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青年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行全髋置换术病人进行预见性护理的效果。[方法]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6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病人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采用 Harris评分评估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结果]病人末次随访时 Har-ris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深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加强对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行全髋置换术病人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病人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王雪  任小华  周围  孙兴霞  王珊  刘俐  于勤 《护理研究》2009,(12):3155-3156
[目的]探讨类风湿髋关节炎病人全髋置换术后创口引流的最佳管理模式。[方法]选择类风湿髋关节炎病人全髋置换手术治疗且留置引流管的病人36例,随机分为普通引流组和负压引流组,对两组病人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所需护理工作量进行对比分析,单盲评定。[结果]两组病人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负压引流组并发切口内血肿1例,普通引流组无上述并发症.且护理工作量显著少于负压引流组(P〈0.05)。[结论]类风湿髋关节炎病人全髋置换术后采用普通引流较负压引流更安全可靠.操作简便,减少了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微创后外侧小切口全髋置换术和传统的常规全髋置换术的疗效,并研究微创后外侧小切口全髋置换术在临床应用上的优缺点。方法 72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入两组,观察组36例采用微创后外侧小切口全髋置换术,对照组36例采用常规全髋置换术。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术中术后骨折、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术后Harris评分、并发症等,随访时间为3~18个月,平均12个月。结果观察组在术中术后失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在术后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等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微创后外侧小切口全髋置换术进行人工全髋置换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降低术后并发症及假体位置不当的风险,具有手术创伤小、失血量少、可以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对髋部疾病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方法.对2010年2月~2011年6月行全髋置换术患者36例实施护理干预.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切口Ⅰ期愈合,患肢运动功能恢复较好,无1例患者术后合并并发症.36例患者平均住院(13.2±2.5)d后康复出院.认为对全髋置换术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效果良好,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髋置换术的手术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435例全髋置换术患者的手术护理过程。结果全髋置换术患者手术安全、顺利进行,未发生并发症,康复良好,对手术室满意度达100%。结论手术室护理人员根据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术前熟悉手术护理要点及特殊器械的应用,做好患者、手术器械、手术环境的准备;术中准确配合,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并做好意外的防护;术后正确的转运,搬动患者等护理措施,有效的保证了手术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王雪  任小华  周围  孙兴霞  王珊  刘俐  于勤 《护理研究》2009,23(34):3155-3156
[目的]探讨类风湿髋关节炎病人全髋置换术后创口引流的最佳管理模式.[方法]选择类风湿髋关节炎病人全髋置换手术治疗且留置引流管的病人36例,随机分为普通引流组和负压引流组,对两组病人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所需护理工作量进行对比分析,单盲评定.[结果]两组病人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负压引流组并发切口内血肿1例,普通引流组无上述并发症,且护理工作量显著少于负压引流组(P<0.05).[结论]类风湿髋关节炎病人全髋置换术后采用普通引流较负压引流更安全可靠,操作简便,减少了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7.
高龄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比较人工假体置换术(半髋或全髋置换术)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住院治疗的54例70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人工假体置换术治疗,B组为内固定术治疗组,对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并随访10~36个月。结果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而术后A组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91.67%VS 60%,χ2=6.96,P=0.008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下床活动时间亦明显短于B组。而术中出血量B组较A组少。结论人工假体置换术(半髋或全髋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较骨折内固定术治疗时间短、患肢活动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能更好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类风湿性髋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康华  章灿  胡懿郃  廖瞻  赵瑞波  罗小中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9):1609-1610,161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类风湿性髋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3月至2007年8月对43例(62髋)类风湿性髋关节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随访12~88个月。【结果】患者髋关节功能较术前均显著改善,疼痛明显缓解,术后无脱住、感染等并发症。患者Harris评分术前平均为(35.3±7.0)分,术后为(82.5±7.4)分,其中优45髋,良8髋,可7髋,差2髋,优良率85.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类风湿性髋关节炎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人工全髋置换术病人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置换术病人的康复护理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196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进行规范化、循序性和系统性的康复训练.结果 本组196例行人工全髋置换术后的病人,经康复护理,均恢复并保持了患肢关节的正常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结论 康复训练不仅使病人早期恢复关节功能,而且能减少和预防各种并发症,并有效地延长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疗效并调查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对2005-2009年间进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235例患者进行术后随访6个月,通过Harris髋关节评分进行评价,调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评估。结果 Harris评分从术前的平均63.4上升到术后6个月的平均93.6分,主要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结论人工全髋置换术疗效确切,本组病例对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可靠有效。  相似文献   

