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保留腮腺主导管腮腺浅叶切除术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腮腺浅叶切除术中保留腮腺主导管的可行性.方法对45例保留腮腺主导管的腮腺浅叶肿瘤及浅叶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及术后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术后1月、12月随访,45例中出现涎瘘1例,无复发、无患侧面部凹陷畸形、无口干症状.结论保留腮腺主导管的腮腺浅叶切除术能有效地减少术后涎瘘、患侧面部凹陷畸形及口干症的发生,是一种改良的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保留腮腺浅叶手术治疗腮腺深叶良性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对1998~2012年收治的21例腮腺深叶良性肿瘤行保留腮腺浅叶手术切除肿瘤,并对手术疗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采用保留腮腺浅叶手术治疗腮腺深叶良性肿瘤的21例患者术后无明显面部畸形、腮腺分泌功能良好,无Frey综合征;1例面神经损伤1个月后恢复;1例术后出现积液,加压包扎后痊愈。结论对于腮腺深叶良性肿瘤行保留浅叶腮腺深叶肿瘤切除术,术后面部畸形不明显,满足患者的美容要求,其他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腮腺浅叶部分切除联合术中冰冻活检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腮腺浅叶部分切除联合术中冰冻活检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126例(A组)及传统腮腺全切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100例(B组)的临床数据,比较两组病例近期及远期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复发率,并分析、讨论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的方法优势及注意事项。结果 短期并发症(感觉减退发生率、短暂性面神经乏力发生率、感觉减退发生率、Frey综合征发生率),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病例中有1例患者术后病理结果提示低度恶性黏液表皮样癌,术后随访2年,未见复发。其余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2年,未见复发。结论 腮腺浅叶部分切除具有并发症发生率低,创伤小的优点,同时并不增加肿瘤复发率,联合术中冰冻活检可以避免术中漏诊恶性肿瘤,值得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手术治疗中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锁乳突肌瓣对腮腺浅叶切除术后负压引流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需行腮腺浅叶切除术的病例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胸锁乳突肌瓣修复+负压引流)和对照组(负压引流)各45例,分别记录术后第3天、第4天、第5天24h引流量,将24h引流量≤10ml作为拔管标准,观察不同时间段的引流量、拔管率及拔管后涎瘘发生情况。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观察组术后第3天、第4天、第5天24h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术后第3天、第4天、第5天的拔管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拔管后观察组的涎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腮腺浅叶切除术后利用胸锁乳突肌瓣修复可以有效地减少术后负压引流的引流量、缩短拔管时间、降低涎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保留腮腺咬肌筋膜、耳大神经和腮腺导管对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腮腺良性肿瘤行肿瘤切除术的患者,保留腮腺咬肌筋膜、耳大神经和腮腺导管,术后予负压引流和局部加压包扎,观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无1例复发.3例患者发生面神经损伤,均为一侧口角略歪斜,鼓腮稍...  相似文献   

6.
腮腺良性肿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传统的手术方法是进行肿瘤和腮腺浅叶切除术及面神经解剖术。1996-2006年间我科对31例腮腺良性肿瘤施行肿瘤及其周围腮腺组织切除术及部分面神经解剖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保留腮腺导管的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腮腺良性肿瘤保留导管的浅叶部分切除术的效果.方法对27例腮腺良性肿瘤保留导管的浅叶部分切除术患者进行回顾分析,评价面外形改变,腮腺的分泌功能,面神经损伤情况,唾液积潴,术后复发.结果经过1年~5年的门诊复诊及随访发现,面外形无凹陷畸形,面神经无损伤,无涎瘘形成.保留的残余腺体有涎液分泌,肿瘤无复发.结论认为保留腮腺导管的良性肿瘤浅叶部分切除术是一种可行性术式并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功能性手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从手术切口、耳大神经保留、区域性面神经解剖、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和凹陷性畸形整复等多个方面对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手术方法进行改良和综合应用.回顾分析21例患者术后复发率及术后功能、并发症的情况.结果:随访未见肿瘤复发,无明显凹陷畸形,保留耳大神经者耳周感觉异常区域较...  相似文献   

