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奇正消痛贴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效果。方法28例诊断为肱骨外上髁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奇正消痛贴联合臭氧治疗组,压痛点消毒穿刺,遇骨质后局麻,用浓度40μg/ml医用臭氧一氧混合气体2ml注入,最后贴上奇正消痛贴;Ⅱ组为局部注射治疗组,压痛点消毒穿刺遇骨质后注入醋酸泼尼松龙25mg和0.5%利多卡因混合液2ml。结果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无不良反应。结论奇正消痛贴联合臭氧局部注射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神经妥乐平局部注射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76例诊断为肱骨外上髁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为神经妥乐平治疗组,给予局部痛点分层注射,3.6 U/次,1周2次,连续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痛点给予醋酸泼尼松龙25 mg和0.5%利多卡因混合液2 ml.结果 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2.1%,明显高于对照组76.3%.结论 神经妥乐平局部痛点注射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麻醉药及皮质类固醇复合康复训练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0例疼痛时间在1~4周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成局部注射组(B组,n=20)和局部注射复合康复训练组(BR组,n=20)。B组仅接受肱骨外上髁0.5%利多卡因+甲强龙20 mg注射治疗(1次/周,共2周)治疗。BR组接受肱骨外上髁同样药物注射治疗(1次/周,共2周)复合康复训练(3次/天,5分钟/次,共2周)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第1、2、4、8周的局部疼痛感、局部压痛、屈肘负重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观察两组治疗后4周和8周时疼痛症状复发率。结果两组治疗后第1周和第2周时疼痛程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第4周和第8周时BR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B组(P0.05)。治疗后4周和8周时BR组疼痛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局麻药局部注射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的局部疼痛,改善功能活动状态,长期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和分析体外冲击波(ESW)联合内热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46例,根据患者选择的治疗方式不同(ESW治疗或联合肱骨外上髁及冈下肌内热针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W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23例。2组患者均给予肱骨外上髁ESW治疗,治疗参数设置为探头直径15 mm,...  相似文献   

5.
朱天兵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0):1661-1662
选择肱骨外上髁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小针刀组和针刺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小针刀治疗组80%患者痊愈,针刺治疗组55%患者痊愈。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压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针刀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良好,建议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对重症肱骨外上髁炎更有效的局部注射方法.方法 80 例重症肱骨外上髁炎病例经局部封闭注射治疗,效果不满意的患者通过Peppering technique 注射法(Pep 法)或常规封闭注射方法追加治疗,经过12 个月观察临床疗效,通过Nirschl 评分法评估比较不同注射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80 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经初期局部封闭治疗,优良率为47.5%;经追加治疗后最终优良率为80.0%.两种追加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比较,Pep 法优于常规封闭注射方法(P <0.01).对于局部封闭追加治疗效果不满意病例,再次采用Pep 法注射仍能取得较好疗效.结论 肱骨外上髁炎的局部封闭治疗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对于难治性肱骨外上髁炎病例,Pep 法追加治疗是一个更有效的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7.
曲安奈德联合利多卡因治疗肱骨外上髁炎60例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成 《新医学》2008,39(2):110-110,129
采用曲安奈德40 mg加2%利多卡因2 mL作局部痛点封闭治疗6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治疗6个月后评定疗效,结果优40例(67%)、良12例(20%)、可8例(13%),总有效率为100%,所有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提示曲安奈德加利多卡因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局部骨膜下封闭治疗网球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1991年,我们用骨膜下封闭治疗网球肘(即肱骨外上髁炎)50例,取得满意疗效。 资料与方法 50例中,男21例,女29例;年龄40~55岁;发病时间5d至3年。全部病例均经针灸、理疗效果不明显,改用封闭治疗。 治疗方法以局部压痛点封闭为主,配合手法按摩。患者坐位,在肱骨外上髁处仔细寻压痛点,找准痛点后,固定患侧上肢,使肘关节处于90°屈(?)位,在压痛点处做标记,选好进针点。用5ml注射器,6号  相似文献   

9.
