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腺瘤MSCT征象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胸腺瘤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对46例胸腺瘤患者行MSCT平扫,其中21例行增强扫描,所有胸腺瘤标本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分析MSCT征象与PCNA、MMP-2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胸腺瘤CT征象中的病灶直径大于10 cm,分叶征,病灶边缘不光滑,纵膈脂肪线消失,胸膜、心包及大血管侵犯,纵隔淋巴结、远处转移及病灶高强化程度与胸腺瘤组织PCNA及MMP-2的高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MSCT征象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胸腺瘤的病理学特点,有利于术前无创地评估肿瘤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 (NSCL C)的 CT征象与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对 7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 NSCL C病例术前进行 CT扫描 ,并对肿瘤标本用 SP法进行 PCNA免疫组化染色 ,用图像分析仪测量肿瘤细胞核 PCNA阳性表达分布面积。结果 :(1) CT显示瘤体最大直径 >3 cm者 ,深分叶征、棘状突起、坏死和空洞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者与PCNA阳性表达面积升高有关。 (2 )瘤体呈周围强化形的肺癌 PCNA阳性表达面积高于瘤体呈完全强化形的肺癌。 (3)肺癌的PCNA阳性表达面积与肿瘤分化程度呈负相关。结论 :周围型 NSCL C的 CT征象瘤体 >3 cm,深分叶征、棘状突起、坏死和空洞及纵隔淋巴结肿大与 PCNA阳性表达面积密切相关 ,具有更高的恶性程度 ,可作为推测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最大径≤3 cm的胸腺上皮肿瘤(TE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经病理证实的最大径≤3 cm的TET病例的病理、影像学资料,根据WHO 2004标准进行组织学分型,将病例分为低风险胸腺瘤组(A/AB/B1型)、高风险胸腺瘤组(B2/B3型)、胸腺癌组(C型),分析各组TET的CT征象,包括病灶的形状、边缘是否光滑、是否伴有棘状突起、是否伴有瘤周小结节、强化程度、胸膜侵犯征象、周围脂肪间隙等.各类型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样本量过小时,采用Fisher精确试验.结果 低风险胸腺瘤(27例)较高风险胸腺瘤(23例)及胸腺癌(6例)更常表现为规则的类圆形的形态(χ2=73,P<0.001;χ2=116,P<0.001),纵隔-肺界面更易呈膨隆状(χ2=3.41,P=0.046;χ2=7.39,P=0.01);高风险胸腺瘤、胸腺癌较低风险胸腺瘤更常见边缘模糊、棘状突起、胸膜侵犯等征象(P<0.001);胸腺癌较高风险胸腺瘤更常见边缘模糊、棘状突起、胸膜侵犯等征象(χ2=11.5,P=0.009);B2型胸腺瘤与胸腺癌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31.52,P<0.001),然而B3型胸腺瘤与胸腺癌之间无统计学差异(χ2=6.96,P=0.07).结论 MSCT可准确显示病灶的形态、边缘、瘤周情况、强化程度及胸膜侵犯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胸腺瘤的组织学分型,可为术前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胸腺上皮性肿瘤(TET)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多平面重组(MPR)特征,并探讨其与WHO简化病理分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TET患者术前MSCT及MPR图像,并与WHO简化病理分型[低危型胸腺瘤(A、AB、B1)、高危型胸腺瘤(B2、B3)与胸腺癌]进行比较。结果:高危型胸腺瘤与胸腺癌MSCT及MPR征象表现为肿瘤边缘不光整或分叶、形态不规则且强化后瘤内密度不均,以及对邻近结构侵犯,与低危型胸腺瘤有统计学差异﹙P<0.05﹚,胸腺癌纵隔淋巴结增大及远处转移较两组胸腺瘤更为常见,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体积以及瘤内钙化在三组间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MSCT扫描及MPR技术对TET的WHO简化病理分型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判断预后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螺旋CT(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SCT)表现特征与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行S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中心型肺癌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组织PCNA的表达,并计算其增殖指数(PI指数),将周围型肺癌的SCT表现特征与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PCNA在中心型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5.5%,22个病灶PI指数的平均值为(50.75±25.80)%.周围型肺癌SCT图像上瘤体大小、纵隔淋巴结增大、深分叶征、棘突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与PCNA有相关性(P《0.05);毛刺征、空洞征、支气管气像以及肿瘤的强化程度与PCNA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SCT的表现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周围型肺癌中PCNA的表达及细胞增殖情况.  相似文献   

6.
