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院自1986年3月以来采用经胃冠状静脉注射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下称TH胶)作栓塞性断流,以期达到扩大阻断范围、彻底阻断门奇反常血流的目的。现将初步临床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男性21例,女性4例,年龄23~61岁。农民13例,工人7例,其他5例。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23例,有1~10次血吸虫病治疗史者17例,血吸虫病已确诊而未治疗者1例。肝炎史明确者1例。  相似文献   

2.
79例急性血吸虫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血吸虫病是由于易感人群在短时间内接触疫水感染大量尾蚴所致的免疫性疾病。因其临床发病急骤、病情风险多变 ,必须及时治疗和精心护理。我院自1995年以来共收治急性血吸虫病 (以下简称急血 )患者 79例 ,经积极治疗和全面护理 ,患者均痊愈出院。现将临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资料共收集急血患者 79例。其中男性 73例 ,女性 6例。年龄最大为 6 5岁 ,最小为 6岁 ,其中≤ 15岁的有 15例 ,占 19.0 % ;16~ 49岁的有 5 7例 ,占72 .5 % ;≥ 5 0岁的有 7例 ,占 8.5 %。所有病例均有疫水接触史 ,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 ,并经粪便孵化…  相似文献   

3.
1979~1982年我组用硝硫氰胺治疗急性血吸虫病38例,男29例,女9例,年龄5~48岁,其中31例为学龄儿童。 诊断依据与治疗:所有患者均有疫水接触史,部分有尾蚴皮炎史;入院时症状体征:畏寒(8例)、发热(38)、出汗(9)、咳嗽(7)、腹痛、腹泻、粘血便(8)、肝肿大(29)、脾肿大(8)。白细胞10,000~  相似文献   

4.
急性血吸虫病重型患者常常有心肌损害现象,1981年以来,我们给67例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在治疗前作了心电图检查,其中31例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占48%。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年龄:4~9岁6例,10~20岁13例,21~30岁5例,31岁以上7例。发病前均有疫水接触史。 临床分型:轻型8例,中型18例,重型5例。热  相似文献   

5.
本站在采用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过程中 ,发生急性荨麻疹不良反应 2例 ,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例 1 患儿 ,男 ,10岁 ,生活于血吸虫病疫区 ,有疫水接触史。发热 7d,肝肋下 1.5 cm,血 WBC16 .6× 10 9/L,EC0 .2 ,血吸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 ( ) ,环卵沉淀试验(COPT) 5 %  相似文献   

6.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具有疗效高、副作用小等优点。为进一步探索大剂量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过程中 ,EKG(心电图 )和 ALT(丙氨酸转氨酶 )的变化及影响 ,笔者就 1 989年以来 ,我院收治的 3 0例急性血吸虫病患者采用大剂量吡喹酮 (总剂量为 1 2 0 mg/ kg)短程疗法 (分 2日口服 ,每日 2次 ) ,观察治疗前后 EKG、ALT的变化情况 ,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3 0例急性感染病例 ,均有疫水接触史 ,有发热、肝脾肿大 ,粪便集卵孵化发现血吸血虫卵或毛蚴 ,确诊为急性血吸虫病者。男性 2 0例、女性 1 0例 ,年龄 1 5~ 55岁 ,其中 1 8~ 3 5岁 2 6…  相似文献   

7.
脑型血吸虫病 (简称脑血 )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异位血吸虫病 ,南京市自 1 990 -1 998年共收治脑血 1 2例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1 2例中男性 1 0例 ,女性 2例 ,年龄 3 0~ 5 0岁。职业 :农民 1 0例 ,工人 2例。全体病例均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1 .2 临床表现1 2例中 6例为突发癫痫 ,4例剧烈头痛 (其中 2例呈进行性加重伴视物障碍 ) ,2例头晕、头痛、呕吐、步态不稳、左侧肢体麻木、左手握力减弱。1 .3 诊断依据1 2例均具有以下 5项诊断依据 :(1 )来自血吸虫病流行区 ,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 (2 )具有血吸虫病症状和体征。 (3 …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城区血吸虫病就诊人群的分布及感染状况,为城区血吸虫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就诊者采用血吸虫病询问和检查以及有关临床检验等方法并进行分析。结果 3—9岁组,江夏、花山一带就诊儿童血吸虫感染率为42.6%;30—39岁组,江夏、花山的就诊者血吸虫感染率为37.2%,武汉市区的就诊者为15.7%,外地及流动人口的就诊者为18.1%,后两者与前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40岁以上有疫水史、无治疗史者,B超诊断“慢性血吸虫病肝”达54.0%,有治疗史的为31.1%,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应加强城市周边地区及薄弱环节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有疫水接触史者应早检查,早治疗。  相似文献   

9.
105例急性血吸虫病HBsAg和SGPT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1996年,我站住院部收治急性血吸虫病170例,其中105例入院后作了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谷丙转氨酶(SGPT)检测。对象、材料和方法 105例患者全部符合急性血吸虫病诊断标准(疫水接触史、急性血吸虫病症状和体征、周围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病原学或血清免疫学检查阳性),其中男103例,女2例,年龄6~40岁。临床分型:轻型38例、中型28  相似文献   

10.
我们自1988年以来,用益气软肝方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48.例,现就治疗方法、治疗结果,疗效分析及体会等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48例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均按卫生部地病司《血吸虫病防治手册》标准诊断。其中男35例,女13例;年龄29岁以下者2例,60岁以上者8例,30岁一59岁者38例;存在胶水或有腹水史者17例,其中重度3例,中度5例,轻度9例;有血吸虫病史和反复疫水接触史10年以上者41例,10年以下者7例;反复多次病原治疗史35例,治疗1次考13例;B超检查多数为血吸虫病肝纤维化。1.2实验室检查血清白蛋白30g/L以上者9例,25g/…  相似文献   

