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探讨导丝引导下小肠插管气钡双重造影的科学性与临床应用价值,评价其效果。方法:对我科采取导丝引导下小肠插管气钡双重造影检查1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肿瘤11例,憩室22例,炎症42例,十二指肠溃疡5例,其他2例,正常55例。阳性率63%。结论:此方法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传统151服法,不易漏诊,缩短了检查时间,减少了患者的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与气钡双重造影在诊断小肠不明原因出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或随访确诊小肠病变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多层螺旋CT(MSCT)及气钡双重造影检查,比较两者检查结果。结果:MSCT检出率明显高于气钡双重造影(81.25%VS 6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P0.05)。结论:MSCT在小肠不明原因出血诊断中有一定比较优势,MSCT检查较气钡双重造影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焦俊  李东芳 《贵州医药》1992,16(5):272-274
1929年 Pesquera 首先采用十二指肠导管进行小肠造影。此后小肠造影器械、尤其是导管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小肠造影逐渐推广。国内该项检查开展较晚,80年代始有报导。我院近年进行小肠插管低张气钡双重造影(简称小肠气钡造影)32例,本文对其检查方法作一介绍,并对该检查的优缺点和插管的几个主要环节加以讨论。材料和方法本组小肠气钡造影共32例,男、女各16例。年龄18~70岁,平均35.6岁。检查前一日病人吃无渣饮食,晚上服缓泻剂一次,检查当天上午禁食禁水。插管前应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小肠出血的原因、检查方法、诊断和治疗。方法对38例已诊断明确小肠出血的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先行胃镜、结肠镜检查上消化道和结直肠病变,选择应用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选影(DSA)、核素扫描(ECT)、胶囊内镜等检查。结果经手术治疗和病理检查,小肠出血原因中肿瘤20例(52.6%),其他原因依次为小肠憩室7例(18.4%)、血管病变5例(13.1%)、crohn病3例(7.8%)、小肠溃疡2例(5.2%)、小肠结核1例(2.6%)。分别有11、5、8和7例患者经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胶囊内镜及核素扫描确诊,7例剖腹探查确诊。结论肿瘤为小肠出血最常见原因之一,其次分别为小肠憩室、血管病变、crohn病、小肠溃疡。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胶囊内镜及核素扫描为诊断小肠出血的主要手段,对以上检查仍难以确诊又考虑小肠出血的可早期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5.
小肠系检查一直是胃肠检查的薄弱环节 ,虽然不断有新的检查方法问世 ,但都不能取代口服钡剂小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术。经内镜导丝引导下插管行小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国内报道较少 ,现将笔者应用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 1临床资料从1993年3月—1999年10月为我院38例临床主诉腹胀、脐周疼痛、腹部肿块、贫血及消化道出血等疑为小肠病变需行小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术者 ,患者均无临床急腹症及精神病或不合作者、昏迷、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胸廓或消化道畸形者等内镜检查禁忌证。对低张造影禁忌或药品过敏者可不行低张检查。男26例 ,女12例 ,年龄2…  相似文献   

6.
