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中医脾肾相关学说萌芽于秦汉,发端于晋唐,兴盛于宋元,深化于明清,至近代发展为一门理、法、方、药俱备的完整理论. 中医脾肾相关理论渊源甚古,早在《内经》、《难经》中根据五行生克承侮的相互关系,以五脏配五行对脾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论述.在生理上,脾肾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病理上,肾病及脾、脾病及肾、脾肾同病.《素问·玉机真脏论》在论述疝瘕病名时曾提出:"弗治,脾传之肾."在《难经·五十三难》中也有五脏病之间相互传变的记载:"假令心痛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一藏不再伤,故言七传者死也."虽然这些论述还比较抽象,对具体的变化、用药没有论述,但奠定了脾肾相关学说的基本框架,可以说是脾肾相关学说的萌芽.  相似文献   

2.
中医脾肾相关学说源流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中医脾肾相关学说的发展历程,并对其历史源流进行整理研究。中医脾肾相关理论萌芽于秦汉,发端于晋唐,兴盛于宋元,深化于明清,至现代始发展为一门理、法、方、药俱备的完整理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医脾肾相关理论的发生及其意义。方法:总结历代医家对脾与肾两脏的关系的论述。结论:历代医家对脾肾相关理论始于《内经》,后经《伤寒论》发挥;在隋唐、宋金元时期得到发展,至明清成熟,近现代已成为完备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李中梓根据《内经》首先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学术论点。李氏提出脾肾互济同治,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临床实践使脾肾学说进一步完善。李氏认为治虚关键在于脾肾。最后,就提出的观点进行举例。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对脾肾相关现有研究内容、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概况进行归纳总结,指出现有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后续研究作以参考.  相似文献   

6.
肺脾肾相关辨治硬皮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硬皮病可分为局限性和系统性两类。前者指病变局限于皮肤,后者指皮肤硬化兼有内脏病变,是一种作身性疾病。……  相似文献   

7.
脾肾相关理论在不同时代均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本文试将清代医家对脾与肾两脏的关系从脾肾互济、脾肾失济和脾肾同治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从而总结清代医家对脾肾相关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SOP)属于中医“骨痿”的范畴,认为肾虚为SOP发病的根本原因,脾虚为其发病的关键因素,其病机主要以脾肾两脏虚损为本。脾肾二脏为先后天之本,肾主骨生髓,脾主肌肉四肢,脾肾与筋骨相关;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骨骼与肌肉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脾肾两虚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主要证型。故补肾健脾壮骨为SOP的治则,同时应根据其兼夹瘀血、气滞和痰湿等,辅以活血化瘀、行气导滞、化痰祛湿。基于脾肾相关理论优化中医药防治SOP的诊疗方案,可为中医药临床治疗SOP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刘征堂  韦云  吴斌龙 《中医杂志》2012,53(16):1351-1355,1364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是阐释五脏之间生理上相互辅助,病理上相互影响及治疗上相互配合的学说。中医脾肾相关学说是其一个子系统。从脾肾相关理论的内涵、源流、实验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对脾肾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将五行学说与脏腑学说相结合,提出了"五脏相关学说".近年来,对五脏相关的研究在理论探讨、临床研究及实验探索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重视中医理论建构研究,促进中医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中医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其成果,似乎始终没有寻找到一条属于中医自己的现代化之路.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医理论发展的严重滞后.中医理论要实现现代化,方法学的突破和思路的创新是关键,而中医理论建构方法的研究,对于中医理论以及中医学的发展和创新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证候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近10年综合运用临床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数学、信息科学、人工智能学科等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证候学研究中的应用成果,并进行相应的评价。提出应遵循现代循证医学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中医自身的特点,运用现代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病证结合,以现代疾病为限定范围(在明确诊断及排除标准的基础上),规范、细致、较全面地采集中医以症状为主的四诊信息及相关检查数据,同时紧密结合临床治疗效果,动态观察证候在中药治疗干预下的演变规律,为建立中医辨证论治的疗效评价体系提供思路、方法与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13.
消渴病机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殷百万 《陕西中医》2002,23(6):527-529
“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是消渴之基本病机 ,并贯穿于整个病程。如早期 (无症状期 )为阴虚 ,中期为气阴两虚 ,晚期为阴阳两虚和气滞血瘀。阴虚生内热 ,上灼肺津则烦渴多饮 ,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而多食 ,则脾虚而散精功能失常 ,全身组织失去濡养 ,多食反见消瘦。阴虚阳盛肾之开阖失司 ,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溲出 ,谷甘不变而多尿且具甜味 ,消渴乃成。阴虚生内热 ,热伤气耗津 ,津血同源 ,气虚帅血无力。阴虚及阳 ,阳气虚弱 ,鼓动无力 ,血行不畅 ,血瘀乃生 ,以致并发症丛生 ,故病难复。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血管性痴呆发病率占痴呆总数的60.8%,并呈迅速增长趋势.我国已将其纳入"九五"国家攻关课题.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药等方面概述了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现状,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之间的关系,揭示其内在的规律,以指导临床预防与诊疗。方法:对30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对比各证型之间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升高程度之间的情况。结果:各证型之间血浆Hcy水平及升高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不同,痰湿壅盛型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高危证型,提示从痰论治是中医防治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临床从“证”入手研究中医理论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医诊病和西医诊病思维方法很不相同,就中医学术而言,不少天天用的天然药物(动植物及矿物药等)决不是只看成一堆草根、树皮和石头,所谓"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是用一套理论来指导用这些药,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科学水平上来用它。中医的这些辨证论治理论和实际,历数千年而续相沿用,尤其是西洋医学传入中国,从明末的零星至  相似文献   

17.
中医血瘀证与血液流变学机理探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血瘀证在心脑血管疾病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借助血液流变学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的基础上,笔者对血瘀证的病因病机、病理基础、治疗经验进行了探讨,颇有感悟。  相似文献   

18.
中医基础理论是医学与哲学的混合体,对临床具有绝对依赖性,纯粹在文献堆里和实验室里研究中医基础理论都是不可行的,只有模糊基础与临床的界限,真正立足于临床,才是发展基础理论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9.
马月香 《国医论坛》2010,25(2):13-14
<正>当今社会,人们面临多种机遇和挑战,巨大的心理压力打破了人们昔日贫穷、简朴但却比较平静的生活,心理波澜和观念冲突逐渐增多,由情绪调节不良所致的心理疾患及心身疾病在疾病谱中所占的比重愈来愈重,已成为中西医学共同关注的焦点。中医学蕴含着情志与健康尤其与疾病关系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及其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方法对I51例确诊为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然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测评,同时纳入25例健康人作为测评对照。结果功能性便秘以脾胃气虚证(47例)、阴虚肠燥证(46例)为多,较少的还有气机郁滞证(34例)、脾肾阳虚证(16例)、肠胃积热证(8例);功能性便秘患者的HAMA得分(11.23±5.556)及HAMD得分(6.71±4.805)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4.44±2.043、3.48±2.417);其中气机郁滞证患者的HAMA和HAMD得分均高于其他各证型(P〈0.01)。结论功能性便秘患者以脾胃气虚证、阴虚肠燥证为多见,并有明显的焦虑、抑郁倾向,其中气机郁滞证者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