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玲  苑春莉  高锐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0):1581-1583
目的: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2~12月在该院分娩产后6~8周复查的280例产妇,分为阴道分娩组(91例)和选择性剖宫产组(189例),对两组产妇的年龄、孕期、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阴道分娩组发生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比例明显高于剖宫产组。结论:剖宫产可比阴道分娩降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产科因素对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04年1月~2008年1月住院分娩产妇2608例,分为阴道分娩组(1822例)和剖宫产组(786例),对两组产妇产后1年内压力性尿失禁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产妇的年龄、孕期尿失禁情况、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阴道分娩组发生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比例明显高于剖宫产组;在阴道分娩中,产妇年龄的增长、孕期有尿失禁、新生儿体重≥4000g、第二产程时间越长、阴道助产、多产、会阴侧切或裂伤均可增加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在剖宫产组中,除产妇年龄增长和产妇进入第二产程可增加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其余产科因素无明显影响。结论:选择性剖宫产可降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阴道分娩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与多种产科因素有关,剖宫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与是否进入第二产程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周辉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7):2847-2848
目的:对比研究阴道分娩和剖宫产两种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将阴道分娩51例、剖宫产47例产妇纳入研究,对手术资料进行分析,并嘱所有产妇进行产后复查,具体时间在4~12周。结果:经阴道分娩产妇12例出现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尿失禁发生率23.53%;经剖宫产手术产妇4例出现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尿失禁发生率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分娩产妇在产后比剖宫产手术者更容易出现压力性尿失禁,其原因可能与盆底神经和肌肉的损伤有关,临床分娩时应注意尽量避免损伤盆底的神经、肌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对孕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及早期康复锻炼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7年6月期间该院产科分娩的186例产妇临床资料,按照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89例)和剖宫产组(97例),分析两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情况;采用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估排尿状况,采用国际通用会阴肌力测试法(GRRUG)评估肌力情况;比较两组产妇移动度及尿道旋转角度。所有产妇均在产后早期予以康复锻炼,并分析其效果。结果阴道分娩组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总发生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压力性尿失禁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排尿状况评分较剖宫产组高,肌力评分显著低于剖宫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阴道分娩组UVJ-M值及尿道旋转角度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康复锻炼后肌力评分均显著较康复锻炼前提高,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康复锻炼后组间肌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两组产妇性生活质量,阴道干燥、疼痛、尿道症状、便秘以及其他症状评分均显著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剖宫产而言,阴道分娩对盆底神经及肌肉造成的损伤更为严重,发生产后压力性尿失禁风险较高,临床医生应建议产妇产后早期行康复锻炼,以保护盆底组织。  相似文献   

5.
洪静娟  向丽娟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1):3236-3237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健康初产妇135例按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阴道顺产组(A组)64例和选择性剖宫产组(B组)70例,分别记录产后42天、3个月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分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产后42天A组SUI患病率68.75%,B组为37.14%;产后3个月A组SUI患病率62.50%,B组为17.14%,两组不同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患者3个月时,Ⅰ度SUI患病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选择性剖宫产比阴道顺产的产妇SUI发生率低,且康复速度比阴道顺产的产妇快。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支持组织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初产妇553例,其中阴道分娩289例(阴道分娩组),选择性剖宫产264例(剖宫产组),于分娩后6周进行尿失禁问卷调查、盆底肌电图测定盆底肌肉收缩及舒张功能.结果 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的产妇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分别为13.49%(39/289)、6.44%(17/264),两组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7.55,P<0.01).盆底肌收缩、舒张时记录的肌电图数值中,阴道分娩组的活力值、功值均低于剖宫产组,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分别为14.095、31.994,均P<0.05).结论 选择性剖宫产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较阴道分娩产妇明显降低,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支持组织功能的近期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在分娩过程中选择顺产和剖宫产对初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从2 0 1 2年3月-2 0 1 4年9月进行分娩的产妇中选出1 1 0例,根据选择的分娩方式分为2组,每组5 5例,其中选择顺产的为顺产组,选择剖宫产的为剖宫产组。对2组产妇在分娩后盆腔器官的脱垂情况、盆腔底部的肌肉恢复及压力性尿失禁等进行分析,并将相关的数据进行对比,了解两种分娩方式对于产妇分娩后盆腔底部功能障碍的影响情况。结果经过对2组产妇分娩后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剖宫产组产妇的阴道前壁、后壁以及子宫脱垂发生率均小于顺产组。2组产妇的盆底深层、浅层肌力受损情况基本相同,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没有差别,在分娩后对产妇进行为期5个月的随访,2组产妇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没有较大差异。