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秦平 《中国伤残医学》2014,(11):167-168
目的:对2种补液方法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对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其中105例患者通过亚休克补液法进行急救;95例患者通过传统补液法进行急救,比较2组患者的病死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亚休克补液法患者的病死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17.6%、23.4%)均小于传统补液法患者(33.7%、45.2%),2组数据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亚休克补液法进行院前急救,可有效减少创伤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
张云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9):1204-1206
目的:探讨纠正亚低温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其中采用纠正亚低温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者50例(A组),限制性液体复苏者50例(B组),传统液体复苏者50例(C组)。对比3组患者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PT)、患者存活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术前输液量及P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和B组补液量和PT均高于A组(P<0.01);A、B和C组的病死率分别为17.8%、27.9%、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出现的并发症主要是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3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2%、57.9%、63.6%,但3组患者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纠正亚低温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改善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患者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限制补液在急诊创伤性休克治疗中的运用效果。方法:筛选48例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均分成两组。对照组为常规治疗,观察组为限制补液,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低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补液在急诊创伤性休克治疗中的运用效果理想,症状及生活质量均获得改善,并发症减少,疗效确切,值得推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院前急救方式对急性脑卒中救治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0年4月急诊科连续收治的新发脑卒中患者108例,分为自救组(n=52)和救护组(n=56).比较两组的预后、急救时间和家属急救知识知晓率.结果 在转运过程中,自救组呼吸道阻塞、脑疝及救治后神经功能后遗症发生率较救护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救组病死率较救护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救组存活患者自救开始时间、院前开始急救时间、院外救治时间较救护组均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院内急救时间和入住专科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家属对脑卒中急救知识知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院前急救中,救护组转运过程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和致残率较低,预后好,院外急救时间明显缩短,这与家属急救知识知晓率影响密切相关.普及群众的健康知识和急救意识是目前改善脑卒中预后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加压补液法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实施补液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补液方法,观察组则采用加压补液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和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1 h、1~2 h及>2 h不同时间段内的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30 min内和围手术期的总输液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BP、DBP、HR Sp 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和总死亡率分别为5.0%和22.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和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压补液法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急救中的应用效果优于传统补液方法。  相似文献   

6.
李明洋  颜婉萍  林映麟 《当代医学》2021,27(14):111-113
目的 研究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采用院前急救护理方案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在院前急救护理方案实施前(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对照组,n=120)和实施后(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n=120),观察组)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采用常规创伤休克急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院前急救护理方案.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前准备时间、院内抢救介入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6.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急救护理方案能明显提高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效率,提高救治成功率,具有明显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杜俊 《包头医学》2016,40(4):205-206
目的: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在本院进行治疗的74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就诊时间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实施充分液体复苏治疗,研究组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输血量、红细胞积压、凝血酶原时间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红细胞积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输血量和凝血酶原时间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2%、48.6%,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系统在院前急救综合管理中的应用,探讨该方案在院前急救、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方面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照组为2005年1月-2006年12月(4 026例)院前急救患者,按照院前急救常规监护方案实施管理;实验组为2007年1月-2008年12月(5 203例)院前急救患者,采用MEWS评分系统设计院前急救程序化监护及综合管理方案.对比两组院前急救患者24 h留观意外事件发生率和收住院患者30 d病死率. 结果 对照组4 026例,24 h留观患者742例,意外事件发生率7.82%(58/742);收住院患者30 d病死350例,病死率8.69%(350/4 026).实验组5 023例,24 h留观患者947例,意外事件发生率4.86%(46/947);收住院患者30 d病死267例(267/5 023),病死率5.32%.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留观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0,P<0.05),收住院患者30 d病死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0,P<0.05). 结论 建立在MEWS评分系统上的院前急救程序化监护及综合管理方案,能够降低院前急救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王小平 《当代医学》2016,(11):36-37
目的 探讨限制性补液在急诊创伤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10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2组,50例研究组(接受限制性补液)和50例对照组(接受非限制性补液).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多巴胺使用量、间羟胺使用量、住院时间及研究组和对照组DIC发生率、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死亡率.结果 对照组和研究组多巴胺使用量、间羟胺使用量、住院时间、DIC发生率、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死亡率分别为:(1358.4±374.6)mg、(1247.3±362.0)mg、(12.5±3.6)d、18%、16%、22%;(984.2±125.6)mg、(926.4±145.2)mg、(9.4±2.5)d、6%、4%、8%;2组结果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次研究认为发生急诊创伤性休克时,采用限制性补液可以取得较好疗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田刚 《当代医学》2012,18(22):46-47
目的 观察分析早期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急诊科收治的64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A组(n=32) 和B组(n=32),A组采取早期非限制性液体复苏方式进行抢救,B组患者采取少量、分次的限制性液体复苏方式,对比两组的生命体征变化及预后.结果 液体复苏30min、60min、2h时,B组患者血压值高于A组、心率低于A组、血氧饱和度高于A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死亡2例(占6.3%),并发症7例(占21.9%),A组死亡8例(占25.0%),并发症15例(占46.9%),B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 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有效恢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有效循环血量,对于降低创伤性休克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