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HIV/AIDS患者肿大浅表淋巴结的病理改变与其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相关性.方法 对81例HIV/AIDS患者肿大的浅表淋巴结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并检测其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 CD+4T淋巴细胞<100cells/ul有58例,100~200cells/ul有17例,>200cells/ul有6例.主要病理改变结核病48例,艾滋病相关淋巴结病15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14例.合并浅表淋巴结肿大的结核病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合并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 检测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对出现浅表淋巴结肿大的HIV/AIDS患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CT扫描诊断和鉴别诊断小儿肺结核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确诊的60例年龄1个月至12岁的肺结核患儿(简称“肺结核组”),以及包括细菌性肺炎42例、支原体肺炎20例、真菌性肺炎10例在内的72例年龄1~12岁的肺感染性疾病患儿(简称“肺炎组”)的CT扫描资料,分析淋巴结肿大的显示率、解剖学部位(纵隔、肺门、腋窝)分布及CT平扫密度、CT增强扫描强化特征,并对各种CT所见影像学征象的显示率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肺结核组98.33%(59/60)的患者CT扫描显示淋巴结有肿大,显著高于肺炎组患者的41.67%(3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85,P<0.05);就解剖部位而言,肺结核组中分别有90.00%(54/60)、61.67%(37/60)、48.33%(29/60)的患者在纵隔、肺门和腋窝见有淋巴结肿大,均显著高于肺炎组患儿[22.22%(16/72)、12.50%(9/72)、15.28%(16/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0.36、34.85、16.93,P值均<0.05).就CT平扫所见,52.54%(31/59)、42.37%(25/59)、5.08%(3/59)的结核组患几分别显示均匀、钙化、坏死密度影像,而肺炎患儿则分别为80.00%(24/30)、16.67%(5/30)和3.33%(1/30);均匀密度影像肺炎组患儿显著高于肺结核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35,P<0.05);钙化密度影像则恰恰相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7,P<0.05).在8例肺结核组患儿CT增强扫描中,均匀强化和不均匀强化影分别占12.50%(1/8)和87.50%(7/8),12例肺炎患儿则分别为83.33%(10/12)和16.67(2/12).结论 淋巴结肿大的CT平扫解剖学部位、密度和CT增强强化等影像特征有助于小儿肺结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及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确诊的45例颈部淋巴结结核,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全部病人均行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并与13例淋巴结转移癌(均为病理确诊)鉴别。结果 颈部淋巴结结核病变多见于年轻女性,淋巴结肿大好发部位为颈静脉链下、中组及颈后三角组。按颈淋巴结核的CT扫描的形态,密度及周围脂肪问隙的情况分为五型,以Ⅲ型(分房样强化或周边强化,周围脂肪层闭塞,53.4%)及Ⅳ型(大于2cm的大单房,44.5%)最多见,其中单纯型28例,混合型17例。增强CT可反应颈部淋巴结结核的病理改变。结论 CT在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不仅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特征及周围情况,尚可以反应其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病人腹部结核的CT表现特征。方法收集2008年4月至2012年3月,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收治的31例AIDS合并腹部结核病人的CT影像及临床资料,分析其CT影像特征。结果 31例AIDS合并腹部结核病人中,表现为腹部多部位结核,以淋巴结结核最常见(26例),其次依次为结核性腹膜炎(22例)、肠结核(10例)、肝脏结核(5例)、脾脏结核及腹壁结核(各2例)。淋巴结结核主要分布于腹腔干及腰3椎体以上腹主动脉周围,96.8%环形强化,其中7例淋巴结肿大融合呈多房状及花环样强化。结核性腹膜炎病人中,4例出现高密度腹腔积液(CT值20HU)。其余部位结核表现无明显特异性。结论艾滋病合并腹部结核常表现为腹部多脏器受累,淋巴结结核病灶范围广泛且易多部位同时发生。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对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然  石建奎  张洪 《山东医药》2011,51(32):68-69
