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风病名,多源于《素问》衍于《甲乙》,并见于《难经》及《伤寒论》、《金匮要略》,在《内经》中依据不同的症状表现和发病的不同阶段而有着不同记载。如在卒中昏迷期间有仆击、大厥、薄厥等载述,在半身不遂期间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痱风等不同名称;而最早用中风名称的《难经》所谓伤寒有王之一日中风及《伤寒论》所谓太阳中风之桂枝汤实乃外感表虚之症,与猝然昏仆之中风迥不相侔。以后,六朝隋唐等时期所述的中风都与《伤寒》、《难经》不同,然观其用药,又并非治神志昏迷、眩晕暴仆之中风。可以说,古代医学是从广义角度来认识风病,并遂类比而名之为中风。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对类似脑溢血的记载,有着大量的文献资料,中医统称为“中风”,虽有主火、主气、主痰之说,真中,类中之分,内风、外风之别,就其审证求因,与脑血管意外,颇多类似,《内经》记载:“民病卒中,偏瘫,手足不仁,偏枯,身偏不用”。《金匮要略》说:“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吐涎沫”。《河间六书》说:“暴风暴死,火性痰速故也;……心神昏冒,筋骨不用,卒倒无所知也”。张景岳提出:“所谓卒倒暴仆之中风,亦即痰火上壅之中风”。叶天士也说:“风阳上僭,痰火阻窍,以营卫脉络失和肢体偏废”。以上诸说,均较详细地论述了中风的病因与证候。这与脑溢血,病起急骤,突然跌倒,昏迷不省人事是相符的。近人张锡纯说:“此证乃五志之火挟脏腑气血上冲脑中,脑中血管若因其冲激过甚而破裂,其人即昏厥不醒”。张氏“脑充血论”,与目前认为高血压是直接引起本病的学说,立论类同。  相似文献   

3.
清代名医王清任,勤奋好学,治学严谨,集四十余年之经验,著《医林改错》一书。流传至今。对于“中风”,在发病机理上提出气虚归并论,辩证施治中提出气虚血淤论,创制补阳还五汤,疗效卓著,对祖国医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一两千年来,由于受《内经》《金匮要略》经典著作的影响以及各自实践的角度不同,历代医家对中风的认识不同,产生了许多学说。王清任极力否定风火气痰之论及真中类中之分,只云“元气不足”是中风发生的根本因素,在其有关论述中完全摒弃了风的因素论述“中风非风”。在《半身不遂》篇日:“其余各家所论病因,皆是因风因火因气因痰之论,所立之方,俱系散风、清火、顺气化痰之方……令人遵用,仍然无效”。须指出,王氏之论绝非空泛之谈,乃是基数  相似文献   

4.
中风是祖国医学的病名,始于金匮要略“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中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意外。老年人发病较多。因起病急骤,又称卒中。病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喎斜、言语蹇涩、半身不遂。所以古人又称之为内风,它与《伤寒论》所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不同,二者必须加以区别。 近二年在门诊用针灸治疗60例中风症,从实践中摸索有效方法,为了交流经验,初步总结本文仅供同志们参考,不当之处,诚希指正。  相似文献   

5.
中风是祖国医学大证(风痨臌膈)之一。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喁斜,言蹇语涩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本文着重从中风的内因——七情、脏腑、瘀血,痰饮,体质诸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以就正于同道。中风病因的源流中风在《内经》中称为偏枯,偏风,大厥,愈厥。《素问·风论》云:“风之伤人也……或为偏枯”“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相似文献   

6.
[目的]梳理古籍文献中“心中风”的内涵、病机以及治疗,以期为临床病毒性心肌炎、癫痫等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参佐。[方法]基于第5版《中华医典》数据库,查阅古籍文献中关于“心中风”的论述,分别从“心之义”“中之音”“风之义”三个角度辨析”心中风“的具体内涵,并概括其临床症状、病机和治疗,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结果]中医学之“心”乃五脏六腑之大主,不仅具有主血脉之功,尚具主藏神之能,同时部分古代医家常以“心”来代指中焦脾胃。中医学之“风”则有外风与内风之别,内风多因情志而生。故笔者基于古今文献相关论述,简要阐析“心中风”之不同内涵,其中包括血肉之心中风、神明之心中风以及其他心中风。血肉之心中风和其他心中风多由外风所致,神明之心中风可因外风或内风引起。血肉之心中风治疗以祛风药为主,佐以益气养血之药;神明之心中风则以安神药为主。[结论]血肉之心中风、神明之心中风及其他心中风分别与现代医学之病毒性心肌炎、神经系统疾病、胃肠疾病甚为相似,或可依据古籍文献为此三类疾病的临证组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痰浊壅盛,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半身不遂为主证的一种老年性常见病,即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内经》云:“风者,百病之始,善行而数变”。盖中风一症,为病极危,为势最暴,身为医者,无不知是险侯。其致病因素,历代诸家各有议论,内容极为丰富,如《金匮》有中络、中经、中腑、中脏之分。《千金》有歧伯四法之论,其后河间主火,东垣主气,[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4 中风中风又名“卒中”,以卒然昏仆、人事不省、口眼歪斜、舌强言蹇、半身不遂、肢体不仁为主要特征。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纵酒纵欲等原因造成,以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本病起病急剧、变化迅速,与《伤寒论》所说的外感症(太阳中风)之“中风”不同。 中风的辨证,按病情轻重,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四个类型。《金匮要略》说:“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人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对猝然昏仆,不省人事者,又有闭证和脱证的区别。中风是由脑血管病变引起急性或恶性起病的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表现的一种病变。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压或动脉硬化者。中风可分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大类。缺血性中风又可分为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和脑栓塞。出血性中风又分 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它们各有不同症状与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麻木在《内经》及《金匮要略》中称“不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称“邪在于络,肌肤不仁”。朱丹溪云:“曰麻曰木,以不仁中而分为二也。”《医学正传》云:“麻者,非痒非痛……唧唧然不知痛痒,如绳扎缚处松之状。”《医学入门》云:“木者,不痒不痛……按之不知,搔之不觉,如木之厚。常木为瘀血,间木为湿痰。”四肢麻木,即麻木见于四肢者。常见证候为风寒入络、气血失荣、气滞血瘀、肝风内动、风痰阻络、湿热郁阻。西医学中风先兆、中风后遗症、周围神经炎、植物神经失调、脊髓空洞症、神经根中毒失调损伤、颈腰椎退行性变等,均…  相似文献   

