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腹腔镜中间入路法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手术要点、安全性及临床应用。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8年4月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66例患者,其中开腹33例,腹腔镜中间入路33例。腹腔镜手术以回结肠血管为起始入路标志,以肠系膜上静脉为解剖学标志,建立正确的外科平面进行系膜血管的解剖及淋巴结清扫。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显示,腹腔镜中间入路与开腹侧方入路比较,其在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有优势,并发症和术中出血量减少,但手术时间延长。结果表明,腹腔镜右半结肠癌中间入路完整肠系膜切除,手术安全,创伤小,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ME)在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行腹腔镜右半CME术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20例传统开腹右半结肠根治术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结果:20例腹腔镜右半结肠CME术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132.5 min,平均术中出血20 m L,淋巴结清扫数目平均19枚,Ⅲ期患者平均清扫淋巴结数目20枚,术后排气时间平均2 d,与对照组对比均具有明显优势。结论:CME用于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可以获得完整的肿瘤标本,清扫更多的淋巴结,并未增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右半结肠癌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ME)的效果。方法随机将74例接受CME手术的右半结肠癌患者分为2组,各37例。对照组采取开腹手术,观察组采取腹腔镜手术。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右半结肠癌患者采取腹腔镜CME术,手术效果与开腹手术相当,而且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开腹与腹腔镜右半结肠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ME)的效果。方法依据不同手术方法将接受右半结肠CME术的80例患者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行开腹手术,观察组行腹腔镜手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淋巴结清扫数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腹手术比较,腹腔镜右半结肠CME术更有利于保证淋巴结的清扫数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结肠系膜切除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微创外科2009年4月至2011年11月连续收治的7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有65例行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右半结肠癌切除术患者纳入研究,全组患者手术时间120~285(中位时间185)min,术中出血量30~150(中位50)ml;中位淋巴结清扫数24枚/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2%(6/65),术后中位排气时间3d,术后住院时间7d。无30d内再住院患者及死亡患者。全组患者的2年总生存率为98.5%,2年无病生存率为83.1%。结论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应用全结肠系膜切除技术.可以达到肿瘤的根治性完整切除:且可发挥腹腔镜手术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优势,并未增加手术风险,术后短期随访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治疗老年Ⅲ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99例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Ⅲ期结肠癌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要求选择手术方式,50例患者行传统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对照组),49例行腹腔镜CME(CME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淋巴结清扫效果、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排气及进食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随访3年生存率。结果:对照组清扫淋巴结数量平均(19.8±2.8)枚,明显少于CME组(26.6±3.9)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及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生存率CME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CME治疗老年Ⅲ期结肠癌患者,能增加淋巴结清扫的数量,改善患者的生存预后,且不会增加术中风险及术后并发症,术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右半结肠癌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8-07—2020-07间在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接受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4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中转开腹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以及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进流质饮食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48例患者中2例(4.88%)中转开腹。46例顺利完成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手术时间(176.48±36.24)min、术中出血量(91.36±56.23)mL、淋巴结清扫数(15.56±4.66)枚。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58±1.53)d、肛门排气时间(2.76±1.12)d、进流质饮食时间(2.82±1.14)d。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例、切口血清肿2例、淋巴漏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42%。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住院时间(10.47±4.26)d。结论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近期效果确切,是安全、可行的。