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我们应用几种物理疗法综合治疗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240例,均经CT扫描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多发生于腰3~4、4~5、5-骶1椎间隙,其诊断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男145例,女95例,年龄16~67岁,病程<2个月者70例,3~6个月85例,7~12个月45例,>1年90例,有外伤史者145例。腰3、4至4、5椎间盘突出者75例;腰4、5至5-骶1椎间盘突出者86例;三个椎间盘同时受累者79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175例,伴腰或腿痛155例,伴单侧或双侧下肢麻木95例,单侧型突出140例,双侧型突出55例,中央型突出45例,对照组1…  相似文献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经常规的手术治疗后,虽能解除患者痛苦,但因切口长、出血多、术后创伤大、椎板等附件咬除过多等,削弱了脊柱稳定性,术后并发症多.加之患者卧床时间长,给患者生活及护理带来一定困难,从某种程度上也影响手术疗效。为此,我院从一九八七年五月到一九八八年(?)月为52例患者做了显微腰椎间盘摘除术。由于在显微镜下手术,视野清晰,切口小,出血少,对血管神经创伤小,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经皮穿刺行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突出症18例的术前、术中、术扣护理要点。并提出了术扣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康复指导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指导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术后掌握早期功能锻炼操的方法、以防止废用综合症,提高手术疗效。方法指导68例术后病人床上、床旁腰背肌锻炼方法。结果68例病人功能评定优55例(80.9%),良10例(14.7%),可3例(4.4%),总有效率100%。结论病人掌握腰背肌功能锻炼方法保证了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1990年1月~2000年1月共手术治疗腰椎间突出症407例,其中19例因不同原因再次手术,19例中有10例初次手术在我院进行(再手术率为2.5%,10/398),9例初次手术在外院进行.本文通过对再手术病例分析,探讨手术疗效不佳的原因,提出对策,以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下腰部椎管内较常见的疾病。我院收治980例,并对720例随访三年以上,对本症的病因、病理、发病机理、诊断与治疗方面进行了探讨。我们的观点是:①椎间盘纤维破裂,主要由于自身退行性变,慢性劳损为退变基础,外伤为突出诱因。②椎间盘突出是占位性病变,对神经的压迫刺激是致痛因素。③病史、症状、体征和X线检查是诊断的重要依据。造影、CT不宜作为常规检查。④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各有其适应症,二者不可偏废。⑤手术方式应根据病情采取不同方案。  相似文献   

7.
腰椎间盘突出症误诊2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它以腰痛、腿痛或腰腿痛并存为症状。由于引起腰腿痛的原因很多 ,诊断时应当全面考虑。在临床上对该病的误诊误治并不少见。作者收集近几年来误诊比较完整的 2 2例病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1 3例 ,女 9例 ,年龄 1 9~ 6 5岁  相似文献   

8.
腰椎间盘突出症物理综合治疗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9.
经皮穿刺水刀髓核切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估经皮穿刺椎间盘水刀髓核切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可行性.方法:2009年2月~6月自协作组内选取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9例,采用美国HydroCision公司生产的SpineJet(脊柱椎间盘水刀)在C型臂X线机、CT或DSA引导下行经皮穿刺椎间盘水刀髓核切吸术.观察并记录术后15天、30天、90天、150天、210天和270天的疗效.结果:用改良Macnab方法进行评估,术后15天、30天、90天、150天、210天和270天的疗效优良率分别是56.5%,82.6%,88.4%,98.6%,98.6%,98.6%,治疗效果与术后时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经皮穿刺椎间盘水刀髓核切吸术具有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创伤小、不影响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无严重并发症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当今我国医学影像技术广泛应用临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并不十分困难,但医生单纯依赖影像诊断难免发生误诊误治,为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识别能力,现将我院1995年至1998年5月入院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508例,其中遇有10例误诊并回顾分析如下,以利同仁借鉴。*临床资料本组10例,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39~71岁,平均年龄52.2岁;农民8例,教师、工人各1例;腰扭伤史3例,无明显诱因7例,腹压增加(咳嗽、喷嚏等)时,腰腿痛加重或放射痛6例,强迫体位(不能平卧、屈髋屈膝)5例,棘旁压痛并向下肢…  相似文献   

