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随社会老龄化进程加速在全球的发病率呈逐渐增长的态势,且致残、致死率较高,临床治疗效果尚不满意。补骨脂作为目前中医药防治OP的研究热点,疗效显著,其活性成分能够干预骨代谢相关信号通路,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增殖,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维持骨稳态。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围绕骨质疏松相关信号通路,对补骨脂活性成分治疗OP的作用机制展开综述,为OP靶向治疗提供依据,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抗骨质疏松新药提供前景。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 是一种以骨组织微结构退化、骨密度和骨量降低为特征的骨代谢疾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实验研究总结OP以及骨细胞病理进程发现,细胞焦亡(pyroptosis)机制对该病有着重要介导作用。细胞焦亡属于机体的天然免疫反应,多种炎症小体介导的细胞焦亡在OP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细胞焦亡介导OP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因此,阐明细胞焦亡的信号机制和与OP的联系,从而采取针对性的靶向治疗,对于防治OP有着重要意义。此外,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分子水平的研究逐渐深入,中医药抑制细胞焦亡改善OP骨细胞代谢的研究逐渐增多,中医药参与靶向治疗有望成为临床上治疗该病的突破方向。本文将综述细胞焦亡机制与OP的相关性研究,分析细胞焦亡途径影响骨质疏松的病理机制,阐述细胞焦亡调控OP中骨细胞代谢和平衡的具体机理,为细胞焦亡介导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并且为寻找潜在的靶点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骨质疏松是最常见的骨代谢疾病,由多种基因-环境等微小因素作用导致。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细胞外泌体可参与骨组织损伤退变、骨质疏松、成骨不全及骨折不愈合等疾病的发展和进程,尤其在骨质疏松方面,具有极大的治疗潜力。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总结,发现不同来源外泌体对原发性骨质疏松具有治疗作用,外泌体内的microRNA是发挥作用的重要因子,影响细胞骨代谢。因此,该文就不同来源外泌体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将为外泌体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提供不同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参与了多种生物学过程,在基因表达如转录调控、表观遗传修饰及蛋白翻译后修饰等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若它们缺乏则会导致蛋白质编码能力的缺失,失调的lncRNA与骨质疏松密切相关。作为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骨代谢过程中的生物标志物,lncRNA调控骨代谢相关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复杂,随着表观遗传学的发展,lncRNA将为OP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新的靶向目标。本文将从lncRNA与成骨细胞分化相关信号通路、与破骨细胞分化相关信号通路、与钙相关信号通路三个方面对近年来lncRNA与骨质疏松症骨代谢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疾病,目前公认的发病机制主要为骨吸收大于骨形成所引起的骨重塑失衡。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在参与调控骨重塑的基因表观遗传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可通过靶向上游关键调控因子(Runx2、RANKL等)及相关信号通路(Wnt/β-catenin通路、PI3K/Akt通路等)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成骨细胞分化及破骨细胞分化等细胞代谢进而影响骨重塑。中医药防治OP历史悠久,确有疗效,具有多通路、多靶点协同的特点。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可通过干预多种miRNA表达参与调控成骨及破骨分化,进而改善骨代谢防治OP。该文通过总结多种miRNA调控相关因子影响成骨及破骨分化的靶向作用机制及中医药干预miRNA防治OP的研究成果,为探索miRNA在OP中的作用机制及中医药防治OP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具有调控功能的非编码RNA,其主要起转录后的调控作用,在生物信号调节网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miRNA与成骨分化,骨质新生,骨改建等过程密切相关,miRNA表达异常可导致骨质疏松等一系列骨代谢相关疾病。鉴于miRNA在骨代谢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就miRNA在细胞成骨分化及其与骨质疏松发病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骨代谢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微小RNA(microRNA,miRNA)在成骨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作用机制,为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广泛查阅近年miRNA对成骨分化调节相关研究文献,对成骨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的功能性miRNA进行分类和总结。结果 miRNA分子参与了成骨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通过调节BMP、TGF-β、Wnt/β-catenin等一系列信号通路调控成骨细胞的分化成熟。在病理状况下,尤其是一些成骨细胞分化紊乱引起的疾病中能观察到相关miRNA分子的异常表达。结论 miRNA在成骨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的生理病理作用将为骨代谢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为特征的骨病,导致骨折的风险增加,给社会及患者带来极大的经济和生活负担。