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4年9月—2017年8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10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在治疗第2、4、8周进行帕利哌酮血药浓度检测,同时进行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的判定与记录。结果 101例患者的帕利哌酮缓释片平均口服剂量为(6.30±0.98)mg/d,平均血药浓度为(31.90±14.29)ng/mL,治疗第2、4、8周的服药剂量与血药浓度对比无显著差异。治疗第2、4、8周的有效率分别为82.2%、92.1%、98.0%,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第2、4、8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9%、9.9%、10.9%,对比无显著差异。Spearman非参数相关分析显示帕利哌酮的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有效率间无显著相关性(r=0.154);治疗第8周,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血药浓度明显高于未发生不良反应(P<0.05)。结论 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随着帕利哌酮缓释血药浓度的增加,临床疗效无显著增加,但是可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需要合理调整用药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帕利哌酮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0年5月平潭精神病防治院收治的11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用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予利培酮片治疗,观察组予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2周、4周血药浓度、血清泌乳素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21%,高于对照组的82.14%(χ2=8.166,P=0.004); 2组治疗后1周、2周、4周血药浓度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1);治疗后1周、2周、4周观察组血清泌乳素水平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78%,低于对照组的19.64%(χ2=9.333,P=0.002)。结论 帕利哌酮相较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安全性高,通过了解药物治疗剂量、疗效、不良反应与血药浓度间的相关性为患者开展个性化与针对性治疗,实现更为科学合理的用药,利于促进患者全面康复,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帕利哌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均给予帕利哌酮治疗,疗程8周,治疗后用阴性症状与阳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帕利哌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总有效率为91.7%。治疗后第2、4、6、8周的PANS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利哌酮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促进其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恢复,临床疗效确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比较帕利哌酮与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DSM-Ⅳ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96例随机分为帕利哌酮组(n=48)和齐拉西酮组(n=48),进行为期8周的治疗观察;于基线及治疗8周末评定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和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RSESE),测定心电图、空腹血糖、泌乳素等指标。结果帕利哌酮组46例和齐拉西酮组45例患者完成全程研究,帕利哌酮组与齐拉西酮组在有效率、PANSS评分和不良反应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SP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帕利哌酮与齐拉西酮总体疗效及安全性相似,但在社会功能改善方面帕利哌酮明显优于齐拉西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可变剂量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79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给予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6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与社会功能量表(PSP)和副反应量表(TESS)作为评价指标。结果:研究组在治疗后第2周末及第6周末的PANSS各因子分及总分均低于基线时,基线时阳性症状因子分为(25.42±4.74),阴性症状因子分为(23.72±2.54),一般精神病理因子分为(23.72±2.54);第2周末阳性症状因子分为(19.14±5.26),阴性症状因子分为(18.19±4.43),一般精神病理因子分为(45.39±3.27);第6周末阳性症状因子分为(13.14±3.04),阴性症状因子分为(14.31±2.35),一般精神病理因子分为(58.92±5.35);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5)。研究组在治疗第6周末PSP总分(61.32±7.24)高于基线(48.83±6.64)时,增加(9.1±15.5),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5)。帕利哌酮缓释片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锥体外系不良反应(EPS)、失眠、便秘、泌乳素升高等。结论:帕利哌酮缓释片均可有效地...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观察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预后。方法: 精神分裂症患者72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7)。观察组给予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培酮片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比较两组患者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及预后。 结果: 治疗后2周末开始,两组患者的PANSS总分、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以及一般病理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D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6%(P<0.05)。观察组焦虑、静坐不能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总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帕利哌酮可有效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起效快、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帕利哌酮缓释片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5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帕利哌酮缓释片组和奥氮平组。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于治疗前、治疗1周、2周、4周和8周分别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帕利哌酮缓释片组和奥氮平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8.75%和65.78%,无显著差异。