结论在分娩过程中为产妇选择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分娩对于盆底肌力的损伤、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等都没有较大的影响,但选择剖宫产可以有效降低产后产妇盆腔脏器脱垂情况的发生,能够提升产妇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因素对产妇产后尿失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分娩后6~8周复查的产妇318例,按照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阴道顺产组和儿头吸引组,比较三组的尿失禁发生率;根据产妇是否发生尿失禁分为尿失禁组和非尿失禁组,比较两组产妇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儿头吸引组产妇的尿失禁发生率显著高于阴道顺产组、剖宫产组,阴道顺产组的尿失禁发生率显著高于剖宫产组(P <0.05)。318例产妇产后发生尿失禁61例,尿失禁组产妇的情感职能、健康状况、社会职能评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非尿失禁组产妇(P <0.05)。结论儿头吸引、阴道顺产相对于剖宫产能增加产后尿失禁发生率,尿失禁对产妇的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产科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在永康市妇幼保健院分娩,并于产后6~8周回院复查的产妇108例,其中经阴道分娩52例,选择性剖宫产32例,产程中转剖宫产24例。分析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压力性尿失禁等发生率。结果阴道分娩、选择性剖宫产及产程中转剖宫产产妇阴道压力异常、肌纤维肌力下降、盘底肌疲劳度异常及盆底肌力下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阴道分娩的产妇中,不同分娩前BMI的产妇Ⅰ类肌纤维肌力下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阴道分娩、选择性剖宫产及产程中转剖宫产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阴道前壁脱垂发生率、阴道后壁脱垂发生率、POP-Q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盆底肌力异常发生率与产妇分娩方式无明显关系,但剖宫产可降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产前体质指数(BMI)是导致产妇Ⅰ类肌纤维损伤的危险因素,建议在妊娠期间注意体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炼联合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对改善剖宫产及自然分娩产妇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2月于本院孕产检查及分娩的产妇300例,经阴分娩产妇182例(A1组),剖宫产分娩98例(B1组),所有产妇均接受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炼联合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另外各选取45例产妇分别作为经阴分娩对照组(A2组)、剖宫产分娩对照组(B2组)。比较产妇盆底肌力、阴道压力以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及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产后第6、12周,A1组产妇盆底I类肌力、II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以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优于A2组(P0.05);产后12周A1组产妇阴道前壁脱垂、阴道后壁脱垂以及尿失禁等发生率低于A2组(P0.05),产后第6周B1组产妇盆底I类肌力、II类肌力优于B2组(P0.05);产后12周B1组产妇盆底I类肌力、II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以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优于B2组(P0.05),阴道前壁脱垂、尿失禁等发生率低于B2组(P0.05)。结论:无论分娩方式如何,产妇经过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炼联合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都能够有效改善产妇盆底功能,并降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及盆腔器官脱垂的影响及康复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该院124例产后6~10周初产妇进行回顾性研究,按不同分娩方式分成自然分娩组(71例)和剖宫产组(53例)。两组初产妇均予以会阴盆底超声检查,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的影响。此外回顾性分析不同年段接受治疗方案的结局,2018年1-12月收治的45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采取盆底肌肉锻炼,作为对照组; 2019年1-12月收治的44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采取PHENIX U 4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仪,作为治疗组,分析干预结果。结果自然分娩组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治疗组在最大Valsalva时的各项盆底功能指标膀胱颈位置(BNP)、尿道旋转角(UTA)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治疗组尿动力学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同分娩方式过程中,阴道分娩会有较高风险发生压力性尿失禁及盆腔器官脱垂,而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可起到改善盆底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期盆底康复锻炼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分娩产妇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分为对照组(自然阴道分娩,60例)与观察组(剖宫产,40例),两组患者均应用早期盆底康复锻炼,对两组产妇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盆底肌纤维收缩力、膀胱经活动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分娩对初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5月妇产科就诊收治的100例初产妇资料做回顾性分析,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阴道顺产组和剖宫产组,各50例。比较并分析两组产妇的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情况,包括肌力受损率、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率及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发生率。结果两组产妇盆底深层肌力受损率及盆底浅层肌力受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顺产组阴道前壁脱垂率、阴道后壁脱垂率、子宫脱垂率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5),两组产妇在孕期、产后1个月、产后6个月SUI发生率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阴道顺产和剖宫产在产妇盆底肌力受损率及SUI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但是选择性剖宫产可降低POP发生的危险性,有利于产妇早期功能康复及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阴道分娩与盆底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院产科分娩及随访10~12周的初产妇120例,将120例产妇按分娩方式分2组,剖宫产组(51例),阴道分娩组(69例),选同期已婚未分娩妇女50名为对照组,观察3组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膀胱过度活动症及性生活质量的情况.