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脾胃病辨证分型与胃电图关系探讨:—附126例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十年来,胃电的研究及胃电图的临床应用已有报道,认为胃电参数反映胃的运动状态,餐后胃电振幅反映胃的排空机能。中医脾胃疾病虽有虚实寒热的区别,但其病机总不离纳运升降(如运动和排空的失常。我们设想:脾胃疾病,因其病因病机及证型的不同,胃电参数可能出现相应的改变。为此,我们开展了脾胃疾病辨证分型与胃电图检查结果的对照观察,并试图从胃电活动的角度,为辨证分型提供一些客观依据。现将126例临床资料初步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一新胃电参数:胃电差值。它反映胃由静息状态到负荷刺激后机能变化情况及胃对负荷刺激的反应能力。经对脾胃病人和正常人的观察对照,结果得出:脾胃病证型不同胃电差值也不同。实热型胃电差值为较高正值,虚寒型胃电差值为负值,二者间及二者与气滞型、正常人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气滞型与正常人胃电差值均为较小正值。此结果以胃体部参数较显著。胃电差值作为脾胃病分型的客观指标更能反应脾胃运化功能和潜在的胃病。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224例脾胃病患者和35例正常人的胃电参数进行了分析,表明不同病种间和不同证型间的胃电频率和幅值有明显差异,其规律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正常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癌;肝胃不和组>正常人组>脾虚气滞组>脾胃气虚组>脾胃阴虚组。经中药治疗一个月后,虚证组胃电参数有明显上升,实证组(肝胃不和)胃电参数有显著下降。微波针灸足三里穴后,对胃电频率有降低作用,对胃电幅值有增高作用。以上结果提示体表胃电图检查不仅有助于胃部疾病的诊断,并可做为脾胃病辨证论治,临床疗效判定以及针灸效应判断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4.
<正> 胃脘痛属祖国医学的脾胃病范畴。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以完成饮食水谷的消化与吸收,乃为人体后天之本。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气机升降失调可导致胃脘痛。临床上,许多胃、十二指肠疾病都有胃脘痛的见证,中医对其诊治除传统的四诊辨证外尚无客观指标。本实验试图以胃电图(EGG)为指标,观察胃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程丽芳老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进行了系统探讨。其学术思想的形成主要是宗东垣脾胃论之旨,服膺仲景,私淑各家之长,最终结合自身的辨证特点而来。她擅用经法,化裁经方。在脾胃病辨证过程中,谨守肝脾(胃)不和这一病机。在治疗脾胃病时,积极主张健脾养胃、疏肝活血之法,擅长寒温并用,辛开苦降。活血化瘀亦是程老师治疗脾胃病的灵通之法。  相似文献   

6.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难治的消化系统疾病。林真寿认为此病的病位在胃,病机与五脏相关。辨治要先辨阴阳虚实,紧紧抓住胃的特性,详审主症与复杂兼症,从五脏着手,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灵活辨证施治。认为治胃必调肝胆,兼顾心肺肾,强调脾胃升降。注重升发脾阳、巧用风药,甘平凉润清养脾胃之阴。巧用经方、古今名方并结合自己的经验,用药精淮、轻灵,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对《医学启源》中张元素有关脾胃的论述,从脾胃的生理特点、脾胃病辨证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挖掘、探究。张元素撷取众多医家之长,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了脏腑辨证体系,对脾胃的生理特点、脾胃病辨证及治疗均有独到之处,形成了自己的脾胃观。具体体现在:脾为万物之母、胃为人之根本的生理观;以脾胃之寒热、虚实为纲的辨证观;湿土之气病"宜渗泄",以药物的甘苦与脾胃的苦欲补泻相结合遣药制方,以"湿制法"治疗脾胃病以及"养胃气为本"的治疗观。  相似文献   

8.
吴良村教授认为正虚邪积为胃癌的根本病机,辨证首责之于脾胃,按人体正气盛衰将胃积分为脾胃气虚、胃热瘀毒、气阴两虚三型,治疗按此三阶段扶正祛邪,用药特点以益气养阴为本,甘凉平补,意在细水长流。  相似文献   

9.
吴良村治疗胃癌经验撷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良村教授认为正虚邪积为胃癌的根本病机,辨证首责之于脾胃,按人体正气盛衰将胃积分为脾胃气虚、胃热瘀毒、气阴两虚三型,治疗按此三阶段扶正祛邪,用药特点以益气养阴为本,甘凉平补,意在细水长流。  相似文献   

10.
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不同 ,他是运用整体观点、辨证施治指导临床。调理脾胃 ,既可治好脾胃病 ,更为重要的还能治好各种脾胃以外的疾病 ;通过调理脾胃以后 ,获效亦好 ,且能治本 ,使人得谷者昌 ,所以调理好脾胃是人体的生命之环。1 在生理学上 ,脾胃有特殊重要位置 ,简述如下 :1 1 脾胃的基本功能 :1 1 1 胃的功能只有一种 ,即纳受谷食 ,病时临床表现为不纳、少纳、或善饥。虽然仅此一种 ,但却十分重要。《内经》云“得谷者昌 ,失谷者亡”说明能否受纳与生命有关。1 1 2 脾的功能有二 :一是助胃消化。二是转输 (或健运 )。古人云 :“…  相似文献   

