年6月和1999年8月先后在鼻内镜下对2例慢性泪囊炎并泪囊瘘管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9月至1998年10月我们经鼻内窥镜施行鼻腔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19例,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慢性泪囊炎既往手术治疗多经鼻外进行 ,术后常在面部留下永久性瘢痕。为免此遗憾 ,我科自1 996年以来 ,开展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1 0 2例 ( 1 0 8眼 )本病患者 ,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慢性泪囊炎 2 0 2例 ( 2 0 8眼 ) ,女 1 68例 ( 1 74眼 ) ,男 34例 ( 34眼 ) ;年龄 1 6~ 68岁。病程 6个月~ 42年。均有长期溢泪症状 ,药物治疗无效。检查 :1 91眼挤压泪小点处溢脓。术前常规行泪道探通术。按治疗方法随机分为两组 :内窥镜组 :1 0 2例 ( 1 0 8眼 ) ,采用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其中 1 0例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经鼻高位泪囊鼻腔吻合术(dacryocystorhinostomy,DCR)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2009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41例(141眼)慢性泪囊炎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鼻内镜下DCR治疗,2009年1月~2016年2月74例患者行鼻内镜下经鼻平中鼻甲腋DCR(低位DCR组),2016年3月~2019年1月67例患者行鼻内镜下经鼻高位泪囊鼻腔吻合术(高位DCR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半年疗效。结果  低位DCR组患者治愈55例,好转10例,无效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7.8%;高位DCR组患者治愈59例,好转6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P <0.05)。结论 鼻内镜下经鼻高位DCR治疗慢性泪囊炎疗效显著,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慢性泪囊炎是临床常见的眼附属器管疾病,随着鼻眼相关外科学的发展,鼻外进路行泪囊鼻腔吻合术逐渐被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所取代,但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后鼻腔吻合口粘连,造成术后症状改善不理想,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我科收集整理期间运用鼻内镜下泪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鼻内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复发性泪囊炎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鼻内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复发性泪囊炎18例、22眼的临床资料,随访3~12个月.结果18例、22眼中治愈20眼,占90.9%,好转2眼,占9.1%,未发生手术并发症.结论经鼻内窥镜行鼻内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复发性泪囊炎有效,具有操作简单、快捷、微创等优点,疗效满意,并可同期处理影响预后的鼻腔疾病.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泪囊造影CT在创伤性泪道损伤中的诊断价值,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提供指导。方法:对28例创伤性泪道损伤患者行泪囊造影薄层CT扫描,在同步工作站进行容积成像、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三维重建等以显示泪囊的形态、泪囊窝骨折移位情况及泪道阻塞部位,并观察钩突与泪囊窝的关系,测量泪囊窝前上部上颌骨额突与后下部泪骨的厚度,中鼻甲腋分别至泪囊顶、泪囊底之间的距离。结果:泪囊造影CT能显示泪囊的形态、泪囊窝骨折移位情况、泪道阻塞部位以及钩突与泪囊窝的关系,发现泪小管堵塞6例,泪囊阻塞14例,鼻泪管阻塞8例;泪囊窝前上部及后下部骨质的平均厚度分别为(2.96±0.30)mm和(0.02±0.005)mm,中鼻甲腋至泪囊顶、泪囊底之间的距离分别为(6.80±1.50)mm、(4.00±1.80)mm(P〈0.05)。结论:泪囊造影CT结合容积成像、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三维重建等均能清晰显示泪囊形态、泪囊窝骨折移位情况及泪道阻塞部位,分析钩突与泪囊窝的关系,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提供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施行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经鼻腔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4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45例中治愈38例,占84.4%,好转5例,占11.2%,无效2例,占4.4%.结论在鼻内窥镜下行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与经皮泪囊鼻腔造孔吻合术相比,具有临床疗效好,操作简单,术中出血少,术后面部无疤痕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1997年以来我们在鼻内窥镜下行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36例、40眼,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36例,40眼,其中2例为双侧泪囊炎,男10例,女26例,25~50岁,平均35岁.病史2~20年.有鼻部外伤骨折史2例,鼻外径路行鼻腔泪囊吻合术复发3例.临床症状有:见风溢泪,眼内发痒.局部检查见内眦部慢性充血并有泪液.用生理盐水冲洗下泪小点时从上泪小点溢出.泪囊碘化油造影摄片见鼻泪管阻塞.鼻腔检查示中鼻甲肥大,鼻中隔高位偏曲.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泪囊鼻腔吻合术的手术技巧、术后处理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5年10月~2017年4月完成的经鼻内镜泪囊鼻腔吻合术患者51例,并对术中采用的吻合泪囊瓣的方法、术后处理及术后效果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治愈49例,无效2例,手术成功率96.1%,无相关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术后出现吻合口狭窄,二次手术进行泪道置管。结论经鼻内镜泪囊鼻腔吻合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首选手段,妥善的处理泪囊瓣以及合理细致的术后局部处理,符合鼻腔生理功能恢复,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和减少局部瘢痕增生和骨炎的反应,提高经鼻内镜泪囊鼻腔吻合术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既往治疗慢性泪囊炎多采用经内眦部切口行泪囊鼻腔吻合术。自1997年1月以来,我们在内窥镜下行泪囊鼻腔造孔术,疗效较好,且面部无切口瘢痕,无损伤内眦韧带之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