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内毒素(LPS)水平在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诊断中的实用价值.方法 根据腹水的性质,将75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分为自发性腹膜炎组(SBP组,38例)和无菌性腹水组(SA组,37例).检测血清PCT、CRP和LPS水平,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SBP组血清中PCT、CRP和LPS高于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PCT对肝硬化SBP患者诊断敏感性为0.82,特异性为0.92,CRP对肝硬化SBP患者诊断敏感性为0.71,特异性为0.75,LPS对对肝硬化SBP患者诊断敏感性为0.64,特异性为0.61,PCT对肝硬化SBP患者诊断均较CRP、内毒素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监测PCT值对肝硬化SBP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和降钙素原(PCT)检测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2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其中伴SBP 29例,非SBP 23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测定其血清中的SAA、PCT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伴SBP组患者血清SAA、PCT水平明显增高(P<0.01);而非SBP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A对诊断SBP的敏感性高于PCT , PCT的特异性则高于SAA。经综合治疗后,肝硬化伴SBP组好转或治愈20例,恶化或死亡9例。与治疗前比较,好转组治疗后血清SAA、PCT水平均明显下降,与其治疗前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病情恶化组治疗后SAA、PCT水平比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结论:检测血清SAA、PCT水平对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早期诊断、疗效、判断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对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sl peritonitis,SBP)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肝硬化腹水患者65例(其中合并SBP 36例,单纯腹水29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并对比血清PCT水平.结果 肝硬化腹水患者血清PCT高于正常,SBP组高于单纯腹水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血清PCT测定对肝硬化伴SBP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肝硬化患者 CD64、血清降钙素原(PCT )水平,探讨 CD64、血清 PCT 检测对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诊断价值。方法将肝硬化患者分为 SBP 组(45例)、腹水非 SBP 组(93例)及对照组3组(50例),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 CD64;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 PCT 。分别采集 SBP 组患者在入院后24 h 内、抗菌药物使用前及抗菌药物有效治疗7 d 空腹上肢静脉血,测定患者体内 CD64、PCT 水平,同时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腹水非 SBP 组及对照组一次性采血测定以上指标。结果 SBP 组 CD64、血清 PCT 水平较腹水非 SBP 组和对照组明显升高(P <0.01)。 ROC 曲线分析结果显示 CD64和PCT 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5%、93.8%和96.1%、85.2%。结论 CD64、PCT 可作为肝硬化 SBP 早期诊断、疗效判定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水及血浆降钙素原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诊断中的价值,为其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14年8月至2015年1月肝硬化腹水患者69例,其中确诊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28例,未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41例,进行腹水及血浆降钙素原水平检测,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与非SBP组相比,SBP组腹水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腹水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腹水多形核细胞(polymorphonuclear,PMN)和血浆PCT、全血WBC检测结果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患者同一病程时期腹水中PCT浓度与血浆PCT浓度基本一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877,P<0.01);诊断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时,血浆PCT和腹水PCT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9和0.820,最佳临界值分别为0.415 ng/mL和0.746 ng/mL。结论 腹水及血清降钙素原的检测对肝硬化腹水伴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其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血浆PCT的诊断价值优于腹水PCT。