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男、55岁。上腹部隐痛不适伴便血半月,1992年12月24日入院。心肺正常、上腹轻压痛、未扪及包块。Hb45g/L,RBC1.56×10~(12)/L。胃镜提示:胃腔有积血、胃体部可见3×2cm溃疡,表面有活动性出血。在溃疡边缘取组织活检,病理报告:慢性炎症。诊断:胃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因反复大量呕血、保守治疗无效,在全麻下剖腹探查:胃体小弯侧靠贲门处有12×8cm肿瘤突入胃腔,表面有胃粘膜  相似文献   

2.
胃节细胞神经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47岁,因上腹部隐痛1月,呕血黑便20小时于1993年9月2日急诊入院.呕血及黑便量约1100ml.急诊胃镜检查:胃壁近小弯处可见4cm×7cm×5cm隆起,表面充血,其体端侧壁可见1.5cm×2.0cm凹陷,上覆灰白苔.边缘呈环堤样隆起,充血,取材质坚如石,出血少.胃镜诊断:胃新生物(隆起型)慢性胃炎.胃镜下取材病检诊断:胃窦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体粘膜慢性炎症.  相似文献   

3.
唐文皓  袁祖荣  唐健雄  王巍  涂彦渊 《肿瘤》2005,25(5):516-516
1临床经验 病例:女性,68岁.2年来黑便4次,外院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腹部CT示:胰尾占位,胰岛细胞瘤可能.来本院就诊,体检: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腹部检查阴性,肛指阴性.本院CT示:胰腺体尾部富血供肿瘤,胃体与胃底交界处胃大弯侧胃壁局限性增厚.于2003年12月9日行胰体尾部切除 胃大部切除术(毕I式).术中见胰腺体、尾部有一5 cm×4 cm×3 cm质硬无浸润肿块,胃体近小弯有一5 cm×4 cm隆起灶,浆膜面光滑.胰体和胃之间无肿瘤浸润.  相似文献   

4.
男性,59岁,住院号:5399,因腹部肿物2个月,间断柏油样便20天及小量呕血6天,于1992年1月18日入院。自述消化性溃疡病史20余年。查体:T36.8℃,P84次/分,R16次/分,BP19/12kPa,营养中等,轻度贫血貌,神清语明,检查合作。腹部肿物位于脐部偏左,椭圆形,弹力样硬,活动度佳,约为8cm×6cm。化验,RBC4.1×10~9/L,Hb1239/L,WBC12.0×10~9/L,上消化遭钡餐照片发现胃窦部大弯侧呈弧形受压,轻度胃下垂,腹部B超、CT检查分别考虑为腹膜  相似文献   

5.
我院1970年~1988年经手术治疗胃血管瘤5例,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例1,男,26岁。10年来时有进食后上腹部胀满和饥饿感,人院前3小时排黑便后昏倒,来院途中呕血一次,量约400ml。查体:Bp12/8kPa,腹平软,肝脾不大,上腹部稍有压痛。拟诊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经保守治疗。次日又呕血2次,量约1000ml,急行手术探查,发现胃十二指肠外观无异常,未扪及肿块,切开胃体部前壁,见胃内充满血性液体及血块,胃体部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26岁.因突发持续性腰痛、镜下血尿1天,拟诊肾结石.于1990年4月2日入院.入院检查:T、P、BP正常.一般状况好.心肺(一),腹部未扪及肿块,右肾区有叩击痛.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30g/L,白细胞10.7×10~9/L,中性70%.尿常规:红细胞满视野.肝功:HBsAg 1:64( )、IST( )、TTT16u、ZnTT14u、SGPT97u.B超提示右肾略肿大,皮质薄,于肾盂内探及低回声为主的光团,大小6.5cm×6.0cm×6.0cm,边缘规则,后方回声强.IVP显示右肾盂有7cm×6cm的弧形压迹,上肾盏不清,下肾盏延长扩张,输尿管轻度扩张.入院诊断:(1)右肾肿瘤;(2)乙型肝炎.  相似文献   