目的探讨和分析纵隔淋巴结肿大的CT表现及特征。方法对62例经手术、淋巴结活检和临床治疗证实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行CT分析。所有患者行胸部CT检查,其中40例同时做了增强CT检查。结果 62例中转移性淋巴结肿大22例,结核13例,恶性淋巴瘤11例,结节病15例,坏死性淋巴结炎1例。胸部CT平扫在62例中均能发现纵隔淋巴结增大的部位、数目、大小和形态。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多数与淋巴引流区分布有关且多无明显强化,结核性淋巴结肿大多数与引流区分布无明显相关,强化不明显或稍有强化,淋巴瘤引起的淋巴结增大多伴有融合,部分轻中度强化结节病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强化明显。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是诊断纵隔淋巴结大小的首选方法,对纵隔淋巴结肿大具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探讨颈部淋巴结核(CTL)的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岛市胸科医院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8例颈部肿块患者(其中96例确诊为颈部淋巴结核,作为观察组;32例为非颈部淋巴结核患者,作为对照组)的诊断过程,比较128例患者PPD试验、结核抗体检测、标本浓缩集菌抗酸杆菌检测、颈部CT增强扫描检查、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其中观察组60例进行了检测)、结核分枝杆菌DNA-PCR共6种方法的诊断阳性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对组间和观察组样本率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结核抗体检查阳性率分别为46.88%(15/32)、56.25%(54/9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49,P=0.357).对照组PPD试验、浓缩集菌抗酸杆菌检测、CT增强扫描、T-SPOT.TB、结核分枝杆菌DNA-PCR检查阳性率分别为25.00%(8/32)、0%(0/32)、15.63%(5/32)、9.38%(3/32)、0%(0/32),观察组各阳性率分别为84.38%(81/96)、13.54%(13/96)、92.71%(89/96)、98.33%(59/60)、97.92%(94/96),5项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39.938,P<0.01;x2=4.823,P=0.028;x2=73.105,P<0.01;x2=75.154,P<0.01;x2=117.961,P<0.01).结论 CT增强扫描、血清T-SPOT.TB和结核分枝杆菌DNA-PCR在临床上对于颈部淋巴结核的检查阳性率较高;结合多种检查方法有助于辅助诊断颈部淋巴结核,同时有助于颈部肿块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及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病理确诊的 4 5例颈部淋巴结结核 ,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 ,并与 13例淋巴结转移癌比较。结果 颈部淋巴结结核病变好发部位为颈静脉链下、中组及颈后三角组。按颈淋巴结核的CT扫描的形态 ,密度及周围脂肪间隙的情况分为五型 ,以Ⅲ型 (分房样强化或周边强化 ,周围脂肪层闭塞 ,5 3.4 % )及Ⅳ型 (大于 2cm的大单房 ,4 4.5 % )最多见 ,其中单纯型 2 8例 ,混合型 17例。增强CT可反映颈部淋巴结结核的病理改变。结论 CT在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不仅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特征及周围情况 ,尚可以反映其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CT检查在甲状腺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47例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病变患者,其中恶性病变27例(恶性组),良性病变20例(良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CT征象特点。结果恶性组及良性组病灶为单发者分别占55.6%、15%,病灶边缘模糊者分别占92.6%、55%,病灶早期强化者分别占50%、29.4%,病灶存在局部钙化者分别占55.6%、30%,伴颈部淋巴结肿大者分别占55.6%、10%;P均<0.05。