帕利哌酮缓释片组起效快,治疗1周后BPRS评分即显著下降,与奥氮平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周后BPRS评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帕利哌酮缓释片组不良反应轻微且低于奥氮平组。帕利哌酮组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5%)为泌乳、闭经和便秘;奥氮平组(发生率≥5%)常见不良反应主要为镇静嗜睡、体重增加、血糖异常、头昏、便秘和转氨酶升高。结论:帕利哌酮缓释片与奥氮平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有效率相当,但帕利哌酮缓释片起效迅速,不良反应少且轻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帕利哌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主要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4年11月在我院住院的82例首发精神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帕利哌酮组和利培酮组,每组41例,观察8周后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价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共77例患者完成随访,帕利哌酮组38例,利培酮组39例。治疗4周末帕利哌酮组PANSS各项减分率更明显,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8周末时两组PANSS总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1);帕利哌酮组治疗有效率为82.9%,利培酮组治疗有效率为86.5%,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8周末时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但帕利哌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利培酮组。结论:帕利哌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与利培酮无明显差异,但起效快,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6例精神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治疗组给予帕利哌酮,起始剂量为6 mg/d,并根据病情2周内调整药量;对照组给予奥氮平,起始剂量为5~10 mg/d,并根据病情2周内调整剂量,均为口服治疗,1次/d,给药8周,观察和记录治疗效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痊愈4例,显效37例,好转1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7.3%;对照组组痊愈2例,显效36例,好转1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4.1%;两组总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利哌酮缓释片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耐受性好,不良反应轻,可有效的改善患者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帕利哌酮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帕利哌酮(3~12 mg.d-1)组和利培酮(4~6 mg.d-1)组各46例,疗程为8周。于基线及服药2、4、6、8周末,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最终入组的患者为89例,其中帕利哌酮组45例,利培酮组44例,治疗4、6、8周末2组的PANSS总分、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和精神病理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2周末,2组间PANSS总分、阳性症状评分和一般病理症状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阴性症状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8周末帕利哌酮组PANSS总分减分率为(68.3±11.7)%,利培酮组为(67.8±12.1)%;帕利哌酮组有效率为71.1%,利培酮组为68.2%,2组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帕利哌酮组锥体外系反应发生少于利培酮组(P<0.05)。结论:帕利哌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与利培酮相当,且起效快、锥体外系反应少、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采用伏立康唑静脉和口服两种给药途径对血药浓度、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9月 ~ 2023年3月就诊于东部战区总医院并接受伏立康唑治疗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按给药途径分为静脉组和口服组,比较两组的血药浓度、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研究纳入104例患者进行分析,共收集231例伏立康唑血药浓度。静脉组的稳态谷浓度平均值略高于口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4 ± 2.45)mg·L-1 vs (2.90 ± 2.55)mg·L-1,P > 0.05],两组间的目标浓度达标率相近(71.70% vs 76.80%),但静脉组高于目标范围上限的比例大于口服组(22.64% vs 12.80%)。两组之间的临床有效率和总体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75% vs 77.78%,P > 0.05;40.62% vs 52.38%,P > 0.05)。结论: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使用伏立康唑静脉给药的血药浓度有大于口服给药的趋势,但两组间的目标浓度达标率,以及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综述白消安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中的应用及其血药浓度监测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 白消安的血药浓度与治疗结果相关,适宜的治疗窗能提高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降低移植后并发症的风险.结论 对白消安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和剂量调整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摘 要 目的:考察使用那格列奈治疗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方法: 73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基础上,三餐前口服那格列奈,疗程2个月,监测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空腹C肽(F-CP)、餐后2h血糖(2h-PG)、餐后2hC肽(P-CP)、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变化,并于治疗最后1天静脉取血,采用LC-MS法测定血药浓度。结果: 治疗后患者FBG、2h-PG 、HbAlc显著降低、P CP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CP虽较治疗前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那格列奈血药浓度与治疗前后HbAlc差值、P CP差值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那格列奈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那格列奈血药浓度可作为临床胰岛功能改善和降糖药效学评价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分析美罗培南降低丙戊酸钠(VPA)稳态血药浓度的程度及变化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合用美罗培南和丙戊酸钠的患者信息,分析两药合用后 VPA 血药浓度下降幅度;根据患者的族别、两药合用前VPA的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将纳入患者进行分组,比较不同族别及在不同剂量和不同给药方式下VPA与美罗培南合用,VPA血药浓度变化情况;对患者的VPA血药浓度下降百分数和年龄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7例患者在联合使用美罗培南和VPA后,VPA血药浓度均降到治疗浓度范围以下,下降幅度为37.18%~99.26%,平均(69.66±17.91)%;两药合用后,VPA使用剂量分别为0.4 g bid,0.5 g bid,0.8 g bid的3组患者的VPA血药浓度均降到了最低治疗浓度范围以下,下降幅度分别为(65.10±19.12)%,(68.15±24.18)%,(75.60±12.64)%,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和静脉使用VPA合用美罗培南后,VPA血药浓度下降幅度分别为(68.15±24.18)%和(70.12±16.7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与维吾尔族患者的VPA血药浓度下降百分数分别为(72.29±17.28)%和(63.60±22.8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PA血药浓度下降百分数与年龄的相关系数为-0.055,两者相关性不大。 