董娜  薛娟 《江苏医药》2012,38(19):2319-2320
目的 探讨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和肠镜检查在小儿大肠息肉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88例疑诊大肠息肉的患儿,全部病例均先行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后行肠镜检查并切除息肉.结果 388例中气钡双重造影检查阳性323例,其中12例假阳性,阴性65例;肠镜检查有363例为大肠息肉,其中气钡双重造影检查阳性311例,有52例未发现息肉.两者诊断符合率86%.结论 气钡双重造影检查与肠镜检查相结合,可显著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气钡双重造影和16排螺旋CT对于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次试验研究对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0例病理检查确诊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对比分析患者气钡双重造影和16排螺旋CT临床检查结果。结果气钡双重造影检出率略高于16排螺旋CT检查,但二者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种检查方法敏感度和特异性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次医学研究结果证实,气钡双重造影和16排螺旋CT均为较为有效的胃癌临床诊断方法,但16排螺旋CT检查技术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气钡双重造影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0年1月~2018年1月某院10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分别实施多层螺旋CT、气钡双重造影检查,以病理结果为标准,判断两种方法诊断准确性。结果:多重螺旋CT定性准确率高于气钡双重造影(P0.05);两种方法联合检查定位准确率、定性准确率均高于多层螺旋CT、气钡双重造影单独检查(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多层螺旋CT、气钡双重造影各有优缺点,联合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食管憩室的气钡双重造影X线表现与诊断。方法对我院22例食管憩室患者气钡双重造影X线片进行回顾性分析,均摄正侧位及双斜位片,其中男16例,女6例。结果咽食管憩室4例,食管中段憩室12例,膈上憩室6例。一般呈类圆形或乳头状钡影突出,边缘光滑整齐,黏膜像显示黏膜伸入其中。结论食管气钡双重造影X线检查是诊断食管憩室的重要方法,少部分患者可表现出突出的临床症状和严重的并发症如憩室穿孔,甚至癌变,故临床高度怀疑病例应尽早行气钡双重X线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造影检查在小肠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拟诊小肠肿瘤患者80例, CT造影和X线气钡灌肠检查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检查时小肠充盈情况以及诊断与病理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小肠充盈扩张满意率为5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7.5%(P〈0.05),观察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T造影在诊断小肠肿瘤的临床价值相对于传统气钡灌肠具有显著提高,但其仍无法作为小肠肿瘤诊断的金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肠疾病的X线征象,应用小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提高小肠疾病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方法对应用小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发现的并经病理证实的11例小肠病变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1例小肠病变中,小肠克罗恩病1例(9.09%),小肠腺瘤3例(27.27%),小肠腺癌5例(45.46%),小肠淋巴瘤1例(9.09%),小肠间质瘤1例(9.09%)。结论掌握小肠病变的X线征象,应用小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在提高小肠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分析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在小儿消化性溃疡的诊断应用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3年收治的56例小儿消化性溃疡的患者的资料,给予本组患者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结果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结果与胃镜检查结果一致:胃溃疡11例,占19.64%,十二指肠溃疡45例,占80.36%。有47(83.92%)例出现龛影,为直接征象;间接征象:胃液增多、龛影部压痛、形态改变、黏膜纠集等。结论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对于小儿消化性溃疡的诊断准确,同时其操作简单,不给患者造成伤害,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食管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5医院放射科孙赣清俯卧位食管气钡双重造影检查是一种简单的方法,其成功率高,可以复拍,又易与上消化道常规检查相结合进行。本文有20例病人获得有诊断价值的双重影像。大多数双重造影技术是在站立位完成的,这样在食管下...  相似文献   

14.