11.
选择我站近年来急性血吸虫病记载完整的108份住院病历(简称急血),其中有44例被各级医疗单位误诊,现分析如下。 一 临床资料(一)、44例误诊病例中,有38例被非血防部门误诊,6例被血防部门误诊。(二)、性别:男性36例,女性8例。(三)、年龄:以10~30岁为最多,占86%。(四)、职业:农民为主,占50%。(五)、发病前3个月内有明显疫水接触史者  相似文献   

12.
脑型血吸虫病 (以下简称脑血 )是由血吸虫卵在颅内沉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所致 ,是血吸虫异位损伤的主要表现。本病临床症状复杂多变 ,易误诊 ,现将我院 1 987-2 0 0 1年收治的脑血 39例作一浅析。1 临床资料1 .1 诊断标准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 ;粪检血吸虫卵 ( )和或 IHA1∶ 1 0 ( ) ;CT或 MRI检查有颅内占位性病变 ;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 ;吡喹酮 ( PQT)治疗后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1 .2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 2 7例 ,女 1 2例 ;1 5~ 30岁 2 5例 ,30~ 4 9岁 1 4例。39例中 35例住血吸虫病流行区 ,1 2例有明确的血吸虫病诊…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2例肺部异位损害的急性血吸虫病患者的诊治经过。提示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对有疫水接触史者出现发热症状,抗感染及相应治疗效果不佳时要考虑急性血吸虫病。  相似文献   

14.
急性血吸虫病致肺异位损害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型血吸虫病是血吸虫病的异位损害 ,我院收集了自1 994年 1 2月至 2 0 0 0年 1 2月住院确诊的 42例急性血吸虫病中 1 7例并发肺血吸虫病感染者的资料 ,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1 7例均来自血吸虫病流行重疫区 ,有明显疫水接触史 ,发热咳嗽 1 4~ 60 d,其中男 1 1例 ,女 6例 ,年龄最大 61岁 ,最小 9岁。 1 7例均确诊为肺血吸虫病 [1 ] ,在确诊前均用过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1 .2 临床症状及体征1 7例均为中度以上发热 ,伴有出汗多 ;咳嗽 ,其中干咳 1 5例 ,咯白色痰 2例 ,头昏头痛 5例 ,心悸 7例 ,乏力 1 4例 ,哮喘 1例 ,腹…  相似文献   

15.
1 临床资料9例血吸虫病人中 ,男性 7例 ,女性 2例 ,年龄最大 6 8岁 ,最小 9岁。都来自新疫区 ,均有疫水接触史和尾蚴性皮炎史。临床表现有发热、乏力、头痛、咳嗽、腹痛、腹泻、大便次数增多等症状。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最后经血吸虫病免疫学检查 (IHA试验、EL ISA试验 )和粪检 (Katz法 )至少有 1项以上强阳性或 2~ 3项阳性而确诊。2 误诊情况9例血吸虫病人中误诊为重感冒 4例 ,败血症、白血病、伤寒、痢疾、高热待查各 1例。病例 1,男性 ,2 5岁 ,发热 10余天 ,伴有乏力 ,腹痛 ,曾赴卫生院和厂矿医院多次…  相似文献   

16.
1999年9~10月,我们采用吡喹酮(PQT)治疗儿童急性血吸虫病8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8例患儿男6例,女2例,最小7岁,最大15岁,平均10岁;均来自血吸虫病重流行区。感染方式都为戏水,接触疫水时间在8、9月份,发病时间为9、10月。发病后均有高热,每日午后开始发热至半夜退热,体温39~40.5℃的有7例,另1  相似文献   

17.
用吡喹酮常规6日疗法治疗214例急性血吸虫病,发现其中54例疗程结束后4天仍未恢复常温或退而复升。加用2日疗法,体温迅速降至正常。 一、资料及观察方法 54例中男30例,女24例;年龄5~64岁,青少年占64.81%;发病前1~2个月均有接触疫水史;入院前均有发热,持续3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胶乳凝集试验(LA)与间接血凝试验(IHA)、PVC-COPT薄膜干卵片沉淀试验(COPT)法作对比,证实LA法诊断急性日本血吸虫病有实用价值。 对象和方法 对象系1990年7—9月来我站作日本血吸虫病检查的有疫水接触史的612例人员,年龄3—62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胃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对已确诊胃血吸虫病5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例中均有血吸虫病感染史、治疗史,年龄在35岁~45岁之间.病史中均有2a~3a明显的上腹部不适,食后饱胀,嗳气、吐酸凝似胃溃疡症状,3例经纤维内镜钳取组织病理切片发现虫卵,2例因上消化道出血手术切除胃时取组织切片找到虫卵.结论血吸虫病流行区而有明显疫水接触史、血吸虫病患病史拟诊消化道溃疡而久治不愈的有必要作内镜取组织切片找血吸虫卵,或用吡喹酮进行治疗诊断.  相似文献   

20.
青霉素治疗钩端螺旋体病和梅毒可能出现赫氏反应。我站1986年—1989年收治的156例急性血吸虫病人中,在首剂服用吡喹酮后出现畏寒、寒颤、高热,原有的毒性症状加重等类赫氏反应101例(64.4%), 临床资料 156例全系男性,5—15岁51例,16—30岁81例,31—56岁24例,154例有明显的疫水接触史,所有病例均有典型急性血吸虫病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