结论: VPA与美罗培南两药合用可显著降低VPA血药浓度,临床上应避免两者联用。患者的族别、年龄、VPA不同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在两药合用后对VPA血药浓度下降幅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安全性及耐受性。方法 3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阿立哌唑,分期对其进行PANSS评定,记录血压、体质量、腹围、体质量指数、检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及催乳素,并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阿立哌唑血药浓度检测。结果总体治疗有效率为72.22%,因疗效不佳的脱落率为8.3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78%,没有患者因不良事件而退出研究。结论阿立哌唑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治疗有效,耐受性好;阿立哌唑可能引起三酰甘油升高,对其他糖脂代谢指标及心电图QTc间期可能没有影响;阿立哌唑不会导致PRL上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新疆维吾尔族、汉族癫痫患儿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LEV)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之间的相关性及差异性,同时预测可获得最佳疗效的LEV稳态谷浓度(steady valley concentration,Css)。方法 采用UPLC测定300例口服LEV的癫痫患儿的Css,分析族别对LEV Css的影响;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并运用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维吾尔族、汉族癫痫患儿血药浓度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LEV的浓度剂量比(concentration-dose ratio,CDR)结果显示其在维吾尔族、汉族患儿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儿在0~4岁年龄组的CD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的LEV给药剂量和血药浓度均呈正相关,其中维吾尔族患儿组的相关性(r=0.628,P<0.01)优于汉族患儿组(r=0.545,P<0.01)。2组患儿LEV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8.43%,81.63%。2组患儿LEV治疗有效组与无效组的LEV Cs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一定浓度范围(4.07~30.88 mg·L-1)内,2组患儿LEV Css与疗效呈正相关。2组患儿中Css对于疗效的预判准确性均强于给药剂量。当维吾尔族患儿Css ≥ 13.15 mg·L-1和汉族患儿Css ≥ 9.28 mg·L-1时,其临床疗效均可得到更好的保证。结论 新疆维吾尔族、汉族癫痫患儿LEV血药浓度和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之间既存在相关性又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通过监测LEV Css可以提高临床疗效、避免不良反应,并为新疆癫痫患儿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观察帕利哌酮缓释片对男性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2例,进行为期12周的开放性对照研究。治疗组给予帕利哌酮缓释片6 mg&#8226;d-1;对照组给予利培酮片1 mg&#8226;d-1 起始,1周内增至4 mg&#8226;d-1。于治疗前、治疗第2,4,8,12周末分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社会功能和不良反应,并进行实验室监测。于治疗前和治疗第4,8,12周末检测两组的血清催乳素水平。结果至研究终点,两组有效率相似(66.7%,62.5%,P>0.05);两组PANSS评分总分及分量表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SP总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2,12周末时,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受试者血清催乳素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治疗组血清催乳素水平在治疗8,12周末较治疗4周末持续下降,且无高催乳素血症相关症状。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组不良反应较轻微(P<0.05)。结论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男性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利培酮相当,安全性好,能有效改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9.
The so-far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the atypical neuroleptic clozapine had been interrupted by the Finnish epidemic of agranulocytosis in 1975. However, though the strong regulatory control of prescribing clozapine, since then its clinical use has increased steadily, particularly recently. This may be due mainly to the considerable number of patients whose psychotic states or at least whose negative symptoms do not respond to other neuroleptics, or who have problems with extrapyramidal side effects. Due to its significant antipsychotic, and to its probable even if mild antidepressive efficacy as well as to its possible efficacy against some negative symptoms of schizophrenia, clozapine is currently a real and indispensable alternative to other existing neuroleptics. Further research should be directed both to the clinical validation of the latter mentioned therapeutically desired effects and to the causes and predictability of agranulocytosis, as yet the main risk of clozapine therapy. Theoretically profitable would be the clarification of the causes of hyperthermia and particularly of those of the mutual independency of extrapyramidal motor disturbances and antipsychotic effica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