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夏勇  李晓龙 《中原医刊》2011,(21):105-10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入诊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观察组),与同期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后不行静脉溶栓(对照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比较两组再通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3.3%)明显低于对照组(48.3%)。观察组再通47例,再通率为78.3%;对照组再通11例,再通率18.3%。观察组病死率(8.3%)明显低于对照组(3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后行静脉溶栓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后不行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溶栓的效果。方法:对2003年3月至2009年3月间救治的96例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的37例患者,行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疗效。结果:37例行溶栓治疗,存活31例,占83.78%,死亡6例,占16.22%;59例未行静脉溶栓治疗,存活32例,占54.24%;死亡27例,占45.76%。两组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脏骤停患者在心肺复苏后进行溶栓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并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成功后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溶栓治疗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骤停的患者30例。其中11例心肺复苏后即刻静脉予尿激酶150万u溶栓治疗(治疗组);19例心肺复苏后予积极抢救但无溶栓治疗(对照组)。[结果]治疗组11例中9例复苏后溶栓再通,占81.8%(存活7例占63.6%,死亡2例占18.2%);对照组心肺复苏48 h后无一例存活,两组差异显著(P<0.01)。存活7例中,6例随访3.3±1.5(1~6)年,其中2例死亡。[结论]在没有条件实行急诊血管重建时,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溶栓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就诊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术后行静脉溶栓(观察组)治疗和同期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后未行静脉溶栓(对照组)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再通率、死亡率及30d内两组临床特征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再通18例,再通率为26.67%;对照组再通3例,再通率为5.00%,观察组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0d内临床特征变化情况观察组治疗后情况比对照组佳,观察组总有效率为58.33%,高于对照组的3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后行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不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心肺复苏过程中静脉溶栓救治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心肺复苏过程中加用尿激酶溶栓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在我院急诊科及ICU病房中发生心跳骤停的6例心梗患者,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加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6例患者中5例复苏后存活(包括1例脑死亡病例),1例抢救无效于急诊室死亡。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跳骤停的患者,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应积极尽快溶栓治疗,而不应等待自主心跳恢复后再溶栓,以争取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9):137-140
回顾2015年9月2例心跳骤停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心肺复苏及静脉溶栓治疗,取得自主循环恢复,为后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争取时机,最终均取得良好的临床预后;结合复习心跳骤停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文献,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心跳骤停患者的抢救治疗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提示对于常规心肺复苏治疗后自主循环恢复困难的患者,药物静脉溶栓治疗可能具有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增加良好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3-6h内,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濒临坏死的心肌缩小坏死范围,可通过溶栓治疗尽可能地保护具有收缩功能的心肌细胞,从而改善该病的急性期和预后,其治疗效果已经临床证明非常肯定。但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心跳呼吸骤停而进行心肺复苏成功后行溶栓治疗,故被列为溶栓的禁忌证。原因在于病人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时可能导致许多可见或不可见的创伤,随之而来的溶栓治疗则可以加重上述的创伤。  相似文献   

8.
李玉琢 《当代医学》2016,(18):96-9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的静脉溶栓治疗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经心肺复苏救治成功后的52例患者(复苏时间小于10 min),30例复苏后经家属同意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溶栓组),另外22例给予常规治疗措施,并未溶栓(对照组)。比较2组冠脉再通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溶栓组30例患者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19例(63.33%),对照组再通3例(13.64%),2组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临床疗效良好17例,良好率为56.67%,优于对照组的13.64%(P<0.05);溶栓组死亡2例,死亡率6.67%,低于对照组的3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成功后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冠脉再通率高、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肺复苏(CPR)后静脉溶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月-2012年3月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搏骤停复苏成功4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溶栓组),对照组21例(常规组)。比较2组患者梗死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出血率。结果与常规组相比溶栓组梗死血管再通率明显提高(P〈0.05),2组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溶栓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AMI患者心肺复苏后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张亚兰 《中外医疗》2012,31(1):26-2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溶栓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骤停的患者23例,其中11例未溶栓(对照组),12例溶栓(溶栓组)。比较2组患者的梗死血管再通率、平均心脏事件发生率及出血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溶栓组在梗死血管再通率及心功能上有明显提高(P〈0.05),溶栓组平均心脏事件发生率有明显降低(P〈0.05),2组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均无严重出血(P〉0.05)。结论 AMI患者心肺复苏后溶栓效果显著,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1.