11.
对于髋关节全髋置换术的报道较多,但同期双侧全髋置换治疗髋关节疾病的病例报道极少,因其适应证严格,技术操作要求高,易出现并发症,所以围手术期的护理及术后的康复训练至关重要。我科2000-07~2004-08同期完成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10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老年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7例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工全髋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以期提高护理质量,减少、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27例进行人工全髋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实施全面细致的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术前心理护理、适应性训练、康复指导和术后基础护理、疼痛的护理、功能锻炼、并发症防治(下肢静脉血栓、感染、髋关节脱位等)、出院指导等的干预性护理.结果:本组病例中1例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栓塞(左下肢),给予及时治疗后症状消失,余未发生并发症,全部病例住院14~39 d后康复出院.结论:做好人工全髋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能减少、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病人全髋置换术后创口负压引流的最佳方式。[方法]选择强直性脊柱炎病人全髋置换术治疗且留置引流管的病人48例,随机分为普通引流组和负压引流组,普通引流组采用一次性无菌负压引流袋,负压引流组创口引流采用一次性弹簧式负压引流器或自制负压引流瓶,观察两组引流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所需护理工作量。[结果]两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负压引流组并发切口内血肿1例,普通引流组无上述并发症,且护理工作量少于负压引流组。[结论]强直性脊柱炎病人全髋置换术后采用普通引流较负压引流更安全可靠,不仅操作简便,减少了护理工作量,而且可防止因负压抽吸不及时而产生正压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病人全髋置换术后创口负压引流的最佳方式.[方法]选择强直性脊柱炎病人全髋置换术治疗且留置引流管的病人48例,随机分为普通引流组和负压引流组,普通引流组采用一次性无菌负压引流袋,负压引流组创口引流采用一次性弹簧式负压引流器或自制负压引流瓶,观察两组引流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所需护理工作量.[结果]两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负压引流组并发切口内血肿1例,普通引流组无上述并发症,且护理工作量少于负压引流组.[结论]强直性脊柱炎病人全髋置换术后采用普通引流较负压引流更安全可靠,不仅操作简便,减少了护理工作量,而且可防止因负压抽吸不及时而产生正压的危险.  相似文献   

15.
李萍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0):1837-1839
目的 探讨整体护理对全髋置换术患者的临床影响.方法 选择44例全髋置换术患者,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对照组采用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整体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患者满意度、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变化.结果 观察组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患者满意度和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整体护理明显提高全髋置换术的疗效,促进患者临床康复.  相似文献   

16.
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家庭康复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东文  杨晓媛  王红梅  陈燕  徐燕 《护理研究》2009,23(23):2083-2085
[目的]了解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康复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文献研究及定量研究方法对长征医院142例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进行调查,评估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家庭康复现状.[结果]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家庭康复现状不容乐观.生存质量各维度均低于常模,尤其是生理功能与社会功能方面;髋膝关节功能评分差的比例占38.0%;功能独立性测评表(FIM)评分完全独立的病人仅占46.0%.影响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家庭康复的因素主要包括病人的教育水平、手术前后并发症、康复锻炼频率、睡眠状况、抑郁程度、家庭康复需求程度、术后时间等.[结论]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家庭康复水平较低,出院后不能完全有效地进行各种康复运动;病人对家庭康复存在较大的需求,开展家庭康复符合关节置换病人的康复需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全髋置换术后患者采用电针刺配合耳穴压豆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全髋置换术后疼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观察组在术后6 h麻醉药性消失时,给予电针刺治疗,针刺居髎、阳陵泉、昆仑、肾俞、环跳及足三里等穴,每日1次,共3次;电针治疗结束后即予耳穴压豆治疗,共3 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 d内疼痛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3 d每天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刺配合耳穴压豆治疗能缓解全髋置换术后患者的疼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孙玉勤  杨洁 《护理学报》2008,15(8):59-61
目的探讨应用足底动静脉脉冲系统(足底A—V泵)减轻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THA/TKR)后患者患肢肿胀的效果。方法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22例(A组),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36例(B组)。经过患者知情同意,将A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12例,对照组A10例,B组患者分为治疗组B18例,对照组B18例。治疗组术后立即应用足底A—V泵,持续24h应用,连续7d;对照组除了不使用足底A—V泵以外,其他治疗、护理和功能锻炼方法与治疗组一样。术前1d晨、术后1-3d晨、术后7d晨分别测量下肢周径,了解其肿胀程度。结果两种术式下,治疗组在下肢胀肿减轻程度方面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均无出血并发症;对照组B中有2例患者发生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应用足底A—V泵加功能锻炼在减轻全髋/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肿胀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并可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而且此项操作简单方便,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19.
总结了54例全髋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及康复训练方法。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体位护理,术后分阶段康复训练,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出院指导。认为全髋置换术患者除手术环节外,良好的围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全髋置换术的手术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435例全髋置换术患者的手术护理过程.结果 全髋置换术患者手术安全、顺利进行,未发生并发症,康复良好,对手术室满意度达100%.结论 手术室护理人员根据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术前熟悉手术护理要点及特殊器械的应用,做好患者、手术器械、手术环境的准备;术中准确配合,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并做好意外的防护;术后正确的转运,搬动患者等护理措施,有效的保证了手术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