胸腺瘤多层螺旋CT影像与病理学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胸腺瘤多层螺旋CT(MSCT)影像与病理学分型之间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胸腺瘤患者的MSCT征象并与相应病理学分型之间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肿块最大径<5cm,轮廓光整、规则,密度均匀,肿块周围脂肪线存在并呈中等均匀强化的胸腺瘤多分布在A型和AB型中;而肿块最大径>10cm,轮廓不规则或呈分叶状,肿块内有坏死、囊变及钙化,周围组织侵犯和远处转移并呈显著强化者多分布在B型和C型胸腺瘤中。结论MSCT对A型、AB型胸腺瘤与B型、C型胸腺瘤之间的分类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癌(CRCC)的COX-2表达及其与MSCT征象之间的关系。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术前有详细的MSCT资料的32例CRCC患者的石醋包埋切片及10例正常肾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每例受检者COX-2的表达情况。观察MSCT图像上肿瘤大小,有无液化、坏死、囊变,肿瘤边界,平扫及各期增强扫描时肿瘤密度,肿瘤最大强化程度,肾静脉或/和下腔静脉有无受侵,邻近或/和远处器官有无转移等,并分析MSCT征象与COX-2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CRCC组中COX-2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COX-2表达与MSCT图像上肿瘤大小,最大强化程度,有无液化、坏死、囊变,肿瘤边界.肾静脉或/和下腔静脉有无受侵,邻近或/和远处器官有无转移有相关性(P<0.05);与平扫肿瘤密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COX-2表达与CRCC的发生、发展有关.根据CRCC的MSCT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判断CRCC的生物学行为和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8.
脑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与PCNA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星形细胞瘤CT表现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关系。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63例,分析其CT表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肿瘤PCNA。对照PCNA表达程度与CT表现的关系。结果星形细胞瘤PCNA表达强弱与病理级别相关,星形细胞瘤密度均匀性、瘤周水肿程度及强化程度与PCNA表达之间有统计学差异,但肿瘤部位及大小与PCNA表达没有相关性。结论 星形细胞瘤CT表现,特别是脑水肿、强化程度等征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PCNA表达强弱。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心型肺癌螺旋CT(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SCT)表现特征与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行S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中心型肺癌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组织PCNA的表达,并计算其增殖指数(PI指数),将中心型肺癌的SCT表现特征及肺癌的临床病理因素与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PCNA在中心型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4.7%,19个病灶PI指数的平均值为50.75%±25.80%。中心型肺癌SCT图像上瘤体大小、纵隔淋巴结增大及胸膜受累与PCNA有相关性(P〈0.05);阻塞性肺炎、阻塞性肺不张、纵隔及肺门大血管受累以及肿瘤的强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肺癌的分化程度及TNM分期与PCNA有相关性(P〈0.05)。结论:SCT的表现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中心型肺癌中PCNA的表达及细胞增殖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舌癌CT征象与PCNA表达的关系。方法:39例舌癌术前行螺旋CT扫描。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病理标本行PCNA测定,统计学分析PCNA与CT征象的相关性。结果:舌癌的CT征象如肿瘤边界、大小、密度及增强情况与PCNA表达明显相关。结论:CT征象与舌癌PCNA表达有明显相关性,有助于对其预后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的多层螺旋CT(MSCT)特点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42例成人纵隔型淋巴结结核的MSCT表现并进行总结。结果:①部位:42例CT共见淋巴结肿大185个,淋巴结主要位于4R区、2R区,8例累及1个区淋巴结,34例累及2个以上区;②大小:短轴直径范围10~54 mm,加权平均(18±6)mm,长轴直径范围10~68 mm,加权平均(26±11)mm;③形态:37例进行病理对照的169个淋巴结中,122个(72.189%)未融合的淋巴结呈卵圆形或圆形,47个(27.811%)融合的淋巴结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④边缘:122个(72.189%)未融合的淋巴结边缘光滑、清楚。47个(27.811%)淋巴结干酪样坏死,边缘欠清楚;⑤密度:145个(78.378%)淋巴结平扫密度基本均匀,CT值40~60 HU。40个(21.622%)淋巴结平扫密度不均匀,中央部分CT值16~37 HU,平均25.2 HU;32个淋巴结内或周边有斑点状钙化。⑥增强表现:169个淋巴结表现为7种强化形式。a.均匀强化(12个);b.不均匀强化、中心低强化有小的低密度区(22个);c.