7.
例1,男、52岁。1980年11月因上腹反覆发作性疼痛11年,呕血1天入院,胃镜活检诊断为胃癌。直至1982年4月入我科手术。术中发现肿块位于胃小弯,由胃窦向上波及整个胃体,形成一10×8×8cm肿块。作胃远端部癌根治Ⅱ型切除。标本粘膜面为一椭圆形巨大溃疡4×2.5×2cm,底部凹凸不平,  相似文献   

8.
恶性黑色素瘤乳腺转移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女,33岁,右乳及左腋下肿块半年,生长快来诊。查体:一般情况可双乳对称、无桔皮样变,乳头无溢液,右乳外上象限及3×3cm肿块,质硬,光滑、活动。左腋下肿块6×6×5cm,质硬。不光滑、活动差,左腋前见2cm陈旧性刀疤,(自幼黑痣,未见生长,一年前手术切除未送病理。未扪及肿块。双锁上、右腋下未及肿大淋巴结.肝睥未及.血WBC8.1×10~9/L、Hb10g/L,ESR50mm/h。肝功正常。陶片肺内未见转移灶,B超肝内未见占位性病变。临床以右乳腺癌左腋下转移行针吸细胞学检查,  相似文献   

9.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9岁.因2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四肢红色肿块入院.无瘙痒、疼痛,无破溃,伴发热,体温最高达38.5℃,伴乏力,患儿自发病以来,感觉乏力,精神欠佳,自服头孢类药物及退热药(具体用法不详)后,皮肤颜色变浅,肿块有所缩小,但仍有发热.2011-08-01于当地医院检查血液常规示WBC4.31×109 L-1,RBC 4.81×1012 L-1,HB 132 g/L,PLT 127×109 L-1,肝功能:AST 131 U/L,ALT 117 U/L;诊断结果为脂膜炎.在当地住院治疗17 d,住院期间给予头孢曲松和阿昔洛韦等抗感染,患儿体温仍不稳定,皮肤肿块稍减小,无触痛,个别肿块破溃.患儿于2011-08-18为求进一步诊治来青岛市市立医院.入院查体为精神欠佳,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膨隆,左腹部可触及2.5 cm×2.5 cm肿块,表面发紫,无破溃.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41岁,因上腹部包块3个月,于1991年11月26日入院。患者1971年10月因上腹部疼痛在外院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幽门梗阻”,行“胃大部切除术(BillrothⅡ式)”。1991年5月因腹部隐痛在外院诊断为“空肠肿瘤”,行剖腹探查,术中见空肠上段有多个息肉状肿物,仅切取一个肿物送病检。近3个月发现上腹部包块,伴有呕吐,为胃内食物,无呕血及黑便。查体:营养差,消瘦,贫血貌。左上腹部触及一10cm×8cm×6cm大小的包块,质韧,边界不清,稍活动,无触痛,口腔粘膜及四肢皮肤未见有色素沉着斑。上消化道钡透:胃腔内造影剂通过缓慢,胃粘膜呈网络状改变。胃镜:贲门以下有多个隆起性息肉状肿物,广基无蒂,粘膜光整,胃空肠吻合口处被多个息肉状肿物阻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62岁,全身乏力纳差、间断伴呕吐2年,皮肤黄染3个月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尚可,消瘦,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腹平软,左上腹可触及一约10cm×10cm大小肿物,肿物质硬,界不清,可活动,肝脾不肿大,其他阴性。化验:Hb80g/L,WBC10×109/L,N0.63,L0.37,肝功正常。B超:肝脾正常。于胃大弯侧,胰尾左下方可探及8.3cm×7.5cm近似圆形中低回声区,内部回声不均,边界尚清。腹部CT:左上腹可见一形态不规则肿块影,肿块边缘有分叶,密度均匀,肿块约6.8cm×7.4cm大小,周围界尚清。手术见:肿瘤位于大网膜根部,大约10cm×10cm×1…  相似文献   

12.
畸胎瘤原发于胃者罕见。我院收治2例,现报告如下。 例1,男,2(1/2)岁。上腹部发现肿块,经常解黑便2年,于1975年5月7日入院。体检:严重贫血貌,两下肢凹陷性水肿。腹膨,上腹部偏在有约成人拳头大小的肿块,质硬,边界清楚,固定,有轻度压痛。物理检查阴性。血红蛋白30g/L,大便隐血试验( )。腹部平片见上腹部有软组织肿块影,未见钙化。A超见左上腹部实质性肿块。  相似文献   

