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研究霉酚酸(mycophenolic acid,MP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细胞因子分泌及Th细胞亚群的作用。方法分离SLE患者及健康对照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加入MPA或对照药物地塞米松(DEX)培养48h,用ELISA法测培养上清中IL-10、IL-12及IFN-γ的水平,用三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细胞中CD4^+IFN-γ^+IL-10^-T细胞、CD4^+IFN-γ^-IL-10^+T细胞及CD4^+IFN-γ^+IL-10^+T细胞百分率。结果①MPA可使SLE患者PBMCs培养上清中IL-10、IL-12及IFN-γ的分泌显著降低,而DEX却使IL-10分泌水平增高。②MPA可降低SLE患者培养的PBMCs中CD4^+IFN-γ^+IL-10^-T、CD4^+IFN-γ^-IL-10^+T及CD4^+IFN-γ^+IL-10^+T细胞比率,而DEX在使CD4^+IFN-γ^+IL-10^+T细胞亚群比率增高的同时,却使CD4^+IFN-γ^+IL-10^-T细胞亚群的比率降低。结论MPA可抑制SLE患者PBMCs细胞因子分泌,并降低SLE患者外周血培养的PBMCs中Th亚群比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重组人白介素23(IL-23)是否能够诱导正常人T细胞IFN-γ的产生,作用的靶细胞亚群和调节因素。方法 正常人PBMC在抗CD3(anti-CD3)单克隆抗体或anti-CD3和抗CD28(anti-CD28)单克隆抗体刺激的条件下与IL-23进行培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FN-γ的水平;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分析IL-23诱导PBMC IFN-γ表达的T细胞亚群。结果 在未经任何刺激的情况下,PBMC产生很低或不产生IFN-γ。IL-23呈剂量依赖方式促进由anti-CD3活化的PBMC IFN-γ产生。细胞亚群分析的结果表明,IL-23诱导记忆CD4^+和CD8^+T细胞表达IFN-γ,对活化的CD4^+T细胞作用较为明显。Th2细胞因子(IL-4、IL-10)和抗IL-12受体β1 mAb(IL-12Rβ1)抑制IL-23诱导T细胞IFN-γ产生。结论 IL-23促进活化的记忆CD4^+和CD8^+T细胞IFN-γ的产生。Th2细胞因子和抗IL-12Rβ1 mAb抑制由IL-23诱导IFN-γ产生,提示这些细胞因子和抗体对IL-23引起的自身免疫病具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观察人外周血和扁桃体Tfh细胞的表型以及与Th1、Th17、Th22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方法分离正常人PBMC及扁桃体单个核细胞,利用anti-CD3+anti-CD28或PMA+ionomycin刺激后,采用ELISA和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其细胞因子的产生,分析Tfh与Th1、Th17、Th22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结果与PBMC中CD4+T细胞不同,扁桃体CD4+T细胞高表达CXCR5和CD45RO,低表达CCR7和CD62L;与PBMC中CD4+T细胞相比,扁桃体CD4+T细胞IL-21和IL-17产生水平较高,IFN-γ产生水平较低,IL-22水平无显著差异;外周血和扁桃体CD4+T细胞中均存在一定比例的IL-21+IL-17+双阳性、IL-21+IL-22+双阳性、IL-21+IFN-γ+双阳性细胞,IL-21单阳性细胞在扁桃体CD4+T细胞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外周血;外周血和扁桃体CD4+CXCR5+细胞除表达IL-21外,还表达IL-17、IL-22和IFN-γ。结论扁桃体中存在较多数量的Tfh细胞,大多数Tfh细胞是不同于Th1、Th17和Th22的细胞亚群。  相似文献   

4.