11.
脾胃作为气机升降枢纽,其生理特点及病理变化对人体生命活动影响重大。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胃升降失司,不但运化功能异常,更影响到各个脏腑的气机功能异常。证素作为辨证诊断中最小的诊断单元,能精确地描述疾病的病位及病性,概括机体在某阶段的整体反应状态,揭示疾病的病理本质。因此,利用证素辨证的方法从理论上、临床上认识脾胃升降异常,对疾病的辨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胃气"泛指脾胃之气,代表了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各种生理功能。胃气盛衰,关系到人体正气强弱,关系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预后转归,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伤寒论》中仲景运用了三阴三阳的辨证方法,后世称之为"六经辨证"。三阳病属阳,属热,属实,邪实为其特征。  相似文献   

13.
7.试述太阳病误治后脾胃阳虚的变证及其辨证施治答:大阳病误治有胃阳受伤及脾胃两伤的变证,现举数例以说明之。原文120条是太阳  相似文献   

14.
艾灸足三里穴对脾虚患者胃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艾灸足三里穴对脾虚患者的治疗作用,本文采用现代电生理方法,以体表胃电为指标进行了初步临床实验观察。对象和方法观察32例均系本院脾胃研究组患者。全部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和/或慢性胃炎。中医辨证按我院脾胃研究组标准(广州中医学院脾胃研究组,脾虚患者唾液淀粉酶活性初步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80;60(5):290)属于脾虚型者。32例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9,(12):2518-2520
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是消化内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刘启泉教授主张"病下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主要为胃气上逆、湿浊内蕴、肝郁火旺、脾胃气虚,治疗上常以风药、化湿药、清热药、平补药来恢复脾胃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6.
总结姚乃礼治疗脾胃病的经验。脾胃虚弱是脾胃病的发病之本,治疗时强调以补益脾胃为本。脾胃病多与情绪相关,擅用和法调和肝脾,治疗脾胃病。脾胃居中焦,治中焦如衡,纠正阴阳、虚实、寒热、燥湿等偏盛偏衰。符合络病的发病特点则从络病论治,如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病毒性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重视舌脉在辨证中的作用,主张在宏观辨证的基础上,结合胃镜下的微观表现辨治。  相似文献   

17.
《光明中医》2021,36(6)
胃食管反流病与中医吐酸病相对应,为消化内科常见病。周毅教授从事中医脾胃科临床工作20余年,有丰富治疗经验。对胃食管反流病病因病机、诊疗思维和用药特点均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主张吐酸病与肝胆脾胃等脏腑生理功能失常相关,治则上应降胃气、疏肝气、宣肺气,主张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酸药配以促胃动力药,加上辨证施治之中药,综合治疗,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8.
胃脘痛的辨证施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英 《内蒙古中医药》2007,26(11):13-14
胃脘痛是以胃脘部疼痛,痞闷不适,饱胀感,并伴有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纳呆,胃中灼热,或嘈杂,大便秘结或溏泻等症状的常见病,多发病。从病因而论,主要有病邪犯胃,肝气郁结,脾胃虚弱3个方面,就病机而言,3种病因殊途同归,均能导致脾胃升降失调,气机不利“不通则痛”。1辨证施治胃脘痛的辨证,主要辨清是病邪,(寒,热,湿,食,瘀)阻滞引起的,还是脏腑功能失调(肝气郁结,脾胃虚弱)引起的;是病在肝,还是病在脾胃;是实证(病邪阻滞,肝郁,肝火等),还是虚症,(脾胃阳虚或胃阴不足);是属气滞,还是血瘀几个方面。治疗是以止痛为临床通用的方法,但要审证求因,属…  相似文献   

19.
正张怀亮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河南省保健委员会、省卫生厅保健局特聘领导干部保健专家。张怀亮教授临床精于辨证,擅治内科杂病,尤其重视脾胃,认为脾胃在内科杂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将张怀亮教授从脾胃论治内科杂病的经验简介如下,以飨同道。脾胃在内伤杂病中的作用《内经》云:"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脾胃作为"后天之  相似文献   

20.
总结杨少山主任中医师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其学术思想分为以下几部分:①临床辨证需分型,常分为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热型、脾胃虚弱型、胃阴亏虚型、瘀阻胃络型、饮食停滞型,注重治病求本;②临床用药切合病机,治疗脾胃病不忘以和为主;③要畅通脾胃气机,临床以花类药物为首选;④要治愈脾胃病应注意自身的调养。杨少山主任中医师治疗脾胃病临床疗效显著,与上述系统的学术创见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