结论单发病变、病灶边缘模糊、局部微小钙化、早期强化、颈部淋巴结肿大等为甲状腺癌的CT征象特点;CT检查对鉴别甲状腺病变性质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肝脏结节/肿块型淋巴瘤的CT表现,以期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6年4月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慈溪医院诊治的6例经病理或临床治疗证实的肝脏结节/肿块型淋巴瘤患者的CT资料。主要观察病灶的部位、数目、形态、大小、边界及平扫密度特点,动态增强的强化特征,内部及周边结构的改变,体表、腹腔/腹膜后有无积液及肿大淋巴结等。结果 6例患者中,2例肝脏原发性淋巴瘤均表现为肝内单发结节;4例继发性淋巴瘤中1例表现为单发结节,3例表现为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及肿块。共15个病灶,病灶最大直径为17~108 mm。5例病灶边界较清晰,1例病灶边界较模糊。CT平扫示4例病灶呈较均匀较低密度(平均CT值为29.8~41.4 Hu),其余2例病灶密度不均匀,外周为较低密度(平均CT值为26.7~39.6 Hu),中央见片状低密度区(平均CT值为16.5~27.8 Hu)。CT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门静脉期6例均呈轻-中度持续强化,弱于正常肝脏组织呈较低密度,以门静脉期强化相对明显(平均CT值为45.6~63.9 Hu);延迟期强化均减弱,呈较低密度。4例病灶呈较均匀强化,2例平扫密度不均匀者呈周边强化,中央见斑片未强化区域。5例患者肿瘤内可见"血管漂浮征"。所有患者肿瘤均未见钙化。2例见病灶上游胆管局限稍增宽,4例见浅表及腹腔/腹膜后肿大淋巴结,1例继发性淋巴瘤见脾脏浸润。结论肝脏结节/肿块型淋巴瘤虽然罕见,但其表现有一定特征,CT对其诊断及鉴别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TM)感染患者胸部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3年1月至2020年8月经过病原学确诊为AIDS合并TM感染患者32例,对上述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 患者出现斑片状磨玻璃影/实变影15例(46.9%),其中3例(9.4%)出现以肺门为中心,向外周扩散,对称性分布、大小不等的片状实变影;肺内实性结节17例(53.1%),其中1例出现空洞,结节样肿块3例(9.4%);弥漫性粟粒样病变3例(9.4%);胸腔积液8例(25%);胸膜增厚3例(9.4%)。纵隔内淋巴结肿大20例(62.5%),最大短径范围为13.6~20.4mm。7例(21.9%)患者出现纵隔内淋巴结的明显增多,呈簇状聚集。结论 AIDS合并TM感染患者肺内CT表现多样,部分患者出现粟粒样病变及以肺门为中心,向外周扩散的片状实变影,这两个征象具有一定特征性。同时关注其纵隔肿大淋巴结病变的规律也能为该病提供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iR-146b-5p辅助CT检查对胃癌中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 LNM)的鉴别诊断价值,并评估miR-146b-5p在胃癌细胞侵袭和迁移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确诊为胃癌的100例患者和100名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应用qRT-PCR分析胃癌细胞、血清标本中miR-146b-5p的表达。通过ROC曲线分析评估血清miR-146b-5p和CT联合检查对胃癌中LNM的鉴别诊断价值。以胃癌细胞MGC803为研究对象,通过抑制或增强细胞中miR-146b-5p的表达来分析miR-146b-5p在胃癌侵袭、迁移中的作用。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胃癌患者术前血清miR-146b-5p水平明显升高(P0.001)。此外,LNM组胃癌患者术前血清miR-146b-5p水平明显高于非LNM组(P0.001)。通过ROC曲线分析计算miR-146b-5p鉴别LNM的最高诊断值为ΔCt=4.045,AUC=0.801(95%CI:0.727~0.874)。miR-146b-5p高表达与浸润深度、TNM分期、LNM显著相关(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iR-146b-5p高表达是胃癌患者LNM的强独立诊断因素(P0.01)。miR-146b-5p联合CT对胃癌中LNM的综合诊断价值得到提高(AUC=0.903,95%CI:0.847~0.959),灵敏度为87.75%,特异度为94.23%。在Transwell和集落形成实验中,miR-146b-5p模拟物组迁移和侵袭的细胞数量和集落形成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miR-146b-5p抑制剂逆转了这些变化(P0.01)。结论血清miR-146b-5p检测与CT评估相结合可以提高术前预测胃癌中LNM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CT对肿瘤性和非肿瘤性支气管腔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有CT检查的支气管病变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或随访证实。