鉴于目前用于临床治疗相关药物在抗骨质疏松方面尚有诸多不良反应,寻找潜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对于以后开发新的靶向药物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研究人员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动物研究以及临床实验报告证实植物黄酮具有抗骨质疏松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植物黄酮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成骨分化以及骨形成,抑制破骨细胞的破骨分化和骨吸收活性有关。近年来,研究人员运用网络药理学筛选出植物黄酮中有效成分,得到成分-疾病-靶标调控网络,为进一步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提供有效的途径。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植物黄酮抗骨质疏松作用及机制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挖掘植物黄酮中高活性的成分以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多系统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是治疗的主要药物。SLE的骨损害包括骨量减少、骨质疏松(osteoporosis. OP)、无菌性骨坏死和骨折,随着SLE生存期的延长,心血管并发症和OP成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的主要因素,同时OP对于心血管的发病也有促进作用,是目前备受关注的并发症。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的细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关于SLE的骨质疏松也存在不少争议,主要集中在OP的发病率和骨质疏松与激素治疗关系两个方面。就OP发病率来讲,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同。SLE的骨质疏松涉及多种机制包括炎性因素、免疫介导的因素、固有因素、代谢因素、药物因素和疾病本身的因素。SLE相关的骨质疏松的治疗首先是治疗原发病,此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钙剂和维生素D的补充也非常重要,对诊断骨质疏松的SLE患者应及时给予双膦酸盐治疗。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一种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疾病,近年来骨质疏松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文对骨质疏松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及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两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它们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两大主要骨与关节疾患。为了进一步阐述两者的相互关系,笔者以国内外骨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的最新研究为基础,总结了两者之间的可能联系。笔者发现,骨质疏松症与骨关节炎之间存在以下的可能关系:①正相关性:较高的骨密度水平不仅对于OP的发生有延缓和阻碍作用,对于延缓OA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骨质疏松症可能是骨关节炎的病因之一,发病机制上也有共同点;②负相关性:高骨密度可以降低OP患者的骨折风险,但患OA的风险增加;③无相关性。同时,在治疗上,已有许多研究尝试将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双膦酸盐、降钙素、维生素D3、雌激素等)用于治疗骨关节炎;物理治疗方面,运动疗法、超声、振动疗法等均表现出对于这两种疾病的双重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其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的变化与骨转换之关系。方法 分别测定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组(A组)、2型糖尿病未合并骨质疏松组(B组)、绝经后骨质疏松组(C组)和对照组(D组)的血清IGF-1、总碱性磷酯酶(总AKP)、骨特异碱性磷酸酶(骨AKP)、骨钙素(BGP)、尿吡啶啉(PYD)、尿脱氧吡啶啉(DPD),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并进行组间比较和聚类相关分析。结果 A、C组病例其尿PYD和DPD值明显高于B、D组;而IGF-1水平则A、C组明显低于B和D组。聚类相关性分析表明在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组骨密度值与IGF-1关系最为密切,而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组则主要为绝经时间和骨吸收指标(PYD和DPD)。结论 骨形成减少是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原因之一,而IGF-1的减少可能与2型糖尿病的骨形成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老年人绝对数量的增长以及老龄化加速,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已然成为我国需要面对的公共健康问题。近年来对续断防治OP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成为热点,研究发现川续断皂苷Ⅵ具有较好的防治OP的功效,可以通过多个细胞层面及生物学通路干预骨代谢,从而发挥治疗OP的作用。笔者从续断皂苷Ⅵ对BMSCs、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及相关生物学信号通路的影响来综述续断皂苷Ⅵ防治骨质疏松的研究概况,以期为续断皂苷Ⅵ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及新药开发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骨质疏松症作为常见的代谢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危害性大,但常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副作用较大,不利于长期服用。