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7 毫秒
1.
目的认识心电图非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患者的发病、就医和心电图演变规律. 方法收集我院自1985~2000年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例资料,进行临床、心电图特征和心肌酶谱分析,诊断按WHO标准.结果收集到13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历,资料较完整者120例,心电图不典型者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龄46-80岁,66岁以上者26例.前壁心梗18例,下壁心梗6例,高侧壁心梗 7例.心内膜下心梗4例(未合并束支阻滞).急性期心电图呈单纯QRS波变小并呈锯齿样钝挫5例,ST-T加QRS波复合改变29例,住院期间3-7D内演变为典型Q波梗死17例.合并右束支阻滞2例,左束支阻滞2例,室内阻滞1例.肺氯肿极度顺钟转位6例.起病至就诊<24h 19 例,,1-2周9例,起病症状为不稳定心绞痛者15例,起病为急性工进行性心悸,呼吸困难10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合并高血压8例,糖尿病4例,肺心病6例,住院1周内发生泵衰歆12例,诊断延误至入院3-7d 6例:完右合并前壁急性心梗2例,肺心病合并下壁,前壁心梗各1例,脑梗死合并心梗1例,有稳定心绞痛转为广泛前壁急性无Q波心梗1例(检证实),死亡9例,其中猝死3例.心肌酶谱高于2倍政党值伴动态演变18例.讨论本组心电图不典型者占急性心肌梗死29.2%.早期不典型Q波即等位性Q波者29例,演变为典型Q波17例,影响图形的临床因素为:发病就座至记录心电图的时间过早或过迟,尤其是部分不稳定心绞痛进展为早期心肌梗死过程中易延误诊断心梗早期范围小随后延展,肥胖横位心及或合并肺气肿顺钟转位影响,使下壁或前壁QRS波图型疑似梗死图形而与真正的心梗图形混淆;易掩盖前壁心梗ST-T演变的因素:高血压心脏病伴胸前导联ST压低,心室内传导阻滞继发ST-T异常.本组传统心肌酶谱指标敏感性51.4%,与检测时间及方法所限有关.有助于早期诊断的处理程序:可疑缺血笥胸痛者留院观察至少3D检测血液心肌标记物,及时记录18导心电图,特别注意等位性Q波与典型Q波诊断心梗有同样意义.肺气肿顺钟转位肥胖横位心患者加做右胸,胸前下移一肋间及或吸气时心电图记录.不稳定心绞痛及泵衰入院者及时查血清心肌标记物至少连续3d.  相似文献   

2.
心肌梗死MRI与病理性Q波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陈旧心肌梗死的MRI评定参数与心电图的病理性Q波及Selvester QRS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对32例陈旧心肌梗死患者行心脏MRI检查,采用1.5T磁共振扫描仪.行心电门控的FIESTA心脏电影MRI后,以4 ml/s的速率静脉注射Gd-DTPA 0.1 mmol/kg后立即行首过灌注成像,随后以2.5 ml/s的速率静脉注射Gd-DTPA 0.1 mmol/kg,延迟5~10 min后行延迟强化成像.评价每名患者的梗死质量、梗死百分比、左室功能;分析心电图的病理性Q波,并进行Selvester QRS评分.结果 梗死质量平均为(14.8±11.4)g,梗死百分比平均为(12.7±8.4)%,两者分别与Q波心梗、Selvester QRS分数、左室功能(LVESV、LVESVI、LVEDV、LVEDVI、LVEF)、室壁运动异常、灌注缺损段数相关(P<0.05).结论 决定Q波/非Q波心梗的主要因素为梗死质量.Selvester QRS分数是反映陈旧心肌梗死大小及左室功能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3.
张丽霞 《人民军医》2003,46(11):664-666
人们在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理生理了解取得进展的基础上 ,重新认识了AMI的表现形式 ,提出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 drome ,ACS)的概念。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 :不稳定性心绞痛 (UA)、无Q波心肌梗死 (NQMI)、有Q波心肌梗死 (QMI)、冠心病猝死[1,2 ] ,其心肌缺血程度呈逐渐加重趋势[3,4 ] 。1 分 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初始心电图改变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两类 ;ST段抬高者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异性是 91 % ,敏感性为 4 6 % ,所以大多数ST段抬高者将演变为Q波心肌梗死。这些病人需要再灌注治疗、药物治…  相似文献   

4.