环孢素A对小鼠Th17细胞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在抗CD3单克隆抗体(mAb)+rIL-23刺激的条件下,环孢素A(CsA)对Th17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小鼠脾淋巴细胞分别使用抗CD3mAb、抗CD3mAb+rIL-23及抗CD3mAb+rIL-23+不同浓度的CsA刺激后,用ELISA检测IL-17和IFN-7的水平,并用流式细胞仪在单个细胞水平上检测产生IL-17的T细胞亚群。结果:单独抗CD3mAb能诱导少量的IL-17产生,加入IL-23后呈剂量依赖的方式明显增加IL-17的产生。CsA对抗CD3mAb+rIL-23诱导的Th17细胞分化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CsA不仅抑制早期Th17的分化,当细胞激活48小时后,CsA对Th17细胞的分化仍有抑制作用。CsA除了抑制Th17细胞分化外,对IFN-7和IL-2的产生也有抑制作用。此外,T细胞亚群分析的结果表明IL-17主要由CD4+T细胞产生,而CD8+T细胞几乎不产生IL-17。结论:CsA可以抑制Th17细胞的分化,进一步阐明了CsA免疫抑制及抗炎作用的机制,为临床上应用CsA提供科学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正常人外周血BCG特异性记忆T细胞的特征。方法:分离PPD^-和PPD^+正常人PBMCs,与BCG进行培养,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的水平,ELISPOT法检测分泌IFN-γ的细胞数,利用流式细胞仪在单个细胞水平上检测细胞表面分子及细胞内因子IFN-γ和IL-2的表达及其关系。结果:当BCG刺激后,PPD^+正常人PBMCs不产生或只产生少量的IFN-γ,而PPD^+者IFN-γ产生的量和细胞数均明显增加(P〈0.05)。流式细胞检测分析的结果表明,当BCG刺激后,主要是CD4^-而非CD8^+T细胞表达IFN-γ和IL-2,两者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在CD4^+T细胞中单独产生IFN-γ的细胞占大多数,其次为IFN-γ和IL-2双阳性细胞,只产生IL-2的细胞占少数。此外,85%~95%以上的CD4^+IFN-γ^+T细胞为CD45RO^+,其中60%以上的细胞为CCR7^+,其余的为CCR7^-。同样地,80%~95%左右的细胞为CD62L。。结论:BCG可以诱导抗原特异性记忆CD4^+T细胞的产生,其中大多数为中央型记忆CD4^+T细胞,少数为效应记忆CD4^+T细胞,提示其在预防和控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苯扎贝特(Bezafibrate,BF)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探讨其免疫抑制作用机理,为BF治疗PBC的作用靶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离PBC患者的PBMCs,磁珠分选CD4+T细胞,加入anti-CD3、anti-CD28及不同浓度的BF,以流式细胞方法和ELISA分析BF对CD4+T细胞活化、增殖及Th1/Th17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结果:(1)BF能抑制PBC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活化;(2)BF呈浓度依赖性抑制PBC外周血CD4+T细胞增殖(P<0.05);(3)BF也能够抑制PBC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产生IFN-γ和IL-17(P<0.05)。结论:BF可通过抑制CD4+T细胞活化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CD4+效应T细胞的新成员——Th17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抗原的刺激下,初始CD4^+T细胞被诱导分化为效应或调节T细胞,传统上CD4^+效应T细胞因产生的细胞因子的不同被分为两个亚群:Th1细胞——主要促进细胞内感染的病原体的清除,由IL-12诱导分化,产生的主要细胞因子是IFN-γ;和Th2细胞——主要促进寄生虫感染的清除(如蠕虫),由IL-4诱导分化,主要产生IL-4、IL-5、IL-13。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人肠道正常粘膜组织与外周血中IL-22+T淋巴细胞的频率及其表型特征。方法分离人肠道正常粘膜与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anti-CD3+anti-CD28刺激后,采用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IL-22的产生及其与IFN-γ、IL-17的关系,分析IL-22+T淋巴细胞CD45RO,CD62L,CCR7,CCR6,CCR10,CCR4等表面分子的表达。