经插入十二指肠内的导管,将造影剂直接注入小肠,进行X线检查的方法称为小肠灌肠检查。可同时引入辅助剂(水或0.5%甲基纤维素溶液)或空气进行双重对比造影。 1929年Pesguera首先创用,其后几经改进,则成为现在应用的双对比造影检查法。国内,1983年张铁梁氏等报导了小肠双重对比灌肠造影。应用的是Bilbao-Dotter管,带有导丝。我们于1983年9月开始,应用不带导丝的双腔气囊硬质硅胶管进行小肠灌肠检查21例次,均同时进行气钡双对比造影,体会到对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低场磁共振做小肠造影在诊断小肠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疑患小肠疾病者共38例,均接受磁共振小肠造影及小肠插管造影检查方法。结果采用低场磁共振小肠造影检查出小肠疾病共28例,其中有16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手术病理诊断均与磁共振小肠造影检查结果一致(100%);而小肠插管造影与手术病理诊断相符率为93.75%。结论低场磁共振小肠造影检查对小肠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郑德先  刘清军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2):1795-1797
目的 探讨中老年女性便秘的病因及检查方法,评价影像学对便秘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98例临床诊断便秘的中老年女性患者先作结肠传输试验,而后行气钡双重造影检查,考虑出口梗阻的患者再作排粪造影检查或仿真直肠排粪造影检查,根据卢任华教授的测量指标及诊断标准作出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行钡灌肠检查者8例,发现异常者6例;16例直接行排粪造影检查,14例异常.行结肠传输试验者74例,正常者6例,异常68例,真性慢传输16例,假性慢传输20例,出口梗阻52例,其中选择20例志愿者进行混悬硫酸钡及仿真直肠排粪造影检查.结论 气钡双重造影可以发现结肠的器质性病变及发育异常;结肠传输试验、排粪造影及仿真直肠排粪造影是一种简单无创的、最佳的检查便秘病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付玉东  张宪国  张涛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0):1669-1670
目的 探讨小肠出血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小肠出血原因中肿瘤占首位(13/34),其他原因依次为炎性肠病(9/34)、小肠憩室(7/34)、血管病变(4/34)及异位胰腺(1/34)出血。分别有11例、3例和2例患者经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及核素扫描确诊,18例剖腹探查确诊。全组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结论小肠出血的原因肿瘤占首位,其次为炎性肠病、小肠憩室及血管病变。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及核素扫描为诊断小肠出血的主要手段,剖腹探查对常规检查难以确诊且又高度怀疑小肠出血的患者是一种主要诊断手段。治疗方法以药物、内镜治疗为首选,如效果不佳则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改良低张钡造影法在小肠疾病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改良低张钡造影法在小肠疾病检查中的作用.方法:检查前口服泻剂准备肠道,口服自制硫酸钡胶浆300mg,再口服胃复安10~15mg,肌注654-2 15mg;与临床病理对照.结果: 212例改良低张小肠钡造影法检查者阳性率为48.5%,与临床及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5.2%.改良低张钡造影法可提示小肠疾病的存在,小肠疾病的良、恶性.改良低张钡造影法具有以下优点:①操作简便,容易掌握,痛苦少患者易于接受;②病变显示比较清晰,有利于观察粘膜微小病变,疾病检出率较高;③临床病理符合率较高;④在腹泻和消化道出血而胃和结肠检查均无异常者,改良低张钡造影法可作为寻找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缺点:①不利于观察小肠功能性病变;②钡剂流程不易控制.结论 :该方法对小肠疾病的检查更具有临床实用价值,可作为诊断小肠疾病的常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何伟 《中国医药指南》2013,(12):195-196
目的探讨气钡双重造影结合传统的充盈压迫法造影对胃溃疡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9年5月至2011年2月我院收治的42例胃溃疡患者在1周内先后行气钡双重造影结合传统的充盈压迫法造影和电子纤维胃镜检查及病理检查,以电子纤维胃镜检出结果为标准,回顾性分析X线胃肠造影对胃溃疡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42例患者中,由气钡双重造影结合传统的充盈压迫法造影检出胃溃疡患者39例,其中诊断为恶性溃疡8例;以电子胃镜检出结果为标准,气钡双重造影结合传统的充盈压迫法造影诊断胃溃疡的符合率为92.9%,假阴性率为7.1%。结论 X线胃肠造影与电子纤维胃镜检查各有所长,而X线胃肠造影对于以形态结构、功能异常为主的胃肠病变以及邻近脏器病变影响或侵及所致的胃肠异常有更明显的诊断优势,临床工作中应相互取长补短,以便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回顾性分析评价该检查方法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45例溃疡性结肠炎应用日本岛津800mA数字胃肠X线诊断机进行了气钡肠道双重造影及肠镜检查术后病理证实。结果:溃疡性结肠炎的X线表现为病变白直肠逆行向上呈连续性发展,早期:结肠边缘见针刺状突出(或棘状突起)及正面的“靶样征”;急性期:出现“锯齿征”、“纽扣征”和“鹅卵石征”;慢性期:局部肠腔呈铅管样狭窄及假息肉形成。结论: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检出和早期诊断都有着重要意义,是结肠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根据病史、进展方式和典型X线征像,本病较易诊断,不难与其他炎性结肠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