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观察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的血清与腹水中PCT、IL-17水平,旨在分析血清与腹水中PCT、IL-17水平诊断肝硬化患者并发腹膜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集我院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110例肝硬化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合并自发性腹膜炎进行有效分组,其中未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的4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的7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分别对比两组血清与腹水中PCT、IL-17水平,并采用双变量Pearson直线相关检验分析PCT与IL-17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血清与腹水中PCT、IL-17分别与肝硬化患者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关系及其诊断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血清、腹水中PCT、IL-17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双变量Pearson直线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血清中PCT与IL-17水平呈正相关(r=0.707,P<0.001),腹水中PCT与IL-17水平呈正相关(r=0.675,P<0.001);将肝硬化患者是否并发自发性腹膜炎作为因变量,将血清与腹水中PVT、IL-17分别作为自变量,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与腹水中PCT、IL-17水平过表达均可能是造成肝硬化患者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主要因素(OR>1,P<0.05);将血清与腹水中PCT、IL-17参数水平分别作为检验变量,将肝硬化患者是否并发自发性腹膜炎作为状态变量,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与腹水中PCT、IL-17参数水平分别预测肝硬化患者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AUC分别为:0.973、0.950、0.916、0.949,均>0.9,预测价值均理想。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清与腹水中PCT、IL-17水平过表达与其并发自发性腹膜炎密切相关,可用于早期自发性腹膜炎的风险预测及诊断,临床可考虑通过早期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清与腹水中PCT、IL-17水平,来预测肝硬化患者合并自发性腹膜炎风险或诊断疾病的发生,这对早期疾病的风险预测、检出及干预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水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检测在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腹膜炎(SBP)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该院收治的45例肝硬化腹水合并SBP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SBP组;并收集同期收治的45例肝硬化腹水未合并SBP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非SBP组。比较两组腹水PCT、IL-6水平,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CT、IL-6水平单项及联合检测在肝硬化腹水合并SBP诊断中的价值。结果:SBP组腹水PCT、IL-6水平高于非SB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腹水PCT、IL-6水平单项及联合检测诊断肝硬化腹水合并SBP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9、0.825、0.829,且肝硬化腹水患者腹水PCT、IL-6水平检测诊断SBP的最佳截断值分别取1.155 ng/mL、81.895 pg/mL。结论:腹水PCT、IL-6水平检测在肝硬化腹水合并SBP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血清及腹腔积液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白细胞介素-8(IL-8)和前列腺素E(PGE)的水平及其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60例肝硬化腹水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血清及腹腔积液ICAM-1、IL-8和PGE水平,其中肝硬化腹水SBP组30例,非SBP组30例,对照组30例。结果血清及腹腔积液中ICAM-1,IL-8、YGE,SBP组治疗前与非SBP组、SBP组治疗前与对照组、SBP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及腹腔积液ICAM-1、IL-8和PGE水平检测对于SBP的早期诊断、治疗及改善预后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肝硬化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的变化,并探讨其与1型肝肾综合征(HRS)的关系。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肝硬化伴腹水患者150例,其中单纯腹水(非SBP组)47例,住院期间无HRS发生;肝硬化并发SBP103例,其中1周内并发1型HRS患者28例(HRS组),另75例住院期间肾功能均正常(SBP组)。150例患者均于入院当天(即第1天)和人院后第3、5、7天抽取外周静脉血测PCT、C- CRP,同时测肝肾功能、血常规,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肝硬化SBP组及HRS组入院第1、3、5、7天的PCT水平均明显高于非SB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RS组入院第1、3、5、7天PCT水平明显高于单纯SB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BP组经过治疗1周内病情有不同程度改善,PCT水平也逐渐下降,HRS组治疗效果差,1周内PCT水平逐渐升高。肝硬化伴SBP患者入院第1天检测的PCT、CRP及常规肾功能指标预测1型HRS的ROC曲线AUC依次为PCT 0.904、CRP 0.742、血尿素氮(BUN)0.724、血清肌酐(Scr)0.659,即PCT>CRP>BUN>Scr。假定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同等重要,以两者之和最大值时对应的浓度为截断点,PCT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最高。结论持续监测PCT可评估肝硬化伴SBP患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并可预警HRS发生,从而可以提早实施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分析引起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相关危险原因,旨在为今后临床上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将2011年6月—2013年6月24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按有无SBP随机分为SBP组和非SBP组,SBP组41例,非SBP组205例。将两组的年龄、性别、发病原因、血小板、持续腹水时间、血清白蛋白、患者是否合并有糖尿病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分析方法采用单变量或者多变量。