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胸部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胸部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 :搜集 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部良性神经源性肿瘤 ,其中神经鞘瘤 8例 ,年龄 2 76 4岁 ,神经纤维瘤 4例 ,年龄 2 444岁 ,节细胞神经瘤 3例 ,年龄 82 0岁。结果 :15例中仅 3例有相关的临床症状 ,CT表现为边界清楚光滑的圆形或椭圆形较均匀稍低密度软组织肿块 ,神经鞘瘤 6例明显不均匀强化 ,2例中度结节状强化 ;神经纤维瘤和节细胞神经瘤呈轻度均匀强化。结论 :胸部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发病年龄和CT表现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颈部神经鞘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颈部神经鞘瘤的CT表现及其与病理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其CT表现的病理学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部神经鞘瘤 3 6例 ,增强扫描 2 7例 ,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T平扫表现为均匀等密度、略低密度 (和颈部肌肉相比 )肿块 12例 ,增强扫描呈轻度均匀强化 ;2 4例平扫表现为不均匀等密度、略低密度肿块 ,伴中心点状、片状更低密度区 ,增强扫描肿块呈轻度至明显强化 ,中央更低密度区无明显强化。上述表现与病理对照显示更低密度区由疏细胞区 (AntoniB区 )、陈旧性出血及囊性变组成 ,等密度、略低密度区由富细胞区 (AntoniA区 )和胶原组成。不同的细胞区域构成形成不同的CT表现 ,增强表现与AntoniA区增强有关。结论 :颈部神经鞘瘤的CT表现与其病理改变有关 ,对正确诊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照分析胸壁神经鞘瘤的CT表现与病理基础,以期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胸壁神经鞘瘤患者资料,均行CT平扫和增强,着重分析肿瘤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均质性、瘤肺界面、压迹、钙化及强化方式,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9例神经鞘瘤均为良性单发肿瘤,边界清晰.位于右侧胸壁5例,左侧胸壁4例.肿瘤平均最大径为3.7 cm(2.3 ~6.0 cm),肿块形态呈圆形(3例)和椭圆形(6例).平扫质地均匀6例,增强后轻度强化4例,中度强化和明显强化各1例,镜下以Antoni A细胞为主;质地不均匀3例,均呈外周高、中间偏低密度,增强后表现为外周轻度强化1例,中度强化2例,中央稍低密度区无明显强化,镜下以Antoni B细胞为主.瘤肺界面8例光整,1例模糊,1例伴有钙化,邻近骨质压迫弧形压迹3例,肋间隙增宽2例,无胸腔积液.结论 把握胸壁神经鞘瘤的CT表现和病理基础有助于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肾上腺神经鞘瘤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肾上腺神经鞘瘤的病理及CT表现分析,结合复习国内外文献,提高对肾上腺神经鞘瘤影像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本院所遇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肾上腺神经鞘瘤CT特征和病理学表现。结果:3例肿块位于右肾上极前与下腔静脉后间隙中,在平扫上呈圆形或卯圆形低密度肿块,其边缘清晰锐利。肿瘤内部密度不均,1例内见点状钙化灶,增强扫描肿块呈轻度不均匀强化。1例位于左侧肾上腺外侧支,呈圆形略分叶状的均匀等密度结节,增强后肿块表现为中度强化。结论:CT对肾上腺神经鞘瘤的定位,及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胸壁神经鞘瘤的CT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胸壁神经鞘瘤的CT表现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8例发病部位均在右侧胸壁,呈孤立型肿块7例,弥漫型肿块1例。1例位于脊柱旁;7例位于肋缘或肋间,其中2例位于胸壁皮下软组织内,查体胸壁上可触及明显肿物,5例位于肋内侧缘,均对肺组织造成不同程度压迫。CT均表现为不同程度低密度影,密度低于邻近肌肉组织,边缘清晰,平均大小4.3 cm×3.9 cm,平均CT值14 HU,增强扫描无强化或不均匀强化,平均动脉期、静脉期CT值分别为18、27 HU。3例伴囊性变,1例病灶内出现点状钙化,2例伴胸水。肿块直径5 cm 3例,邻近肋骨均受压变扁,其中1例呈弥漫型分布者邻近肋骨有骨质破坏,提示恶变。结论 :胸壁神经鞘瘤发病率低,其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但确诊还需依赖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 7例罕见肾上腺间质肿瘤的CT表现。方法 对 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上腺间质肿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肾上腺囊肿、肾上腺脂肪瘤各 2例 ,肾上腺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及间叶瘤各 1例。结果 肾上腺囊肿及脂肪瘤分别为水和脂肪密度 ,CT特征明显 ;神经纤维瘤及神经鞘瘤为较低密度肿块 ,增强后不强化 ,神经鞘瘤密度不均匀 ,可见囊变 ;间叶瘤为较大的等密度肿块 ,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结论 肾上腺囊肿和脂肪瘤CT可明确诊断 ;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及间叶瘤CT特征不明显 ,较难或不能与腺瘤和嗜铬细胞瘤鉴别 ,确诊需依赖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7.
