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巩膜环扎术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作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环扎术治疗视网膜脱离中环扎带的作用,并对环扎带的作用与必要性做出评价。方法:分析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环扎术28眼与玻璃体切割非联合巩膜环扎术96眼的手术效果及环扎带对视力的影响。结果: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环扎组与非环扎组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及术后视力分析,统计学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彻底解除PVR,牢固的封闭裂孔,并配合有效的眼内充填是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复位的关键,巩膜环扎术不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并非必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巩膜扣带联合术中玻璃体注气术后光凝裂孔治疗孔源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分析2006年3月~2014年6月行外路视网膜复位术联合术中玻璃体注气术后光凝裂孔20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注气原因、视网膜复位情况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注气原因16例为术中视网膜裂孔复位欠佳,其余4例为放液后眼压过低。19例网脱手术后复位(9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玻璃体注气可有效平复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中复位欠佳的视网膜裂孔,结合术后激光封孔,保证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理想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3.
利用微穿刺技术建立猫实验性视网膜脱离及复位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建立猫实验性视网膜脱离及复位动物模型,为研究了视网膜脱离和复位相关的视网膜疾病提供合理有效的实验手段,78只成年猫眼行晶体囊外摘除,玻璃体切除手术,3周后,手持尖端直径约50-70um的玻璃微穿刺针,刺入神经视网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之间,将0.25%,Heaklon缓慢注入到视网膜下腔,造成局部视网膜脱离,24h时后,经玻璃体切割机进行眼内气-液交换,用尖端直径约150-200um的玻璃微穿刺针,将视网膜下腔和玻璃体腔内液体吸出,填充30%,C3F8使脱离的视网膜重新复位。观察视网膜脱离形态和复位情况以及眼部炎症反应,结果显示,多膜脱离的成功率为93.6%(73/78眼),脱离24h后,视网膜重新复位的成功率为97.1%(33/34眼),组织学观察发现,视网膜脱离,位于视网膜感受器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之间,视网膜重新复位后RPE细胞和光感受器细胞紧密接触,实验表明,利用微穿刺技术可以在猫眼上成功建立损伤小,反应轻,合理稳定的实验性视网膜脱离及复位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分析外伤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玻璃体手术疗效,对后路切除晶体,裂孔边缘处理,硅油注入方式等技术进行探讨。方法:玻璃手术治疗100例101眼外伤性增殖性玻璃体;高网膜病变,随访1-30个月。结果:视力增进77例78眼,68例合并视网膜脱离,完全复位52例。结论玻璃体手术是外伤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最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是玻璃体视网膜增殖性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 RetinoPathy.PVR)之一种类型,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眼底病,如不治疗或手术不成功,脱离视网膜几乎不可能复位,视力减退几乎不可能避免。不复位指视网膜脱离术后因各种原因未复位或6周内视网膜再脱离;复发指视网膜脱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中眼内引流的优劣及与网脱复位的关系,方法:玻璃体手术中视网膜下液体眼内引流258例,随访1-40个月,结果:视力增进210例,P〈0.005,视网膜脱离完全复位228例(88.4%)结论:视网膜下液体眼内引流排液充分,安全,可靠,为网脱复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脱离再手术40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的原因以及再手术的效果 ,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对 40例视网膜脱离再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查找手术失败原因 ,分别再给以巩膜扣带术或玻璃体切割术。结果 手术失败原因有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 3 0眼、原裂孔未闭 17眼、出现新裂孔 11眼、脉络膜脱离 2眼、黄斑前膜 2眼、玻璃体积血 2眼。结论 视网膜脱离再手术成功的关键是 :确切地封闭裂孔 ,处理PVR ;巩膜扣带术仍然是再手术的首选 ,PVR严重者行玻璃体切割术  相似文献   

8.
硅油填充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艺民  王婷 《武警医学》2008,19(12):1061-1064
现代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技术联合硅油的应用,明显提高了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和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治疗的成功率。硅油作为近年来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无可替代的眼内填充物,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复杂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特别适用于严重眼外伤、部分巨大视网膜裂孔、广泛的前后段PVR、严重的视网膜坏死,以及高度近视眼萎缩性视网膜裂孔伴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35例35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病例手术治疗的效果探讨。方法:注气,放液,环扎,玻璃体切割,硅油充填等手术方法单独或联合应用及术后激光治疗。结果:取得了不同程度的临床疗效,35例病人中视力增进31例,无变化4例;经一次或数次手术视网膜完全复位34例,不完全复位1例,结论:手术治疗黄斑裂孔隙源性视网膜脱离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激光光凝治疗黄斑未受累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经验和疗效。方法 间接眼底镜和三面镜检查确诊为黄斑未受累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8例19眼,均为浅脱离。采用氩激光光凝脱离的视网膜。沿脱离区与非脱离区边缘行1排激光光凝,向正常视网膜和脱离区一侧分别行2~3排激光光凝。激光光斑直径。100~200μm,功率100~500mW,时间0.1~0.3s。1周后行第2次激光光凝,直至脱离的视网膜复位。所有病人均在门诊局部麻醉下进行治疗。随访2~13个月。结果 19眼中16眼治愈,治愈率为84.2%;未治愈3眼,占15.8%。视网膜脱离范围1/2~2个时钟,脱离位于上方象限10眼,下方象限7眼,颞侧2眼。圆孔12眼,马蹄形裂孔7眼。相关的眼部检查结果包括视网膜格子样变13眼,玻璃体出血4眼和近视8眼。激光治疗未复位的3眼中,1眼经玻璃体切割,2眼经巩膜外加压手术后视网膜复位。随诊观察激光光凝后玻璃体出血吸收,视网膜表面或局部玻璃体未见增殖。