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母婴Rh血型不合免疫性抗体的特异性及其效价对新生儿溶血病(HDN)的影响。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检测技术对母婴进行ABO及Rh血型鉴定,对15例母婴Rh血型不合HDN患儿的血标本进行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抗体游离试验和抗体放散试验,采用间接抗球蛋白试验对患儿及其母亲的血清进行ABO以外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特异性鉴定及效价测定。结果:在15例Rh HDN患儿中检出抗-D 4例(26.7%),抗-E 6例(40.0%),抗-cE 3例(20.0%),抗-Ce 2例(13.3%);Rh血型免疫性IgG抗体效价为1∶8~1∶128。结论:产前对孕妇夫妇进行ABO、Rh血型鉴定及Rh血型免疫性抗体筛查及特异性鉴定,产后对患儿及时进行检测诊断和治疗,对减少HDN患儿的受害程度和保证优生优育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Rh血型系统的分子遗传学及其医学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Rh血型系统是人类较为复杂和重要的血型系统。它有两个同源结构基因串联排列在1p34.3-36.1,编码的Rh蛋白为有2个跨膜域的红细胞膜蛋白。Rh抗原有很多变异体;RhD阴性个体存在3种遗传多态性。Rh血型系统在临床输血及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HDN)中意义重大,可利用PCR进行Rh基因分型方法对胎儿进行产前诊断,但此方法仍有一定缺陷。需要对Rh血型系统进行更深入的认识,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输血前检查受血者Rh(D)血型的必要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9月~2009年9月2600例受血者为研究对象,抽取其静脉血3ml,采用试管法进行Rh(D)血型抗原检测.结果 在2600例受血者中发现Rh(D)阴性者8例,Rh(D)阴性率为0.31%(8/2600).其中5例输用ABO同型的Rh(D)阴性血液,其中3例采用自体输血,2例由亲属供血;3例未输血.所有输血患者均未发生输血反应.结论 输血前检测Rh(D)血型能防止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如果患者是Rh(D)阴性,最好采用自体输血.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Rh溶血病的检查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检查分析15例新生儿Rh溶血病及发生原因,预防新生儿Rh溶血病的发生。方法采用盐水法检测患儿和其父母Rh血型,用新生儿溶血病血型血清学检查检测新生儿Rh溶血病,用Rh抗原谱细胞鉴定孕妇血清、患儿血清和红细胞抗体放散液中的Rh系统抗体。结果15例Rh溶血病患儿中由抗D引起的溶血病有8例,由抗D和Rh其他系统抗体联合引起的有2例,共10例,占66.7%;由抗E引起的有3例,由抗E和抗C联合引起的1例,占26.7%;由抗C引起的1例,占6.7%。15例患儿母亲都曾有生产或流产或输血史。结论为预防新生儿Rh溶血病的发生.对产前尤其是对曾有过生产史、流产史或输血史的孕妇作产前夫妇Rh血型和孕妇Rh免疫性抗体筛查极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章立峰 《医学信息》2009,22(3):367-367
目的 确保鉴定输血安全,防止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方法 对我院1181例血型鉴定标本同时进行Rh血型的鉴定.结果 RH血型阴性者有5例,检出率为0.4%.结论 将血型鉴定作为血型筛查的常规检验,对有效预防溶血性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溶血症的分布特征,以及与血型、性别、出生天数等因素的关系。方法对963例常州市各医院新生儿标本进行ABO、Rh血型鉴定,并进行新生儿溶血三项试验检查,以血型、性别、出生天数作为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ABO-HDN远高于Rh-HDN,以A、B型为主,新生儿HDN的发生与患儿血型、性别、出生天数有显著的差异。结论新生儿HDN的诊断,须通过新生儿溶血三项试验来证实,其中直抗试验的结果是区别ABO和Rh溶血病的重要标志,放散试验结果是判断新生儿HDN的直接证据。新生儿ABO-HDN主要集中在A、B型患儿中,其中A型明显高于B型;Rh-HDN中抗-D抗体溶血居多。女性HDN明显高于男性。标本宜尽早(出生7 d内)采集血标本送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Rh(E)抗原在临床输血中的重要性,讨论临床输血治疗是否应进行Rh(E)同型输血.方法:对住院的44 800名患者进行ABO、Rh(D)、Rh(C)、Rh(E)抗原及不规则抗体筛选检测;对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的患者做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就诊者44 800例中,检出Rh血型抗体32例,其中孕妇8例,有输血史者22例,抗体来自母体的新生儿2例;Rh血型抗体的特异性为:抗-D 8例(25%)、抗-E15例(46.88%)、抗-e 1例(3.13%)、抗-c 3例(9.38%)、抗-cE 4例(12.5%)、抗-CD 1例(3.13%).结论:Rh(E)抗原在临床输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将其与ABO及Rh(D)同时作为患者输血前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8.