胸部恶性神经鞘膜瘤的影像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原发于胸部的恶性神经鞘膜瘤的影像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以提高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10例(11个病灶)全部摄正侧位片。8例CT检查,先平扫,再行增强扫描。经手术证实8例,CT导下肺穿刺活检证实2例。6例(7个病灶)行CT与病理对照。结果 肿瘤位于纵隔4例,肺内2例,胸壁3例,横膈1例。病灶呈孤立肿块型8例,多发肿块型1例,弥漫肿块型1例。肺、支气管明显压迫3例;肺浸润1例;肋骨受压变形3例,其中伴骨质破坏2例;胸水4例。CT表现:病灶边缘较光整3个(病理上均有完整包膜),边缘毛糙4个。病灶呈网格样强化2个(病理见实质肿块内多大小不一的囊腔),不均匀强化4个(非强化区与病理上出血坏死区相符),病灶呈均匀液性密度1个(病理示肿瘤囊性变)。结论 胸部良、恶性神经鞘膜瘤的CT诊断有很大限度,肿瘤内低密度我并不是恶性神经鞘膜瘤的特征性表现,肿瘤边界不光整则提示恶性可能,邻近结构受侵破坏是提示恶性病变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8.
胸壁肿块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胸壁肿块的CT表现,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30例临床证实的胸壁肿块患者均经CT平扫,10例又经增强扫描。对所有患者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在CT像上,胸壁结核(5例)表现为胸壁内软组织密度肿块影;细菌性脓肿(4例),表现为局限性软组织肿块影,密度不均匀;脂肪瘤(4例)表现为胸壁内局限性脂肪密度肿块影;神经源性肿瘤(5例)表现为胸壁内密度均匀、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影;血管瘤(1例)表现为左侧胸壁散在条状迂曲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增强后明显强化;胸膜间皮瘤(3例),其中良性者(2例)表现为局限性胸膜增厚,恶性者(1例)表现为弥漫性胸膜增厚伴胸腔积液;胸膜转移瘤(3例)表现为胸膜结节状增厚;肋骨转移瘤(4例)表现为胸膜结节状增厚;Askin瘤(1例)表现为右侧胸壁内及胸膜处软组织肿块影伴邻近肋骨骨质破坏。结论 CT对胸壁肿块的定位及良、恶性鉴别具有重要价值,尤其64排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更有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鼻腔及鼻旁窦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鼻腔和鼻旁窦神经鞘瘤的CT与MRI表现,提高诊断及鉴别水平.资料与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旁窦神经鞘瘤8例,均行CT平扫,其中4例行增强扫描;MRI检查2例,同时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良性4例,恶性4例.肿瘤原发于鼻腔4例,上颌窦3例,筛窦1例,无一例发生颈淋巴结转移.肿块在CT上多呈较均匀中等密度,3例密度不均;MRI T1WI呈中等信号,T2WI示中等或不均匀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轻至中度强化或边缘强化.结论 鼻腔、鼻旁窦神经鞘瘤的CT与MRI表现无显著特异性,均能很好地显示肿瘤侵犯范围及骨质破坏情况.  相似文献   

10.
