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CTA)在椎动脉型颈椎病(CS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7月~2008年4月临床上诊断为CSA的患者共21例(CSA组),对其CTA上显示的椎动脉、横突孔及钩椎关节增生情况进行观测,并与21例非CSA患者(对照组)的CTA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SA组中椎动脉正常者4例,管腔变细者7例,走行异常者1例,椎动脉硬化者2例,管腔局限性狭窄者4例,血管走行迂曲者3例,无血管闭塞的患者。对照组中14例椎动脉表现正常,管腔变细者4例,走行迂曲者3例。两组中血管正常、局限性狭窄出现比率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χ2分别为9.72、1.21)。CSA组中11例(52.4%)患者共有36个钩椎关节增生,以C4~C7增生(28个,77.8%)最为常见,32个(88.9%)为轻度增生,3个(8.3%)为中度增生,1个(2.8%)为重度增生。对照组中,6例(28.6%)患者共有19个钩椎关节增生,只有1个(5.3%)表现为中度增生,其余均为轻度增生。结论:CTA可以较好地显示椎动脉异常、局限性狭窄及钩椎关节的增生情况,在CSA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86例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接受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ic imaging,3D-CTA)检查,重建椎动脉和颈椎骨及颅内椎-基底动脉,在CTA上观察椎动脉的外形、行经及与颈椎骨的关系。结果:86例患者的椎动脉CTA重建图像中血管先天畸形15例,血管硬化21例,骨质增生或纤维组织增生致血管局部受压38例,血管闭塞1例,血管瘤1例;椎动脉正常10例。先天畸形中发育异常9例,表现为整条血管纤细,直径小于2.5mm;走行异常6例。血管硬化表现为血管壁粗糙、不规则、粗细不均匀、钙化等。结论:CTA诊断椎动脉先天畸形和血管硬化有独到之处,椎动脉先天畸形和血管硬化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螺旋CT血管成像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报告螺旋CT血管成像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结果。方法 应用螺旋CT血管成像(SCTA)技术,对20例椎动脉颈椎病患者的椎动脉进行三维重建,观察椎动脉的形态及其毗邻结构。结果 椎动脉平直,无压迫4例,其中2例血管痉挛变细;椎动脉迂曲改变,无血管受压5例;椎动脉迂曲、狭窄,明显受压10例;畸形1例。结论 认为SCTA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 CT 血管成像(MSCTA)对头颈部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30例临床怀疑或确诊为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30例患者均行128层螺旋 CT 血管造影检查,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血管,对128层螺旋 CT 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本组30例患者中8例患者行头颅 CTA 检查,其中6例患者为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22例患者行头颈部 CTA 检查,其中14例患者发育异常,17例患者显示颈动脉系统粥样硬化。结论128层螺旋 CT 血管成像具有无创、准确性高、快速、安全性高等多种优点,在头颈部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螺旋CT血管成像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报告螺旋CT血管成像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结果。方法 应用螺旋CT血管成像 (SCTA)技术 ,对 2 0例椎动脉颈椎病患者的椎动脉进行三维重建 ,观察椎动脉的形态及其毗邻结构。结果 椎动脉平直 ,无压迫 4例 ,其中 2例血管痉挛变细 ;椎动脉迂曲改变 ,无血管受压 5例 ;椎动脉迂曲、狭窄 ,明显受压 10例 ;畸形 1例。结论 认为SCTA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在枕颈手术中应用术前CT血管造影(CTA)技术的价值.方法 16例枕颈疾病患者在术前进行CTA检查.完成3D重建后,评价椎动脉寰枢段走行、分支.测定寰椎椎动脉沟距中线距离、侧块中点距中线距离、枢椎峡部宽度等指标.根据影像学研究进行后路枕颈固定2例,后路寰枢固定10例,经口1例,经口 枕颈固定2例,单纯减压手术1例.结果 影像学研究发现椎动脉不对称3例,异常分支2例, 直接入颅1例, 肿瘤侵犯1例.16例手术均未出现医源性椎动脉及脊髓损伤.结论 在枕颈部畸形及肿瘤患者存在很高的椎动脉异常发生率,CTA是进行枕颈部手术前一项很有价值的检查,降低了损伤椎动脉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螺旋CT血管成像(SCTA)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目的 评价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方法 用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2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椎动脉进行三维重建,显示椎动脉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观察椎动脉有否压迫、迂曲、狭窄、畸形等改变。结果 22例患者(占总数91.7%)椎动脉不同程度地改变。椎动脉平直,一侧变细4例;迂曲,无压迫5例;受压、管腔狭窄11例;闭塞1例;畸形1例。结论 螺旋CT血管成像能同时显示椎动脉和毗邻结构,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是在静脉持续注入造影剂后进行薄层扫描和三维重建,显示血管病变的一种新的检查手段,图像可以任意角度旋转,直观清晰,属无创检查,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显示出了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本院收治的3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CTA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2,(5):353+357+375-353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CT)多层螺旋CT(multiple—sliceCT,MSCT)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HRCT)容积CT(volumetric computed tomography,VCT)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CT静脉造影(CT venography,CTV)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相似文献   

10.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1,(4):294+343+353-294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CT) 多层螺旋CT(multiple—sliceCT,MSCT) 高分辨率CT(highresolution CT,HRCT) 容积CT(volumetric computed tomography,VCT)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CT 静脉造影(CT venography,CTV)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 扩散(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 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 扩散(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 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  相似文献   

11.