非Q波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及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全贵 《人民军医》1999,42(5):283-284
作者就非Q波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及意义综述如下。1 诊断标准急性Q波型心肌梗死是指出现异常、持久的Q波或QS波(Q波>1/4R波,其时限>0.04s),并持续24h以上的演进性损伤电流引起的心肌梗死[1]。当心电图出现这些肯定性变化时,即可作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急性非Q波型心肌梗死是指,缺血性胸痛持续30min以上,心电图显示缺血性ST段下降(≥0.1mV),T波对称性深倒置或R波异常改变持续48h以上,但无病理性Q波,其临床特点为:(1)心肌酶谱升高(但幅度不大),并有动态变化;(2)近期预后好,远期预后不如有Q波型者;(3)易发生再梗死,因为非Q波A…  相似文献   

5.
《中华核医学杂志》2003,23(Z1):18-19
目的分析临床心电图(ECG)出现异常Q波而核素心肌显像正常的原因.方法 69例患者分别行ECG和201Tl心肌显像.其中男52例,女17例,45岁以下28例.结果 25例ECG表现为前间壁心肌梗死,33例表现为下壁心肌梗死,5例表现为前间壁+下壁心肌梗死,4例表现为侧壁心肌梗死,2例表现为正后壁心肌梗死;误诊为前间壁或下壁心肌梗死共60例,占87%.经心脏超声、ECG等检查,69例中9例为心室内传导障碍,7例为扩张型心肌病,5例为肥厚型心肌病,2例为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共23例,占33.3%,其余各种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依靠ECG诊断陈旧性心肌梗死应慎重;核素心肌断层显像应为诊断心肌梗死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pertrophic crdiomyopathy,HCM)的心电图和MRI表现.方法 搜集17例经临床确诊的HCM患者资料,对其心电图、MRI表现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7例患者心电图均异常,主要表现为ST-T异常、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高电压、异常Q波、T波倒置.MRI以左心室壁非对称性肥厚、室间隔肥厚居多,其次是心尖肥厚;心腔缩小,心肌信号正常;心脏功能异常(7例).ST段压低深度与心尖部室壁厚度呈正相关,Q波深度与室间隔厚度呈正相关,T波深度与心尖部和室间隔的室壁厚度差呈正相关.结论 HCM的心电图、MRI均有一定的特征性,两者结合、相互补充,可为临床诊断该病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远程实时传输12导联心电图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院前诊断价值。方法将2012年4月~2014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7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70例健康志愿者纳入研究对象,进行远程实时传输12导联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检查,测量波幅和时间;检测血清中心肌酶谱指标。结果远程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的P波、PR波、QRS波、T波、QT波时间均无差异,Ⅱ导联、aVF导联、V1导联、V3导联、V5导联的P波、QRS波、T波时间均无差异;心肌梗死患者V1导联的QRS波和T波的振幅大于健康者[(1.352±0.185 vs 0.258±0.042,0.792±0.089 vs 0.108±0.014)mV](P<0.05),CK-MB、hs-cTnT含量高于健康者[(34.22±4.84 vs 11.44±1.63)U/L,(25.28±3.25 vs 4.94±0.60)ng/L](P<0.05);V1导联的QRS波和T波振幅与CK-MB、hs-cTnT含量呈正相关。结论远程实时传输12导联心电图可以取得与常规心电图相当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且振幅与心肌酶谱相关,可用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诊断。  相似文献   

8.
