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采用多回波采集重度T2*WI三维梯度回波序列(ESWAN)研究脑卒中患者与正常人群中脑微出血灶(CMBs)的发生率与分布的差异及ESWAN在诊断脑微出血中的优势。方法:采用ESWAN检测30例脑梗死、30例脑出血和30例健康老年人的CMBs,按照CMBs数目将其分为无、轻、中和重度4级,对不同组之间CMBs严重程度的差异以及ESWAN与T2*GRE序列、常规MRI序列(T1WI、T2WI、FLAIR)对微出血灶检出敏感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出血组的CMBs发生率为76.6%,以中重度为主;脑梗死组为36.7%,以轻中度为主;正常老年人为6.7%。各组间CMB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MBs最常见于大脑半球深部区域 ,其次是脑叶皮层和皮层下区。ESWAN序列对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T2*GRE及常规序列。结论:CMBs在脑卒中患者中发生率较高,ESWAN序列在脑微出血的诊断中与T2*GRE及常规序列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微出血与不同类型脑卒中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脑卒中患者163例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5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31例),脑梗死组(37例),脑出血组(39例);以同期住院的50岁以上非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43例).采用MRI(T1WI、T2WI、DWI、MRA)及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观察脑微出血、卒中病灶、腔隙性梗死灶情况.结果 脑出血组CMB的发生率最高和CMB的数最多,分别为75.6%和(14.5±11.6)个;其次为腔隙性脑梗死组和脑梗死组分别为[55.3%和(8.1±3.4)个]和[37.8%和(4.5±2.6)个],3组均高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9.7%和(0.3±0.1)个](P<0.01~0.001)和对照组[9.3%和(0.2±0.1)](P<0.01),腔隙性脑梗死组腔梗灶数和CMB数正相关(r=0.342,P<0.001),脑出血组脑出血的次数与CMB数呈正相关(r=0.402,P<0.001).结论脑微出血与脑卒中密切相关,脑微出血的发生率增高,提示更为严重的脑内微血管病变及可能的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3.
陈佳  刘维洲  潘华  储照虎 《临床荟萃》2012,27(14):1197-1200,1204
目的 探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铜陵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2~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7例.入院时均常规行MRI加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grandient-echo T2 weighted MRI,GRE)检查.根据是否存在CMB分为有CMB组,无CMB组.记录CMB组的CMB发生例数、CMB病灶部位、数目、记录两组患者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疏松等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的血压、血脂、血糖、既往卒中病史.107例患者均接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治疗后2周复查MRI加GRE.观察两组患者CMB的总数、部位有无变化,有无梗死后出血转化,并探讨CMB的危险因素.结果 CMB在脑部各个区域均有分布,以基底节区最多;高血压(OR=4.004,95%CI=1.483~10.814,P<0.05)、腔隙性脑梗死(OR=10.727,95%CI =3.646~31.563,P<0.05)是CMB发生的危险因素;高血脂、糖尿病、脑白质疏松、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与CMB发生无明显相关(OR=0.887,95%CI =0.631~1.248,P>0.05).无CMB组治疗两周后无新发CMB;有CMB组CMB的总数、部位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均无出血转化的发生.结论 CMB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是急性脑梗死发生CMB的危险因素.急性脑梗死合并CMB患者在2周内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不增加CMB发生率,不增加出血转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孙绍武 《临床医学》2010,30(6):56-57
目的研究脑内微出血(CMB)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溶栓后并发脑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连续收集可溶栓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520例。通过磁共振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评价CMB有无,随机分组溶栓,观察溶栓后脑出血发生率。结果 520例脑梗死患者中,微出血146例。1周内发生脑出血64例,其中42例伴发CMB,22例不伴CMB,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内微出血可能是溶栓的一个相对禁忌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脑内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 CMB)在3.0T MR 的表现,比较和分析其发生率、微出血的出血点数、好发部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年龄在32~60 岁的78 例高血压患者,将其分为有腔隙性脑梗死组(58 例)和无腔隙性脑梗死组(20 例),所有患者均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扫描,并与常规MRI T1WI、T2WI、T2WI-FLAIR 序列进行比较.结果 2 组患者中均有CMB 病灶出现,发生率为34.61%(27/78);其中腔隙性脑梗死组的发生率为41.38%(24/58),无腔隙性脑梗死组的发生率为15.0%(3/20);脑内微出血灶以SWI 显示最多,表现为斑点状、圆形或椭圆形信号缺失,直径2~5 mm,周围没有水肿带;发生部位按多少依次为皮质-皮质下区、基底节、丘脑、小脑及脑干.结论 CMB 的存在提示高血压患者微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和继发性出血的可能,对高血压引起的脑卒中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琦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5):3866-3866