结果与anti-CD3+anti-CD28刺激外周血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产生少量的IL-22(0.6%;0.57%)相比,肠道粘膜CD4+T细胞产生大约3.15%的IL-22,CD8+T淋巴细胞产生4%左右的IL-22。此外,肠道粘膜CD4+和CD8+T细胞中存在一群产生IL-22并独立于Th1、Th17,Tc1、Tc17的细胞亚群。肠道粘膜IL-22+T细胞表达较高比例的CD45RO,其中部分细胞表达CCR7,而较少表达CD62L。进一步研究表明,肠道粘膜CD4+IL-22+和CD8+IL-22+T细胞表达较高水平的CCR10(55.3%;73.9%),部分细胞表达CCR6或CCR4。结论人肠道正常粘膜组织中IL-22主要由效应型或中央型记忆T细胞产生,部分IL-22+T细胞独立于Th1、Th17,Tc1、Tc17细胞亚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ARS患者康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是否存在SARS-CoV M抗原特异性T细胞。方法从完全康复期SAILS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PBMCs,体外经M混合多肽刺激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及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分析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反应性。结果在未经任何抗原刺激的情况下,PBMCs几乎不分泌IFN-γ。当SARS-CoV M混合多肽刺激后,SARS康复期患者的PBMCs分泌大量的IFN-γ,并可检测出高频率的IFN-γ产生细胞。与健康刺激组及康复期SAILS患者未刺激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流式结果显示,SAILS康复期患者PBMCs经M多肽刺激后,分别有0.11%CD4^+和0.16%CD8^+T淋巴细胞分泌IFN-γ。根据IFN-γ和IL-2的表达与否,可将CD4^+T细胞分为三个亚群:IFN-γ^-IL-2^+、IFN-γ^+IL-2^+和IFN-γ^+IL-2^-。结论SARS-CoV感染后,机体可以产生针对SARS-CoV M蛋白的抗原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其免疫记忆可以在体内维持很长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在白色念珠菌刺激条件下,环孢素A(CsA)对IL-17产生的影响.方法:PBMCs用白色念珠菌+抗CD28单克隆抗体(mAb)刺激后,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IL-17及IFN-γ的水平.同时利用ELISPOT法检测IL-17产生细胞的频率.结果:CsA对白色念珠菌刺激条件下诱导的PBMCs产生的IL-17与IFN-γ均为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且对IL-17的抑制率高于IFN-γ,而且CsA在培养的早期和晚期均能抑制IL-17与IFN-γ的产生.同时,与单独白色念珠菌刺激相比,加入CsA后,能抑制IL-17产生细胞的频率.结论:CsA剂量依赖性抑制白色念珠菌诱导产生IL-17,进一步证明了CsA用于治疗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人外周血CD4~+ IL-21~+记忆T细胞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21(IL-21)的产生细胞及其特征。方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为不刺激或anti-CD3(OKT3)、OKT3+anti-CD28、PMA+ionomycin刺激四个组,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产生IL-21的细胞亚群。PMA+ionomycin刺激PBMC、纯化CD4+、CD4+CD45RA-、CD4+CD45RA+细胞、脐带血单个核细胞(CB-MC),FCM分析产生IL-21细胞的表型特征和IL-21与Th1、Th2、Th17和Th22细胞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与OKT3、OKT3+anti-CD28相比,PMA+ionomycin能诱导最高量的IL-21产生。产生IL-21的主要细胞为CD4+T细胞,少数CD8+T细胞。CD4+IL-21+T细胞表达CD45RO,不表达CD45RA,其中部分细胞表达CCR6、CCR7或CXCR5。CD4+CD45RA-细胞表达IL-21远高于CD4+CD45RA+细胞。进一步研究表明,PBMC产生IL-21,而CBMC不产生。此外,大约24%的CD4+IL-21+细胞表达IFN-γ,小于10%CD4+IL-21+细胞表达IL-4、IL-17或IL-22。结论:人PBMC在多克隆刺激的条件下,可以诱导IL-21的产生。产生IL-21的主要细胞亚群具有记忆CD4+T细胞的表型。其中一部分CD4+IL-21+T细胞的表型独立于Th1、Th2、Th17和Th22细胞亚群。  相似文献   

12.