CTA诊断腘动脉陷迫综合征的价值(附五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opliteal arteryentraom entsyndrome,PAES)是一种少见的血管外科疾病。收集5例手术病理确诊PAES,其CT血管成像术(CT an-giography,CTA)表现及其诊断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CT血管成像(CTA)在骨盆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需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7例骨盆骨折,入院后早期均行CTA检查,依据血管损伤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完善的治疗方案并实施骨盆骨折内固定术。结果17例获随访7~49个月,疗效按Majeed评分标准评定:优12例,良3例,可1例,差1例。结论 CTA可作为骨盆骨折重要辅助检查应用于临床,提高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减少医源性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颈椎骨折脱位并发的椎动脉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颈椎骨折脱位并发的推动脉损伤的发生率及易发因素,方法:11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均接受颈椎MRI及颈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3例合并有椎动脉损伤(均为单侧),由屈曲暴力致伤及存在小关节脱位。嵴髓损伤均为A级(ASIA标准)。结论:颈椎骨折脱位可能并发椎动脉损伤、脊髓完全性损伤及颈椎小关节脱位患者,应常规进行MRA检查,以明确是否合并椎动脉损伤。  相似文献   

14.
下颈椎椎动脉与横突孔大小及位置关系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下颈椎椎动脉与相应节段横突孔之间的位置关系,探讨行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时椎动脉损伤的风险。方法:筛选50例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患者,其中男28例,女22例,要求椎动脉检查正常、颈椎无明显畸形。测量横断位图像中C3~C7左右两侧椎动脉与相应横突孔的有关数据,即横突孔的最大横径(W)、最大矢状径(H),椎动脉直径(AL),椎动脉与横突孔的内(M)、外(L)、前(A)、后(P)边缘的最短距离,椎动脉到椎弓根的最短距离(h),椎动脉面积(AVA),横突孔面积(AF),并计算椎动脉占相应横突孔的面积百分比(AVA/AF)。结果:所有测量指标同一性别同一节段左侧与右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C5的M及C6的L男性大于女性(P0.05)外,其他各指标同一节段男性与女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C3到C6横突孔的W、H和AF均呈逐渐增大趋势,C7横突孔变异较多,H及AF最小。C3~C6的M均小于L(P0.01),C3、C4及C5平面A小于P(P0.05),C6平面P小于A(P0.05)。h在C3最小,为0.5±0.2mm;C7横突孔无椎动脉通过,相应平面上h最长,为7.3±2.7mm。AVA/AF从C3到C6逐渐减小,C3最大为35.7%±15.7%,C6最小为27.4%±12.8%。结论:椎动脉在下颈椎相应横突孔中有相对"宽裕"的空间,椎动脉位于相应横突孔的内侧,C3、C4及C5平面椎动脉偏前,C6平面偏后。在置入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时,C3椎动脉损伤的风险最大,其次为C6,C7最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肾血管CT血管成像(CTA)在指导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中血管处理的作用。方法:15例患者中肾癌9例,肾错构瘤6例。术前均行。肾血管CTA。经腹膜后入路施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术中根据CTA提示寻找并阻断肾动脉。结果:CTA示肾门前肾动脉分支3例,占总病例数20%。副肾动脉1例,占总病例数6.7%。术中探查均发现CTA所提示的异常血管,探查未发现其他异常动脉。本组15例全部手术成功。结论:CTA能清楚显示血管的解剖及变异,为术中处理肾动脉提供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椎动脉发育不良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MRA影像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椎动脉发育不良所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1999年1月-2001年1月,42例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接受椎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男30例,女12例,年龄32-70岁,平均53岁,在MRA上观测椎动脉成像走行并测量椎动脉内径。结果:本组42例中35例椎动脉发育正常,其正侧椎动脉内径平均为4.1mm,右侧平均3.8mm,7例先天性椎动脉发育不良,左侧椎动脉2例,右侧5例,发育不良侧椎动脉在MRA上显示为全程均匀性纤维,狭窄,内径1.1-1.7mm,平均1.5mm,为正常椎动脉的1/3-1/4,7例患者临床症状与转颈无明显相关性,药物非手术治疗可缓解症状。结论:先天性椎动脉发育不育可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症状,目前尚无理想的药物和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椎动脉CT血管造影多平面重组在枢椎椎弓根置钉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探讨椎动脉CT血管造影(CTA)多平面重组在枢椎椎弓根置钉中的价值。