13.
患者 ,男性 ,5 2岁。因上腹部不适 6个月于 1999年 8月3日入院。胃镜见胃体下端及胃角部菜花状新生物。B超 :胃壁局限性隆起 ,肝、胆未见异常。钡餐 :胃充盈后胃弯切迹处及胃窦部充盈缺损。实验室检查 :AKP12 1.2 U / L ,γ- GT11.5 7U/ L。临床诊断胃癌 ,1999年 8月 9日行胃癌根治、胃大部切除及胃、空肠吻合术 ,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病理检查 :胃体小弯侧 10 cm× 8cm× 6 cm肿块 ,突入胃腔 ,切面呈实质性 ,灰白灰红色 ,质软 ,瘤组织灶性坏死 ,浸润达肌层。镜下见癌组织多呈梁索状及巢团状结构 ,有纤维血窦状间质 ,少部分呈腺管状或…  相似文献   

14.
例1.女,68岁。左腹部发现肿块伴发热、纳差40天。B超 脾肿大,内部光点紊乱,提示混合性肿块。钡透:胃大弯侧有恒定外压切迹,胃体右移,提示胃外肿块。肾盂造影未见异常。体检:左中腹触及20×15cm肿块,质硬,表面结节感,活动差,轻触痛。疑为肠系膜肿瘤,于1982年6月29日剖腹探查。术中见脾下极有20×15×10cm大小质硬的肿瘤,表面结节状,包膜完整,未向周围浸润,脾门及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56岁,发现脾脏肿大11年,间歇性乏力10个月,于1997年1月20日住我院.实验室检查:尿、粪常规正常,红细胞>2.5×10~2/L肝、肾功能正常:AFP 25μg/L;CEA<20μg/L.B超检查;脾脏有多个略强回声光团块,大小9.12cm×6.94cm,边界不清,回声不均.提示脾脏肿大,脾内多发性血管瘤;CT提示:脾脏密度不均,拟为脾脏多发性血管瘤.MRI提示:脾脏淋巴瘤可能性大.患者于1997年1月27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脾脏切除术,手术顺利.病理学检查:脾脏标本12.8cm×3.8cm×3.5cm(附图),表面可见一灰白色凹陷区域,大小为3.8cm×3.5cm,切面可见多个暗红色肿块,其中3个,大小分别为3.5cm×2.8cm、2.8cm×2.5cm、1.7cm×1.5cm,周边包膜不明显,分界不清,肿块质软,有出血,主瘤旁有散在的小结节,切面无明显坏死.显微镜检查:脾脏肿瘤中可见明显扩张管壁,腔内壁衬有立方形上皮细胞,核圆,有部分细胞异型,呈增生性改变,可见核分裂,管腔  相似文献   

16.
我院1989年~1991年对肺癌侵及心房同时行心房部分切除术2例,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例1,女,32岁.刺激性干咳2年,加重伴胸闷2月入院.查体:体温 37℃.血压18/11 kPa,未触到双锁骨上淋巴结,左下肺呼吸音低,未闻及罗音,心脏无异常发现.胸片示左肺门有5cm×6cm肿块影,左下叶肺不张.支气管分层片示左下叶支气管阻塞.术前诊断左下肺癌.术中见左肺下叶近肺门处约有5cm×6cm×8cm肿块,与心包粘连,后方与胸主动脉粘连.主动脉弓上弓下淋巴结肿大,分离肿块与胸主动脉的粘连,左下肺静脉仍无法暴露,于隔神经后方剪开心包,见心包内左下肺静脉根部亦被肿瘤浸润.用无损伤钳钳夹左心房连同左下肺静脉,距肿块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24岁.因咳嗽,痰中带血2月,发现下腹部包块1月于1997年12月2日入院.查体:T37.6℃,右腋下可触及一肿块,约1.5cm×1.5cm大小,质地中等,轻压痛,边缘欠清,尚能推动.下腹壁皮下可触及5枚散在分布的结节,直径约1~2cm,质地中等.肝肋下2cm,质地中等,脾肋下未触及.下腹部可触及2个包块,分别为6cm×5cm及5.5cm×4.5cm大小,境界欠清,质地硬,不能推动.阴茎无畸形,阴囊空虚,内未触及睾丸及精索,两侧腹股沟区亦未触及包块.盆腔CT显示后腹膜2个等密度肿块,分别为8.6cm×7.5cm及6.5cm×5.8cm大小,膀胱有被挤压征象.胸部CT显示:两肺野多发结节状病灶,大小不等,直径0.4~1cm,边缘清楚,诊断为两肺转移性癌.肝脏B超检查发现肝左叶占位,可见一2.7cm×2.2cm实质团块回声,边界尚清,内部回声分布尚均匀,诊断为肝转移癌.血HCG>160mIU/ml(正常<1.5mIU/ml),AFP<20μg/ml,CEA10.6μg/l,LDH437U/K(正常120~235U/L),SA1106mg/L(正常500~700mg/L).1997年12月6日行右腋下肿块活检,取出一块1.5cm×1.5cm肿物.病理诊断为纤维脂肪组织内转移性绒毛膜上皮癌.给予化疗(EP方案):VP_(16)0.1d_(1~5),PDD20mg d_(1~5),均为  相似文献   

