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游离肱三头肌入路微型锁定板治疗移位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34例手法复位失败的移位型儿童髁上骨折均行游离肱三头肌微型锁定板固定术。术中采用长约6cm肘后正中切口途径,沿筋膜下两侧游离,内侧从肱三头肌与肱二头肌间隙进入,并显露尺神经加以保护,外侧从肱三头肌与肱桡肌间隙进入,紧贴肱骨骨膜剥离,游离肱三头肌,直视下牵引将骨折解剖复位,2块微型锁定金属接骨板于肱骨髁后内外侧固定牢靠。术后屈肘90°三角巾制动,2周行主动和被动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结果术后1~4天X线显示所有骨折复位满意。随访6~18个月(平均11.5个月),所有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肘关节功能及外观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移位型儿童髁上骨折行游离肱三头肌微型锁定板固定术后无需石膏外固定,并发症少,是目前治疗移位型儿童髁上骨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背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为儿童常见的骨折之一,何种内固定修复方式能更好的修复髁上骨折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克氏针内固定拉力螺钉及可吸收钉、棒内固定修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及其效果差异。方法: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46例肱骨髁上骨折接受克氏针内固定修复患者,同时检索万方医学、中国知网数据库相关内固定修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文献,将植入物修复前、后肘关节运动范围和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并与可吸收钉、棒内固定修复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与结论: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个月。246修复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中,修复后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94例,良48例,优良率98.4%。4例患儿发生5°肘内翻,肘内翻发生率为1.63%。无其他不良反应。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可以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在满意的骨折愈合基础之上能较好的恢复肘关节的功能。但也存在克氏针易松动、退针的可能,易造成骨折固定不稳。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内固定能达到满意的骨折复位及牢固的内固定效果。可吸收材料在体内可自行分解,对人体无明显不良反应,无需二期手术取出。骨折愈合效果肯定,不影响关节功能及骨骺发育。由于缺乏大样本的临床病例研究,无法充分反应可吸收内固定材料临床应用中是否会产生其他不良事件,远期结果仍需大量临床病例资料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X线表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了21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X线片,右肘16例,左肘5例,11例行手术内固定,10例行石膏或夹板外固定术.结果肱骨外髁干骺部薄骨片或三角形骨折块19例(90.5%),伴肱骨小头碎裂2例;骨折块外移10例,骨折块外移伴旋转或翻转6例,骨折块无移位3例;肘关节肿胀无明显骨折线2例;肘部积液征(八字征)12例;外上髁骨骺提前骨化3例.结论儿童肱骨外髁薄骨片或三角形骨折块是诊断肱骨外髁骨折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儿童肱骨外髁骨折X线—临床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X线表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分析了21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X线片,右肘16例,左肘5例,11例行手术内固定,10例行石膏或夹板外固定术。结果 肱骨外髁干骺部薄骨片或三角形骨折块19例(90.5%),伴肱骨小头碎裂2例;骨折块外移10例,骨折块外移伴旋转或翻转6例,骨折块无移位3例;肘关节肿胀无明显骨折线2例;肘部积液征(八字征)12例;外上髁骨骺提前骨化3例。结论 儿童肱骨外髁薄骨片或三角形骨折块是诊断肱骨外髁骨折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陈伟  常训 《解剖与临床》2012,17(3):247-249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Garland III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2002年5月~2009年8月,采用X线透视下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Garland III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56例,其中伸直型51例(尺偏型23例,桡偏型28例),屈曲型5例.按Flynn疗效评定标准评价其疗效.结果:56例患儿,55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 a,平均1.5 a.55例均骨折愈合,其中1例术后伤肢再次外伤,虽骨折愈合,但肘关节受限15°,不能完全伸直.无一例发生Valkmann肌缺血.疗效优35例,良11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83.64%.结论: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Garland III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能有效防止闭合复位外固定后骨折再移位,减少肘内翻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闭合复位经皮外侧二枚平行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不稳定性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GarlandⅢ型骨折32例,在“C”型臂 X 光机透视下,闭合整复骨折,经皮外侧二枚平行克氏针固定骨折断端,术后辅以石膏托外固定。结果本组中31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7个月(12~ 22个月),患侧 Baumann 角平均为72.8°,肘关节屈伸功能平均为-7.5°(伸)~135°(屈),无一例发生医源性尺神经损伤、Volkmann 肌挛缩及肘内翻畸形。结论此方法能减少甚至避免医源性尺神经损伤,提供足够结构稳定性防止骨折远端向尺侧再移位,消除肘内翻形成的因素,防止 Volkmann 挛缩的发生,住院时间短,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支具固定下早期功能锻炼及中药熏洗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对2008年8月~2010年8月在我院收治的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62例,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支具外固定配合早期功能锻炼及中药熏洗,对2组的骨折再移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随访1年后肘内翻情况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骨折再移位、肘内翻的发生率分别为16.1%、9.7%与对照组的12.9%、6.6%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临床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分别6.3±0.9周、83.9%与对照组的7.2±1.1周、71.0%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支具固定下早期功能锻炼及中药熏洗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具有固定牢固,早期能进行功能锻炼及中药熏洗,安全系数大,可显著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关节功能恢复好,骨折再移位、肘内翻的发生率低等优点,是该类骨折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
常训  陈伟  吴国亮 《解剖与临床》2009,14(3):204-205
目的:探讨肘后切口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6例手法复位失败的肱骨髁上骨折儿童患者均采用肘后切口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方法手术治疗,术后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和肘关节功能。结果:46例手术均顺利,术后随访1—5a,骨折均愈合。按Cassebatum方法评价肘关节功能,46例患儿中优30例,良13例,可3例。结论:采用肘后切口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对传统肱三头肌舌状瓣的改良,术野暴露充分,在基层医院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可吸收棒治疗青少年桡骨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6月~2012年4月收治的9例MasonⅡ、Ⅲ型桡骨头骨折青少年患者施行切开复位可吸收棒内固定,术后2周开始功能锻炼,定期随访复查X线,按Broberg和Morrey的肘关节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本组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按Broberg和Morrey的肘关节评分标准:优7例,良2例。结论可吸收棒治疗青少年桡骨头骨折疗效确切,操作简单,便于肘关节早期活动,不需二次手术取出。  相似文献   

