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栓性微血管病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ies)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微血管血栓形成.以此为特征的血栓性微血管病包括两个疾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cy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以及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TTP最早于1924年由Moschcowitz报道,TTP的微血栓呈全身性分布.HUS最早于1955年由Gasser等人报道,HUS的微血栓主要分布于肾.血栓性微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在最近已获不少进展.  相似文献   

2.
Mondor病     
Mondor病,国内又称"胸壁硬化性静脉周围炎"或"胸腹壁血栓性静脉炎".早在1869年,Faage首次描述了一组与皮肤相关的症状,主要表现是乳腺区域的浅表的血栓性静脉炎.后被Henry Mondor在1939年系统命名为一种独立的疾病[1].检索MEDLINE1966年至2004年10月以"Mondor's disease"为主题词的文章共有66篇.其中的大部分为个案或短篇报道,说明其发病较少或未被重视.国内也有采用中药、抗生素、理疗及消炎药治疗"胸腹壁血栓性静脉炎"的报道[2,3],但是各家的报道有许多不同之处,临床常有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本文就有关文献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髂静脉受压综合症对非血栓性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CVI)发病的影响.方法 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3月下肢顺行静脉造影数据库,记录髂静脉受压综合症在非血栓性下肢CVI中的发生率、静脉造影特征及其主要的治疗方式.结果 1594例CVI下肢顺行静脉造影中136例诊断为髂静脉受压综合症,占左下肢非血栓性CVI的17%(136/817).下肢顺行静脉造影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症的特异性较高.39例髂静脉受压综合症患者经髂静脉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并同时行浅静脉手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结论 髂静脉受压综合症是导致左下肢CVI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治疗左下肢CVI时,应重视左髂静脉压迫的处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导管吸栓技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行CDT后残留血栓性静脉闭塞的可行性.方法 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114例CDT治疗后仍残留血栓性静脉闭塞的急性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患者根据是否采用导管吸栓技术抽吸残余血栓分为...  相似文献   

5.
我科自1992年至2008年共收治大隐静脉曲张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211例,均常规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曲张浅静脉剥脱术,并同时行血栓性曲张静脉团块剥除,术后突发性死亡3例,临床诊断为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63岁,因肛门坠痛1月,拟血栓性外痔于2006年6月20日收住入院.患者于两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肛门坠痛不适,1个月前于当地医院就诊,拟痔疮予以麝香痔疮膏及痔疮栓外用,未见好转.遂于本院门诊求治,拟"血栓性外痔"收住入院.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栓性事件的发生情况和血小板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12年11月~2014年6月在本科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454例患者527膝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后常规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并监测血小板。对出现血栓性事件的患者调整抗凝药物治疗。[结果]术后血栓性事件的发生率为4.85%。男性、老年和肥胖患者中发生率相对较高。双侧置换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侧置换组。术后3d出现血小板降低者为21.37%。术后5 d出现血小板降低者为3.08%,血小板升高为3.30%。出现血栓性事件的患者中9.09%为血小板升高,90.91%为血小板正常或者降低。[结论]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是术后血栓性事件的危险因素。双侧人工膝关节同时置换术后血栓性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侧置换,对血小板变化的影响也明显增大,但在联合抗凝下血小板升高没有增加血栓性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下肢静脉曲张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2004年7月至2008年4月共收治下肢静脉曲张患者520例,其中72例为血栓性浅静脉炎发作,手术治疗6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多支架治疗血栓性膜型阻塞性布-加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栓性膜型阻塞性布-加氏综合征(BCS)的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对17例血栓性膜型阻塞性BCS患者实施多支架压栓并球囊扩张成形支架置入术.结果下腔静脉压力由术前的平均(9.40±3.13)cmH2 O 下降至术后的平均(13.45±3.32)cm H2 O.无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40个月,效果良好.结论对血栓性膜型阻塞性BCS,可施行多支架压栓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近年来血栓性髂静脉狭窄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收集近5年相关文献资料并对血栓性髂静脉狭窄诊断及治疗的现状与趋势进行综述。结果关于血栓性髂静脉狭窄的诊断方法,目前主要有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腔内超声、磁共振静脉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等影像学检查,这些方法各有利弊。血栓性髂静脉狭窄的治疗方法较多,以腔内治疗为主。然而急性血栓性髂静脉狭窄患者是否需要放置滤器、是否需要支架置入、如何放置支架以及狭窄处理时机目前仍无统一标准;对慢性血栓性髂静脉狭窄患者何时以及怎样有效干预目前亦无定论。结论血栓性髂静脉狭窄发病率高,后遗症严重,早诊断和合理治疗至关重要。只有严格把握适应证、综合医生技术水平与患者病情以及采取恰当的治疗策略,才能使患者受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血栓性外痔的发病机制,通过采用血栓性外痔病理切片(HE染色),确定血栓性外痔的一般病理性特征;通过免疫组化SP法,观察血栓被膜CD34、CD31和Vimentin表达情况,确定血栓性外痔凝血块的外被膜的组织特性,明确凝血块与血管之间的关系;通过采用血液流变学检测技术,探讨血栓性外痔患者是否存在血液流变学异常。