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心脏房室传导阻滞目前尚无特别有效的药物治疗,尤其是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通常最终不得不采用起搏器治疗。自1995年以来,我科应用心先安治疗心脏房室传导阻滞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患者入院后均经心电图确诊为房室传导阻滞,随机分组,心先安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14~60岁,6O岁以上10例。病程1周~5年,平均1.2年。其中1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I度房室传导阻滞13例(其中持续性心房纤颤并I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见度房室传导阻滞9例,原发疾病:病毒性心肌炎6例,冠心病9例,急性心肌梗塞2例,风湿性心…  相似文献   

2.
中药为主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陈克进,冯德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的病死率高,其合并严重心律失常者,则更为凶险,我们以中药为主救治1例,报道如下。1病历简介患者男,61岁。素有高血压性心脏病史。于入院前4h突发胸闷、胸痛,经某医院门诊治疗...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塞合并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地威胁着病人的生命,选择性地为病人安装心脏起搏器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重点阐述植入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的适应证及时间,以期降低病死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张育君 《新医学》1997,28(11):582-583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与治疗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10080)张育君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Ⅲ度AVB)是指所有心房冲动均因房室传导阻滞而不能到达心室,形成完全性房室分离,而心房通常由窦房结控制,心室由阻滞部位以下的异位起搏点控制。是常见的缓慢心...  相似文献   

5.
陈泗林 《新医学》1999,30(6):355-356
1病因房室传导阻滞病因包括原发传导束病变即列夫(Lev)病和勒内格尔(Lenegre)病、缺血性心脏病,心脏炎症如心肌炎和莱姆(Lyme)病、心肌病、先天性传导阻滞、外伤如手术或办入治疗损伤,其它如药物、电解质及自主神经张力改变等。2诊断原则2.1房室传导胆滞房室结、希氏束、束支及其分支任一部位的不应期延长使得心房至心室激动传导延缓或部分、全部不能下传心室称房宣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应包括阻滞严重程度及阻滞部位西方面。临床上,房室传导阻滞分以下三度。2.1.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一度AVB)居室传导时间延长,但…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38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进行分析。以心律失常为主,房室传导阻滞23例(60.5%),其次室上速、室速、窦缓、结速、多源性室早并阵发性室速等。采用综合治疗,对心源性休克、房室传导阻滞者,早期、大量、短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大剂量维生素C。对治疗效果不佳者,安置临时起搏器,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合用生脉注射液与1,6二磷酸果糖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房室传导阻滞30例朱秋灵乔立祥我们于1994年8月~1997年2月合用生脉注射液与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30例,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黄金秀  殷富兰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5):1382-1383
目的探讨小儿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特征、防治,总结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01年6月-2007年12月在我科住院并成功接受经导管封堵术的166例小儿VSD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封堵术中持续心电监护和术后1~7d常规心电图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心律失常发生的类型。结果166例小儿VSD患者术后心律失常明显增加;术后新发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10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8例,加速性交界性心动过速伴干扰性房室分离4例,左前分支阻滞4例,CRBBB加左前分支阻滞2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5例。结论小儿VSD封堵术后新发生的心律失常以心脏传导阻滞为主,早期激素治疗有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中西结合抢救一例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观察(贵阳中医学院二附院550003)柴本英我院于1983年4月21日收治1例高龄冠心病患者,因急性广泛性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左心功能不全Ⅱ°,频于死亡。通过全科医护人员的抢救和精心护理,终于使患者在1个月内恢复。...  相似文献   

10.
1.冠心病猝死的主要原因是: ①心室颤动;②心脏破裂;③急性心力衰竭;④心原性休克;⑤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急性心肌梗塞并心原性休克目前认为最有效的疗法是:  相似文献   

