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痉挛治疗精神分裂症治疗数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5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无抽搐电痉挛治疗8次。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在治疗前、治疗4次、6次、8次结束时评估患者临床症状。规定第4次和第6次PANSS量表减分率≥45%为早期起效,治疗第8次末PANSS量表减分率≥65%为显著好转。结果患者治疗4次时有效率与治疗8次显好率显著相关(χ2=7.18,P=0.01),治疗6次时有效率与治疗8次显好率相关(χ2=5.18,P=0.02)。4次治疗无效的患者组中,6次有效率和8次显好率无关(χ2=0.58,P=0.45)。结论无抽搐电痉挛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与治疗次数有关。治疗4次无效时,继续治疗效果无明显增加,建议换用其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改良电痉挛(MEC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C-反应蛋白等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药物治疗组和MECT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MCCB评分、C-反应蛋白等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PANSS总分和各因子得分无明显差别,治疗后,MECT组患者的PANSS总分、阳性症状得分、阴性症状得分和精神病理症状得分均低于药物治疗组(t=10.002,4.902,6.584,6.778;P0.001);两组患者治疗前C-反应蛋白等细胞因子水平无差别,治疗后,MECT组的IL-6、IL-18和CRP水平低于药物治疗组(t=8.291,14.875,9.331;P0.001);两组患者治疗前智力得分无差别,治疗后,MECT组智力得分高于药物治疗组(t=-5.032,P0.05)。结论:改良电痉挛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的C-反应蛋白和智力水平,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及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36例,对照组采用非典型药物治疗,观察组在非典型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MECT治疗。结果治疗3w、6w后,观察组的PANSS的总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6w后的持续错误数、总应答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执行功能,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Treatment-refractorv schizophrenia,TRS)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40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基础上合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使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和韦氏记忆量表(WMS)评定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合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PANSS评分明显降低(t=2.04,3.22,3.55;P<0.05或0.01),WMS在治疗第1天末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2.42,2.06,2.23,2.56;P<0.05),但1周、2周末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联合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老年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及维持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63例老年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在急性期及维持期联合MECT治疗,用PANSS量表评定疗效,用TESS评定不良反应,用WMS进行记忆测定。结果 MECT急性期治疗后43例(68.3%)有效,急性期治疗结束后,(PANSS)阴性与阳性症状量表总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评分的下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3.45~8.36,P<0.01);维持治疗8周末、维持治疗16周末与治疗前比较,PANSS量表总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评分的下降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5.04~11.33,P<0.01)。韦氏记忆量表(WMS)评分中的再认(t=5.13)、图片(4.48)、联想(3.25)及背数(3.15)在急性期治疗结束后1d较治疗前评分下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但在维持治疗前1d、维持治疗8周末、维持治疗16周末、维持治疗18周末较治疗前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MECT安全性高,适于老年人,对老年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急性和维持治疗均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双额与单侧顶颞抽搐电痉挛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的效果。方法将5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双额极(双侧组28人)与单侧非优势半球顶颞极(单侧组30人)抽搐电痉挛治疗。共给予抽搐电痉挛治疗8次,在治疗前、治疗4次、6次、8次时分别给予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症状。结果双侧组和单侧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评分比较显示,双侧组和单侧组治疗后和治疗前相比,PANSS总分均明显降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单侧组:t=16.65,P=0.001;双侧组:t=19.84,P=0.001);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双侧组和单侧组PANSS量表各因子分的组间差异,结果发现阳性量表评分、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评分治疗后双侧组降低较单侧组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阳性症状:F=7.87,P=0.01;一般精神病理评分:F=7.74,P=0.01)。