Th2细胞因子和抗IL-12Rβ1mAb抑制由IL-23诱导PBMC IFN-γ的产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重组人白介素23(IL-23)诱导正常人PBMC IFN-γ的产生,细胞亚群和调节因素。方法:正常人PBMC在不同条件下与IL-23进行培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FN-γ的水平。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IL-23诱导PBMC IFN-γ表达的细胞亚群。结果:IL-23呈剂量依赖性诱导PBMC IFN-γ产生,并可与IL-2协同诱导IFN-γ的产生。细胞亚群分析的结果表明,IL-23诱导高表达CD56^*NK细胞产生IFN-γ,对CD4^*和CD8^*T细胞无明显作用。Th2细胞因子和抗IL-12受体β1 mAb(IL-12Rβ1)抑制IL-23诱导IFN-γ产生。结论:IL-23可直接作用于CD3^*CD56^*NK细胞,诱导产生IFN-γ。Th2细胞因子和抗IL-12Rβ1 mAb抑制IL-23诱导IFN-γ产生,提示可以用于由IL-23引起自身免疫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青藤碱(SIN)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细胞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免疫抑制作用机理。方法:分离SLE患者的PBMCs,加入anti-CD3及不同浓度SIN,以ELISA和流式细胞仪方法分析青藤碱对T淋巴细胞活化和Th1/Th2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结果:SIN可抑制SLE患者外周血T细胞产生IFN-γ、IL-2和IL-4。SIN能够显著降低CD4^+T和CD8^+T细胞表面活化分子CD69和CD25的表达。结论:SIN可通过抑制T细胞的活化及细胞因子的分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L-23、IL-2和IL-15)对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CD4^+T细胞IL-17产生的诱导作用和调节因素。方法:将正常人PBMC和纯化的CD4^+T细胞在不同条件下与IL-23、IL-2和IL-15进行培养,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L-17和IFN-1的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在单个细胞水平上检测IL-17和IFN-γ产生细胞的频率。结果:IL-23可诱导PBMC产生IL-17和IFN-γ;Th2细胞因子和抗IL-12受体B1(IL-12Rβ1)mAb可抑制IL-23诱导的IL-17和IFN-γ产生。IL-2和IL-15均可诱导IL-17和IFN-γ产生,并与IL-23具有共同诱导作用。IL-12可诱导PBMC产生大量的IFN-γ,但不产生IL-17。进一步研究表明,IL-23、IL-2和IL-15可直接诱导纯化的CD4^+T细胞产生IL-17和IFN-γ。结论:IL-23、IL-2和IL-15可直接作用于正常人CD4^+T细胞诱导其产生IL-17和IFN-γ;Th2细胞因子和抗IL-12Rβ1mAb可抑制IL-23诱导的IL-17和IFN-γ产生。为探讨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环孢素A(cyclosporin A,CsA)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早期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小鼠腹腔内注射LPS诱导炎症反应,静脉注射不同浓度的CsA。6h后取血清,使用ELISA方法观察炎性因子IFN-γ和IL-6的含量;取脾细胞,使用流式细胞仪观察CD4+和CD8+T细胞表面的活化分子CD69表达;并使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的方法,观察CD4+和CD8+T细胞IFN-γ和IL-4的产生水平。结果 CsA可以明显降低LPS诱导的小鼠血清中IFN-γ的水平,抑制CD4+和CD8+T细胞表面CD69分子的表达,抑制T细胞IFN-γ和IL-4的产生,均表现为剂量依赖性抑制关系。结论 CsA剂量依赖性抑制LPS诱导的小鼠早期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BCG刺激后,PPD+正常人外周血中细胞因子产生及其亚群.方法:分离PPD+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BCG刺激后检测CD4+和CD8+T细胞细胞因子分泌,并用八色流式细胞术分析BCG特异性T细胞亚群.结果:BCG刺激PBMC后,主要是CD4+T细胞分泌Th1细胞因子(IFN-γ、IL-2和TNF-α),而CD8+T细胞几乎不产生细胞因子.进一步分析分泌细胞因子的细胞亚群,主要是CD4+CD45RO+ CD62L(-)CD27(-)和CD4+ CD45RO+ CD62L(-)CD27+分泌细胞因子.结论:BCG刺激PPD+正常人外周血PBMC后,主要诱导CD4+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且该细胞表现出CD4+CD45RO+ CD62L(-)效应型记忆细胞特征,可能在预防结核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正常人外周血中IL-9分泌细胞的表型及Th9细胞与其他Th细胞亚群的关系。