11.
康可致房室传导阻滞2例报告550001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申忠琴1995年9月我院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接受康可治疗时,发生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现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例1:患者女。61岁,因胸骨后疼痛2年多,加重10余天,于1995年9月7日,以心...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房室及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与相关血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卫 《中国综合临床》2006,22(7):579-58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合并不同类型房室、室内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与相关病变血管的关系.方法 98例确诊为AMI患者中发生房室、室内束支传导阻滞的13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用电影记录资料,比较各类型传导阻滞的发生与相关病变血管的关系及发生率.结果 AMI合并各类传导阻滞发生率13.27%.其中2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AVB)发生率为7.69%,3度AVB发生率15.38%.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发生率15.38%.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发生率15.38%.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H)发生率15.38%.RBBB合并LAH发生率23.07%.RBBB合并左后分支传导阻滞发生率7.69%.病变可见于冠状动脉3支主要血管中的任何一支严重或多支病变,其中以左前降支近段及右冠状动脉近中段重度病变发生率高.结论 AMI患者新近发生传导阻滞意味着梗死面积广泛,心功能受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应及时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和预后。方法:对50例新生儿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因、类型、实验室检查、治疗等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50例新生儿心律失常、病因以感染为主,有22例,占44%,其次是窒息缺氧,占24%。心律失常类型包括:(1)异位搏动及异位心律35例,其中房性期前收缩13例,室性期前收缩7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1例,室性心动过速2例,结性期前收缩2例。(2)传导异常13例,其中Ⅰ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文氏型)3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不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预激综合征2例。(3)窦性心动过缓2例。50例经治疗后,46例存活、4例死亡。结论:新生儿心律失常有三大特点:(1)以传导系统发生率高;(2)功能性、暂时性心律失常多见;(3)预后较年长儿、成年人佳。心律失常的原因以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14.
我院于1997年为1例Ⅲ°房室传导阻滞伴隐匿性预激综合征病人安装VVI型永久性起搏器,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病历简介该患既往有室上速发作史(未出现Ⅲ°房室传导阻滞前),其心室率较快,出现Ⅲ°房室传导阻滞后,心电图为:窦性P波规律出现,室性逸搏心搏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选择较理想的指标及临界值点用于筛查胎儿Ⅰ°房室传导阻滞。方法:对62例晚孕孕妇(均大于38周),进行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检测,记录Aa-IV(心房收缩期起点至等容收缩期起点的时间间隔)及Aa-Sa(心房收缩期起点至心室收缩射血期起点的时间间隔),作为胎儿房室传导时间的评价指标。出生后一周内行新生儿心电图检查,测量PR间期。应用直线回归分析,比较Aa-IV、Aa-Sa与PR测值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比较Aa-IV、Aa-Sa的诊断准确性。结果:Aa-IV与PR的相关性更好。ROC曲线显示Aa-IV具有中等诊断意义;Aa-Sa诊断价值较低。根据敏感度及特异度分析,认为Aa-IV≥93.7 ms可作为筛查胎儿Ⅰ°房室传导阻滞的最佳临界值。结论:Aa-IV更适用于胎儿Ⅰ°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筛查胎儿Ⅰ°房室传导阻滞的最佳临界值为Aa-IV≥93.7 ms。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塞(AMI)心律失常多发生在梗后1~2周内,见于75%~95%的病人,尤其24小时内最多见,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其次是房室和束支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律失常较少见。极化液疗法可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并促使心电图上抬高的ST段回到等电位线上,据报道,应用镁剂或极化液合用均可减少AMI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Ⅱ°~Ⅲ°房室传导阻滞22例分析史占鳌,高云颂,张志莲,胡艳茹,崔自军101149中国人民解放军263医院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易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我院1985~1993年收治AIMI102例,合并对Ⅱ°-Ⅲ°AV...  相似文献   

18.
射频消融术负性效应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对我科127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射频消融(RFCA)所出现的负性效应进行了成因分析,并提出了观察与护理的例重点,房室结双径路着重观察有无Ⅲ。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通过护理如何预防阿一斯综合征;右侧旁路着重观察有无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及其演变,为医生的治理提供有益依据,左侧旁路常只需观察护理一般的负性效应。  相似文献   

19.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特点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特点及防治。方法观察本院先天性心脏病诊疗中心VSD患者763例,男352例,女411例,年龄1.6~18岁,平均(8.2±6.0)岁。分析所有患者封堵术前后心电图的变化、经胸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的VSD病变特点及植入的封堵器的情况。结果术后3~5天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其中1例术中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药物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3侧术前心电图即存在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封堵器型号偏大。4例经激素治疗、营养心肌治疗在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7~10天内心电图恢复正常;1例经临时心脏起搏7天后心电图恢复正常,该患者在术后3个月再次间断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内科治疗无效,于15个月后安装永久起搏器。结论术前有柬支传导阻滞、术中出现一过性柬支传导阻滞或房室传导阻滞的膜周部VSD是术后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高危因素。对于这类患者,在介入操作中要动作轻柔,切忌粗暴牵拉,谨慎选择封堵器,术后强化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室缺)经导管封堵术后早期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100例膜周部室缺患儿,隔瓣下室缺30例、膜部室缺21例、偏流出道室缺29例、嵴内室缺20例,其中伴有成熟膜部瘤27例。患儿均采用经皮介入封堵术,术后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术后早期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本组介入治疗成功率97%(97/100),3例介入治疗失败,其中2例因主动脉瓣右冠瓣脱垂伴主动脉瓣中-重度反流而停止介入手术,1例封堵器移位外科手术取出;7例术后12h内发生不同类型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为7.2%(7/97);体质量〈10kg及动-静脉轨道建立时间〉1h和膜周部室缺类型与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相关。结论严格手术适应证,缩短手术操作时间,有助于降低膜周部室缺介入封堵术后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