周边不规则厚壁强化、中心无强化(52个);d.周边薄环状强化、中心无强化(36个);e.周边不规则强化、中心无强化区延伸至淋巴结外(4个);.f周边不规则环状强化、中心分隔状强化(40个);g.无明显强化(3个);⑦肺内结核:8例(19.048%)肺内有结核病灶,其中6例为非活动性条索状影及钙化灶,2例为斑片状活动性结核。结论:MSCT对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结合病理表现,探讨分析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7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MSCT表现和病理资料。结果17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中,神经鞘瘤11例,神经纤维瘤1例,节细胞神经瘤4例,副神经节瘤1例。三类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具有各自的MSCT表现特征。结论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及术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MSCT对肝门区胆管癌的诊断与可切除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MSCT对肝门区胆管癌的诊断及手术可切除性的评估。方法:对MSCT连续性诊断为肝门区胆管癌的62例住院患者进行研究。62例患者分别依次行MSCT平扫、增强扫描及三维重组,所有图像均采用Bismuth-Corlette分型法判断病变类型和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2002年TNM分期判断病变分期。62例均经手术病理(54例)或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8例)证实。结果:62例全部为肝门胆管癌,6例MSCT术前评估不可切除与术中评估一致,56例术前MSCT评估手术可切除中有2例术中评估为不可切除,MSCT诊断可切除组与术中诊断可切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三维重组较平扫、增强扫描更能提高早期诊断的符合率(P〈0.05)。结论:MSCT对肝门胆管癌的早期诊断符合率高,对评价手术可切除性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MRI和MSCT征象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MRI、MSCT征象,以提高对FNH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FNH病例的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I、MSCT检查,且两种检查间隔时间为1个月以内。结果:12例为肝内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2个)病灶。病灶中79%(11/14)MRI平扫T2WI为等或稍高信号,T1WI为等或稍低信号,21%(3/14)T2WI为高信号、T1WI为低信号;所有病灶(14/14)MSCT平扫均呈等或稍低密度;同时在显示病灶内部结构时MRI中79%(11/14)、MSCT中57%(8/14)见中央瘢痕或纤维分隔。MRI及MSCT两种检查方法的动态增强中,病灶表现为动脉期实质部分明显强化的比率MRI为100%(14/14)、MSCT为93%(13/14);病灶周边或中央异常增粗、扭曲的血管影MRI为14%(2/14)、MSCT为43%(6/14);病灶周边假包膜MRI为21%(3/14)、MSCT为7%(1/14);所有病灶均表现出"快进慢出"强化方式;中央瘢痕延迟强化MRI为82%(9/11)、MSCT为63%(5/8)。结论:绝大多数FNH在MRI和MSCT上有特征性的征象,MRI对其中央瘢痕病理特征的显示优于MSCT,MSCT则在病灶周边或中央增粗、扭曲血管病理特征的显示上优于MRI。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气管肿瘤及肿瘤样变的MSCT特征及评价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9例经病理证实的气管肿瘤及肿瘤样变的MSCT表现,并结合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如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技术(VR)、CT仿真支气管镜(VB)图像进行分析诊断。结果:根据病灶的MSCT表现分为四种类型:①管腔内窄基底息肉样结节型;②管腔内广基底结节或肿块型;③单纯沿管壁浸润增厚型;④管腔内外肿块型。29例中,良性肿瘤4例CT表现为管腔内圆形或类圆形结节影,轮廓光滑,呈窄基底与管壁相连,局部管壁不增厚。低度恶性肿瘤17例表现为广基底结节或肿块或沿管壁浸润增厚为主。恶性肿瘤5例CT表现为管腔内外肿块,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此外2例炎性假瘤和1例气管硬结病患者亦具有良性病变的CT特征。结论:MSCT薄层横轴位及MPR、VR、VB图像重建技术能很好地显示气管病变的形态特征,定位准确,根据病变不同CT表现亦有助于定性诊断及肿瘤良恶性的鉴别,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及可靠的影像学信息。MSCT是一种诊断准确性高,实用性较强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前纵隔肿瘤73例C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循成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10):1673-1676
目的 探讨原发性前纵隔肿瘤的CT特征性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经病理证实的常见前纵隔肿瘤(37例胸腺瘤,17例生殖细胞肿瘤,19例淋巴瘤)的患者CT表现,包括肿瘤有无脂肪密度、囊变、钙化、强化、纵隔侵犯和淋巴结肿大.结果 58.8% (10/17)的生殖细胞瘤发现脂肪密度,出现率显著高于其他前纵隔肿瘤(P<0.001).73.7%(14/19)淋巴瘤发现纵隔肿大淋巴结,显著高于其他前纵隔肿瘤(P<0.001).其他CT征像在这些前纵隔肿瘤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前纵隔肿瘤CT扫描发现脂肪密度和纵隔淋巴结肿大为特异性征像,脂肪密度的出现高度提示生殖细胞肿瘤,而前纵隔肿瘤伴有淋巴结肿大高度提示淋巴瘤.  相似文献   

17.