11.
红外热像图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医学上红外热像图(thermalvideosystem,TVS)是利用人体天然生物红外辐射能,通过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热像仪反映机体各部位温差变化,为研究和诊断某些疾病提供一个客观指标的启示。我科自1997年始对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  相似文献   

12.
13.
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立志 《现代康复》1999,3(12):1509-1509
采用电动腰椎牵引手法推拿及功能锻炼等,尤其是采用改良飞燕式及仲卧起坐法进行腰椎针对性恢复训练,临床治血率达6986%,平均治疗时间为24d,有效地消除局部神经根水肿、放松肌肉、改善脊柱结构的力学平衡。  相似文献   

14.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青壮年的多发病。治疗方法很多,分保守和手术疗法。前者如推拿按摩,牵引等;后者如手术减压疗法等。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割抽吸术Percutaneouss Lumberdisc dectomy简称PLD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一种新方法,近年已有文献报道。本文对本院经治的84例作一报导和回顾分析。  相似文献   

15.
腰椎间盘突出是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临床上治疗方法较多,但仍有时反复发作,多数患者俱怕手术治疗,我院1992─1993年对患腰椎间盘突出的住院患者采用抚顺全息生物学应用研究所研制的QX─B1型电脑全息治疗仪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6.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症,传统的治疗方法很多,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Automatedpercutaneonsvambardiskectory,APLD)是近年来盛行的一种新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技术。腹腔镜下前路L。-S;腰椎间盘切吸术(Auto-Percutaneouskm-bodlskoldectonlytarougharterlorapproachwithahdominoscope)是我院将腹腔镜技术和AnLD相结合的一种前入路经腹介入治疗L。-S;.腰椎间盘突出的一种创新性新技术,显著减少L。-S;穿刺困难,并减少损伤。我院自1995年12月至1996年8月共成功施行4例手术,均取得良好效果。1一般贸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的机制 ,探讨侧隐窝松解扩大对手术疗效的影响 ,增进对侧隐窝狭窄的认识。方法 :对 6 8例椎间盘摘除术病例进行分析。术中注意对侧隐窝的探查和对神经根的彻底松解 ,灵活掌握术式。结果 :6 8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 6个月~ 3年 ,平均 2 0个月 ,优良率达 92 6 4%。结论 :术中注意侧隐窝的探查和松解 ,同时兼顾脊柱的稳定性 ,是取到稳定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牵引重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常以牵引治疗为首选 ,但牵引的重量不一。我们采用两组不同牵引重量对比治疗 ,取得了一定疗效 ,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患者 3 8例 ,均为男性 ,年龄 2 0~ 42岁 ,体质量 62~ 75kg ,身高 1.62~ 1.78m。经CT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随机分为A、B两组 ,患者采用仰卧位。A组 19例 :牵引重量为 40kg ,2 0min。每日 1次 ,2 0次为 1个疗程。B组 19例 :牵引重量为 60kg ,2 0min。每日 1次 ,2 0次为 1个疗程。两组治疗时间均为 2 0d。2 结  果表 1 两种牵引重量对腰椎间盘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引起同平面神经根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经验。方法22例腰椎间盘突出引起了相同节段神经根的压迫症状,分别采用全椎板切除、半椎板切除和椎板开窗的途径切除突出椎间盘。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缓解。结论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就能取得椎间盘手术治疗的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腰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护理,逐步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不适症状,达到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反弹及治愈的目的。方法: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开展情志护理、心理护理、病情护理、饮食护理、康复指导等方法,达到改善和治愈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果:通过在实践中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的科学有效护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甚至常年未复发。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科学有效护理,可以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不适症状,减轻病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达到防止腰椎间盘突出症反弹及治愈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