铁死亡是以活性氧异常增多、铁代谢异常及脂质过氧化积累作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研究表明铁死亡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相关,会破坏骨稳态,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现已成为骨质疏松领域的新研究热点。中医药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不少研究表明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对骨质疏松相关的细胞铁死亡具有调控作用,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具有独特优势。因此,本文汇总了国内外关于调控铁死亡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及中药干预的最新文献, 旨在从铁死亡角度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作为一种患病率逐年递增的临床上常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多种信号通路及分子相关。大量动物实验及分子研究分析发现,电刺激引起的电流变化能通过多种直接或间接途径激活成骨细胞(osteoblast,OB)、破骨细胞(osteoclast,OC),从而促进骨细胞生长。因此合理介导电刺激激活或抑制相关信号通路及分子水平或许是未来深入、系统探究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及治疗的有效手段。本文旨在总结电刺激与OP发病相关信号通路及分子之间的影响并加以阐述、总结,为OP治疗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与年龄增长密切相关,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显著高于中青年人群,严重危害老年人群的健康。性激素在男性骨骼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雌激素和雄激素都能够促进骨形成,对抗骨量丢失,而孕激素则可能对男性骨量的维持起到负性调节作用。老年男性体内雌激素、雄激素的缺乏与其骨密度降低、OP患病率增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性激素及其受体调节剂为OP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雌激素是目前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治疗的常用药物,并不被推荐用于治疗男性OP;雄激素替代治疗可使老年男性骨密度得到增加,但在前列腺和心血管安全性上存疑,因而并不推荐常规使用;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ERM)能提升血清睾酮水平,有助于增加腰椎和髋关节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但尚未被正式批准用于治疗男性OP,其疗效及安全性有待更多的临床试验来验证;选择性雄激素受体调节剂(selective and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ARM)应用于OP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仅在动物模型中被证实能够增加雄性大鼠的骨骼强度。本文就性激素在老年男性OP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进行回顾和总结,以期为临床医师的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李蔚  张妍 《颈腰痛杂志》2011,32(3):187-189
目的观察和分析利塞膦酸钠对去势骨质疏松白兔的治疗作用。方法观察利塞膦酸钠(2,5mg.kg-1.d-1)对实验性骨质疏松白兔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血钙,血磷值,股骨骨密度及骨小梁宽度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利塞膦酸钠可明显增加去势所致骨质疏松白兔血清ALP、血钙值(P〈0.01),股骨骨密度及骨小梁宽度的测定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血磷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利塞膦酸钠对去势所致骨质疏松白兔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含量降低、骨密度下降、骨微结构破损、易发骨折为特征的骨科疾病,目前OP治疗主要以西药治疗为主,但疗效并不理想,所以有待进一步寻找根治OP的药物治疗方案。随着传统医学对OP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淫羊藿苷可通过MAPK信号通路促进骨形成、改善骨代谢平衡、增加骨密度等,进而发挥抗OP作用。因此,本文将淫羊藿苷与MAPK信号通路相结合,以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抑制破骨细胞分化、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为治疗靶点综述淫羊藿苷介导MAPK信号通路防治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临床治疗OP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又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以进行性、非化脓性肝内胆管炎为病理特征,最终发展为肝硬化的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病。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密度下降、骨结构损伤和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骨质疏松是PBC的常见并发症,随病情进展发病率逐渐增加,发病率和骨折风险均高于普通人群,正日益受到关注。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包括老年、女性、吸烟、过量饮酒、低体重、早绝经、类固醇激素治疗、低体力活动、维生素D和钙摄入减少等。PBC继发骨质疏松是由多种病理机制导致的,其中严重的骨吸收和缓慢的骨形成发挥了主要作用,遗传、性腺机能减退、脂溶性维生素缺乏、高脂血症等也参与骨质疏松发病。确诊PBC后应早期开始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目前尚无治疗PBC并发骨质疏松患者的统一方案,可按照老年性骨质疏松和绝经后骨质疏松方案治疗,包括双膦酸盐、激素替代治疗、甲状旁腺激素、调脂药物、降钙素等。本文就PBC并发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病理机制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