肱骨内外上髁炎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原发性疾病,治疗上多在主诉痛点上下功夫,效果不理想,近年来本院软伤科根据软组织力学平衡观点与方法,对肱骨内外上髁炎72例门诊患者进行了治疗与观察,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本组72例,均为主诉内外上髁疼痛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4例,女28例,年龄在37~49岁53例,50~60岁19例。病程最长10年,最短半年。按原发和继发肱骨内外上髁炎分为两组,每组为36例。方法:(1)治疗组:均为继发性肱骨内外上髁炎:①在损伤的肌肉起止点,找出原发压痛点,按压时使患者在主诉痛点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肌内效贴(KT)联合肌肉能量技术(MET)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46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MET治疗,每次练习5组,每日练习2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组在MET治疗基础上辅以KT治疗,KT治疗每3天1次,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1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上肢功能评分(DASH)及肱骨外上髁压痛阈值(PPT)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并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1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时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DASH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肱骨外上髁PPT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并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幅度及治疗后3个月时总有效率(90.5%)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64.7%),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肌内效贴联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肌肉能量技术治疗,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痛点精确定位在肱骨外上髁炎封闭及针刀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7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为精确定位组与常规治疗组,对比两组封闭加针刀治疗后疗效。结果精确定位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分别平均为(2.1±1.5)分、(4.4±2.9)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精确定位痛点确定进针点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结论采用棉签头探查痛点可以更精确地寻找到损伤的中心点,提高针刀软组织松解的准确率,可确保镇痛液直达病变中心,提高药物作用效率,减少用药量,较传统痛点注射和针刀治疗能取得更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疗法及局部封闭注射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效果。方法将我单位治疗的6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行体外冲击波治疗,一组行局部封闭治疗,通过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疼痛、功能及肘关节综合评分,对比两种方法的疗效。结果局部封闭注射及体外冲击波疗法均能明显缓解肱骨外上髁炎患者肘关节的疼痛,恢复肘关节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体外冲击波组的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更明显(P<0.01)。结论体外冲击波和局部封闭注射都能有效地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明显缓解局部疼痛,恢复关节功能,体外冲击波疗法比局部封闭具有更优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局部封闭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肱骨外上髁炎局部封闭治疗的疗效。方法对39例肱骨外上髁炎病例进行局部肌筋膜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封闭治疗),并结合4周肘部制动治疗。结果采用封闭治疗的39例均取得了满意疗效,优良率为94.9%,复发率为7.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局部封闭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可取得较好疗效,为保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射频热凝与痛点阻滞治疗肌筋膜炎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比研究射频热凝与痛点阻滞治疗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肌筋膜炎患者分为射频热凝组和痛点阻滞组(每组n=10)进行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的疼痛评分,1个月后用VAS评价疼痛缓解优良率并观察副作用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均产生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与治疗前比较VAS评分显著下降(P<0.0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1周,痛点阻滞组VAS评分低于射频热凝组(P<0.01);而在治疗后1个月,射频热凝组VAS评分低于痛点阻滞组(P<0.01),两组在疼痛缓解优良率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热凝和痛点阻滞在治疗肌筋膜炎均产生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射频热凝在治疗1个月后未见复发,疗效优于痛点阻滞。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1989年至今采用痛点阻滞治疗肱骨外上髁炎118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筋膜线理论为依据,本着解剖与功能的整体观,探讨冲击波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方法:将8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肱骨外上髁局部)进行冲击波治疗,观察组采用肌筋膜经线理论(沿臂表浅线)进行冲击波治疗。每3天1次治疗,共治疗5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1、3、6个月对2组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上肢功能评分(DASH)及肱骨外上髁压痛阈值(PPT)评价。结果:治疗后1周、1、3、6个月,2组在VAS及DASH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各时间点VAS及DASH评分均更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在治疗后1周PPT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在治疗后1、3、6个月PPT明显提高(均P0.05),尤以观察组提高更显著(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6个月时VAS、DASH评分及PPT较前轻度反弹,而观察组相对稳定。结论:以肌筋膜经线理论为依据,沿臂表浅线进行冲击波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纯肱骨外上髁局部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温针灸+蠲痹汤加减离子导入对肱骨外上髁炎(EH)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62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1)与观察组(n=31),分别施以温针灸治疗与温针灸+蠲痹汤加减离子导入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肘关节功能、血清氧化应激指标与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5%,明显高于对照组83.37%;治疗后,观察组改良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肘关节评分量表(HSS)与Mayo肘关节功能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丙二醛(MDA)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肱骨外上髁炎患者施以温针灸+蠲痹汤加减离子导入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肘关节功能,降低机体氧化应激水平,疗效显著,治疗方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1996年以来,采用阿是穴(痛点)注射醋酸泼尼松和普鲁卡因混合液治疗肩关节周围炎、肱骨外上髁炎、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腱鞘炎等疾病44例,取得较好疗效。1 临床资料 本组中男10例,女34例。年龄37~76岁,中老年居多。病程短则1周,长则5年。治疗病种:肩关节周围炎12例;肱骨外上髁炎10例;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4例;腱鞘炎18例。2 治疗方法 患者坐位或卧位,裸露病变部位。在病变部位找到压痛点,并作好标记。常规消毒皮肤,用5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醋酸泼尼松溶液1ml(含25mg)和2%普鲁卡因2ml,二者混合均匀。将注射器针头刺入压痛点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温针联合超激光照射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6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予温针及超激光照射治疗,最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本组46例患者中,根据上述疗法治疗1个疗程后,痊愈28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65%。结论温针联合超激光照射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外用附子摩散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门诊收集80例诊断为肱骨外上髁炎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外用附子摩散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封闭法治疗。结果:(1)临床总体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有显著下降,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比对照组更低。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对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疗均有效,观察组在缓解疼痛程度、治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外用附子摩散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相对于封闭疗法,副作用更小,相对经济,且无皮肤过敏反应,是一种临床应用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