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纳入病例数较少,又未进行长期随访,今后需进一步开展前瞻性大宗病例长期研究,对结论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D腹腔镜下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ME)治疗右半结肠癌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在我科接受3D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1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接受2D腹腔镜CME术的23例患者的相关资料,比两组在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标本质量、住院时间、费用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3D腹腔镜组手术时间217.8±35.9 min、清扫淋巴结数目25.0±4.9枚,与2D腹腔镜组223.2±40.0 min、24.0±5.7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96.8±24.2 mL与2D腹腔镜组124.2±43.7 mL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质量分级方面,两组均无West A级病例;3D腹腔镜组West C级17例,West B级1例;2D腹腔镜组West C级14例;West B级9例,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3D腹腔镜组首次排气时间3.4±0.7 d、平均住院时间13.5±2.3 d、平均住院费5.2±0.7万元,与2D腹腔镜组3.3±0.8 d、12.9±2.3 d、5.4±0.9万元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2例,2D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腹腔镜下全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将9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腹腔镜组与开腹组,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相关指标,探讨两种术式的近期疗效及肿瘤根治性。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3年生存率及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具有疗效满意、术后康复快等优点,在掌握手术适应证、手术原则、手术技巧的前提下,腹腔镜辅助全右半结肠系膜切除术是安全、有效、可行的,对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高近期生存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中间入路以肠系膜上动脉为导向行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比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施行以肠系膜上动脉为导向(观察组,n=30)与以肠系膜上静脉为导向(对照组,n=28)的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临床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送检肠系膜上动脉前方及左侧淋巴结(No.D3),检出淋巴结数量(2.33±2.25)枚,发现淋巴结转移1例(3.3%)。无中转开腹,围手术期无输尿管损伤、十二指肠损伤、肠系膜上血管出血、吻合口漏、围手术期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随访(21.6±6.3)个月,58例患者均无瘤存活。结论:以肠系膜上动脉为导向的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D3根治性切除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右半结肠全结肠系膜切除根治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12—2016-11间在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接受腹腔镜右半结肠全结肠系膜切除根治术的50例结肠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50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75±23)min,术中出血量(80±25)m L,淋巴结获取量(20±5)枚,手术标本质量分级(West分级)均在C级以上,术后排气时间(4.5±1.3)min,住院时间(8.2±1.6)d。术后出现肺部感染4例,腹腔淋巴漏2例,切口感染2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 D3根治术是治疗右半结肠癌必须遵循的原则,全结肠系膜切除理念的提出使结肠癌手术治疗更加规范。D3淋巴结清扫及右半全结肠系膜切除更符合肿瘤根治原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县级医院复制基于膜解剖右半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8例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手术(基于膜解剖术式)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量、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结果:28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35~246 min,平均(182.2±41.3)min;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联合回盲部腹、背侧入路法行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为56例右半结肠癌患者行回盲部腹、背侧联合入路法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右半结肠根治术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平均(163.8±42.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13.3±21.3)mL,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平均(58.3±13.6)h,恢复流质饮食时间平均(68.5±19.6)h,术后平均住院(12.1±3.0)d,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例,淋巴瘘2例,吻合口出血1例,均保守治疗后痊愈,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病理结果:均为腺癌,清扫淋巴结数量(18.1±5.9)枚,肿瘤分期:Ⅰ期8例、Ⅱ_A期19例、Ⅱ_B期11例、Ⅲ_A期12例、Ⅲ_B期6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复发转移3例,死亡1例。结论:采用回盲部腹、背侧联合入路法行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术中更易进入右侧Toldt间隙,对血管解剖更安全,更利于初学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全结肠系膜切除术与传统手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收集2010年1月1日-2010年10月1日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69例右半结肠癌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A组38例,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B且31例,行传统手术,采用t检验,x2检验或秩和检验,分析对比两种术式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 