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心病的中医病机是本虚标实 ,气虚为本 ,瘀毒为标 ,久病入络 ,痹而不通 ,治疗应以化瘀解毒为原则 ,佐以健脾益气。  相似文献   

2.
<正> 冠心病是一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近年来由于采用中医药治疗,临床取得可喜成效.但发病率仍在不断增长,所以探讨有效的治法是当前重要的课题.为此,本文试从理论上对冠心病的中医治疗谈些个人看法,或许对提高疗效能有助益.贯彻通补兼施的原则冠心病的发生中医认为是因脏腑气血阴阳虚损,气血运行不畅,加之七情、饮食、寒邪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气滞血瘀,痰浊瘀阻,心阳不振,脉络不通,不通而痛.《金匮》曾论述:"阳微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心痛”等范畴,其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不足,标实为血瘀、气滞寒凝、痰浊等。在心绞痛反复发作时,心脉不通,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所言:“心痹者,脉不通”,可见其主要病理基础为心血瘀阻。治疗当急则治其标,根据气为帅,气行则血行的理论,临床采用理气、活血祛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取得了肯定疗效。通心络胶囊是运用中医络病理论研制而成的纯中药制剂,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活血祛瘀之功效,可用来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SAP),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我院2002年6月—2006…  相似文献   

4.
瘀毒阻络与冠心病证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心病的中医病机是本虚标实,气虚为本,瘀毒为标,久病入络,痹而不通,治疗应以化瘀解毒为原则,佐以健脾益气。  相似文献   

5.
正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使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是全球第一位的死亡原因~([1]),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本病病位在心,心主血脉,血液在心气的推动下循于脉中,营养滋润全身脏腑。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若气机郁滞,则血滞成瘀,瘀血致心脉痹阻不通,不通则痛而发胸痹心痛。由此可见,气滞血瘀是冠心病的重要病机之一。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心血瘀阻是冠心病的核心病机,血瘀证贯穿于冠心病的各个证型中~([2]),而活血兼行气治疗胸痹心历史悠久。本文通过整理分析在活血基础上行气以治疗冠心病的历史沿革、机制和应用,为冠心病的中医治疗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之势,并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采取辨证施治治疗冠心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本文将对中医在社区临床诊治冠心病的方药做一总结,旨在进一步提倡在社区采用中医药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7.
益气活血汤治疗胸痹8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的胸痹属于现代医学冠心病心绞痛的范畴,是由于瘀血痹阻心脉,气血不通而痛。治疗上根据“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理论,以益气活血化瘀、温经通络止痛为其治疗大法。笔者运用自拟的益气活血汤结合中医的辨证分型治疗胸痹8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浅谈从肝论治冠心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证范畴.中医学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虽未尽统一,但归根结底无论什么原因,终致气滞血瘀,心脉不通,不通则痛,这是冠心病的基本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对冠心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近年来较为一致。认为本病多为“气滞”“血淤”“痰浊阻络”等原因致使正常的气血循行失调、冠状动脉循环变缓甚至凝滞而闭塞脉道,由于“不通”而产生疼痛,即中医所说的“不通则痛”。临床上则按“通则不痛”的道理,运用“芳香开窍”“活血化淤”“宣阳通痹”诸法,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心绞痛的药物治疗,给药途径多见于口含、气雾吸入、内服、静脉或肌肉注射。为了探索新的给药途径,以及在治疗上增添新的药物和方法,我们根据祖国医学“内病外  相似文献   

10.
<正>宋鲁成教授从事心脑血管疾病研究30余年,对冠心病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在治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心绞痛的临床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理论,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笔者跟随宋鲁成教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宋鲁成教授治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心绞痛经验介绍如下。冠心病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心绞痛发作属中医"胸痹"、"心痛"等范畴,常由于正气亏虚、寒凝气滞、痰浊、瘀血等病理因素引起心脉不通,"不通则痛"。  相似文献   

