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9 毫秒
1.
儿童幽门螺杆菌对克拉霉素的耐药状况及耐药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CLM)是根治幽门螺杆菌(helicobater pylori,HP)感染疗效最强的抗生素之一,研究表明,HP对CLM的耐药性是造成含CLM联合方案根治失败的主要原因,其耐药机制主要为HP23S rRNA基因V区点突变,使核糖体结合部位构象发生改变,从而药物与HP核糖体的亲和力明显下降。研究其耐药状况及耐药机制,对临床治疗有指导作用。现将国内外关于儿童HP对CLM耐药问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HP)对阿莫西林(AMX)的耐药菌株已经出现,耐药率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影响了HP的根除率。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AMX耐药菌株的β-内酰胺酶均为阴性,其耐药机制主要是HP的pbp1基因突变,导致AMX与细胞壁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1亲和力下降及HP外膜对AMX的通透性降低。  相似文献   

3.
甲硝唑 (MTZ)是幽门螺杆菌 (HP)相关消化道疾病治疗方案中的重要药物之一。在世界范围内HP对MTZ的耐药有明显的逐年增加的趋势 ,但其耐药机制尚未确定 :目前主要倾向于rdxA、frxA和fdxB基因突变及其编码的相关硝基还原蛋白质 (酶 )功能缺陷 ,不足以使MTZ还原成为有毒性的羟胺物质 ;此外 ,尚有HP的MTZ耐药株 (MTZR 株 )对MTZ摄入减少排出增多、氧清除缺陷和recA基因突变等假说 ;MTZ本身兼有对HP的DNA兼有诱变能力 ,从而对MTZR 株可能有选择性。对耐药判定方法亦有争议 ,现就上述相关进展以及耐药机制研究方法展望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甲硝唑(MTZ)是幽门螺杆菌(HP)相关消化道疾病治疗方案中的重要药物之一.在世界范围内HP对MTZ的耐药有明显的逐年增加的趋势,但其耐药机制尚未确定:目前主要倾向于rdxA、frxA和fdxB基因突变及其编码的相关硝基还原蛋白质(酶)功能缺陷,不足以使MTZ还原成为有毒性的羟胺物质;此外,尚有HP的MTZ耐药株(MTZ^R株)对MTZ摄入减少排出增多、氧清除缺陷和recA基因突变等假说;MTZ本身兼有对HP的DNA兼有诱变能力,从而对MTZR株可能有选择性.对耐药判定方法亦有争议,现就上述相关进展以及耐药机制研究方法展望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36株青少年幽门螺杆菌耐药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该地区青少年幽门螺杆菌(HP)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对108例青少年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并取胃黏膜标本1块进行HP培养分离,采用Kirby-Baner药敏纸片对培养分离到的菌株进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108例中成功分离出HP菌株36例,对克拉霉素耐药率8.3%(3/36)、阿莫西林耐药率33.3%(12/36)、甲硝唑耐药率94.4%(34/36)、呋喃唑酮耐药率16.7%(6/36),而庆大霉素和左氧氟沙星均未检出耐药菌株。结论:该地区青少年HP对甲硝唑和阿莫西林耐药率较高,对克拉霉素和呋喃唑酮耐药率较低,而对庆大霉素和左氧氟沙星无耐药菌株。[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3):210-212]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现象越来越多,目前认为其耐药机制与药物结合位点的基因突变、核糖体甲基化、药物的主动外排和药物灭活有关,其中以药物作用靶位23SrRNA基因2063、2064位点突变为主.有研究报道,耐药患者对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的效果较差,表现为总热程长、换药率高.对耐药患者的治疗,大多数研究仍然采...  相似文献   

7.
近年国外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关系密切,缺铁性贫血儿童HP感染率明显高于无缺铁性贫血儿童,HP根除后贫血可以得到明显改善。HP在体内的生长是通过高度特异、有效的铁摄取系统完成铁的摄入,来克服机体黏膜和组织中低浓度的游离铁这一抵抗细菌入侵的屏障。其发病机制主要通过抑制铁的吸收、导致铁的利用障碍及增加铁的流失,但具体机制还没有完全阐明。目前HP感染引起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是先根治HP,然后补充铁剂。  相似文献   

