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麻醉情况。方法对该院2016年4月—2017年8月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糖尿病患进行分组,各36例,A组予以喉罩全麻,B组予以气管插管全麻,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麻醉情况。结果 A组术前插气管或喉罩1 min后、术后30 min、拔除气管或喉罩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血糖水平变化情况趋于稳定,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麻醉后恢复情况(恢复自主呼吸、呼之睁眼、苏醒拔管时间缩短)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3%和27.8%,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采用喉罩全麻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可取得满意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及运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喉罩复合超快通道麻醉技术(UFTA)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尉氏县人民医院行介入治疗的86例CHD患儿纳入研究,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B两组,各43例。A组接受气管插管复合UFTA,B组接受喉罩复合UFTA。记录两组患儿麻醉清醒时间、开始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记录两组患儿不同时间点MAP和HR水平;统计两组患儿躁动、咽痛、喉痉挛发生率。 结果B组患儿麻醉清醒时间、开始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T1、T2、T3、T4时的MAP和HR水平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儿术后躁动、咽痛、喉痉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HD患儿介入治疗过程中使用喉罩复合UFTA麻醉临床效果较好,术中生命体征较平稳,术后清醒较早,术后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喉罩复合超快通道麻醉技术(UFTA)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86例CHD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B两组,各43例。A组接受气管插管复合UFTA,B组接受喉罩复合UFTA。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麻醉清醒时间、开始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不同时间点MAP和HR水平,躁动、咽痛、喉痉挛发生率。 结果B组患儿麻醉清醒时间、开始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A组(均P<0.05);B组患者T1、T2、T3、T4时的MAP和HR水平均低于A组(均P<0.05);B组患儿术后躁动、咽痛、喉痉挛发生率均低于A组(均P<0.05)。 结论CHD患儿介入治疗过程中使用喉罩复合UFTA麻醉效果较好,术中生命体征较平稳,患儿术后清醒早,不良反应较少,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全身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对全髋置换术老年患者术后麻醉恢复的影响。方法全髋关节置换术76例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接受全麻和观察组,接受腰硬联合麻醉辅助喉罩全麻,记录两组摘除喉罩期间躁动的发生、术后呼吸规律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测定手术结束前30 min(T1)、拔出喉罩时(T2)、拔出喉罩后5 min(T3)和10 min(T4)心率、平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输液量、输血量和手术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T2、T3观察组心率和平均血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而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观察组麻醉恢复期躁动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术后呼吸恢复规律、睁眼、拔喉罩和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显著缩短(P<0.01)。结论与全麻相比,腰硬联合麻醉辅助喉罩全麻可稳定老年全髋置换术患者麻醉恢复期血流动力学,有效减少苏醒期躁动发生,并促进术后麻醉苏醒。  相似文献   

5.
王德明  陈莹  王燕  桂靖  刘艳阳 《山东医药》2009,49(15):102-103
目的探讨小儿日间手术中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标准剂量丙泊酚麻醉诱导对喉罩置入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手术患儿90例随机分为三组,均辅以2.5mg/kg丙泊酚麻醉诱导,A、B、C组分别静注瑞芬太尼0.4、0.6,0.8μg/kg后插入喉罩。评价患儿张口度满意率、喉罩置入效果,记录麻醉诱导前(T。)、面罩吸氧诱导后(T2)、喉罩置入完成即刻(T3)、喉罩置入后2min(L)、手术结束(T5)时MAP、HR、PETCO2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与A组比较,B、C组张口度满意率较高(P〈0.05),喉罩置入失败率较低(P〈0.01),B、C组间无明显差异;三组T2时MAP、HR、PETCO2均明显低于Tl(P均〈0.01),B、C组HR明显降低于A组,C组明显低于B组(P〈0.05或P〈0.01),T3、T4、T5B与T1无显著差异;术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2.5mg/kg丙泊酚复合0.6μg/kg瑞芬太尼麻醉诱导喉罩置入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老年全髋置换术中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对术后麻醉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68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分别接受全麻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后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记录两组手术前(T1)、手术结束前30 min(T2)、拔管时(T3)、拔管后3 min(T4)、10 min(T5)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血氧饱和度(SpO2);比较两组拔管期间骚动的发生情况。结果 1两组术中出血量、输液量、输血量和手术时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2两组T1、T2、T5时HR、MAP和Sp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3、T4时B组HR和MAP较A组显著降低,而SpO2较A组显著升高(P<0.01);3B组术后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均较A组显著缩短,B组麻醉恢复期骚动发生率较A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老年全髋置换术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可稳定麻醉恢复期血流动力学,促进麻醉苏醒,并且有效减少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可提高全麻苏醒期的苏醒质量,因此对于无禁忌的老年全髋置换术患者宜首选腰硬联合麻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二氧化碳(CO2)残留对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结直肠切除术患者20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Ⅰ~Ⅱ级,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100例。A组采用腹腔镜下行结直肠切除手术,B组采用开腹行结直肠切除手术。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拔管即刻(T_1)、拔管后30 min(T_2)、拔管后1 h(T_3)、拔管后2 h(T_4)、拔管后24 h(T_5)、拔管后48 h(T_6)各时间点的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并对T_2~6各时间点作Steward苏醒评分、病人合作评分,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以及拔管后高碳酸血症导致的相关并发症。