10.
骨片钉治疗儿童肱骨髁上及肱骨髁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片钉治疗儿童肱骨髁上及肱骨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5例儿童肱骨髁上及 肱骨髁骨折采用骨片钉内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无感染, 无骨不连,无骨片钉松动退出,1例轻度肘内翻,神经损伤病例功能完全恢复。结论 骨片钉吸收了克 氏针和螺钉固定的优点,可以使碎骨片解剖复位且操作简单,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对骨骺影响小,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背景:研究表明,可吸收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目的:综述可吸收螺钉置入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研究进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01/2011-08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有关可吸收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可吸收螺钉,内固定,儿童,肱骨髁上骨折,absorbable screw,fracture fixation,supracondylar fracture”。共检索到文献79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20篇。 结果与结论:目前临床上多倾向于手术开放复位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以克氏针交叉置入内固定应用最为广泛。随着置入内固定材料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可吸收螺钉置入内固定的优点。可吸收螺钉具有较好的韧性,固定加压效果确切。可以对断端施加压力,使骨折端端吻合紧密,置入后骨折块血供迅速恢复,能减少临床愈合时间。可吸收螺钉置入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方法简单,固定可靠。骨折断端紧密结合,临床愈合时间缩短,疗效确切,是一种较好的置入内固定治疗方法 关键词:可吸收螺钉;肱骨髁上骨折;儿童;内固定;材料;综述文献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3.035  相似文献   

12.
背景:肱骨髁部骨折是创伤骨折较难处理的骨折,由直接或间接的暴力所引起,置入内固定治疗是常用的外科治疗方法。 目的:探讨肱骨髁部骨折后不同金属植入物内固定后的力学特点以及不同方法后肘关节的功能情况。 方法:交叉克氏针固定的病例分析选取2005年5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 Ⅲ型骨折患者32例,采用后侧切口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外用肘前“8”字绷带包绕固定的方法治疗,通过肘后侧单一切口入路,直视下行骨折解剖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毕外用肘前“8”字绷带包绕固定。 结果与结论:3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8个月,平均14个月,4-7周骨折全部愈合。按Flynn评定标准,优19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93.75%。肘关节后侧入路对骨折部位显露充分,骨折易于解剖复位,且便于克氏针准确钻入固定,术后采用可微动的肘前“8”字绷带包绕固定,取得较好的疗效。由于肱骨髁部骨折的力学特点,金属植入物治疗的方法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来决定,当肱骨髁部发生粉碎性骨折时,建议使用交叉克氏针的方法内固定,当髁部骨折块较少的情况下,可以选用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肘关节前方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联合外侧Kocher入路桡骨头置换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科收治和采用肘关节前方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联合外侧Kocher入路桡骨头置换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8例病例资料。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20~47岁,平均28.3岁;患者均为单侧损伤,右侧损伤5例,左侧3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按Regan-Morrey分型:Ⅰ型1例,Ⅱ型5例,Ⅲ型2例;桡骨头骨折按Mason分型:Ⅲ型5例,Ⅳ型3例。均采用肘关节前方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联合外侧Kocher入路桡骨头置换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切口愈合、骨折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应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评定肘关节功能。结果本组获随访10~23个月,平均15.7个月,所有8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均获得临床愈合。未见神经、血管损伤及肘关节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根据患者肘关节的运动功能、稳定性、疼痛和日常活动等情况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评估手术疗效:优3例,良4例,中1例,优良率87.5%。结论采用肘关节前方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联合外侧Kocher入路桡骨头置换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具有术中显露充分、固定可靠及手术时间短等优势,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创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小儿完全移位肱骨髁上骨折44例.结果:44例患者均得到随访,肘关节活动恢复正常,无一例患者发生Volkmann肌挛缩及肘内翻.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术简单,损伤小,并发症少,疗效好.  相似文献   