患者被分为肿瘤组和非肿瘤组,对2组患者最初的临床特征和CT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9例患者,肿瘤性31例,非肿瘤性18例(黏液栓塞13例,血栓栓塞5例)。在临床症状和体征上2组有统计学意义。肿瘤组CT主要表现是支气管壁僵硬和管腔变窄或闭塞、支气管周围形成软组织肿块和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增强CT可见软组织肿块和支气管壁强化。非肿瘤组CT主要表现是支气管管壁完整、病灶只沿腔内曼延及密度不均匀,无支气管周围软组织肿块和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支气管壁无强化。在CT特征表现上2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螺旋CT对支气管病变能提供有用的影像学信息,有助于临床上肿瘤性和非肿瘤性支气管腔内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特别是支气管肺癌与黏液栓塞和血栓栓塞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检查对小肠克罗恩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小肠克罗恩病患者的CT检查资料。图像分析项目包括小肠本身改变(如受累的部位、数目、肠壁厚度、黏膜强化、肠腔扩张和肠腔狭窄)、肠道周围病理改变(如系膜水肿、淋巴结肿大和积液等)和并发症(如蜂窝组织炎、脓肿和窦道等)等。结果 27例中,肠壁增厚、水肿、分层21例;肠腔狭窄6例;19例见小肠系膜"梳状征";淋巴结肿大7例;腹腔积液4例;小肠外脓肿2例,窦道形成1例。结论小肠克罗恩病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对小肠克罗恩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51岁。确诊非霍奇金淋巴瘤(NHL)4年半,复视、右眼睑下垂、四肢无力1周于2001年7月12日入院。患者于1996年1月发现双颈部肿块,未予重视,颈部肿块逐渐增大伴盗汗,1997年在外院就诊,发现患者颈部、颌下、腋下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CT检查示:纵隔及两肺门淋巴结肿大,后腹腔淋巴结肿大。经颈淋巴结病理检查,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ⅢB(滤泡型-弥漫型,B细胞型,CD20+)。先后行化疗20疗程(具体方案不详)并应用美罗华(CD20单克隆抗体)600mg/次×3次,疾病始终未达到完全缓解。2000年11月8日首次入我院,患者仍有上述部位淋巴结肿大伴双侧乳糜…  相似文献   

15.
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 ( NHL )的病因不明 ,临床上以颈部或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发热和白细胞减少 (或正常 )为三大特征。1991年 3月~ 1999年 6月 ,我院共收治 NHL患者 16例 ,其中 11例误诊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8例 ,女 3例 ;年龄 11~ 46岁。春季发病 6例 ,夏季 5例。本组 11例均有发热 ,5例呈驰张热 ,2例呈不规则热 (可能与不正规使用激素有关 ) ,4例呈稽留热 ,最高体温达 41℃ ;均伴大汗 ,全身乏力 ,体重下降。咳嗽 4例 ,头痛6例 ,咽痛 2例 ,上腹痛 4例。 11例均有淋巴结肿大 ,多为颈、腋下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触痛 ,中等硬…  相似文献   

16.
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纵隔淋巴结结核的临床表现。方法总结自1999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并确诊为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的1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及诊断要点。结果16例患者中,男10例,女6例,年龄22~63岁,平均41.25±21.2岁。诊断依据是16例患者有不同程度发热、咳嗽、消瘦、乏力等结核中毒症状。8例(50%)有浅表淋巴结肿大,活检或穿刺病理确诊。16例经胸部CT扫描,肿大淋巴结位于右纵隔8例,左纵隔4例,双侧纵隔4例,12例行增强CT扫描有环形强化表现,占75%,其中2例合并腹膜后淋巴结亦呈环形强化表现。13例行PPD试验(5u)的患者中有12例(92.3%)阳性(8例强阳性,2例中度阳性,2例弱阳性),仅1例阴性。血沉12例增快,4例正常。12例经病理确诊,其中7例淋巴结活检病理证实,1例经淋巴结穿刺病理证实,1例经胸腔镜活检病理证实,1例经支气管镜TBLT活检病理证实,1例经纵隔镜活检病理证实。1例误诊为食道平滑肌瘤而手术病理为肉芽肿改变,凝固性坏死,经验性抗结核治疗有效明确诊断。结论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少见,并易误诊为其它疾病,但结合临床仔细体检发现浅表肿大淋巴结并活检,胸部增强CT扫描有环形强化,结合结核毒血症状、PPD试验和血沉等指标诊断并不困难。