体表心电图ST-T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鹏 《西南军医》2011,13(1):71-72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心电图ST-T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探讨心电图在冠状动脉病变中的诊断作用。方法对225例体表心电图ST-T改变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5例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阳性150例,阴性75例。冠心病组150例中,急性心肌梗死18例,陈旧性心肌梗死7例,心绞痛125例。非冠心病组75例中,男31例,女44例。结论 临床依据体表心电图ST-T改变诊断冠心病要慎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 (PCI)后心电图ST段持续抬高对心梗后晚期左室功能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因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入院接受急诊PCI的患者 72例 ,动态观察PCI术前后心电图ST段的变化 ,以PCI术后 1hST段下降大于 5 0 %为ST段下降组 ,相反为ST段抬高组。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心梗后早期 (2~ 3周 )和晚期 (5~ 6个月 )左室功能和室壁活动异常的变化 ,并随访其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ST段下降组 5 3例 (74 % ) ,ST段抬高组 19例(2 6 % )。心梗后早期两组间左室功能和室壁活动异常无明显差异 ;晚期ST段抬高组LVEF明显低于ST段下降组 (P <0 .0 5 ) ,而LVEDVI、LVESVI和VWMA积分均明显高于ST段下降组 (P <0 .0 5 ,P <0 .0 1)。随访期间ST段抬高组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略高于ST段下降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段下降组梗死前心绞痛和直接支架术的比例明显高于ST段抬高组 (P <0 .0 5 )。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成功直接PCI后ST段持续性抬高者心梗后晚期左室功能较差。有梗死前心绞痛和直接支架术者PCI术后ST段持续性抬高的发生率可能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临床心电图 (ECG)出现异常Q波而核素心肌显像正常的原因。方法  6 9例患者分别行ECG和2 0 1 Tl心肌显像。其中男 5 2例 ,女 17例 ,4 5岁以下 2 8例。结果  2 5例ECG表现为前间壁心肌梗死 ,33例表现为下壁心肌梗死 ,5例表现为前间壁 下壁心肌梗死 ,4例表现为侧壁心肌梗死 ,2例表现为正后壁心肌梗死 ;误诊为前间壁或下壁心肌梗死共 6 0例 ,占 87%。经心脏超声、ECG等检查 ,6 9例中 9例为心室内传导障碍 ,7例为扩张型心肌病 ,5例为肥厚型心肌病 ,2例为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共 2 3例 ,占 33 3% ,其余各种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依靠ECG诊断陈旧性心肌梗死应慎重 ;核素心肌断层显像应为诊断心肌梗死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塞前 2 4h内的心绞痛对急性心梗再灌注成功患者的心肌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 :经静脉溶栓或 /和PTCA治疗成功的急性心梗患者 5 0例 ,根据心梗前 2 4h有无心前区疼痛分为A和B二组 ,比较两组CK峰值、QRS计分、CK峰值指数 (CK峰值 /QRS计分 ) ,分析影响心梗面积的因素。结果 :QRS计分与CK峰值呈直线相关关系 ,而与入院时间、年龄等因素无关 ;虽然冠脉的病变程度、CK峰值两组无显著差异 ,但CK峰值指数A组为 5 5 4.2± 40 1.2 ,B组为 75 0 .5± 6 0 3.3;胸痛组有降低趋势 (P =0 .15 8)。结论 :提示梗塞前心绞痛可能对心梗再灌注成功患者的心肌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上并不少见,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及时、正确的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对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典型心肌梗死发作者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或紧缩性疼痛,结合心电图等检查诊断并不困难。但非典型心绞痛患者延误诊断亦非罕见。一般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非典型胸痛达1/6.1/3。而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非典型胸痛的发病率可为30.2%,无症状者更是高达42%,而典型胸痛仅占20%。说明在老年人急性心梗病人中,非典型胸痛是一较明显的特点之一。本文结合心内科工作中收集的25例病例,对早期发现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心肌灌注缺损、冠状动脉狭窄最严重的部位与随后发生的急性心肌梗死部位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 44例因急性心肌梗死 (AMI)而住院的病人 ,男 2 6例 ,女 18例 ,45~ 78岁 ,平均 (6 5± 8.0 )岁。这些患者心肌梗死前曾作过运动负荷或潘生丁负荷心肌灌注断层显像 ,显像剂为 99Tcm - MIBI或 99Tcm- tetrofosmin。这 44例中 ,31例心肌梗死前也作了冠状动脉造影。 AMI的诊断标准为超过30 m in的胸痛 ,伴有心电图的异常 Q波或心肌酶谱异常增高 ;梗死部位由心电图确定。心肌灌注缺损、冠状动脉狭窄最严重的部位与随后发生的 AMI部…  相似文献   

14.