9.
无注气内镜辅助下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无注气内镜下利用超声刀逆行法行腮腺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 切口取下颌角后下(第一切口)和耳垂后上(第二切口)两小切口各约2.0~2.5 cm,于颈皮瓣下分离建立手术空间和用小拉钩维持手术空间,使用高频超声刀采用面神经下颌缘支逆行解剖法切除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结果 18例肿瘤直径1.5~3.0 cm的腮腺良性肿瘤均完整切除,手术出血量10~20 ml,平均17 ml,手术时间20~90 min(平均110 min).术后1例出现暂时性轻微口角偏斜,1个月后恢复;1例发生涎腺积液,1个月后恢复.结论 无注气内镜下腮腺部分切除术创伤小,安全可行,术后美观效果好,可作为直径<3.0 cm的良性肿瘤的一种新术式供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腮腺多形性腺瘤区域性切除术与浅叶切除术两种术式的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 总结2002年1月~2008年6月间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81例,其中51例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30例行腮腺浅叶切除术,随访时间3~9年.结果 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的病例术后面瘫、Frey综合征、涎瘘的发生率均低于腮腺浅叶切除术,而肿瘤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区域性切除术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还可以保存腮腺一定的功能,可作为腮腺多形性腺瘤临床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1.
腮腺手术后易并发腮瘘,使伤口延期愈合。现将我院2002—2007年收治的70例腮腺混合瘤行腮腺部分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常规应用纤维蛋白胶喷洒创面,另一组不应用纤维蛋白胶,对其手术后并发症进行临床观察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评价改良面部除皱切口在腮腺浅叶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改良面部除皱切口,实施面神经解剖加腮腺浅叶部分(或腮腺浅叶)切除术35例,观察该入路的术野暴露、美观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所有病例术野暴露良好,均完整切除肿瘤。术后面神经下颌缘支暂时性麻痹5例(14.3%),暂时性耳垂麻木6例(17.1%),均在1~3个月后缓解;无涎瘘;术后3个月患者平均客观美容满意度评分8.5分,所有患者对术后美容效果满意。随访24~60个月(中位随访期:4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改良面部除皱切口应用于腮腺浅叶肿瘤切除,术野暴露良好、切口相对隐蔽、术后美容效果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在甲状腺癌手术治疗中应用小切口腺叶切除术的效果。方法 筛选本院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为主体,符合研究要求者共计62例,病例选取时间为2018年7月-2021年7月,通过数字双盲法进行分组,组名称是对照组(n=31)、研究组(n=31)。予以对照组常规切口甲状腺叶切除术治疗,予以研究组小切口腺叶切除术治疗,比较各组手术指标、临床指标、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引流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出血量明显较对照组少,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明显较对照组少,术后颈部恢复活动时间显著较对照组早,术后3dVAS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样机组治疗后FT3、PTH、TSH、Ca2+水平与对照组间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仅为3.2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35%,P<0.05。结论 予以甲状腺癌患者小切口腺叶切除术治疗具有理想效果,可明显减轻患者创伤,对于甲状旁腺功能的影响较小,对降低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康复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与传统术式比较,探讨功能性手术在腮腺尾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72例腮腺尾叶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传统术式组(38例)保留面神经,行肿瘤及腮腺浅叶切除术;功能性术式组(34例)行C形切口,保留面神经及耳大神经,行肿瘤及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酌情行胸锁乳突肌瓣整复。所有患者术后随访0.5-5年,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肿瘤复发、涎漏、口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术后暂时性面瘫、Frey综合征、耳廓区麻木感、面部凹陷畸形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尾叶良性肿瘤,术后并发症少,优于传统术式。  相似文献   

16.
腮腺良性肿瘤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尤以腮腺多形性腺瘤居多,且多位于面神经浅面和腮腺后下极。临床采用手术切除的方法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我科近年来应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及腮腺浅叶或全腮腺切除术共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96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两种面神经解剖方法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手术治疗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62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2例)选择沿下颌缘支的逆行法解剖面神经并切除肿瘤,对照组(30例)选择顺行法解剖面神经并切除肿瘤。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面神经麻痹、涎瘘、Frey综合征、耳周麻木及面部凹陷畸形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面神经麻痹、涎瘘、Frey综合征、耳周麻木及面部凹陷畸形的发生率分别为(33.57±21.44)min、(31.14±28.36)ml、6.25%、12.50%、15.63%、6.25%和6.25%,对照组分别为(47.31±18.52)min、(44.22±23.82)ml、6.67%、10.00%、20.00%、16.67%和6.67%。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术后耳周麻木的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面神经麻痹、涎瘘、Frey综合征及面部凹陷畸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切除术中,沿下颌缘支的逆行法相比顺行法可缩短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将腮腺浅叶切除手术耳周V形切口与传统Blair切口及发际线N形切口进行对比,探讨耳周V形切口的可行性。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需行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手术的6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其中男47例,女13例,年龄25~63岁,通过抽签随机分为3组:V形切口组(VI组20例)、Blair切口组(BI组20例)和发际线N形切口组(NI组20例)。比较3组在术中、术后及随访各项指标上是否有差异,并比较VI组内不同位置肿瘤的手术时间、引流量是否有差异。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手术操作时间、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耳周麻木感、腮瘘、疼痛评分、面瘫、术后第3个月伤口瘢痕评分方面,3组切口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术后第6个月外观满意度评分方面,VI组优于BI组及N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I组比BI组:9.00[8.00, 9.00]比5.00[4.00, 5.25],χ^2=6.629,P<0.001;VI组比NI组:9.00[8.00, 9.00]比7.00[6.00, 8.00],χ^2=2.942,P=0.010;BI组比NI组:5.00[4.00, 5.25]比7.00[6.00, 8.00],χ^2=-3.687,P=0.001)。位于腮腺前、上、中部的肿瘤中,3组不同切口的手术时间、引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位于腮腺下部的肿瘤,3组切口所需要手术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78,P=0.010),经过两两比较,VI组所需要的手术时间多于BI组及N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I组比BI组:(181.00±22.89) min比(132.50±9.01) min,t=3.694,P=0.004;VI组比NI组:(181.00±22.89) min比(149.00±15.94) min,t=2.585,P=0.025;BI组比NI组:(132.50±9.01) min比(149.00±15.94) min,t=1.257,P=0.235]。位于腮腺下部肿瘤的引流量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I组内比较不同位置肿瘤手术时间及引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应用V形切口,仅位于腮腺下部的肿瘤手术时间会延长。对于不同部位的肿瘤均不增加手术并发症,能达到更好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19.
20.
对70例肝胆管结石行肝叶切除术中,应用腹腔引流管进行临床研究,其中85~89年间,34例肝叶切除放置双套管引流(套管组),90~92年,36例肝叶切除放置并置双管引流(双管组)。二组比较结果:双管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套管组,尤其膈下感染、肝断面感染等严重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P<0.01),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