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生存与发展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长期以来中医从属于西医的状况和学术界“西化”中医的思潮,在分析了我国医疗卫生投入不高而人口期望平均寿命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的基础上,提出中医药学有可能发展成为我国最具独创优势的知识经济产业之一,“中西医并重”可望成为人类医学发展的大趋势。强调中医界不能摆脱“证明性研究”思路的束缚,走出“中医西医化”的误区,中医学术仍可能丢。  相似文献   

2.
在中医界,一直有人对中医临床“病证结合”持否定态度,认为西医的“病”异化了中医对“证”的思维模式,“病证结合”是中医西化的根源。所以坚持主张“病证分离”。严格地说,“病证结合”实际只是中西医临床思维的一种结合而不是融合,它仅仅是把中西医两种不同的识病方法结合在了一起应用于临床。这种“病证结合”的思维形式在中医临床已极为普遍,并形成一种趋势。笔者以为,“病证结合”模式,是当代中医临床的需要,是现代医学背景下中医发展过程的必然现象。病与证的科学结合,只能推动中医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中医进步,而不会异化中医。理由申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近五十年中医院校教育状况阶段性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界对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中医院校教育功过是非、中医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人才素质,以及培养的学生能否传承中医药事业等问题十分关注^[1]。回顾中医院校以中医本科专业为代表的教育历史,可以发现,“文革”与1982年召开的“衡阳会议”事实上成为了划分中医院校教育不同阶段的两个自然标杆。“文革”前、  相似文献   

4.
中国中医药报刊出了于友华“中医技术发展缓慢的反思”与“福建中医学院筹建纯中医诊疗中心”,对于中医现代化无疑是一种促进,福建省人民医院作为综合医院创建纯中医诊疗中心,更让人重视。与时俱进,在中医现代化领域出现的多种模式,我们要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心态去看待。中医学术、中医技术,发展中医技术确实已到了时不我待的关键时期,中医理论学术与医疗技术的创新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进步与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与机遇同样地多,诸如经济效益、设备引进、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拓展等等,无论办医院,还是办刊物,都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而对于中医人才队伍的现状和中医临床学术水平,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谓之皮,可喻之为中医学术与中医人才自身的生存状况。在强大的现代医学冲击下.中医仍然能在某些领域卓然而立,是因为其临床实效与病人需求,现代医学尚不能取而代之.这是中医学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中医在实际疗效方面,在自身学术水平方面占据不了一定优势.哪怕空喊再多的“中医特色”,举起再多虚幌的“尖端成果”,只能成为多余的口号。  相似文献   

6.
目的 阐释《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修订版(以下合而简称“新版国标”)内寓的“病证理法相贯”法则及其逻辑关系,以促使当代中医临床再铸神魂,重新回归中医学术本体及其临床路径。方法 采用中医学、术语学、标准学文献的回顾性研究及计算机本体技术、人工智能等方法,通过对标准的源起,标准知识体系与规则体系、中医疾病分类体系的溯源,“病”“证”“理”“法”等概念的梳理,以及“治病求本”“辨病本、守病机”等相关学术理念的剖析,并借助于“中医国家标准应用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标准平台”),呈现新版国标“病证理法相贯”的内在逻辑关系。结果 新版国标界定了中医“病”“证”“理”“法”等术语的内涵与外延,明确“治病求本,病证相贯,理法相契,方药以贯”是中医临床诊疗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将之作为中医临床思维和诊疗规范的“根”与“魂”,贯穿于中医国家标准修订的全过程,并将“病证理法相贯”理念与法则纳入了新版国标的知识体系与规则体系。结论 新版国标内寓“病证理法相贯”的诊疗法则,可通过标准平台得以充分展示及应用,并能够引领中医临床按照自身的学术与临床轨迹开展医疗活动,规范其医疗行为。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中医院校的本科生教育与人文相关的仅存“古汉语通论”“医古文”等少量课程,学生的传统文化功底明显不足。基于这种现状,通过解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国文教育现状,可以增进对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国文教育情况的了解,启发当代中医药教育。  相似文献   

8.
自1997年国家发布《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实现中医现代化”的目标后,什么是“中医现代化”,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引发了一场热烈的学术争鸣。仅2003年在主要期刊上发表的代表性论文竟达70余篇,足见话题之热门。综合对“中医现代化”的诠释大约有五类卓见。  相似文献   

9.
有人在网上说:“中医快要亡矣,中医已成绝学!” 情形真的如此吗?我个人从事中医工作有年,认为有必要对此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供大家思考与探讨。有人在7年前曾发表过的一篇论文“变亦变,不变亦变”中说:“目前肩负我国12亿人口医疗保健的主力是西医而不是中医。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中医学术本身的落后而不是其它。”你是否同意他这个说法?很难设想,一个“落后”的中医竟然在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传播并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出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岂非笑话!  相似文献   

10.
卞镝 《中医药学刊》2006,24(3):503-504
从中西医之间的关键差异、认识误区以及中医现代化的内涵等诸多方面浅析中医发展的稳定性与开放性,强调中医发展要在保持中医特色的基础上,吸收现代先进科学的合理内涵,做到“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