以PANSS总分减分率≥75%作为痊愈的标准,双侧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单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P=0.04)。在起效时间上,双侧组治疗6次症状改善与单侧组治疗8次改善程度相当,双侧组起效更快。结论双额抽搐电痉挛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症状与单侧顶颞相比总体效果相当,治愈率更高,对阳性症状和一般精神病理症状效果更好,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依托咪酯与丙泊酚对无抽搐电痉挛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首次癫痫发作时间的影响。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19例和丙泊酚组18例,采用标准的MECT治疗程序进行治疗,比较2组的首次癫痫发作情况。结果依托咪酯组癫痫脑电发作时间为(84.5±50.2)s,丙泊酚组发作时间为(50.0±15.6)s,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855,P<0.01)。结论丙泊酚对MECT首次癫痫脑电发作持续时间的抑制作用强于依托咪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和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抗抑郁疗效的差异。方法纳入分别接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rTMS组)和无抽搐电痉挛治疗(MECT组)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各30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 rTMS和MECT均能显著改善患者抑郁症状(rTMS组:t=0.34,P=0.02;MECT组:t=0.23,P=0.00)。rTMS组在汉密尔顿量表睡眠障碍因子分改善方面显著高于MECT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7.88,P=0.01),MECT在改善自杀因子方面优于rTMS,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87,P=0.00)。结论 rTMS和ECT在短期内均能有效改善抑郁症状,MECT的抗抑郁作用强于rTMS。在改善睡眠障碍方面,rTMS优于MECT;在改善自杀因子方面,MECT组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氯丙嗪静滴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激越症状的疗效、安全性及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 131例有激越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氯丙嗪静滴(45例,剂量100~200mg/d)、氟哌啶醇肌注(44例,剂量10~30mg/d)、改良电痉挛治疗(42例,治疗8次),疗程14d.于治疗前、治疗后3d、7d、14d,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及兴奋因子(PANSS-EC)条目分评价疗效;采用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ESS)、实验室检查评价安全性;采用人均直接医疗成本、成本-效果分析进行临床经济学分析.结果 ①治疗后3d起,3组PANSS总分、PANSS- EC分即开始持续下降(t=2.710~3.735,P均<0.01);②治疗后14d,氯丙嗪组、MECT组的PANSS总分和PANSS-EC分下降率均高于氟哌啶醇组(t=2.093~2.234,P均<0.05);③氯丙嗪组、MECT组的有效率均高于氟哌啶醇组(分别x2=4.212、5.385,P均<0.05);④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氯丙嗪组、氟哌啶醇组TESS总分均高于MECT组(分别t=2.434、2.218,P均<0.05);⑤氯丙嗪组的临床经济学指标优于氟哌啶醇组,后者又优于MECT组.结论 氯丙嗪静滴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激越症状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有卫生经济学的优势,可作为激越的备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氯丙嗪静滴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激越症状的疗效、安全性及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 131例有激越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氯丙嗪静滴(45例,剂量100~200mg/d)、氟哌啶醇肌注(44例,剂量10~30mg/d)、改良电痉挛治疗(42例,治疗8次),疗程14d。于治疗前、治疗后3d、7d、14d,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及兴奋因子(PANSS-EC)条目分评价疗效;采用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ESS)、实验室检查评价安全性;采用人均直接医疗成本、成本-效果分析进行临床经济学分析。结果 1治疗后3d起,3组PANSS总分、PANSS-EC分即开始持续下降(t=2.710~3.735,P均<0.01);2治疗后14d,氯丙嗪组、MECT组的PANSS总分和PANSS-EC分下降率均高于氟哌啶醇组(t=2.093~2.234,P均<0.05);3氯丙嗪组、MECT组的有效率均高于氟哌啶醇组(分别χ2=4.212、5.385,P均<0.05);4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氯丙嗪组、氟哌啶醇组TESS总分均高于MECT组(分别t=2.434、2.218,P均<0.05);5氯丙嗪组的临床经济学指标优于氟哌啶醇组,后者又优于MECT组。结论氯丙嗪静滴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激越症状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有卫生经济学的优势,可作为激越的备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传统电休克和元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疗效方面的差异以及对患者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的影响。方法对11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组和传统电体克(ECT)治疗组,每周治疗3次,9次为1疗程,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于首次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16周各评定1次,在首次治疗前的晨6时及第1、4、16周治疗后立即采集空腹肘静脉血3ml,用酶法测定,血清CPK。结果治疗前后比较,两组均在第1周末开始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即有统计学意义(t=2.63~6.41,P均(0.01),且这种差异一直持续到第16周末。