15.
研究国产聚—DL—乳酸棒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建立尺桡骨骨折固定模型。右侧尺桡骨中外1/4双骨折用PDLLA棒髓内固定,对侧用克氏针固定作为对照。动物术后2、4、6、8、12周处死。作组织切片光镜观察以及骨折断端纵剖面的扫描电镜观察。组织学光镜观察示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现象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同时存在。12周时都已顺利愈合。但在同时间点,实验组成骨进程要比对照组的慢。电镜观察显示胶原纤维的生成,钙盐的沉积实验组较对照组慢。然而组织学及电镜所见到骨愈合过程中各阶段的细胞形态、钙盐沉积过程表现正常。说明成骨过程是正常的。PDLLA材料对骨折愈合过程有一定的延迟作用,临床上应用于血供丰富部位骨折固定。  相似文献   

16.
背景:肱骨干骨折的治疗存在很多争议,桡神经损伤和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还很高,如何治疗复杂的肱骨干骨折是医生头痛的问题。 目的:综合分析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干骨折的可靠性。 方法:利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干骨折患者10例。骨折均为外伤导致的闭合骨折,按AO分型:A型2例,B型骨折3例,C型骨折5例。采用麻醉下闭合复位或骨折端小切口复位,单纯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后1,4,8,12,20,24周和1年拍肱骨正侧位X射线片,观察骨折对位及骨折愈合情况,采用Constant评分及Mayo评分评估肩、肘关节功能。 结果与结论:随访12个月10例患者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外固定支架治疗后12-24周,平均16.1周愈合。1例出现桡神经损伤症状,于治疗后12周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患者肩关节Constant评分平均为77.3分;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Mayo评分平均为81.8分。结果证实,外固定支架治疗各型肱骨干骨折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Y型钢板和双钢板治疗成人肱骨髁间骨折疗效差别。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成人肱骨髁间骨折患者58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Y型钢板组和双钢板组,每组29例,术后采用改良cassebaum肘关节评分系统评定,结果行统计学对比。结果 Y型钢板组肱三头肌舌型肌瓣入路1例患者没有骨性愈合,其他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患者术后无迟发性尺神经炎、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等发生,无异位骨化。两组患者对比均显示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患者优良率显著高于采用肱三头肌舌型肌瓣入路者,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的双钢板治疗的肱骨髁间骨折患者的预后佳,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不能触及桡动脉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与效果。 方法 回顾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住院治疗并随访1年以上的肱骨髁上骨折伴“无脉手”的病例45例。其中男孩23例,平均年龄5岁8个月;女孩22例,平均年龄5岁6个月;摔伤37例,乘坐电动车摔伤4例,高空坠落伤3例,交通伤1例。均为Gartland Ⅲ型骨折。予以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18例,切开探查血管及骨折复位克氏针固定术27例。多普勒评价动脉搏动及有无血流灌注。术后4周去除石膏及克氏针。 结果 患儿随访12至15个月,平均随访13个月。骨折均在4 ~ 12周骨性愈合。采用Flynn等临床功能评定标准,肘关节功能优42例,良3例。末次随访时桡动脉搏动良好,未出现再移位、针道感染及肘内翻等并发症。 结论 “苍白手”应立刻探查血管,“粉红手”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后48 h内应密切观察桡动脉搏动,闭合复位术失败者或术后多普勒检查与术前有异者应切开探查血管、复位骨折并固定。移位大的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术后应注意观察桡动脉搏动。  相似文献   

19.
背景:老年肱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外展支架和切开复位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繁多,效果评价不一,给临床治疗带来较大困难。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AO可塑形双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老年肱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旨在提供最佳修复模式。 方法:纳入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陕西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肱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114例,采用AO可塑形双钢板置入内固定。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患者肘关节恢复效果和可能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以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在114例患者中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85例,优良率为7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在不同骨折类型、AO分型、是否合并神经损伤、血管损伤和并发症时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折类型、AO分型和神经损伤是影响修复效果的主要因素(P < 0.05),即骨折类型为开放型、AO分型为C型、并且合并神经损伤者肘关节功能恢复更差。提示骨折类型、AO分型和神经损伤是影响切开复位AO可塑形双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老年肱骨远端骨折效果的主要因素,应针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应干预。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运用双柱固定原则,手术治疗AO 13C型骨质疏松性骨折,评价患者肘关节重建情况及其功能。方法对本院骨科自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治疗的54例AO 13C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用切开复位肱骨远端解剖型LCP双钢板固定治疗。本组患者男21例,女33例;平均年龄(65.4±5.8)岁;根据AO/ASIF分型,13C1型21例,13C2型27例,13C3型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7.9±1.6)d。用Mayo Clinic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20.8±2.1)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03.5min;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3.5±1.0)周。术后伸肘平均9.4°±5.6°,屈肘平均108.1°±7.4°,活动范围平均99.2°±10.3°。Mayo Clinic肘关节功能评估平均(84.7±8.1)分;优20例,良29例,中5例,差0例。结论 运用双柱固定原则,使用解剖型LCP治疗AO 13C型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效果优良,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