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特点以及超声心动图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CHD合并IE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54例患者中基础疾病以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及瓦氏窦瘤破裂为主,共47例(87.0%).基础疾病为VSD(26例)时,感染主要累及三尖瓣和VSD右室面;基础疾病为PDA(12例)时,感染主要累及主动脉瓣、动脉导管开口处及分流冲刷的肺动脉左侧壁;基础疾病为瓦氏窦瘤破裂(9例)时,感染主要累及窦瘤破口周围和主动脉瓣.超声心动图显示多数有赘生物,其附着部位及大小与手术结果基本相符.超声漏诊瓣叶穿孔4例,瓣周脓肿1例.结论 合并IE的CHD以VSD、PDA及瓦氏窦瘤破裂为主.各种CHD合并的IE累及部位有相应的特点,CHD合并IE常累及多个心内膜部位,应注意多切面观察,以免漏诊.超声心动图对心内赘生物有较高的诊断敏感度及准确度,是CHD合并砸的主要诊断依据,但容易漏诊瓣叶穿孔、瓣周脓肿等细微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 (IE)并发瓣膜穿孔 (VP)的临床特点 ,探讨超声心动图 (UCG)对诊断该病的价值。方法 :分析经UCG诊断为IE并发VP 11例住院病人的临床和UCG资料 ,并与人工瓣膜置换术或瓣膜成形术中所见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本病患者主要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表现为贫血、左心功能不全 ;基础心脏病以主动脉瓣二叶畸形多见 ;UCG主要表现为瓣体回声缺失、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示穿瓣血流、瓣膜赘生物 (VEG) ,VP以主动脉瓣最常见 ;及时行人工瓣膜置换术或瓣膜成形术并取得成功 ;UCG结果与手术所见基本一致。结论 :UCG对及时诊断IE并VP具有重要价值 ,而对主动脉瓣多个VEG及多叶穿孔、肺动脉瓣穿孔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 ;对IE并VP患者应及时行人工瓣膜置换术或瓣膜成形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检查在先天性心脏病(CHD)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IE)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3例CHD并发IE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超声心动图显示赘生物17例;其附着部位、大小等与手术结果相符,漏诊6例。超声心动图还可反映受累瓣膜的功能情况。结论超声心动图不仅可以发现赘生物,为诊断CHD合并IE提供客观依据,还可判断受累瓣膜的损毁程度,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3D-TEE)对于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诊断价值,为更好地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2月于医院接受心脏手术的4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重点观察心脏瓣膜及心腔是否存在赘生物、瓣膜关闭不全,有无瓣叶穿孔、瓣周脓肿;以外科手术病理为金标准,比较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出赘生物的准确率、灵敏性、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比较两种方法对瓣叶穿孔、瓣周脓肿的检出准确率。结果 41例患者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赘生物32例,经外科手术证实为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30例,29例附着于心脏各瓣膜,呈大小不等、边缘毛糙的结节状或团絮状回声,受累瓣膜均伴不同程度的关闭不全;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检出准确率、灵敏性、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68%、93.75%、88.89%、96.77%和80.00%,均高于经胸超声心动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瓣叶穿孔15例、瓣周脓肿12例,检出准确率分别为86.67%、84.61%,高于经胸超声心动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能清晰显示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形态特征、附着部位,准确判断有无瓣叶穿孔、瓣周脓肿等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超声心动检查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选取186例在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先心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超声心动检查对先心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超声心动示主动脉瓣附着赘生物所占比例为27.96%,二尖瓣附着37.63%,主动脉瓣和二尖瓣混合附着18.82%,三尖瓣附着14.52%,肺动脉瓣附着10.75%,与手术所见无明显差异;瓣膜反流、瓣膜穿孔等与术中所见也无明显差异.结论 超声心动分辨率较高,对于微小赘生物以及瓣膜穿孔、腱索断裂等瓣膜结构损害的检出率较高,有助于了解心脏基础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先心病(CHD)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死相关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102例CHD合并I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病历对其临床特征、病死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症状和体征以咳嗽、气促、发热、心脏杂音、肝肿大为主,感染部位以左心为主,CHD类型以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为主,大部分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检出瓣膜赘生物。共有63例患者的血培养阳性,阳性率为61.76%,检出病原菌6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4株占69.8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毗邻颗粒链球菌、缓症链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14株占22.22%,以大肠埃希菌为主;真菌5株占7.94%,以白假丝酵母为主。