疑难病人可行纵隔镜或胸腔镜病理活检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胰腺结核(pancreatic tuberculoses,PT)的多层螺旋CT(MDCT)征象,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正确率.方法 收集2003年至2009年行MDCT检查并最终确诊为PT的9例患者,其中2例行MDCT血管成像.分析PT的MDCT特征性表现,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MDCT诊断为胰腺癌1例、囊腺癌1例、囊腺瘤2例、假性囊肿1例、胰腺癌伴后腹膜淋巴结转移2例、淋巴瘤2例.通过病理证实,9例均为PT,误诊率达100%.PT常表现为胰头肿块,亦可累及体尾部或整个胰腺.MDCT呈现等或略低密度的囊实性肿块,偶见钙化,增强后轻度至中度环形强化.通常不伴有胰管扩张,但常伴有后腹膜或邻近淋巴结肿大,且肿大淋巴结亦呈环形强化.有时伴有腹部其他脏器结核.结论 环形强化的肿块不伴有胰管扩张,同时伴有环形强化的肿大淋巴结为PT特征性的MDCT表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的检查方法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骨髓浸润诊断中的价值,并分析骨髓浸润与NHL其他临床特征、中期疗效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74例经病理确诊并在该院接受治疗NHL患者的病例资料,并进行随访调查,用常用的几种诊断试验评价指标评价不同检查方法对骨髓浸润的诊断价值;相关分析判断骨髓浸润与NHL其他临床特征的相关性;χ2检验分析骨髓浸润与NHL中期疗效的关系;K-M法生存分析判断骨髓浸润是否影响预后。结果 74例NHL患者中骨髓浸润22例,其中骨髓细胞学检出18例,骨髓病理学检出12例(共检查66例),PET/CT检出12例(共检查68例);骨髓浸润与B症状,IPI评分弱相关(P=0.012、0.007,r=0.290、0.311),与临床分期中度相关(P=0.000,r=0.731);骨髓浸润与中期疗效有关(χ~2=5.305,P=0.006);骨髓浸润患者的2年无进展生存率(PFS)和总生存率(OS)均低于无浸润患者,K-M生存分析发现无显著影响(Log Rank P=0.098、0.129)。结论骨髓细胞学、骨髓病理学及PET/CT三种方法对诊断骨髓浸润均有价值,三者联合诊断价值最大,推荐三种方法联合应用诊断骨髓浸润,有助于评估患者病情,及时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并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肝内胆管乳头状肿瘤的多排螺旋CT (MSCT)表现,探讨MSCT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手术并经病理学证实的肝内胆管乳头状肿瘤的MSCT和临床资料.经方差齐性检验后,采用t检验对2组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6例患者中,乳头状腺瘤9例,5例为多发,4例为单发;乳头状腺癌7例,4例为多发,3例为单发.9例乳头状腺瘤患者中,7例表现为扩张的肝内胆管内结节或肿块,CT平扫呈不均匀低密度;2例表现为胆管重度扩张,内壁毛糙如绒毛状.7例乳头状腺癌表现为扩张的肝内胆管内结节或肿块,形态及密度类似于乳头状腺瘤.增强扫描9例乳头状腺瘤均表现为轻-中度不均匀持续强化;乳头状腺癌7例,2例表现为轻-中度强化类似于乳头状腺瘤,5例持续较明显强化;1例突破胆管壁并侵犯邻近肝组织.9例瘤和7例癌患者平扫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7,P=0.2632),但动脉期(t=6.53,P<0.01)和门静脉期(t=5.63,P<0.01)增强CT扫描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均见肝内胆管呈弥漫性或局限性不同程度扩张,4例伴胆总管中度扩张,1例癌患者见腹腔肿大淋巴结不均匀中度强化. 结论 MSCT对该肿瘤的良、恶性诊断及其与肝脏其他肿瘤的鉴别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20.
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及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病理确诊的45例颈部淋巴结结核,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与13例淋巴结转移癌比较。结果颈部淋巴结结核病变好发部位为颈静脉链下、中组及颈后三角组。按颈淋巴结核的CT扫描的形态,密度及周围脂肪间隙的情况分为五型,以Ⅲ型(分房样强化或周边强化,周围脂肪层闭塞,53.4%)及Ⅳ型(大于2cm的大单房,44.5%)最多见,其中单纯型28例,混合型17例。增强CT可反映颈部淋巴结结核的病理改变。结论CT在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不仅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特征及周围情况,尚可以反映其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