倪恩珍  王亚非   《放射学实践》2012,27(1):89-92
目的:总结分析外周恶性神经鞘膜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恶性神经鞘膜瘤的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11例中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4例,CT和MRI均检查4例。结果:CT平扫表现为等、低混合密度软组织肿块影,形态不规则,病灶边缘较光整2例,边缘毛糙5例。CT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坏死区不强化,网格样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5例。T1WI呈等、略低信号,内见局灶性长T1信号影;T2WI序列以略高信号为主,内见局灶性长T2信号,周围软组织见片状浸润高信号;MRI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结论: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1.
胸壁神经鞘瘤的CT、超声表现和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胸壁神经鞘瘤的CT、超声表现及其与病理组织学间的关系,提高对胸壁神经鞘瘤影像表现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壁神经鞘瘤11例,回顾性分析其CT、超声表现和病理表现之间的对照关系.结果 10例良性神经鞘瘤,1例恶性神经鞘瘤,均为单发.CT和超声显示病灶位于胸神经走行分布区.良性病变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实性或囊实性肿块,呈中低密度或回声区.恶性病变边缘不规整,累及周围组织.肿瘤密度或回声是否均匀取决于瘤内Antoni B型组织的分布以及囊变、骨化或出血和血栓形成等变化.肿瘤强化表现多样,强化幅度一般为20~35 HU,主要由肿瘤内Antoni A型和Antoni B型组织比例决定;无强化或低强化取决于肿瘤囊变出血、胶原沉积、纤维化或钙化和Antoni B型组织分布.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肿瘤多无显著血流信号.结论 了解胸壁神经鞘瘤的病理学特征与CT和超声影像表现的相关性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MSCT表现特征并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2012年3月16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但CT检查误诊的胃神经鞘瘤临床资料。结果胃体8例,胃窦部3例,胃底5例,CT主要表现为胃壁起源的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的密度均匀肿块,增强扫描呈持续渐进性强化,无明显钙化及液化坏死,病灶直径平均为(5.5±1.9)cm,其中CT检查误诊为恶性胃间质瘤3例,胃平滑肌瘤6例,胃癌3例,胃外肿瘤2例,良性胃间质瘤2例,均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确诊为胃神经鞘瘤。结论胃神经鞘瘤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当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均质肿块,与肌肉组织相比呈略低密度,且无出血坏死和囊变时,应考虑胃神经鞘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周围神经鞘瘤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小南  袁建华  王志平   《放射学实践》2009,24(3):305-308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鞘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神经鞘瘤的CT和MRI表现,其中发生在颈椎和胸椎椎间孔内的2例、颈部1例、枕部1例、纵隔1例、胸壁1例及下肢7例。结果:肿瘤均呈椭圆形,边界清楚光滑,沿神经走行方向生长,2例有邻近椎间孔扩大。CT显示肿瘤包膜密度高,包膜内肿瘤组织密度低于肌肉组织。MRI T1WI显示肿瘤呈中~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有不均匀强化。其中显示靶征4例,神经出入征3例,脂肪包绕征8例,脂肪尾征7例及脑脊液尾征1例。结论:周围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肾上腺少见肿瘤的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肾上腺少见肿瘤的CT表现特征与病理的相关性,以提高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对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肾上腺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5例,髓性脂肪瘤4例,淋巴瘤3例,囊肿、神经鞘瘤各2例以及神经节母细胞瘤、畸胎瘤各1例。在CT图像上,观察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内部结构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CT表现为均匀软组织密度肿块,1例有点状钙化。髓性脂肪瘤为以脂肪密度为主的肿块。淋巴瘤为软组织密度肿块。良性神经鞘瘤为软组织肿块,有囊变及钙化;恶性神经鞘瘤也为软组织肿块,内见坏死区,伴淋巴结转移。囊肿呈水样密度,壁薄光整,1例有囊壁钙化。神经节母细胞瘤为密度不均匀软组织肿块,内见坏死灶,伴周围淋巴结肿大。畸胎瘤为含钙化、脂肪及软组织成分的肿块。结论CT可揭示肾上腺少见肿瘤的病理基础,它们存在一定的影像表现特点,CT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胸、腹部恶性神经鞘瘤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回顾分析胸、腹部恶性神经鞘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胸部5例,腹部4例,手术7例,CT引导下经皮穿刺2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肿瘤位于纵隔5例,腹壁2例,腹膜后2例;孤立性肿块7例,弥漫性2例(位于纵隔);伴胸水4例,伴椎体成骨性转移1例。CT平扫:7例孤立性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出现大面积低密度区,CT值5~20HU,6例包膜完整。2例弥漫性病变则呈均匀的密度。注入对比剂后,7例孤立性肿块实质部分及2例弥漫性病变出现不同程度强化。结论CT诊断胸腹部恶性神经鞘瘤孤立性肿块者,具有一定特点,但弥漫性肿块则无特点。  相似文献   

16.