住院期间病死12例,病死率为11.76%;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D合并IE患者病死,其中合并动脉栓塞为危险因素,入院时血红蛋白水平较高为保护因素(P<0.05)。结论CHD合并IE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合并疾病复杂,其病死风险与营养水平、合并疾病及治疗方法有关,临床医生应努力提高诊断和治疗效率,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UCG)特点。 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确诊的28例IE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其临床病例资料,总结儿童IE的临床及UCG特点。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与所有患儿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临床特点:28例IE患儿中,85.7%(24/28)存在发热症状;血培养阳性率为64.3%(18/28),其中最常见病原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血培养阳性结果的33.3%(6/18)。②UCG特点:71.4%(20/28) IE患儿存在先天性心脏病。25例(89.3%,25/28) IE患儿存在心内赘生物,其中2例为多部位受累,其余23例均为单一部位受累。心内赘生物以二尖瓣受累最常见,占检出心内赘生物患儿的40.0%(10/25),二尖瓣前叶及后叶受累各占20.0%(5/25);其次为肺动脉壁近动脉导管开口处及主动脉瓣受累各占16.0%(4/25)。心脏以左房左室增大所占比例最高,为35.7%(10/28)。85.7%(24/28) IE患儿的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此外,还可出现瓣膜穿孔、反流等。 结论儿童IE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并且多变,增加了该病的诊断难度。增强对本病的认知,充分掌握其UCG特征,对快速、准确诊断及早期治疗该病,达到改善IE患儿预后的目的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应用于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于医院行手术治疗4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与血培养,并将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1例患者血培养结果为阳性,其中以葡萄球菌最高感染率占47.62%,其次为链球菌感染占38.10%;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有32例患者存在赘生物,75.76%的患者心脏赘生物直径为2~15mm,87.88%的患者心脏赘生物数量≤3个;超声心动图对瓣膜脱垂、瓣周漏、腱索断裂的检出率均为100.0%,脓肿、瓣膜穿孔检出率分别为75.0%、57.14%。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了解心脏赘生物所在部位、直径大小与数量,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行心脏各切面扫查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临床诊疗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于医院就诊并接受超声检查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22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血培养检查,患者入院后两天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患者的心脏各切面进行常规扫查;观察分析患者的心脏结构、心脏功能和血流情况,了解患者心脏室壁及瓣膜的运动情况;观察患者心脏内的赘生物的数量和大小,赘生物所在的部位、活动情况,及瓣膜的返流情况。结果经超声心动图行心脏各切面扫查诊断为IE的229例患者中,超声检查阳性率为96.1%(220/229),高于血培养检查阳性率68.1%(156/229)(χ2=5.273,P=0.036);有176例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赘生物所在部位及大小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一致的共176例,准确率为100.0%;220例患者在超声检查中发现了赘生物,赘生物部位以主动脉瓣121例占55.0%为主,其次为二尖瓣前叶或者后叶57例占25.9%;超声检查发现,大多数的赘生物都有很大的活动度,其一般会随着患者心脏的搏动而出现飘动的现象。结论通过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准确快速地发现赘生物,并能对其位置、大小做准确判断,对于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用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诊断的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2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9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试验,所有患者在住院后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手术病理检查,并对试验过程中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急诊患者手术成功率较低,为83.33%,而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合理选择手术时间的成功率较高,为98.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患者体内赘生物的直径2~15mm,占88.10%,患者体内赘生物数量一般≤3个,占90.47%,≥3个的比例仅占9.52%;对患者用超声心动图检查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患者的瓣膜脱垂、瓣周漏、主动脉瓣,二尖瓣检测的阳性符合率均>90.00%,而对瓣膜穿孔检测的阳性符合率较低,为25.00%。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能够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心脏内赘生物进行定位,并能够确定赘生物的大小以及数目等,能够给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