结果与T_1时点比较,两组患者T_2~5的Pa CO2均增高,且A组T_2~5Pa CO2显著高于B组(P0.05)。B组病人合作评分在T_2时点明显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恢复室停留时间长于B组(P0.01)。A组患高血压、恶心呕吐、烦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与开腹手术患者相比,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患者术后吸收腹内残留的CO2明显影响患者麻醉后苏醒时间和苏醒质量,且增加了麻醉复苏期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与芬太尼预防乳腺癌根治术患者七氟烷麻醉术后躁动的作用。方法乳腺癌根治术患者120例按照掷骰子法平均分为A、B、C三组,三组年龄、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均以芬太尼、罗库溴铵、依托咪酯诱导麻醉诱导,三组手术完成前10 min分别给予右美托咪定、芬太尼、0.9%氯化钠溶液。观察三组术后躁动情况,各项时间指标及进入苏醒室、拔管前、拔管时、拔管后2 min的心率变化,拔管后各时间点Ramsay镇静程度评分。结果 A组术后躁动率低于B组(P0.05),显著低于C组(P0.05),且拔管后60,120,180及240 min Ramsay镇静程度得分均显著优于B、C组(P均0.05)。A组苏醒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拔管时间、离开监测治疗室(PACU)时间均低于B组(P0.05),高于C组(P0.05);A组苏醒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拔管时间、离开PACU时间心率均显著低于B组、C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应用于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手术苏醒期躁动效果显著优于芬太尼,是预防与治疗手术苏醒期躁动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复合麻醉方法对小儿心脏病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我院心脏外科先天性心脏病患儿9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给予舒芬太尼进行复合麻醉,B组给予瑞芬太尼进行复合麻醉,C组给予芬太尼进行复合麻醉,评估三组临床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三组HR、MAP及SpO2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60 min,A组VAS评分明显高于B、C组(P<0.05).三组患儿烦躁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芬太尼复合麻醉方法在小儿心脏病手术麻醉中更具优势,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应用于食道癌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66例择期行食道癌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全身麻醉组(A组)32例给予全身麻醉处理,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B组)34例给予全麻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麻醉处理,对比两组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等血流动力学情况及术后清醒拔管时间、镇痛效果、麻醉药物用量等情况。结果 B组术中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优于A组(P0.05);B组插管后至拔管后血清皮质醇、血浆肾上腺素水平低于A组(P0.05);B组麻醉药物使用量、术后拔管时间、疼痛评分(VAS评分)均低于A组(P0.05);B组术后躁动发生率为5.8%,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9%,低于A组的28.1%、21.9%(P0.05)。结论与单纯全身麻醉相比,全麻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麻醉应用于食道癌手术能有效减少术中麻醉药物的使用量,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具有苏醒质量高、镇痛效果好等优势,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喉罩通气用于全麻儿童支气管镜诊疗术的效果。方法对30例患儿行全麻支气管镜诊疗术。根据麻醉中通气方式分为观察组(喉罩通气全麻组)16例和对照组(自主呼吸非插管全麻组)14例,观察组在喉罩通气全麻下行支气管镜诊疗,对照组在自主呼吸非插管全麻下行支气管镜诊疗,观察两组麻醉前后、支气管镜入声门后、诊疗中和退镜后心率(HR)、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并记录诊疗时间、苏醒时间及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观察不良反应(呛咳、肢动、呼吸抑制及喉、支气管痉挛)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后、支气管镜入声门后、诊疗中SpO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余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诊疗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苏醒时间及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呛咳、肢动、呼吸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喉罩通气用于全麻儿童支气管镜诊疗术安全,其保障通气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瑞芬太尼复合全麻用于婴幼儿唇腭裂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行婴幼儿唇腭裂修补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A.B组,各30例。A组给予丙泊酚芬太尼复合全麻,B组给予小剂量氯胺酮瑞芬太尼复合全麻。分别于麻醉前(T0)、手术开始时(T1)、手术开始后30 min(T2)、停药后5 min(T3)、拔出气管导管时(T4)、记录MAP、HR、SpO2,并观察两组苏醒时间、苏醒延迟发生率、呼吸再抑制发生率。结果与T0比较,A组T1、T4时MAP、HR升高(P〈0.05)。与A组比较,B组T1、T4时MAP、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苏醒时间缩短,苏醒延迟发生率、呼吸再抑制发生率均降低(P均〈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瑞芬太尼复合全麻应用于婴幼儿唇腭裂手术麻醉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内科》2016,(5)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保温护理对全麻患者麻醉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就诊号录入计算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研究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实施保温护理,常规组患者不进行保温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自主呼吸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麻醉苏醒室(PACU)观察时间及寒战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自主呼吸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麻醉苏醒观察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寒战发生率(10.0%)显著低于常规组(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围手术期对全麻患者进行保温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麻醉质量,减少寒战的发生,显著提高全麻患者麻醉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和分析Supreme喉罩在肿瘤患者全麻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腹腔镜全麻手术的100例肿瘤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全麻腹腔镜手术中行气管插管,而观察组全麻腹腔镜手术中则置入Supreme喉罩,并分别对两组腹腔镜全麻手术患者术中通气效果变化情况,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手术、麻醉、插管、拔管、苏醒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观察组腹腔镜全麻手术患者于置管后,手术15 