8.
俞蕙  吴霞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22):1704-1706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引起社区感染和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感染率逐年升高。MRSA可导致严重的侵袭性感染,但其高度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近年来,对于MRSA耐药机制的研究成为热点。MRSA主要有2种耐药机制,除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外,最重要的耐药机制是编码产生青霉素结合蛋白2a(PBP2a),PBP2a不与β-内酰胺类结合,可正常行使肽聚糖合成功能,表现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现对MRSA的主要耐药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百旨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肺炎支原体(MP)是儿童和青少年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治疗小儿MP感染的首选药物。然而,近年来御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出现耐药,结合位点的基因突变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也是引起御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对MP耐药性的研究可为抗生素的合理选择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分子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分子机制。方法对370例咽拭子标本进行MP分离培养,应用巢式PCR扩增MP种特异16S rRNA基因对临床分离株进行分子鉴定;通过体外药物敏感试验测定MP临床分离株对红霉素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并筛选出耐药株;除23S rRNA结构域Ⅴ区外,通过PCR扩增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性有关的23S rRNA结构域Ⅱ区及核糖体蛋白L4、L22的基因,扩增产物进行全自动DNA测序,测得序列与美国国立生物信息中心已登录的MP标准株M129的相应基因序列作比对。结果370例咽拭子标本中分离MP50株。其中敏感株4株,耐药株46株。耐药株的红霉素MIC显著升高。50株临床分离株和标准株FH均未出现23S rRNA结构域Ⅱ区的基因突变。在核糖体蛋白L4中,其中6株临床分离株和标准株FH分别出现了58位C→A、66位T→G、81位G→T、162位C→A和(或)430位A→G点突变。在核糖体蛋白L22中,50株临床分离株和标准株FH均出现了508位T→C点突变,且其中11株和标准株FH还分别出现了62位C→A、65位T→A和(或)279位T→C点突变。结论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现象严重,23S rRNA结构域Ⅴ区中心环的药物作用靶位基因突变是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在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有体内诱导出耐药株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肺炎链球菌(SP)是儿科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可以引起肺炎、败血症等疾病。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SP不仅出现对青霉素耐药,而且出现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其他抗生素如三代头孢菌素等的多重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困难。该文就SP耐药趋势及对儿科常用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儿童最常见的颅外实体恶性肿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肿瘤转移及复发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NB治疗方法主要集中在手术治疗、系统化疗、放射治疗、清髓治疗联合移植、肿瘤靶向治疗等,但高危患儿的治疗效果仍不容乐观.研究表明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成功治疗NB的主要障碍,因此全面认识NB耐药机制对于提高患儿生存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从多方面就NB耐药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流感嗜血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世界各地流感嗜血杆菌(HI)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四环素、氯霉素及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正以较快的速度上升,而且不同地区差异很大,引起了医学界的普遍关注。HI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包括以下三种:第一类为产酶的耐药机制,即β-内酰胺酶的产生;第二类为不产酶的机制包括两种,一是细菌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二是外膜蛋白通透性的下降。Ⅷ对四环素的耐药机制为获得外源性DNA编码产生四环素泵出系统,或产生具有核蛋白体保护作用的蛋白质;对氯霉素的耐药机制是由于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的产生及外膜渗透性的降低;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机制较复杂,但主要是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儿童肾病综合征激素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素耐药是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治疗的难点,其产生机制较复杂。近来研究发现,多药耐药基因1(multidrug resistance gene l,MDR1)及其产物P-糖蛋白170(P-glycoprotein170)、糖皮质激素受体( 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肾脏病理、基因突变、并发症等均与激素耐药密切相关。该文就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激素耐药机制进行综述,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儿童特发性肾病综合征对糖皮质激素耐药的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儿童特发性肾病综合征对糖皮质激素(GC)耐药是临床中最感棘手的问题。其发生机制复杂,既与GC受体、甲状腺激素水平、肾小管间质损害等密切相关,更有分子遗传学背景的异常,如NPHS2、MDR1、HLA等基因异常。随着越来越多对GC耐药机制的分子基础被阐明,基因治疗有可能成为解决GC耐药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急性白血病多药耐药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白血病(AL)细胞对抗癌药物的耐药是AL化疗失败、肿瘤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主要的耐药形式为多药耐药。最具代表的经典耐药机制为细胞膜上P糖蛋白(P-gp)的产生。耐药检测为临床提供评判化疗和预后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7.
神经母细胞瘤 (neuroblastoma ,NB)易形成临床耐药 ,其中多药耐药 (mul tidrugresistance ,MDR)是一种重要类型 ,即用单个细胞毒药物治疗后 ,肿瘤细胞对其它功能和结构都不相关的药物形成交叉耐药。本文主要从其细胞机制方面进行阐述。1 药物运输的改变肿瘤细胞可以通过细胞膜及细胞质、细胞核间某些分子的运输来增加药物外排及减少摄入 ,从而使NB细胞内药物积聚下降 ,导致转运相关的耐药 ,这是经典的MDR形成机制。1.1 跨膜药物外排 P糖蛋白 (P gp)是由mdr1基因编码的一种糖蛋白 ,定位于细胞膜上 ,是ATP结合盒 (ABC)转运蛋白超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北京和广州地区B组链球菌(GBS)抗生素耐药菌谱及对红霉素耐药机制。方法GBS菌193株,其中140株和47株GBS分别来自北京和广州地区正常妇女阴道拭子标本,6株GBS菌株来自北京地区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和脑膜炎患儿体液标本中培养分离。应用标准的KB纸片法对临床常用7种抗生素耐药性检测。应用PCR法对102株(包括57株敏感株及45株耐药株)GBS进行红霉素耐药基因ermB、mefA检测。结果193株GBS菌均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敏感;但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中介率均为17%;北京地区GBS的红霉素和林可霉素耐药率从1998年到1999年分别从8%增加到16%和从20%增加到28%;广州地区1999年分离的GBS菌株对红霉素和林可霉素耐药率分别为45%和26%,与北京地区1998、1999年分离的GBS菌株的红霉素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在45株红霉素耐药GBS菌中有40株同时对林可霉素耐药,5株表现为红霉素耐药而林可霉素敏感。20株GBS红霉素耐药仅含有ermB基因;13株红霉素耐药株仅含有mefA基因;同时含有ermB和mefA基因有6株。6株耐药株未能检测到ermB和mefA基因。结论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可作为治疗GBS感染首选药物;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作为二线的选择药物。而红霉素和林可霉素作为预防和治疗GBS感染的药物应用价值应重新给予评价。在我国ermB基因介导的核糖体靶位点改变在GBS耐药机制中可能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肺耐药相关蛋白(LRP)的本质是人类主穹窿蛋白。LRP可以在正常细胞和包括白血病在内的多种肿瘤细胞中表达,并诱导非P-糖蛋白介导的多药耐药。本文对LRP的分子生物学特征、耐药机制、不同耐药蛋白质间的异同及LRP与白血病多药耐药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综述,以便找出干预或克服LRP引起多药耐药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肺炎支原体(MP)是儿童和青少年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治疗小儿MP感染的首选药物。然而,近年来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出现耐药,结合位点的基因突变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也是引起MP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对MP耐药性的研究可为抗生素的合理选择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