11.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是活血化瘀、泄浊豁痰、温阳益气、益气养阴等,其中活血化瘀法被广泛运用.本文认为,宗气不足,无力推动营血运行则血脉瘀滞,气血不通,而心胸憋闷疼痛;又因无以行呼吸而“喘息咳唾,短气”,从而发为“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因而,开宣肺气和补益脾气,从而调补宗气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冠心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视网膜中央静脉检塞等疾病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中医把冠心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认为是气滞血瘀、血脉不通的结果;而西医则认为除了其血管壁有所病变外,血液凝固性增高、动脉血栓的形成在这类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引起动脉血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血小板的粘附聚集释放功能在动脉血栓形成的起始阶段,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临床  相似文献   

13.
<正>冠心病与祖国中医典籍中记载的胸痹、真心痛、心绞痛相吻合。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管径狭窄,血流阻力增加,运行不畅,久而引起血液淤滞不通,导致疼痛。  相似文献   

14.
李容娟 《江西中医药》1997,28(1):55-57,59
近5年中医对冠心病辨证论治的概况李容娟(广西省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科桂林541000)关键词冠心病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综述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心痹”、“真心痛”等范畴。该病的病理机制在“痹论”中认为:“心痹者,脉不通。”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  相似文献   

15.
心痛灵2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病名“胸痹心痛”,其发生的病机关键是心脉绌急,不通则痛,不荣而痛,据此病机,我们立补气豁痰化瘀佐以疏肝法,自镧心痛灵2号,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进行观察,内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范畴,发病急,变化多,进展快,属急危重症,病死率高。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可减少此病的病死率,现将临床治疗体会报道如下。1冠心病的病理及病变特点1·1病机特殊性冠心病的发病离不开气、血、虚、寒、痰这5个方面,其主要病理基础是心脉痹阻。《灵枢·五邪篇》说“邪在心,则病心痛”;《素问·痹论》说“胸痹者,脉不通”;《灵枢·厥论》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提出了此病的病理特点和危急性。冠心病是脏腑失调,气机阻滞,气血不通。总之,冠心病发病机制是在脉壁异常,脉道不利的基础上,血瘀气滞…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名中医罗陆一教授行医数十载,临床经验丰富,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而冠心病心绞痛更为其所擅长。现代医学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主要是由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年老体衰等引起。常先因胸中阳气不足,继则气滞、痰浊、血瘀乘之,导致经脉阻滞,血瘀不通,不通则痛,从而出现一系列冠心病心绞痛相关的证候。其内因是心、脾、肝、肾等脏腑亏损,再加之外因,如情绪波动、疲劳、受寒剌激等诱发。脏腑亏损为本虚;血瘀、痰浊、气滞为标实,故本病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之证。罗教授临床辨证论治,望闻问切,辨病位性质、辨邪正盛衰、辨轻重顺逆,辨别寒热虚实,分清进退先后,以活血化瘀、宣痹通阳、芳香温通、调理脾胃与补肾固本等治法为基础,灵活运用,立方施药独特精确,治疗每每高奏奇效。现将罗教授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结合中医辨证护理在社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治疗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健康教育结合中医辨证护理,对比2组治疗前后健康知识认知度及症状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健康知识的认知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悸、胸闷、胸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康教育结合中医辨证护理在社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提高了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认识度,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胸痹(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我国人群的冠心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中医认为,情志、痰浊、瘀血是冠心病的重要病理因素,情志失调、痰瘀互结,痹阻心脉导致心脉不通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同时也与冠心病的诸多危险因素密切相关。临床研究表明,情志失调是冠心病的主要病因。因此,在治疗上强调"从肝论治"的重要性,在临床应用中,又应据证立法,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20.
<正>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管腔狭窄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心脏供血不足和心肌功能障碍的一组器质性病变,又称为缺血性心脏病。在我国,冠心病是最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于中老年人高发。也由于目前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不均匀,运动量不足导致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威胁我国公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如何预防治疗冠心病已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冠心病于中医范畴属于胸痹、心痛等,病因机制在于心脉不通,由于长期的痰浊、气滞造成瘀血。治疗方面以虚实辨证治疗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