目的 研究脑内微出血(CMB)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溶栓后并发脑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 连续收集可溶栓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460例.通过磁共振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gradient-echoT2 *-Weighted inaging,GRE-T2* WI)评价CMB有无,随机分组溶栓,观察溶栓后脑出血发生率.结果 460例脑梗死患者中,微出血121例.1周内发生脑出血53例,其中34例伴发CMB,19例不伴CMB,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内微出血是脑梗死溶栓时再出血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5 T磁共振SWI在慢性高血压患者检测脑内微出血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采用1.5 T磁共振SWI行慢性高血压脑内微出血(Cerebralmicrobleeds,CMB)检查的患者,采用1.5 T超导型全身磁共振扫描仪,常规扫描及SWI扫描序列;确认并分析高血压引起的低信号CMB灶情况。结果全部患者诊断为高血压病,脑微出血的SWI表现信号特点为斑点或圆形低信号,分布于基底节区、丘脑区、皮层和皮层下、脑干、放射冠区等。其中伴有脑出血发作史有27例,脑梗死患者43例(含腔隙性脑梗死),排除脑血管畸形、脑肿瘤、脑外伤等。结论采用SWI检查显示慢性高血压脑内微出血症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准确性,对早期预防脑出血及诊断脑卒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为临床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梯度回波T2*WI观察,其中36例患者合并脑微出血(合并脑微出血组),47例患者未发现脑微出血(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以及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和脑白质疏松程度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合并脑微出血组各项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对于预测梗死后脑出血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以B超检测颈动脉,按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将患者分为:颈动脉正常组(正常组)78例、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增厚组)46例、斑块组36例,共3组,各组同时作头部核磁共振MRI,常规行自旋回波T1和T2加权轴位扫描,梯度同波T2加权采用Flash序列,了解有无脑微出血。结果颈动脉正常组、增厚组、斑块组脑微出血发生分别为12、16、21例。脑微出血发生在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增厚组)和斑块组较颈动脉正常组增高(P〈0.05)。结论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检测颈动脉B超对预测脑微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采用去氨加压素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脑出血与脑微出血影像评分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磁敏感加权成像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出血病灶,随机选择CMB(-)和CMB(+)患者各100例,并分别记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各项基本资料。结果: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男性比例(61.0%)以及平均年龄(69.43±9.58)明显较高;研究组患者伴有脑出血病史的患者比例(34%)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认知功能下降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评分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均0.05;有出血史的患者CMB评分为高危的比例显著高于无出血史患者;CMB的危险程度在不同年龄段间的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MB的存在与性别、伴有脑出血病史以及年龄密切相关,检测到CMB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进行去氨加压素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时,可通过检测患者各项体能指标以及CMB情况对患者发生脑出血的可能性进行评估,为提前预防其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0):4693-4694
取入院的ACI患者108例,均进行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查,根据有无CMB分为CMB组44例和无CMB组64例。分析两组一般资料及相关临床指标,得出ACI合并CMB的危险因素。CMB组患者年龄显著大于无CMB组,CMB组有高血压史、脑卒中史比例显著高于无CMB组;CMB组血清光抑素C水平显著高于无CM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纤维蛋白原及Cys C是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CMB的发生与年龄、高血压、纤维蛋白原及Cys C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GRE序列诊断脊椎病变的作用。方法:回顾使用常规SE序列加GRE序列扫描,经病理临床证实的42例脊椎MRI图像资料,对比分析快速自旋回流(FSE)T2加权与GRE的MRI表现、评估GRE在脊椎病诊断中的作用。结果:GRE序列有椎肿瘤、挫伤显示敏感度高于FSE-T2WI,并有利于结核及肿瘤等病变的鉴别。结论:SE序列配合应用GRE技术可明显提脊椎病变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血管淀粉样变脑出血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诊断脑血管淀粉样变脑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由常规自旋回波T1加权像、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像、液体衰减翻转回复序列(FLAIR)及SWI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血管淀粉样变脑出血患者8例,对常规MRI序列及SWI进行分析。结果:常规MRI序列中,6例显示为多发出血灶,2例显示为单发出血灶,所有病例在T1WI上呈以低、等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部分病灶见短T1信号,在T2WI和FLAIR上呈以低、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在SWI上,8例均显示为多发出血灶,表现为边缘清楚的低信号区,部分病灶中心可见点状或斑片状高信号(“靶征”),SWI显示的出血灶数目明显多于常规MRI序列。所有病例的出血均主要位于大脑皮质和皮质下区,其中合并基底节出血1例、丘脑出血1例。