方法:利用CT多平面重组技术,对77例患者的椎动脉CTA容积数据进行回顾性CT多平面重组。依据椎弓根置钉理想钉道方向调整CT多平面重组的定位线,重建出螺钉穿过椎弓根复合体的切面断层,用一个标定圆模拟螺钉横截面,根据标定圆直径、标定圆与椎动脉的位置关系及其在椎弓根复合体内的容纳情况评估置钉的可行性。同时,对椎弓根内径进行测量,评价置钉的风险。比较两种方法判定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基于椎动脉CTA的多平面重组可明确显示椎弓根螺钉在枢椎内的容纳情况及与周围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根据该方法判定双侧枢椎中不能容纳直径4mm标定圆、不宜行椎弓根置钉术者:左侧10例(13%),右侧19例(25%);根据内径测量判定不宜行椎弓根置钉术者:左侧12例(16%),右侧20例(26%)。McNemar配对χ2检验P值双侧分别为:左P=0.5,右P=1,两种方法判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Kappa检验两种方法的一致性分别为:左侧Kappa值=0.770,P=0;右侧Kappa值=0.732,P=0,两种方法一致性较好。结论:椎动脉CTA多平面重组可明确显示椎弓根螺钉在枢椎内的容纳情况及与周围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为选择枢椎椎弓根螺钉大小及制定手术计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三维CT重建技术评估直肠癌病人肠系膜下动脉(IMA)分型及其特点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08例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通过三维CT重建技术获得IMA图像,根据IMA分支的不同特点对其分型,对比分析IMA各分型之间的差异及特点。测量IMA长度(LIMA)及IMA根部至腹主动脉分叉部的距离(DIMA),并分析LIMA、DIMA与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 108例病人的IMA分型为:Ⅰ型53例(49.1%),Ⅱ型24例(22.2%),Ⅲ型18例(16.7%),Ⅳ型13例(1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IMA分型的病人在年龄、BMI、LIMA、DIMA、阳性淋巴结数目、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Ⅱ型与Ⅰ型、Ⅲ型的LIM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11)。LIMA为(5.7±2.0)cm, DIMA为(6.3±2.3)cm。结论 直肠癌根治术前利用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准确评估IMA分型及其走行路径,为直肠癌根治术中对IMA的处理及保留LCA提供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优化双下肢动脉能谱CT血管造影(CTA)成像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疑诊双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患者双下肢动脉能谱CTA资料,经重建获得40~80 keV(间隔5 keV)单能量(共9种)及100 kVp混合能量图像,对比双下肢动脉在不同图像中的CT值、噪声(SD)值、信噪比(SNR)及对比度噪声比(CNR);针对50、60 keV单能量和100 kVp混合能量图像质量及血管节段的可诊断性进行主观评估,观察40、45、50、60 keV单能量和100 kVp混合能量图像的自动去骨能力。结果 40~80 keV范围内,随keV升高,各动脉在图像中的CT值、SD值、SNR及CNR均逐渐降低。相比100 kVp,腘动脉(PA)及其近端动脉的CT值、CNR及SNR均在40~55 keV图像中升高(P均<0.05);50~55 keV图像中 SD值升高(P均<0.05),而60 keV图像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及60 keV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可诊断动脉节段数与100 kV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A以远节段的SNR及CNR在各单能量图像及100 kVp图像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CT值在40~45 keV图像中、SD在40 keV图像中均高于100 kVp(P均<0.05),但SD在45 keV与100 kVp图像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 keV图像中,PA以远节段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可诊断节段数均高于60 keV及100 kVp(P均<0.05)。40 keV图像对9例(9/30,30.00%)、45 keV图像对6例(6/30,20.00%)不能自动去骨,50及60 keV、100 kVp对30例(30/30,100%)均可自动去骨。结论 行双下肢动脉能谱CTA时,对PA及其近端节段以60 keV单能量成像较佳,对其以远或双下肢全程则以50 keV单能量成像较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患者应用冠脉血管CT成像检查时,进行护理干预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5月冠脉血管CT成像检查的229例患者检查前进行相关的护理干预.结果:212例患者的心率控制<每分钟70次,冠脉血管CT成像的影像质量与患者呼吸的幅度、心率以及心率的波动幅度密切相关.相关的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降低心率与心率的波动幅度,同时还能平缓患者呼吸的幅度.结论:患者应用冠脉血管CT成像检查时,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改善影像质量,并对冠脉CTA的成功检查有着非常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