眼眶肿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眼眶肿瘤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眼眶肿瘤的CT、MRI表现。结果:视神经鞘脑膜瘤9例,表现为视神经增粗1例,梭形肿块6例和软组织肿块2例,CT为软组织密度;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视神经胶质瘤6例,表现为视神经弥漫性增粗2例,椭圆形肿块4例;CT为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海绵状血管瘤12例,CT示类圆形稍高于脑组织密度影,T1WI呈稍低信号,T2WI明显高信号。恶性淋巴瘤4例,均为弥漫性病变,CT示长条状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神经鞘瘤3例;CT表现密度不均肿块,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信号不均匀。转移瘤4例,其中转移性腺样囊性癌1例,乳腺癌眶内转移3例。结论:CT、MRI是发现和诊断眼眶肿瘤的重要检查手段,对大多数肿瘤可以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节细胞神经瘤与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节细胞神经瘤及2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28例节细胞神经瘤中,位于肾上腺区15例、胸段脊柱旁6例、腰段脊柱旁2例、颈鞘区4例、骶前区1例;肿瘤表现为圆形、类圆形、水滴状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边缘光滑;14例可见点状钙化;16例有伪足征;24例密度均匀,4例密度不均匀,1例含有脂肪成分。增强扫描轻度强化,11例呈片絮状延迟强化。2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均位于肾上腺区,CT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其内见明显坏死、囊变、粗大钙化,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伴淋巴结转移。结论:节细胞神经瘤与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对其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出现肿块内粗大钙化、边界模糊、周围组织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时,应考虑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良性色素性外周神经源性肿瘤(BMPNT)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7例色素性外周神经源性肿瘤患者行CT和MRI扫描,分析其特征。结果7例BMPNT均为单发,其中神经鞘瘤6例、神经纤维瘤1例;位于颈部3例,椎管内2例、鼻腔和后纵隔各1例。5例CT平扫表现为边界清楚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其内3例合并钙化,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7例肿块在MRI平扫均表现为混杂信号影,其内含有不同范围短T1短T2信号区,其在瘤内呈结节状、斑片状或弥漫性分布,3例瘤内合并囊变坏死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呈轻度至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外周神经源性肿瘤含有黑色素是一种少见现象,其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肾上腺神经鞘瘤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肾上腺神经鞘瘤的CT表现,分析肿瘤的数目、部位、形态、大小、边缘、囊变、钙化、密度及强化方式等特点。结果 14例肿瘤均为单发,右侧肾上腺9例,左侧肾上腺5例;肿瘤边界清晰,最长径为3.2~14.7cm,平均7.0cm;4例密度均匀,10例囊变,3例钙化,2例恶性。平扫CT值25~39HU,平均33HU;增强4例轻度均匀强化,10例轻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肾上腺神经鞘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对肾上腺神经鞘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CT和MRI的表现,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胃间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MRI表现。13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4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均为单发,腔内型3例,腔外型6例,哑铃型4例,圆形或类圆形9例,分叶形4例,直径3.0~10.4cm,平均7.5cm。CT平扫示肿瘤呈均匀等密度3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9例,呈高、低、等混杂密度1例。增强扫描示3例呈中度明显增强,10例中度不均匀增强,以静脉期明显。MRI平扫示1例肿块信号均匀,3例肿块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肿块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病理检查10例恶性,3例良性。结论:胃间质瘤CT、MRI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对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不能定性,确诊需要依靠电镜检查和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