18.
1临床资料 男性,3岁.因上腹包块不适,发现腹部包块15天、皮肤黄染反复出现,于2004年5月10日入院.辅助检查:血AFP>400U.Hgb 84g/L、WBC 6.9×109/L、RBC 3.2×1012/L.CT示:肝右叶巨大占位.B超:胆、胰、脾、腹腔淋巴结均未见异常.术中见肝右叶17cm×12cm×6cm肿块,行肝右叶、胆囊、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切除.行中药口服治疗.现患儿生存,2005年4月复查,B超见肝脏已恢复正常大小,未见肿瘤.腹腔淋巴结未见异常.X线肺部未见异常.AFP、WBC、RBC均正常.  相似文献   

19.
重复癌1例     
患者男性,70岁。因全身无痛性黄疸月余入院。查体:全身皮肤黏膜中度黄染,巩膜重度黄染,上腹部深压痛。CT示:胰头癌。手术所见:胰头部见一3 cm×4 cm大小肿块,质硬,胃窦部小弯侧见一3 cm×5 cm大小肿块,质硬。行部分胰腺、胃及十二指肠切除术。临床诊断:胰头癌并肝内外胆管扩张。病理肉眼检查:部分胃、十二指肠及胰腺组织,胃窦部小弯侧查见一溃疡型肿物,大小3·5 cm×3·5cm×0·5 cm,切面呈灰黄色。胰腺大小6 cm×5 cm×2·5 cm,剖开,其中查见一肿物,大小2·5 cm×1·0 cm×1·0 cm,切面灰黄色,与周围界清,中央部分呈囊性,内容血性液体,十…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23岁,因左腰部持续性隐痛1个月,于1995年1月10日入院.患者1月前无任何诱因感左腰部持续性隐痛,无畏寒、发热、尿痛、尿频、尿急等症状.体格检查:肾区无隆起,双肾未扪及,除左肾区有叩击痛外,余腹部无包块扪及,无压痛等.外生殖器亦无异常.尿常规检查阴性,肾功检测正常,血红蛋白92g/L,血白细胞6.5×10~9/L,中性0.82,淋巴0.18,血沉105mm/h.B超提示:左肾下极皮质内有一约4cm×5cm低回声区,回声欠均匀.CT扫描示:平扫发现左肾下极有一4cm×4.5cm大小类圆形等密度肿块(CT值38~42Hu)参见图1.增强扫描有轻度强化,与肾实质分界不清,参见图2.诊断:左肾下极肿瘤,恶性可能性大.手术所见:左肾下极有一4cm×4cm×5cm大小肿瘤,黄色、质硬,肾周淋巴结肿大,肾脏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病理所见:左肾下极肿块一个,切面可见3.5cm×4cm区域内有多数黄色斑块.镜下大量浆细胞.诊断:左肾浆细胞性肉芽肿.讨论 肾脏炎性假瘤,亦称肾脏浆细胞性肉芽肿.多为个案报道.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Gelister等认为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