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诺和锐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4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对40例空腹血糖(FPG)≥15.0mmol/L。随机血糖≥17.4m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诺和锐强化治疗,结果表明诺和锐强化治疗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对初诊妊娠糖尿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6年7月—2017年12月期间在该院治疗妊娠糖尿病孕妇共60例,以抽取红黄球方式分组,红球为试验组(30例),黄球为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用诺和锐,对照组采用诺和灵R。分别观察两组孕妇餐后2h血糖、血糖达标所需时间、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妊娠结局。结果试验组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血糖达标所需时间低于对照组(8.55±1.97)mmol/L vs (12.67±1.78)mmol/L;(5.64±1.55)mmol/L vs (7.06±1.30)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不良妊娠结局低于对照组(5.42±1.66)%vs (7.87±1.22)%;10.00%vs 33.33%;(20.91±3.97)d vs (31.22±2.61)d,P0.05)。结论诺和锐在控制初诊妊娠糖尿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方面上效果高于诺和灵R,利于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前后对照,对空腹血糖(FBG)≥11.1m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2hpG)≥14mmol/L的4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诺和锐30治疗2个月,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稳态模型计算的p细胞功能(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结果诺和锐30治疗后,FBG、2hPG、HBA1C、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HOMA-β较治疗前显著升高,HOMA-IR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诺和锐30强化治疗能显著改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胰岛功能。  相似文献   

4.
采用前后对照,对空腹血糖(FBG)≥11.1m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2hpG)≥14mmol/L的4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诺和锐30治疗2个月,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稳态模型计算的p细胞功能(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结果诺和锐30治疗后,FBG、2hPG、HBA1C、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HOMA-β较治疗前显著升高,HOMA-IR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诺和锐30强化治疗能显著改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胰岛功能。  相似文献   

5.
30例诺和锐30血糖控制不满意患者,改为甘精胰岛素联合诺和锐30。结果12周后所有患者空腹血糖(治疗前9.34±2.15,治疗后5.37±1.26 mmol/L),接近正常上限,血糖波动小,糖血红蛋白HbA1c下降(治疗前8.19,1.38,治疗后7.21±0.72)症状性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一部分应用诺和锐30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更改为甘精胰岛素联合诺和锐30治疗后可以获得良好的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6.
<正>患者男性,42岁。主诉多饮多尿3年,视力下降1个月。现病史患者3年前出现口干,饮水量和尿量增多,于当地医院查空腹血糖14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7mmol/L,诊断为"2型糖尿病",予"诺和灵30R 13U-13U早晚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监测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3~15mmol/L。后患者自测空腹血糖6~8mmol/L,餐后血糖未查。1月前患者出现双眼视力  相似文献   

7.
对32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合理饮食、适当的运动、定期监测等措施的基础上,给予诺和龙每次0.5~1.0mg,每日3次,饭前服用,共观察12周后.结果空腹血糖治疗前9.38±2.75mmol/L,后为6.12±1.12mmol/L,P<0.01;餐后2小时血糖治疗前13.90±3.97mmol/L,治疗后为8.43±1.65mmol/L,P<0.01.理想及一般控制率84.38%;体重指数无明显变化;低血糖发生1例,占3.13%.结论诺和龙具有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及稳定空腹血糖的作用,副作用少、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8.
1目的观察经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CSII)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改用诺和锐30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患者依从性。2方法选择40例经CSII强化治疗达标[空腹血糖(FBG)<7mmol/L,2h血糖(2hBG)<10m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除外糖尿病肾病临床Ⅳ期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诺和锐30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45.2±5.4)岁;病程6个月~11年]和人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组[对照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44.7±4.6)岁;病程8个月~11年]。诺和锐30组为早、晚餐前即刻皮下注射,对照组为诺和灵R餐前30min及诺和灵N夜间(23∶00~0∶00)皮下注射,所有患者继续饮…  相似文献   

9.
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观察诺和龙的降糖效果和在良好控制血糖 (空腹血糖≤7.8mmol/ L,餐后血糖≤ 10 mmol/ L)情况下 ,发生低血糖的情况 ,我们对 2 4 0例 2型糖尿病患者用诺和龙与磺脲类降糖药物做了对照观察 ,报告如下。研究对象与方法一、对象1.入选标准 :1按 1985年 WHO标准和 1997年美国ADA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双相门冬胰岛素(诺和锐30)对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 16例初诊的老年T2DM使用诺和锐30治疗8周,观察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及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8周后FBG平均下降3.44 mmol/L,2hPG平均下降8.52 mmol/L,HbA1c平均下降2.65%.未发生严重低血糖事件以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诺和锐30治疗老年初诊T2DM具有疗效确切、患者易于接受、低血糖反应少等特点,值得尝试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血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6年1月在潮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强化组各100例。2组均予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对照组阿托伐他汀20mg睡前口服;强化组阿托伐他汀40mg睡前口服。随访6个月,检测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C、TG、LDL-C和HDL-C。结果对照组治疗后HDL-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C、TG、LDL-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强化组治疗后HDL-C、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C、TG、LDL-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强化组治疗后HDL-C、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48±0.39)mmol/L vs(1.36±0.20)mmol/L,P0.05;(5.71±0.67)mmol/L vs(5.21±0.53)mmol/L,P0.01;(5.44±0.75)%vs(5.19±0.31)%,P0.01],TC、LDL-C较对照组明显降低[(3.57±0.74)mmol/L vs(4.06±0.62)mmol/L,P0.01;(1.95±0.63)mmol/L vs(2.23±0.53)mmol/L,P0.01]。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强化他汀治疗对降低血脂效果更为理想,同时也可能使血糖水平升高,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  相似文献   