结论:SWI在检出脑微小出血灶方面有明显的优势,能显示脑血管淀粉样变多发性脑出血的特点,诊断价值大于常规MRI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检出脑微出血灶(CMB)及隐匿性CMB(rCMB)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有脑CMB患者的MR影像资料,观察病灶大小、部位等特征,比较常规MR成像序列及SWI序列的检出率。检查序列包括常规MR成像序列(T1WI、T2WI、FLAIR及DWI)及SWI序列。SWI采用Ven-Bold-HR三维梯度回波序列。结果共检出197个CMB,常规MR序列检出162个,SWI检出191个,SWI的CMB检出率是常规序列的1.18倍,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90,P<0.01)。SWI序列可以检出常规序列不能检出的隐匿性CMB(rCMB)。结论 SWI在检出CMB及rCMB中优于常规MRI序列,建议作为MRI检查的常规序列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白血病并发脑出血的特征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4年3月在我科行MRI和(或)CT颅脑检查的239例白血病患儿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239例患儿中6例合并脑出血(其中1例相隔两年再次出血),其中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3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3例。6例7次检查SWI均表现为脑实质多发小、微出血,其中2例合并血肿。对小、微出血灶,常规MRI较CT检出多,SWI明显较常规MRI检出多。结论:白血病并发脑出血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较多见;脑出血常为多发小、微出血;SWI明显较常规MRI及CT对病变检出率高,应作为首选序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发生脑微出血(CMBs)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1.5T磁共振观察161例脑出血幸存者。根据脑出血的部位进行分组分析(58例脑叶出血,103例非脑叶出血)。结果 88例患者(55%)在脑出血开始时就发现脑微出血(CMBs),76例患者(47%)在随访中发现脑微出血(CMBs)。可以作为预测因子的包括在脑出血开始时发现≥1个脑微出血、陈旧性脑出血。根据脑出血部位分组,非脑叶出血组患者的脑微出血与腔隙状态、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相关。在脑叶出血患者组中,脑微出血与影像学显示的较大脑出血相关。结论 CMBs的预后和相关因素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7):1302-1303
分析脑血管病人群脑微出血(CMB)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选取治疗的393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及146例同期非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常规核磁共振T2梯度回波加权扫描,统计患病率,同时对两组的各项临床检测指标和基本情况进行比较,以Logistic回归法分析其相关性及危险因素。不同疾病患者的CMB患病率有所不同,除TIA组外,其它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采取多变量Logistic回归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脑白质病、高血压病、高胆固醇、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和脑梗死是CMB的危险因素,而低密度脂蛋白是保护性因素。脑梗死、脑出血和脑白质病患者患概率较高,而高血压病、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脑梗死、高胆固醇及脑白质病是CMB的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是其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微出血灶(Cerebral microhemorrhage foci,CMHF)的MRI多序列成像的影像特征与价值。方法 :对45例CMHF患者进行3.0T MRI多序列成像,将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所有CMHF分为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CMB)和灶性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ICH 15例,急性脑挫裂伤或轴突损伤4例、高血压性或脑淀粉样血管病伴出血9例、梗塞区出血2例。CMB 30例,老年性微血管病或与多发性腔梗伴随的陈旧性出血16例,陈旧外伤史或无特别主诉及病史者14例,14例中有10例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两类病灶表现为信号丢失,除SWI(100%)外,DWI也有较高的敏感性(>80%)。结论 :多序列3.0T MRI对急慢性CMHF提供更多的病理信息,进而对疾病做出诊断、鉴别及进展预测。  相似文献   

19.
陈佳  刘维洲  潘华 《临床荟萃》2011,26(24):2192-2194
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是脑内小血管病变所致的以微量血液外漏为特征的脑实质亚临床损害。因临床上常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常规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omputerized to 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均不敏感,所以较少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相似文献   

20.
3.0T 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脑卒中患者脑微岀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I)在脑卒中脑微岀血(IMBs)中的应用价值,并比较SWI与T2*WI和常规MRI序列检出IMBs的能力. 方法 采用3.0T MR对19例因脑卒中入院的IMBs患者行常规MRI及SWI检查,其中17例行T2*WI.①观察IMBs在不同类型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②比较SWI与T2*WI和常规MRI序列对IMBs的显示差异:信号特点、数目、区域分布、大小及形态;③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 结果 ①IMBs患者中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多见(84.21%),其次为脑出血和脑梗死;②SWI检测IMBs优于常规MRI序列及T2*WI.IMBs在脑卒中患者中分布以基底节/丘脑区、皮质及皮质下区多见;③IMBs分级与腔隙性脑梗死分级呈正相关. 结论 SWI检测IMBs优于常规MRI序列及T2*WI;脑卒中患者多发性IMBs的存在提示微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和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