10.
中风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危重疾病之一,中医历代诸家对中风的论述,有真中风与类中风之分。所谓真中风是指突然昏仆,口眼歪斜,舌强语蹇,半身不遂,且伴有六经形证,其证因为外风所中,类中风外无六经形证,其症是正虚内风僭动而发。中风之病,是属于祖国医学中“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和“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就临床所见,多为类中风,而真中风者鲜有,故通常所说的中风,实际上是均指类中风而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风痱”之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阐释《古今录验》续命汤之立方依据,并引出其方药诠解.方法:结合《黄帝内经》及《金匮要略》原文,采用整理综合、比较类比、分析归纳及演绎升华等法对“中风痱”病及《古今录验》续命汤进行深入研究.结果:“中风痱”即仲景所云“内虚外中之中风入藏府”之证,其病机为“因虚邪中,藏气逆乱,升降失序,出入无权”,治之当“补虚损而除外邪,复出入以调升降”.结论:《古今录验》续命汤临证施用,但得方证相应,则必有桴鼓之效.  相似文献   

12.
中风是中医内科四大证(风、劳、臌、膈)之一,以发病急,变化多,发展快,犹如风之急速而得名。《素问·风论》曰:“风者善行而数变”,《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这说明了风的特性。风的临床特点表现为:“突然的意识丧失,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病情严重  相似文献   

13.
中风病名,导源于《内经》,所言中风,皆属外感风邪。自《甲乙经》有偏于邪气,击仆偏枯之说,乃始以内风之病误认外风,而《金匮》以后,遂以昏厥暴仆、瘫痪不仁诸证名以中风,且认为此即《素问》所言之中风,于是内因诸风无不以外风论治,以至于《千金》、《外台》诸书中缺乏治疗内风之切实的方药。迨至金元,河间主火、东垣主气、丹溪主痰,始认为中风多由内发,非外来风邪,但在治疗上仍多拘泥于小续命汤、大秦艽汤等治疗外风之方。明清两代医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此进行了不少研究和阐发,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中风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1脑血栓的病因病机古籍无脑血栓之病名,但据其有头晕目眩、突然昏扑、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应归属于“中风”、“卒中”范畴。中风有太阳经中风与真中、类中等不同,是百病之首,诸多名家名作都将其列为首篇,并对中风的病因、病机、治疗、预后都做了详细的论述。如《千金》云:岐伯所谓大法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二曰风痱,于身无痛,四肢不收;三曰风懿,奄勿不知人;四曰风痹,谓痹类风。说明中脏、中腑、中血脉各不相同,病程的各阶段亦不相同。河间曰:“风病多因热甚……即《素问》暴病暴死,皆属于火是矣。”丹溪曰:“西北方气寒肃…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中风病从内风治疗思想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研究《金匮要略》治疗中风病的思想,应从分析侯氏黑散和风引汤着手。从两方的应用可见《金匮要略》在治疗中风时独重内因,其所创立的温通熄风和寒凉潜镇法为现今中风病的两大治法。《金匮要略》在理论上仍沿用了当时和前代盛行的外风学说,但在实践上却大胆突破传统观念,贯彻了从内风治疗中风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瘫痫浅议     
<正> 瘫痫见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原文云:“风引汤:除热瘫痫”。对“瘫痫”的看法,历代医家众说纷纭,莫哀一是。总结起来,不外以下三种:①以曹颖甫为代表,《曹氏金匮发微》曰:“以风引为名,似当以半身不遂为主要,所谓正气引邪,(口呙)僻不遂者是也。”  相似文献   

17.
从古至今 ,中风属危急重症 ,研究者颇多 ,见仁见智 ,或主外风 ,或主内风 ,论治必言熄风 ,殊不知中风既成多无风。邵念方教授通过对中风理论的分析研究 ,积三十余年临床经验 ,结合当今中风理论研究成果 ,提出“中风无风论”。现就个人体会 ,对此新思想探讨如下。1 中风发病源于风 ,中风既成则无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错综复杂。《灵枢·刺节真邪》云 :“虚邪偏客于身半 ,发为偏枯”,即是内虚邪中之“外风论”。《素问·生气通天论》又云 :“阳气者 ,大怒则形气绝 ,而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即是“内风论”。仲景又承袭《内经》内虚邪中之“外风…  相似文献   

18.
<正> 中风一名,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临证之时又有“真中风”与“类中风”之别。“真中风”者为外风内客所致。“类中风”者为风由内动而致,其与现代医学所述的脑血管意外相类,多由于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洒纵欲等原因,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附气血偏盛偏衰,气血逆乱而为病。临床表现以猝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喝僻不遂为特征,故又名“卒中”。其病因总归之“风、  相似文献   

19.
痉病为《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提出的病证。其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证。本文所及两例因症候与痉病相类,故宗《金匮要略》治痉之法治之,获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痉病为《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提出的病证。其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证。本文所及两例因症候与痉病相类,故宗《金匮要略》治痉之法治之,获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