12.
诺和龙治疗2型糖尿病3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2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合理饮食、适当的运动、定期监测等指标的基础上,给予诺和龙每次0.5-1.0mg,每日3次,饭前服用,共观察12周后。结果:空腹血糖治疗前9.38&;#177;2.75mmol/L,后为6.12&;#177;1.12mmol/L,P<0.01;餐后2小时血糖治疗前13.90&;#177;3.97mmol/L,治疗后为8.43&;#177;1.65mmol/L,P<0.01。理想及一般控制率84.38%;体重指数无明显变化;低血糖发生1例,占3.13%。结论:诺和龙具有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及稳定空腹血糖的作用,副作用少、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优泌乐50与诺和锐30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以2015年4月—2016年4月该科收治的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入选病例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患者。两组均以胰岛素泵强化治疗7 d,实验组用药优泌乐50,对照组用药诺和锐30,治疗期间72 h动态血糖检测,观察两组血糖达标时的血糖波动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后2 h PG(8.4±1.2)mmol/L,对照组治疗后2 h PG(9.5±1.7)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MPPGE(2.0±1.0)mmol/L,对照组MPPGE(2.6±1.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午餐前低血糖发生2次/例,对照组午餐前低血糖发生7次/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优泌乐50治疗2型糖尿病不仅对餐后血糖控制良好,而且能显著减少午餐前低血糖发生率,降低平均餐后血糖波动幅度等相关血糖波动指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60例应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组(n=30)采用每晚8点注射来得时,当某餐餐后血糖控制不良时,即加用诺和锐。强化治疗组(n=30)采用三餐前30min皮下注射诺和灵R,每晚10点注射诺和灵N。目标为空腹血糖≤7.0mmol/L和餐后2h血糖≤10.0mmol/L。结果治疗后两组FBG、P2BG均较前明显下降,P2BG及血糖达标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甘精胰岛素组FBG低于强化治疗组,低血糖事件明显少于强化治疗组,每日注射4次胰岛素患者明显少于强化组,且患者坚持用药时间明显长于强化治疗组(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餐时超短效胰岛素可以良好地控制高血糖,且低血糖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短期诺和锐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和血糖控制的影响。 方法 对45例初诊T2DM患者进行为期两周的诺和锐强化治疗,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空腹(FPG)及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时第一时相胰岛素及C肽分泌和胰岛素及C肽曲线下面积、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分泌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空腹胰岛素(FIns)与FPG比值。 结果 诺和锐强化治疗后,FPG、2 hPG、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空腹及第一时相胰岛素和C肽的分泌、胰岛素和C肽曲线下面积、FIns与FPG比值、胰岛素分泌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胰岛素抵抗指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 结论 短期诺和锐强化治疗可显著改善初诊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6.
测定156例孕妇围产期空腹血糖.结果:空腹血糖范围为2.83mmol/L~8.47mmol/L,平均值为4.06mmol/L;<3.89mmol/L者占52.56%;≥5.3mmol/L者占11.54%,其中5.3mmol/L~6.9mmol/L者占8.33%,≥7.0mmol/L者占3.21%.结论:孕妇围产期糖代谢稳态失常较重,一方面大多数空腹血糖于正常低限,另一方面空腹血糖受损率和糖尿病患病率均高于我国成人平均患病率.  相似文献   

17.
测定156例孕妇围产期空腹血糖.结果空腹血糖范围为2.83mmol/L~8.47mmol/L,平均值为4.06mmol/L;<3.89mmol/L者占52.56%;≥5.3mmol/L者占11.54%,其中5.3mmol/L~6.9mmol/L者占8.33%,≥7.0mmol/L者占3.21%.结论孕妇围产期糖代谢稳态失常较重,一方面大多数空腹血糖于正常低限,另一方面空腹血糖受损率和糖尿病患病率均高于我国成人平均患病率.  相似文献   

18.
56例初发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实验组(实施胰岛素泵强化治疗,30例)、对照组(实施静脉滴注胰岛素治疗,26例)。结果实验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2.46±0.56) d]、治疗后空腹血糖[(5.52±1.23) mmol/L]、餐后2h血糖[(8.26±1.32) mmol/L]低于对照组[(4.12±0.78) d、(6.65±1.36) mmol/L、(10.02±1.36) mmol/L],(P 0.05);实验组低血糖发生率(16.67%)低于对照组(38.46%),(P 0.05)。结论胰岛素泵强化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预防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19.
选择空腹高血糖≥10mmol/L的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为美吡达和二甲双胍日三次用药;联合组为美吡达和二甲双胍日二次用药,晚前皮下注射诺和灵30R.治疗2月比较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血脂变化.结果联合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胆固醇及甘油三脂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表明口服降糖药应用效果欠佳时,及时联合胰岛素治疗,可达到胰岛素强化治疗效果,且晚前一次注射胰岛素,患者易于接受,与口服药联用又可减少胰岛素用量,提高对胰岛素依从性.  相似文献   

20.
任意选取80例于2015年6月到2017年6月,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分别用胰岛素注射和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水平分别为(7. 5±0. 9) mmol/L和(10/8±0. 7) mmol/L,与对照组相比,(P 0. 05);对比两组空腹胰岛素、胰岛素β细胞分泌指数和胰岛素抵抗指数,(P 0. 05)。结论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妊娠糖尿病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