结论 对于视网膜表面光滑,无皱折,不伴有增值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呈局限性浅脱离状态的急性或慢性黄斑部未受累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激光光凝效果好,成功率较高,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广视野倒置系统下实施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自2013年12月至2015年3月解放军25医院收治的17例(17眼)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采用23G玻璃体切割+剥膜+眼内激光+环扎+硅油填充手术进行治疗。结果 17例患者中,术后一次性复位15例,占88.24%;裂孔边缘翘起,未完全复位2例,占11.76%,术后二次予以环扎+补充激光治疗后复位。无1例患者出现眼内炎、脉络膜上腔暴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广视野倒置系统、全视网膜镜下实施23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具有微创、视野范围广、光凝准确、手术操作简单、术后效果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视网膜脱离病人在其视网膜破口边缘往往有玻璃体机化条索牵引,即使眼底镜下看不见强大瘢痕,也存在着纤维丝的牵拉.据美国加州大学Irvin教授介绍,他们应用玻璃体切割术切断这些瘢痕后注入空气,气泡可使脱离卷曲的视网膜复位.手术时病人取俯卧位,术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或不联合硅油填充术,对治疗外源性眼内炎不合并视网膜脱离效果的影响。方法分析2009年7月~2014年1月确诊为外源性眼内炎无合并视网膜脱离(术前和术中),并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48例患者48只眼,术中联合应用或无硅油填充术。结果 45只眼眼内炎得到控制,治疗成功率93.75%。结论外源性眼内炎不合并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注入术是并不是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王群  赵杰  侯宝杰 《武警医学》2018,29(12):1155-1158
  目的 探讨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生物胶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06至2017-06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收治的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21例,共21眼,微创玻璃体切割术(microincision vitrectomy surgeries, MIVS)联合应用生物胶来封闭视网膜裂孔,应用手术灌注液填充玻璃体腔。观察术中生物胶覆盖情况,以及术后视网膜复位成功率、矫正视力、眼压、炎性反应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术中生物胶与视网膜黏附良好,能成功封闭视网膜裂孔。通过间接检眼镜检查见生物胶膜在玻璃体切除术后(13.77±5.13)d已吸收。21例21只眼术中和术后视网膜复位成功,在随访期间视网膜脱离未复发。术后1年矫正视力0~2.15,平均(0.79±0.62),较术前矫正视力0~2.32,平均(0.93±0.74),显著提高。1例1只眼术后出现视网膜前膜,最终需要行前膜剥除术。2例2只眼术后7 d内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给予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后眼压降至正常。出院随访期间未发现眼压异常情况。未发现明显的与生物胶相关的炎性反应或其他并发症。结论 MIVS中联合生物胶可成功封闭视网膜裂孔,促进孔源性脱离视网膜复位;眼内应用安全有效,可以作为MIVS联合气体填充的一种替代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Terson综合征(TS)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5例(8眼)采用玻璃体切割手术进行治疗的TS患者,总结手术时机、方法、并发症、预后情况等.结果 随访6-12个月,8眼术后玻璃体腔清晰,7眼视网膜平伏,1眼发生术后视网膜脱离,经再次手术视网膜复位.术后视力均明显提高,平均视力恢复至0.5.结论 玻璃体切割手术是治疗TS有效的方法.不仅能提高患者的视力,而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兰丽霞  黄海  任旋  叶波 《西南军医》2017,(4):361-363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后巩膜加固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8例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B组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后巩膜加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治疗后黄斑裂孔闭合率;视网膜解剖复位情况、再次手术发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的差异.结果 B组患者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治疗后黄斑裂孔闭合率高于A组,P<0.05;B组视网膜解剖复位情况、再次手术发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A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最佳矫正视力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B组最佳矫正视力改善幅度更大,P<0.05.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后巩膜加固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黄斑裂孔闭合率,改善视力水平.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的应用,使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成功率大大提高。由于行硅油填充的患者病情均较复杂,因此对于硅油取出的时机,尚存争议。Ka-等[1]认为,硅油乳化是立即取出硅油的指征;无论  相似文献   

18.
赵辉 《航空航天医药》2012,23(5):558-559
目的:研究巩膜外垫压术治疗复杂性难治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对55例55眼经诊断为复杂性难治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行巩膜外垫压术,观察手术成功率和治疗前后患者视力恢复状况.结果:38例患者(38眼,69.0%)于第一次术后视网膜全复位,其中复发17眼(30.9%);17眼患者行二次手术后14眼成功(82.3%),二次术后视网膜全复位52眼,手术总成功率为94.5%.18眼(32.7%)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结论:巩膜外垫压术是治疗难治性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评价玻璃体切割对玻璃体积血及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效果,分析产生并发症的原因。方法:对1995年6月-2000年6月行玻璃体切割术的1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视力提高着76.4%;术前存在视网膜脱离者,术后网脱复发31.7%;术前无视网膜脱离者,术后发生网膜14.5%。结论:术前存在PVR是术后出现视网膜脱离的重要危险因素,合理选择手术适应症,结束手术前仔细检查可能存在的视网膜医源性损伤和潜在病灶,防止玻璃体嵌塞,能有效减少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眼科罕见的Terson综合征的玻璃体手术时机和疗效。方法:应用玻璃体切割术、部分病例配合环札、气液交换、硅胶海绵外加压、氩离子激光及硅油充填治疗Terson综合征4例5眼。结果: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提高,视网膜脱离全部复位。结论:Terson综合征早期行玻璃体切割术可提高视力,防止牵引网脱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