张娜  刘纪改  蔡卫东 《实用全科医学》2010,8(7):938-938,F0003
本文报道1例心肺复苏中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高度怀疑急性心肌梗死(AMI)猝死的病例,在复苏同时进行溶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既往有相关病史,高度怀疑AMI的猝死患者,心肺复苏(CPR)的同时进行溶栓。结果13例AMI猝死患者复苏成功,并发脑出血3例,血气胸2例。结论复苏的同时溶栓在AMI猝死患者复苏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静脉溶栓作为急性心肌梗死(AMI)血液再灌流的有效手段之一已得到普遍认可,但对于AMI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能否进行溶栓治疗,临床上尚存在一定争议。我们近年来对23例AMI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现就其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溶栓作为急性心肌梗死(AMI)血液再灌流的有效手段之一已得到普遍认可,但对于AMI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能否进行溶栓治疗,临床上尚存在一定争议。我们近年来对23例AMI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现就其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5.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血运重建疗效确切,但对于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的患者心肺复苏(CPR)后即进行冠状动脉静脉溶栓治疗,在CPR中的确切疗效和安全性还存在争议。我院近年来对3例AMI合并CS、室颤的患者,经心肺复苏(CPR)、除颤后,即做静脉溶栓,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杨素贞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2):1419-1420
目的:分析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点。方法:对42例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因素、诱因、临床表现、心电图改变、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2例中符合溶栓条件的33例,尿激酶静脉溶栓再通率为70%(23/33);心肺复苏后溶栓再通率为60%(3/5)。结论: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多数患者存在多个高危因素和诱因;临床表现不典型,死亡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PR)后静脉尿激酶溶栓临床疗效观察。方法:AMI并发呼吸心跳骤停CPR成功患者1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例,心肺复苏后即刻静脉给予尿激酶150万U,30分内静脉注射;对照组6例,在心肺复苏后予除静脉溶栓外的积极抢救治疗。结果:治疗组的自主循环、自主呼吸恢复例数,24小时存活例数和出院存活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AMI患者心肺复苏后进行溶栓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自主循环、自主呼吸恢复率、24小时存活率、出院存活率,缩短自主循环、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且不增加继发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冠状动脉静脉溶栓国内已有大量的文献报导,其疗效已被肯定。但是对AMI发生心室颤动的患者复苏后,即进行冠状动脉静脉溶栓治疗这种治疗方法,国内报导不多。我院近年来对4例AMI合并室颤的病人,经除颤心肺复苏(CPR)后,即作静脉溶栓,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肺复苏术后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3例ST段抬高伴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的AMI患者,根据是否获得溶栓治疗,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31例,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后,均给予扩张冠状动脉或抗休克治疗、抗心律失常、脑保护等对症处理,溶栓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结果溶栓纽23例血管再通,对照组4例血管再通,溶栓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住院4周平均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溶栓组住院4周死亡1例,对照组住院4周死亡9例,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心肺复苏术后行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陈建萍 《吉林医学》2011,32(27):5763-576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术后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收治的28例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室颤,行心肺复苏术后再行溶栓治疗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术后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溶栓后冠状动脉再通25例,轻度出血3例,无严重出血,预后28例均痊愈出院,无一例死于并发症,出院后随访半年,25例工作、生活均正常,2例心功能2级,1例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术后进行溶栓治疗,临床效果良好,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