结果单因素:SBP组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非SB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P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 INR及腹水持续时间均明显低于非SB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P组患者合并糖尿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高于非SB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血清白蛋白以及饮酒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发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P<0.05)。结论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较多,其中饮酒和血清白蛋白是引发SBP发生的独立性高危因素,对此应加强相关方面的重视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对于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腹膜炎(SBP)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肝硬化腹水患者127例,根据是否合并SBP分为SBP组(33例)和非SBP组(94例),比较两组的MELD评分;并根据MELD评分分为A组(≤9分)、B组(10~19分)、C组(20~29组)和D组(≥30分),比较5组SBP发生率。结果 SBP组的MELD得分显著高于非SBP组(P〈0.05);MELD得分与SBP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结论 MELD评分对于肝硬化腹水发生SBP具有重要的临床预测价值,MELD得分与SBP发生率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特点。方法连续收集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及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确诊为肝硬化合并sBP的206例病例。分析其人口学、常见临床指标及预后特点。结果sBP患者主要仍为乙肝患者,涉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有158例。腹腔积液培养以革兰阴性菌多见,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34%。结论SBP仍是临床常见肝硬化危重症,仍需强调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患者血浆、腹水中内毒素(LPS)和一氧化氮(NO)水平及其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关系。方法采用鲎试剂三肽显色基质偶氮法及硝酸还原酶法检测30例正常入的血浆、42例肝硬化腹水患者血浆、腹水LPS和NO水平。结果无论有无合并SBP,肝硬化患者的血浆LPS、NO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合并有SBP组的血浆及腹水内毒素和NO水平明显高于未合并SBP组(P〈0.01)。结论检测血浆及腹水中的LPS和NO水平有助于早期诊断SBP,对指导临床治疗以及判断疗效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浆降钙素原(PCT)测定在晚期肝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住院且入院后查PCT的362例晚期肝病腹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SBP组(n=178)和非SBP组(n=184)。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的PCT水平及SBP组抗感染治疗后血浆PCT的动态变化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PCT诊断SBP的临床参考值及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SBP组腹水培养阳性率为4.6%(4/87)。SBP组和非SBP组治疗前血浆PCT中位值分别为0.73和0.15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1.9,U=0.000)。SBP组中有13例患者同时血培养阳性,其血浆PCT中位值为1.73 ng/ml,高于SBP组。SBP组抗感染治疗有效的病例中抗感染治疗后3、5、7 d,分别有46、19和25例患者的血浆中位PCT值下降为0.40、0.32和0.33 ng/ml,明显低于其抗感染治疗前的0.86(Z=-5.91,U=0.000)、0.72(Z=-3.10,U=0.002)和0.79 ng/ml(Z=-4.37,U=0.000)。PCT诊断SBP的临床参考值为0.462 ng/ml(AUC=0.95,P=0.00,95% CI=0.928~0.972),敏感性为83.7%,特异性为94.9%。结论 SBP患者腹水培养阳性率低,PCT诊断SBP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感染越重,PCT值越高,其动态变化可作为判断SBP抗感染治疗是否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病原菌情况及其临床特点。方法选取该院134例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34例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中,67例患者并发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消化道出血及其他部位感染等并发症;腹水细菌培养阳性19例(14.2%)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13例,占68.4%。临床治愈:52例(38.8%),有效54例(40.3%),无效28例(20.9%)。结论早期诊断、及时应用抗生素及积极采取综合性治疗是改善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SBP)的诱因、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对68例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发生率为8.18%,致病菌以G-菌多见。结论临床表现、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多呈不典型表现,腹水进行性增加、腹水细胞数和/或细菌培养是SBP的诊断依据,综合支持治疗、三代头孢和腹腔灌洗为有效治疗。预防性应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可防止SB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发病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及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确诊为肝硬化合并SBP的206例病例。对可能影响肝硬化患者发生SBP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MELD评分,脾脏厚度和腹水总蛋白最终进入了Logistic回归方程,OR分别为4.703、3.864、7.108。结论 MELD评分、脾脏厚度、腹水总蛋白可能为SB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