方法分离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在不同的刺激条件下,使用ELISA及ELISpot检测IL-9的产生情况,使用流式细胞术(FACS)分析CD3、CD4细胞中IL-9、IL-4、IFN-γ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人外周血PBMCs在不同的刺激条件下均有IL-9的产生,在anti-CD3、anti-CD3+anti-CD28及PMA+Ionomycin的刺激下IL-9的水平分别为(21.73±10.08)pg/ml、(74.14±11.76)pg/ml、(94.76±15.36)pg/ml,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中CD3-IL-9+及CD3+IL-9+细胞的频率分别为0.17%±0.05%和0.70%±0.23%。在CD3+IL-9+T细胞中,Th9细胞的比例为0.51%±0.22%。正常人外周血中Th9细胞表型以效应记忆性为主(CD45RO+CD62L+CCR7-),且比例与Th2细胞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63。结论正常人外周血中存在的IL-9分泌细胞以效应记忆性Th9细胞为主,且其比例与Th2细胞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探讨慢性乙肝患者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对CD4+Th细胞亚群分化的影响。分离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以rhIL-4(50 ng/ml)、rhGM-CSF(10 ng/ml)和rhTNF-α(100 u/ml)诱导培养DC。以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CD1a、CD83、CD80、CD86、HLA-DR分子表达情况。MTT法检测DC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免疫磁珠分离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PMA+Ionomycin刺激后胞内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Th)内特征性细胞因子IFN-γ/IL-4以判断Th1/Th2分化。ELISA法检测DC或Th细胞培养上清中IL-6、IL-12、IFN-γ和IL-4的含量。结果:慢性乙肝患者的DC表达CD1a、CD83、CD80、CD86、HLA-DR分子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培养至第7天,慢性乙肝患者DC分泌的IL-12水平低于正常人(P<0.01),而分泌的IL-6水平增高(P<0.05)。与正常人相比,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中Th1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较低(P<0.01),其Th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的量也较低(P<0.01)。患者DC与同种异体的健康人Th细胞共培养,刺激Th1型细胞因子IFN-γ产生的能力低于正常人(P<0.01)。慢性乙肝患者体内DC功能的异常可能导致了外周血Th1细胞分化不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对经钥孔戚血蓝蛋白(KLH)免疫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雌性BALB/c小鼠KLH免疫同时分别给予不同剂量CCK-8。流式细胞法检测小鼠外周血及脾细胞中CD4+、CD8+T细胞阳性百分率;RT-PCR法检测脾细胞中Th1型细胞因子IFN-γ、Th2型细胞因子IL-4 mRNA表达;ELISA法检测其培养上清中IFN-γ、IL-4水平;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CCK-8下调KLH免疫小鼠外周血及脾细胞中上升的CD4+、CD8+T细胞阳性百分率,降低CD4+/CD8+比值;进一步提高其IFN-γ mRNA表达和培养上清中IFN-γ分泌量,同时下调上升的IL-4 mRNA表达和培养上清中IL-4分泌量;减轻KLH免疫所致小鼠肺部炎症。结论:CCK-8可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抑制T细胞尤其是CD4+T细胞活性;抑制Th2功能,提高Th1功能,因此可能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和防治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Th22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22细胞是最近发现的CD4~+T细胞功能亚群,表达CCR6、CCR4和CCR10,产生IL-22和IL-13,但是不产生IFN-γ、IL-4和IL-17,是独立于Th1、Th2和Th17的细胞亚群.IL-6和TNF能够诱导初始CD4~+T细胞向Th22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