结果显示,血栓多数属混合型血栓;其外周包裹的被膜为血管上皮;血栓性外痔患者全血还原黏度、血小板黏附率、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血栓性外痔是在诱因作用下,痔外静脉丛血管内发生凝血致血管栓塞而形成的以肛缘肿痛为特征的肛门急性病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二尖瓣置换术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术后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二尖瓣置换术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浆置换术后的护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患者症状逐步改善,言语清晰,肌力恢复,躯干、四肢瘀斑逐步消退,体温基本正常.术后13d患者复查血常规基本正常,给予出院.结论 充分的用物准备、严密的病情观察、严格的执行无菌操作,及时处理并发症,术后做好管道护理是保证患者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性痔1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外痔是痔外静脉丛的血栓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发展而来,血栓内痔则是脱出痔不能完全还纳造成静脉中血流淤滞,导致血栓形成.均表现为起病急,突然发生肿块,剧烈疼痛,排便时加重等特点.本文收集我院2年共160例血栓性痔病例,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Mondor病46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Mondor病又叫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在外科门诊较常见,由于属于门诊疾病,未引起外科医师的重视,常常被误诊.现就笔者自1988年以来所遇资料较完整的46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性微血管病变(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ies,TMA)是一类因血栓所形成的微血管阻塞性疾病,它的临床特征是在体内某些器官的微血管,因为血小板不正常的凝集,从而导致血小板消耗性的低下以及溶血性贫血.在临床上由于微血管栓塞,导致脑部或其他的器官受损.引起血栓性微血管病变的原因众多,但病变凶险、临床常见、肾脏损伤严重的主要有两种疾病,即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penic purpura,TTP)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最近随着对新的von Willebrand 因子(VWF)和金属蛋白酶(metalloprotease)ADAMTS 13活性特征的认识,对不同患者的发病机制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为临床不同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全段血栓性静脉炎的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莞市桥头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收治的40例大隐静脉全段血栓性静脉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40例全部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全段大隐静脉剥离手术,必要时切开大隐静脉汇入部行取栓术。术前术后常规予抗凝及抗感染治疗,无患者新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没有发生因静脉血栓脱落而引起肺动脉栓塞病例。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全段大隐静脉剥离是大隐静脉全段血栓性静脉炎的治疗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前应给予适当抗凝治疗,术中避免挤按压病灶,防止因静脉血栓脱落而引起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Trivex微创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合并急性血栓性浅表静脉炎的疗效。方法2010年3月~2012年11月对62例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病2周内的下肢静脉曲张,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主干剥脱基础上,用Trivex微创旋切系统创吸曲张静脉和静脉丛内的血栓,同时配合加压包扎、术后抗凝等治疗。结果手术均顺利,术中和术后无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术后局部红肿疼痛于3 d内消退,切口全部甲级愈合。住院时间3~8 d,平均5 d。62例随访2~12个月,平均6个月,大隐静脉曲张、血栓性浅静脉炎治愈无复发,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无死亡。结论 Trivex微创旋切术治疗合并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下肢静脉曲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Mondor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Mondor病,国内又称“胸壁硬化性静脉周围炎”或“胸腹壁血栓性静脉炎”。早在1869年,Faage首次描述了一组与皮肤相关的症状,主要表现是乳腺区域的浅表的血栓性静脉炎。后被HenryMondor在1939年系统命名为一种独立的疾病[1]。检索MEDLINE1966年至2004年10月以“Mondor’sdisease”为主题词的文章共有66篇。其中的大部分为个案或短篇报道,说明其发病较少或未被重视。国内也有采用中药、抗生素、理疗及消炎药治疗“胸腹壁血栓性静脉炎”的报道[2,3],但是各家的报道有许多不同之处,临床常有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本文就有关文献加以综述。1M…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分析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与经腹子宫切除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08年8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112名子宫肌瘤并行子宫全切除的患者,其中腹腔镜下阴式子宫切除术(LAVH组)51例,经腹子宫切除术(TAH)组51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发热、血栓性静脉炎、阴道残端感染、胃肠功能紊乱、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差异. 结果 LAVH组患者术后出现胃肠功能紊乱者2例,无术后发热、血栓性静脉炎、阴道残端感染者,手术平均时间123±6分钟,术中出血量150±30ml;TAH组患者术后出现发热者8例、血栓性静脉炎者3例、阴道残端感染者2例、胃肠功能紊乱者43例,手术平均时间98±4分钟,术中出血量145±28ml.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经统计学检验,两组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15,P<0.05). 结论 LAVH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术式,具有腹腔镜及阴式手术共同的微创优点,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尿激酶配合中药口服、外敷治疗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5例使用尿激酶并口服自制中药活血凉血饮.外敷新芙蓉膏;对照组27例仅用尿激酶.结果2周后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94.3%,平均治愈时间为(7.0±2.5)d;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为70.4%,平均治愈时间为(9.9±3.6)d.结论尿激酶辅以中药口服、外敷的方法治疗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