在心电图异常Q波的诊断中,尤以Ⅲ导联的异常Q波发生率最高.我们通常把Q波时限>0.04 s、其深度R/4波和Q波的粗钝与挫折,且深吸气后Q波无明显变化诊新为异常Q波.由于此导联的异常Q波的出现,不仅可提示下壁心肌梗死的可能,而且更多见于与心肌梗死无关的疾病,这给心电图的诊断带来一定的困扰.为了提高对Ⅲ导联异常Q波的认识,本文重点介绍在Ill导联中发生异常Q波的原因和鉴别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电图和^99mTc-MIBI静态心肌断层显象对心肌梗死定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记录静态ECG及核素心肌断层显象结果,进行x^2测验及t测验处理。结果:60岁以上者断层显象前壁心梗缺损或稀疏面积明显多于下壁(P<0.02)。前壁组心衰6例,下壁组为9例。6例心衰中有5例断层显象缺损或稀疏达3个部位以上。ECG与核素断层显象部位完全符合为10例,基本符合16例,不典型3例,完全不符合2例;完全符合及基本推倒率为86.67%。结论:核素心肌断层显象系显示三维心肌影像,并进行定量分析,能较心电图客观地确定受累心肌的范围;但ECG在一般情况下仍有其方便、及时、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前普遍认为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药物应用愈早疗效愈好,但对延迟溶栓治疗的效果尚无定论。我院3年多来进行延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0例,并与同期应用常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2例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病例选择72例均符合1979年WHO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延迟溶栓治疗为观察组,共40例,男30例,女10例,年龄39~73岁(平均60.3岁);梗死部位;广泛前壁6例.前壁7例,前间壁8例,下壁10例,下后壁8例,无Q波心梗1例。常现治疗为对照组,共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23~84岁(平均问.2岁);梗死部…  相似文献   

17.
心电图是最早用于诊断冠心病心肌梗塞和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检查方法。近年来发展了许多新的检查技术和方法,彩色多普勒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色(CDFI)与心 电图(ECG)对心肌梗塞定位性诊断进行了对比研究,目的在于客观评价二种检查方法在临床 中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1997~1999年我院心肌梗塞住院患者。男33例,女4例,年龄42~78岁,平均55. 7岁,其中急性心肌梗塞20例,陈旧性心肌梗塞17例。为便于对比研究,将 Ⅱ、Ⅲ、avF导联有坏死性Q波者归为下壁心梗组,将V1-V4导联具有坏死 型Q波者归为前壁心梗组。同天进行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者24例,一周内完成者13 例。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常见并发冠心病 ,且起病隐袭 ,症状不典型 ,如不积极防治可发生急性心梗和猝死[1] 。我们随访 2 3例伴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糖尿病患者 ,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本文收集门诊糖尿病患者 2 3例 ,男 15例 ,女 8例 ;年龄46~ 75岁 ,按WHO标准诊断为Ⅱ型糖尿病 ,病程 2~ 17年。所有患者均查血糖水平 ,平均值为 10 .2~ 2 2 .1mmol·L-1,其中合并高血压 5例 ,陈旧性心梗 4例 ,脑梗塞 3例。本组 2例临床有心绞痛症状 ,其余 2 1例经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有心肌缺血 ,但无临床症状。1.2 所有患者均作过胸部拍片、心电图、心脏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特点、死因及治疗策略,为改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5年来收治的130例65岁以上ACS临床表现、心电图( ECG )和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及治疗和死亡的关系。结果89例以复杂多变的心脏外症状为首发和主要表现。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ECG呈动态演变,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cTn)异常升高。不稳定心绞痛(UA)cTn正常,ST抬高型心梗(STEMI)心脏彩超显示室间隔或室壁呈节段运动减弱。结论中老年ACS不典型表现发生率及合并多种疾病多见,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且随年龄而递增,再通治疗率低,预后差。 ECG动态变化是及早确诊和分型的重要方法;cTn是区分UA和NSTEMI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孕产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病因和诊治方法.方法 报道2例孕产期妇女因突发胸痛就诊,依据心电图和心肌坏死标记物动态变化,心脏MRI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明确诊断.结果 依据心电图和心肌酶动态变化,2例孕产妇均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其中第2例CAG显示前降支近段局限性线状透明影,提示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心脏MRI证实前壁心肌梗死.结论 SCAD为孕产妇伴发ACS的主要原因,CAG是诊断金标准.应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