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毛  李勇 《陕西中医》2010,31(5):515-516
目的:观察大黄解毒灌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90例轻、中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内毒素检测0.01Eu/mL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大黄解毒汤(茯苓、薏米、赤芍、白及、黄芩、大黄、紫草、儿茶等)保留灌肠,对照组加用乳果糖保留灌肠,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内毒素、肝功能、症状等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黄解毒汤保留灌肠可快速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抗内毒素所致肝损害,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灌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相似文献   

2.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体,在正常情况下,肠源性内毒素可被肝脏清除,外因血内毒素水平很低。当肝细胞受损坏,不同的病毒性肝炎其病理改变不尽相同,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内毒素血症。本文对10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浆进行微量内毒素的检测,同时与30名健康者比较,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药退黄灌肠方对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内毒素及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2例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复方甘草酸苷针、还原型谷胱甘肽针、思美泰针等进行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退黄灌肠方灌肠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检测两组患者TBi L、ALT、AST及血清内毒素、TNF-α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Bi L、ALT、AST及内毒素、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且治疗组血清内毒素、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通过降低血清内毒素及TNF-α水平,降低TBi L、ALT、AST,可能是中药退黄灌肠方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内毒素对肝脏的二次打击及中医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筠 《北京中医药》2008,27(2):94-95
内毒素是慢性肝病重症化的重要因素,可以进一步加重肝脏损害,造成对肝脏的二次打击,使慢性肝炎特别是慢性重症肝胆型肝炎、活动性肝硬化演变为慢性重型肝炎.本文探讨内毒素血症的产生、临床特点及其发病机制,并对内毒素血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5.
张晓斌  孔金陵 《中医杂志》2007,48(5):427-428
高胆红素血症是病毒性肝炎发病过程中病情危重的表现,为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有效办法,我们自2001年5月~2006年7月,在对症、支持等疗法的基础上应用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法治疗各种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86例,取得良好疗效,并与西医常规治疗35例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  相似文献   

6.
中医治疗重型肝炎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根据起病的缓急及有无慢性肝病基础,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是指既往无慢性肝炎病史,以急剧发病,黄疸迅速加深,内毒素血症,不同程度的精神、神经症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为特点,病情进展快,短期出现肝功能、肾功能衰竭。急性和亚急  相似文献   

7.
大黄治疗病毒性肝炎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都可存在较重的胆红素血症,快速改善肝功能、降低胆红素血症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1998年4月-2005年4月,笔者采用大黄治疗病毒性肝炎胆红素血症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从肝肺的生理关系、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表现、分析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佐以从肺治疗的作用机理以及历代医家从肺治疗黄疸的经验,进一步阐述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佐以从肺治疗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李筠 《北京中医》2008,27(2):94-95
内毒素是慢性肝病重症化的重要因素,可以进一步加重肝脏损害,造成对肝脏的二次打击,使慢性肝炎特别是慢性重症淤胆型肝炎、活动性肝硬化演变为慢性重型肝炎。本文探讨内毒素血症的产生、临床特点及其发病机制,并对内毒素血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0.
韩品旭 《山西中医》2010,26(10):5-6,8
病毒性肝炎依病原体不同,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5种,但目前尚缺乏特别有效的抗病毒药物.而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更为复杂,病情反复发作,治疗更为棘手.江苏省名老中医韩如章主任中医师在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笔者随家父临证多年,现将其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辛伟 《湖北中医杂志》2011,33(10):43-44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中包括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发展所致肝硬化;酒精性或非酒精性肝炎后肝硬化;药物型肝损害导致肝硬化;瘀血性和遗传性肝硬化等。由于其解剖和生理病理的关系,肝硬化患者发生腹泻的机率很高,腹泻(特别是感染性腹泻)导致的内毒素血症、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等可加重肝脏的进一步损害,从而引起原发性腹膜炎、腹水、肝性脑病的发生,严重危害病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12.
综合疗法对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观察淮阴市传染病防治院(223300)曲秋霞[关键词]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肾上腺皮质激素,茵栀黄注射液,消黄合剂为探讨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方法,近来我院将几种不同的退黄措施运用于临床,收到了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1993—2007年哈尔滨市道外区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1993—2007年哈尔滨市道外区病毒性肝炎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5年病毒性肝炎的年平均发病率为70.58/10万,1997年有个高峰。20—50岁发病最多,发病的职业中工人居多。甲肝发病呈直线下降,乙肝则明显上升。结论:目前道外区病毒性肝炎缓慢下降,乙肝发病逐年上升,乙肝的防治仍是卫生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陕西中医》2015,(11):1510-1511
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中西医结合的防治思路。方法:从中医"肝与大肠相通"理论和西医"肠肝轴"学说两方面分析了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病机,探讨了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可能存在肝与大肠相互关联的发病机制,提出治肝调肠的防治思路,应用清热解毒、行气活血、通腑泻浊等为原则的中药直肠滴注或结肠透析机给药的方法,西医应用改善肠粘膜通透性、合理应用抗生素、调节肠道菌群及增强肠蠕动等措施。结论:从肠防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清毒汤对大鼠肝损伤内毒素血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硫代乙酰胺(TAA)所致大鼠肝损伤内毒素血症模型,以清毒汤进行干预,通过血液生化及病理检查,观察其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肝功能、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毒素(ET)的影响.结果 清毒汤能明显降低TNF-α,ET的含量,减轻肝细胞坏死程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清毒汤能使ET含量、TNF-α水平降低是其对TAA所致大鼠肝损伤具有防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或生物效应不足所致的一组内分泌疾病.发病年龄不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 儿童期发病常不典型,目前在临床上尚少见因甲状腺功能减退导致肝功能异常的报道.而肝功异常在临床上常先考虑病毒性肝炎,以下就5例误诊为病毒性肝炎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退黄类中药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采用自拟虎杖汤加减(虎杖、丹参、板蓝根、茵陈、生大黄、山栀子、白术、山豆根、生黄芪等)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116例。结果:总有效率94%。提示:本方法对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退黄,降低胆红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654-Ⅱ联用立其丁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病毒性肝炎的高胆红素血症与肝炎的预后是密切相关的,如何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是治疗肝炎的重点之一。我们于2001~2003年用654-Ⅱ联合立其丁治疗病毒性肝炎的高胆红素血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加味茵陈蒿汤为主治疗病毒性肝炎重度黄疸5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肝炎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是病情严重的标志之一,进一步发展可引起肝细胞大量坏死,甚至发展为重型肝炎、肝硬化.我们自2002年5月至2006年12月,运用加味茵陈蒿汤治疗病毒性肝炎重度黄疸,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经温胆汤治疗后肝功能变化。方法:52例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6例,观察组采用温胆汤,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TBIL、ALT、ALB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BIL、ALT、ALB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胆汤治疗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可有效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