min,手术25 min,手术结束时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_2)、气道峰压(Ppeak)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腔镜全麻手术患者于插管后3 min(T3),拔管前即刻(T4),拔管后3 min(T5)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腹腔镜全麻手术患者的插管时间(12.01±2.31)min,拔管时间(6.15±0.72)min,苏醒时间(5.23±0.63)min均明显缩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Supreme喉罩应用于肿瘤患者全麻腹腔镜手术,在获得同样通气效果的同时,还大幅度降低了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进一步缩短了患者的插、拔管及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应用于心血管手术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需行心血管手术麻醉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瑞芬太尼进行麻醉。观察组采用舒芬太尼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其自主呼吸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有效率为92.73%,对照组患者麻醉有效率为7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时间、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对比,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比两者的镇痛效果与持续时间发现,舒芬太尼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瑞芬太尼,其应用于心血管手术中的镇痛强度更大,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贾珍  石秀丽 《山东医药》2010,50(16):72-73
目的观察小剂量芬太尼用于小儿七氟烷吸入麻醉中消除术后苏醒期躁动的情况。方法择期手术的患儿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Ⅰ、Ⅱ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以8%七氟烷、维库溴铵、芬太尼诱导,术中以2.5%-5%七氟烷维持。Ⅱ组于手术开始前静脉给予芬太尼2μg/kg。分别记录术毕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期患者的躁动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手术结束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较Ⅰ组苏醒质量好(P〈0.05)。结论七氟烷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用于小儿全麻效果优于单独使用七氟烷,可减轻单独使用七氟烷术后苏醒期的躁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和探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高血压患者手术麻醉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基础用药和异丙酚麻醉,观察组给予基础用药及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观察血压、苏醒评分及拔管时间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苏醒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高血压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时,采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进行麻醉,更为安全,效果可靠,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临床的心血管手术麻醉之中分别应用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并对其临床的麻醉效果进行观察与对比。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心血管手术的患者252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26例。对照组患者应用舒芬太尼进行麻醉,观察组患者应用瑞芬太尼进行麻醉,由护理人员对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镇痛效果、自主呼吸的时间以及拔管的时间进行统计并对比。结果应用瑞芬太尼进行麻醉的观察组患者在苏醒的时间、自主呼吸的时间以及拔管的时间方面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镇痛效果方面,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心血管手术的患者进行麻醉时使用瑞芬太尼能够获得更好的麻醉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肥胖糖尿病患者行胃旁路手术采用丙泊酚、右美托咪啶取得的效果。方法收集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肥胖糖尿病行胃旁路手术患者123例,采用随机分组方式,手术采用单一丙泊酚、单一美托咪定、丙泊酚复合右美托咪啶的分别纳入A组、B组、C组,分别为41例,对3组患者手术、麻醉情况、麻醉苏醒与疼痛症状以及不良反应情况观察。结果手术时间、麻醉时间3组患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睁眼时间A组、C组用时较少,与B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定向力恢复时间A组少于B组、C组,C组少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时间A组少于B组、C组,C组少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症状评分观察,麻醉停止后1 h,B组与C组评分相比A组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停止后3 h评分结果C组相对较低,与其他两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意识状态恢复评分,麻醉停止后1 h 3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停止后3 h评分结果 C组相对较高,与其他两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19.51%(8/41)、B组17.07%(7/41)、C组2.44%(1/41),C组患者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旁路手术中,对肥胖糖尿病患者给予丙泊酚与右美托咪啶联合应用,对改善术后麻醉复苏质量有明显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应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麻醉中,应用一次性喉罩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喉罩通气组和气管插管组,每组40例。麻醉诱导后,喉罩通气组采用一次性喉罩,气管插管组采用气管插管,行气道管理。记录两组麻醉前,气管插管/置入喉罩前、即刻,置入后1、3、5、10min以及拔除气管插管/喉罩时的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气道内压力(Paw)。观察两组体动、呛咳、咽痛等麻醉并发症。结果①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较麻醉前明显下降(P〈0.01)。②气管插管组插管即刻,置入后1、3min及拔管时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明显升高;与插管前及喉罩通气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喉罩通气组从喉罩置入到拔除各时点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基本维持稳定,与置入前比较,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SpO2、PETCO2和Paw值组内各时间点及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喉罩通气组无体动、呛咳、咽痛等并发症;气管插管组组患者发生体动4例(P=0.040)、呛咳1例(P=0.314),咽痛10例(P=0.001)。结论在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麻醉中,使用一次性喉罩能在维持良好通气功能的同时,保持血压、心率稳定,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