两种术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病率、Ⅰ、Ⅱ期淋巴结清扫数目、Ⅱ期3年复发率及生存率、Ⅲ期系膜根部阳性淋巴结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淋巴结清扫数目[(22.76±6.94)枚、(15.11±7.85)枚]、Ⅲ期3年复发率(5.88%、45.45%)及生存率(94.12%、63.64%)、淋巴结清扫总数(20.56±7.11、13.92±6.62)、3年总复发率(7.89%、29.03%)及总生存率(94.74%、77.4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术式比较,全结肠系膜切除显著提高了Ⅲ期右半结肠癌根治效果,对Ⅰ、Ⅱ期右半结肠癌未见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LCME)与开腹全结肠系膜切除术(OCME)在治疗右半结肠癌上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同期右半结肠癌患者共75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LCME组36例,OCME组39例,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术中术后指标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和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CME组术后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显著低于OCME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LCME在治疗右半结肠癌上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更加安全有效,是治疗右半结肠癌首选的术式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传统开腹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右侧结肠癌的效果。方法随机将86例接受右半结肠切除手术的右侧结肠癌患者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行开腹手术,观察组实施腹腔镜手术。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或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2 a内的复发率和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腹右半结肠切除术比较,腹腔镜手术术中出血量少、患者术后恢复快、远期效果满意。而且在保证淋巴结清扫数目的同时,未显著增加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的解剖标志、手术层面等手术关键技术日益成熟,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消化道重建方式逐步规范,完整结肠系膜切除理念得到广泛推广。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对规范淋巴结清扫范围、寻找正确解剖平面以及减少术中并发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中间入路具有较高肿瘤安全性和操作便利性。外侧入路方式目前临床较少采用,适用于肠系膜上血管区域粘连严重或肠系膜炎症导致局部组织层次显露不清等情况。尾侧入路既满足结肠癌根治的全系膜切除原则,同时较中间入路操作更加简便易行。头尾侧联合入路方式是在尾侧入路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良,可减少对大网膜、结肠及其系膜的多次翻动,并有助于缩短腹腔镜手术的学习曲线。关于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不同入路法的近远期疗效的高质量研究有限,目前尚无最佳手术入路的定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于膜解剖理论,腹腔镜下左半结肠完整系膜切除治疗脾区结肠癌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我中心33例脾曲结肠癌患者接受了腹腔镜下左半结肠切除术,所有患者均于术前经结肠镜下行活检病理确诊,同时给予纳米碳和(或)钛夹标记,腹部增强CT/立位腹平片确认病变位于脾曲,术前TNM分期为Ⅰ期5例、Ⅱ期19例、Ⅲ期9例。根据膜解剖理论,术中采取头侧-中间-外侧入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注意保持层面优先及结肠系膜的完整性,于根部结扎、切断左结肠动脉、结肠中动脉左支和肠系膜下静脉,清扫223和253淋巴结。计量资料包括患者一般资料、手术参数、术后康复数据以(±s)表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表示,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33例手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为(160.0±25.4)min,术中出血量为(70.6±46.4)ml,清扫淋巴结数目为(19.3±3.2)枚,标本肠管长度(23.0±2.8)cm,术后排气时间(4.5±1.2)d,术后进食时间(5.5±1.3)d,术后住院时间为(7.8±1.1)d。术后TNM分期为Ⅰ期4例、Ⅱ期21例、Ⅲ期8例。33例患者均未发生脾脏损伤,其中3例有不同程度的脾下极缺血,术后2例患者出现炎症性肠梗阻,保守治疗后康复出院。无术后腹腔出血、无吻合口漏、狭窄、出血等并发症发生。随访8~4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6个月),目前患者均健康存活,未见肿瘤复发、转移。结论对于脾曲结肠癌,在遵循膜解剖理论、层面优先原则的前提下,采用头侧-中间-外侧入路进行腹腔镜下左半结肠切除术,可以将操作化繁为简,具有安全、微创、可靠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完整肠系膜切除术与传统结肠癌根治术治疗中青年及老年Ⅲ期结肠癌的效果比较。 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治疗的Ⅲ期结肠癌患者15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术式的不同分为完整肠系膜切除术(CME)组(78例,中青年34例、老年44例)和传统组(75例,中青年37例、老年38例),CME组采用腹腔镜下完整肠系膜切除术,传统组采用传统结肠癌根治术。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术中、术后相关指标和淋巴结清扫情况以( ±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中不同年龄段(中青年和老年)患者的术中、术后相关指标、淋巴结清扫情况和术后并发症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组相比,CME组中青年和老年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显著降低(P<0.05),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留置引流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与传统组相比,CEM组中青年和老年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左、右结肠淋巴结和淋巴结阳性转移数均显著增加(P<0.05);传统组的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8例(10.7%),CME组为2例(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下完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青年和老年Ⅲ期结肠癌的临床效果较好,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前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对指导手术难点操作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佛山市顺德区新容奇医院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的31例患者资料,根据术前检查情况分为观察组16例(增强CT及结肠造影CT、MSCT三维重建)及对照组15例(增强CT及结肠造影CT),比较两组术中探查肿瘤定位与术前影像学显示定位的符合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血管意外损伤数目、中转开腹率等指标。 结果患者围手术期均未出现副损伤或严重并发症。观察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血管意外损伤数量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前实施MSCT三维重建,对术中操作难点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可有效避免血管意外损伤,减少手术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难度,从而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