治疗结束后,组间比较,两组各时点PANSS和TE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PK测定结果显示,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MECT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与ECT相比,具有同样的疗效,不良反应未见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阿立哌唑与奎硫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阿立哌唑组及奎硫平组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2,4,6,8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阿立哌唑能有效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及阴性症状,疗效与奎硫平相当,不良反应较奎硫平更少。结论阿立哌唑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新型抗精神病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阿立哌唑与奥氮平治疗老年期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阿立哌唑组和奥氮平组,分别给予阿立哌唑和奥氮平治疗。疗程8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 SS)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治疗后不良反应。结果在阴性症状方面,治疗2周后,阿立哌唑组即有明显改善(t=2.210,P0.05),且与奥氮平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021,P0.05),而在阳性症状方面,奥氮平组改善优于阿立哌唑组(t=2.016,P0.05),但在治疗4、6、8周后,两组总体疗效相当,但阿立哌唑组在阴性症状方面改善较奥氮平组有显著性差异(t=3.302,P0.01)。在副反应方面,阿立哌唑组副反应较少。结论阿立哌唑治疗老年期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好,阴性症状改善优越,安全性高,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功能失调态度和自动思维水平及其与精神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功能失调态度问卷(DAS)、自动思维问卷(ATQ)、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CDSS)对6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估,同时采用DAS和ATQ对65名正常对照者作评估。结果患者组ATQ分和DAS总分及其脆弱性、吸引和排斥、完美化、强制性和认知哲学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组ATQ分与DAS总分(r=0.424,P<0.01)及脆弱性(r=0.398,P<0.01)、吸引和排斥(r=0.246,P<0.05)、完美化(r=0.492,P<0.01)、强制性(r=0.247,P<0.05)、寻求赞许(r=0.307,P<0.01)和自主性态度(r=0.340,P<0.01)因子分呈正相关;ATQ分与CDSS分呈正相关(r=0.369,P<0.01);DAS总分与PANSS总分(r=0.267,P<0.05)、阴性症状分(r=0.251,P<0.01)及CDSS分(r=0.465,P<0.01)呈正相关,控制CDSS分后,DAS认知哲学因子分与PANSS阴性症状分的相关性仍具显著意义(r=0.250,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较高的负性自动思维和功能失调态度,刻板的认知方式与阴性症状存在相关,提示认知心理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64例符合CCMD-3诊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齐拉西酮组(32例)和利培酮组(32例),观察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在治疗前及治疗第2、4、8周末各评定1次。结果齐拉西酮组有效率为84.38%,利培酮组为87.5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13,P>0.05)。治疗前两组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齐拉西酮组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治疗第2周末起下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2.83~17.71,P<0.01);利培酮组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治疗2周末起下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2.95~17.34,P<0.01)。两组治疗同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齐拉西酮组锥体外系反应、体重增加、女性月经改变方面不良反应少于利培酮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χ2=4.60~7.05,P<0.05),两组在头痛、头昏、失眠、嗜睡、心动过速、肝功能异常方面差异无显著性(χ2=0.14~2.74,P>0.05)。结论齐拉西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精神病药,较适合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将8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阿立哌唑和利培酮治疗,疗程6周。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经6周治疗后,其有效率分别为87.5%和90.0%,两组药物疗效无显著性差异(χ2=0.13,P=0.72);利培酮组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率、体质量增加和泌乳及月经紊乱高于阿立哌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P<0.05)。结论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对女性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阿立哌唑锥体外系副作用、体质量增加和内分泌改变较利培酮少,更适用于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分别给予阿立哌唑和利培酮治疗,疗程8周。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评定生活质量。结果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均有显著疗效,但阿立哌唑组在改善(CQOLI-74)总分、躯体健康及社会功能维度均优于利培酮组。利培酮组不良反应比阿立哌唑组多。结论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对老年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阿立哌唑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对提高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优于利培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