毛明香  朱希松   《放射学实践》2012,27(4):436-439
目的:探讨MSCT对结肠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内镜、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9例结肠Crohn病患者的MSCT影像学表现。结果:39例中多节段病变30例(76.9%),单独大肠受累4例(10.3%)、大肠伴小肠受累35例(89.7%)。大肠病变累及盲肠31例(79.5%)、升结肠26例(66.7%)、横结肠17例(43.6%)、降结肠10例(25.6%)、乙状结肠16例(41.0%)、直肠6例(15.4%)。MSCT征象:肠壁增厚、强化增加、肠壁分层、肠腔狭窄、肠壁脓肿、肠系膜血管增多("梳征")、病变肠管周围纤维脂肪增多、蜂窝织炎、腹腔脓肿和炎性肿块、肛周病变、瘘管/窦道、系膜淋巴结肿等。肠管增厚、肠壁分层、强化增加、肠壁内脓肿、病变肠管周围蜂窝织炎、"梳征"等可提示病变处在活动期。结论:结肠Crohn病易累及盲、升结肠,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SCT在显示肠壁病变及肠腔外并发症以及判断病变是否在活动期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胸腺淋巴瘤(PTL)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3月-2013年4月临床资料齐全且经病理证实的15例原发胸腺淋巴瘤CT表现,所有病例均经CT平扫加增强扫描,并与相同病例的侵袭性胸腺瘤及胸腺癌CT表现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5例原发胸腺淋巴瘤中霍奇金淋巴瘤(HL)8例(8/15)、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5例(5/15)、T细胞淋巴母细胞淋巴瘤2例(2/15),女性9例(9/15)、男性6例(6/15);发病年龄<40岁13例(13/15),与侵袭性胸腺瘤(5/15)及胸腺癌(3/15)比较(P<0.05)。原发胸腺淋巴瘤CT平扫示肿块向两侧生长11例(11/15),结节状突起、分叶状生长8例(8/15),密度均匀6例(6/15),三者分别与侵袭性胸腺瘤、胸腺癌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原发胸腺淋巴瘤CT增强扫描示包绕血管征11例(11/15),分别与侵袭性胸腺瘤(2/15)、胸腺癌(4/15)比较(P<0.05);瘤内小囊肿状改变7例(7/15),分别与侵袭性胸腺瘤(1/15)、胸腺癌(0/15)比较(P<0.05);强化值<20 HU10例(10/15),与胸腺癌(1/15)比较(P<0.05)。结论:原发胸腺淋巴瘤好发年轻女性,CT增强扫描具有一定的特征表现,据之可与侵袭性胸腺瘤及胸腺癌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T)的诊断价值。方法:经CTA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及继发性改变的11例患者,均经DSA或手术证实。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增强扫描,并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方法进行后处理。对SMAT的CTA表现及肠系膜、肠管等的继发性表现进行观察分析。结果:11例CT增强扫描表现均为肠系膜上动脉增粗和血管腔内充盈缺损。可见肠腔扩张、积气、积液和/或液-气平面7例,肠壁变薄2例,肠壁增厚及强化程度减低或不强化8例;肠系膜水肿5例,肠系膜积液2例;气体集聚2例,分别位于肠壁、肠系膜内及腹腔。结论:MSCT能够对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及继发病变进行快速、及时、准确地诊断,并能判断肠管缺血的程度,与DSA及手术所见相符,是诊断肠系膜血管栓塞性病变的有价值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张旭辉  夏进东  赵年  徐松   《放射学实践》2010,25(5):526-528
目的:探讨MSCT对胆囊结石并十二指肠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证实的胆囊结石并十二指肠瘘的CT表现。结果:6例患者中,胆囊萎缩4例,胆囊体积增大2例;胆囊内结石4例,胆囊无结石2例;胆囊壁钙化2例,胆囊内积气2例,胆管积气1例;6例胆囊周围结构显示均欠清晰,4例软组织块影包绕胆囊及十二指肠,3例结石性肠梗阻,结石位于回肠末端。结论:MSCT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力及空间分辨力,结合多平面重组及临床资料,可对胆囊结石并十二指肠瘘的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