结果 阴道分娩组的产妇发生盆腔脏器脱垂及压力性尿失禁及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及剖宫产组(P<0.05或P<0.01);阴道分娩组的产妇发生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产后性生活质量指标除3个月内性生活恢复率外,余项指标优于阴道分娩组(P<0.05或P<0.01).结论 阴道分娩与盆底功能失调有关,产时应注重盆底功能的保护,避免产道损伤,产后及早进行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对降低盆底功能失调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足月分娩的产妇产后早期(6~8周)盆底肌肌电值变化,分析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 POP)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在邯郸市中心医院产后复查的504例足月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和阴道分娩组,比较两组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的肌电值情况,分析产妇产后早期SUI及POP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1)剖宫产组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前/后静息阶段、快肌阶段、慢肌阶段及耐力阶段的肌电值(10.07,8.63,53.11,33.93,30.08)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6.20,5.11,37.62,24.77,22.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前/后静息阶段的肌电值异常率(87.8%,78.9%)高于阴道分娩组(79.1%,62.2%),其快肌阶段、慢肌阶段及耐力阶段的肌电值异常率(24.8%,56.1%,50.0%)均低于阴道分娩组(56.2%,74.0%,74.4%...  相似文献   

16.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U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产后尿失禁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对227例初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对产后SUI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产后SUI危险因素。结果分娩方式(剖宫产和阴道分娩)、孕前存在尿失禁、孕期发生尿失禁是产后SUI的主要影响因素,剖宫产是产后SUI的保护因素(P=0.000,OR=0.5091);阴道分娩和孕期发生尿失禁是发生SUI的危险因素。结论经阴道分娩产后SUI的发生率较高,孕期发生尿失禁可增加产后SUI发生的几率,采取积极有效防治措施以减少产SU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盆底功能评估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状况,分析比较剖宫产与正常产两种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0月在该区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中心进行产后复查的产妇10 540例,根据其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剖宫产组(4 490例)和正常产组(6 050例),比较观察两组产妇PFD的发生情况及其对盆底肌力的影响。结果正常产组盆底疲劳度异常、肌力损伤、肌力收缩失调、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腹直肌分离及阴道闭合不全等情况的发生率高于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产组产妇两类肌纤维肌力受损情况均高于剖宫产组产妇(P0.05)。结论两种分娩方式均对盆底肌力有影响,但是剖宫产对产妇早期盆底肌力的影响小于正常产,为提高盆底肌力,产妇产后应早日进行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及相关产科因素对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四川省妇幼保健院产后42 d进行产后复查的妇女1 38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经阴道分娩712例,剖宫产669例,专人询问并填写孕期及产后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UI)问卷调查表,并进行盆底肌力筛查,观察不同分娩方式及产科影响因素与盆底肌力的相关性。结果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检出率阴道分娩组(69.38%)与剖宫产组(67.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检出率阴道分娩组(67.56%)高于剖宫产组(61.73%)(P0.05)。孕期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293例(21.22%),其中阴道分娩组157例(22.05%),剖宫产组136例(20.33%);产后SUI 133例(9.63%),其中阴道分娩组114例(16.01%),剖宫产组19例(2.84%),阴道分娩组产后SUI发病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5)。结论分娩前体质量指数是I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的高危因素;剖宫产为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产后发生SUI的保护性因素;年龄为产后SUI发生的高危因素。应严格控制孕期体重,给予孕产妇保护盆底功能充分的宣教,指导其进行盆底肌锻炼。  相似文献   

19.
陈娟  毕冬华  杨颖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7):2605-2606
目的:探讨分娩方式对盆底支持组织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分娩的产妇100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50例)和顺产组(50例)。对入选产妇产后6~8周内盆底支持组织进行检查:①采用阴道前壁点(阴道前壁脱出离处女膜最远处)与处女膜之间距离来描述盆底松弛程度。②压力性尿失禁采用两项诊断标准。结果:压迫实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波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松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可以减少对盆底支持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娩方式及相关因素对女性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PFD)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产后6~10周进行复查的产妇1706例,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621例,阴道分娩组1085例。通过问卷调查及盆底肌力检测了解产后盆底功能及产科因素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和盆腔脏器脱垂(POP)的影响。结果 (1)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肌力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产后SUI、POP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肌I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阴道分娩组为62.67%,选择性剖宫产组为58.62%(P0.05);II类肌纤维肌力的异常率阴道分娩组为60.00%,选择性剖宫产为56.52%(P0.05);不同分娩方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SUI阴道分娩组14.01%,剖宫产组5.96%;盆腔脱垂阴道分娩组0度43.04%、I度49.03%、II度7.93%,选择性剖宫产组0度63.76%、I度34.30%、II度1.9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相关因素的分析显示,年龄、第二产程时间、产次、新生儿出生体重与盆底肌力受损、产后SUI、POP发生呈正相关(P0.05)。结论妊娠和分娩是PPFD的高危因素,年龄、第二产程时间、产次、新生儿出生体重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