Rh(D)抗原及Rh血型免疫性抗体检测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Rh(D)抗原的抗原性仅次于ABO血型抗原 ,在临床输血及新生儿溶血病的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为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 ,我科自 1989年起开展了产前及新生儿溶血病的血型血清学检查 ,并于 2 0 0 0年开始对所有拟输血患者常规进行了Rh(D)抗原检测及Rh血型系统免疫性抗体的筛检试验。收稿日期 :2 0 0 3- 0 4 - 2 2 ; 修回日期 :2 0 0 3- 0 6 - 2 7作者简介 :杨世明 ( 1 955- ) ,男 (苗族 ) ,湖北宣恩人 ,副主任技师 .Tel :( 0 2 9) 833771 6 6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在我院手术、治疗、新生儿溶血病患者及孕产妇共计 9 61…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HDN)是指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对胎儿红细胞的免疫抗体IgG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而引起的溶血。虽然我国Rh(D)阴性人群的比例报道约为0.2-0.5%[1,2],Rh引起的HDN相对ABO少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由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HDN)的血型分布及其溶血三项试验在HDN 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14 年1 月到2016 年1 月临床送检的O 型或Rh 阴性的产妇脐带血标本及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血液标本用微柱凝胶检测卡进行溶血三项试验,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 350 例标本中,母婴血型不合者占918 例,确诊为HDN 的有569 例, 阳性率为62.0%。569 例HDN 三项试验结果为:直抗试验阳性率为27.9% (159/569),游离抗体试验阳性率为86.5%(492/569),抗体释放试验均为阳性。其中直抗阴性+游离阳性+释放阳性的组合与其他各组合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2)918 例血型不合标本中,ABO HDN 阳性率为73.8%(551/747),Rh HDN 阳性率为10.5%(18/17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47 例ABO 血型不合标本中,A 型阳性率为80.0% (280/350),B 型阳性率为68.3% (271/39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71 例Rh 血型不合标本中,Rh D 阳性率为17.7% (14/79),Rh E 阳性率为6郾8%(4/59),Rh C 阳性率为0(0/33),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体释放试验敏感度最高,是判定HDN 最有力的证据。母婴ABO 血型不合引起的HDN 发生概率明显高于Rh 不合,A 型血患儿发生HDN 的概率明显高于B 型血患儿,Rh D 不合引起的HDN 发生概率明显高于Rh E 和Rh C。  相似文献   

11.
Rh血型系统的抗原具有强烈免疫原性,主要由RhD、RhCE蛋白携带。RhAG糖蛋白是一类重要的Rh相关蛋白,影响Rh蛋白在红细胞表面的表达。近年来发现红细胞膜表面的其它一些蛋白,诸如LW糖蛋白、血型糖蛋白B,可参与Rh复合体的形成。Rh复合体是近年研究热点。目前已发现Rh复合体除携带Rh抗原外,还影响红细胞的形态稳定,可能还具有离子通道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西安地区孕妇中ABO血型不合及Rh血型不合的发生率,为临床提供孕妇HDN筛查的实验室依据.方法夫妻双方的ABO血型鉴定、RhD血型鉴定、孕妇不全抗体检查(抗体筛选,抗体鉴定,效价测定).结果孕妇ABO血型不合发生率为38.26%(1065/2783),ABO血型不合与Rh血型不合同时存在者为64.70%(11/17),Rh血型不合发生率为50.00%(2/4).结论孕前夫妻双方血型鉴定,孕早期HDN筛查对于预测胎儿与新生儿患免疫性溶血病可能性,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母婴ABO合并Rh血型不合和Rh两座位3位点表型不合HDN实验诊断与鉴别诊断,为临床早期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吸收放散和直抗作为实验诊断,用A-c、B-c和O-c阴性红细胞鉴别诊断,O型Rh-ccdEe、O型Rh-CCDee及A型Rh-CCdee组合谱细胞鉴别两座位多位点表型不合Rh-HDN,盐水法鉴定抗体性质。结果:①母婴ABO/Rh血型:母婴1血型鉴定为 O-A及Rh-ccdee/ccDEe交叉不合、母婴2鉴定为A-A及Rh-ccdee/CcDEe两座位3位点表型不合;②抗体筛选:母婴1不规则抗体均为强阳性(4+);母2为不规则抗体强阳性(4+)、婴儿2为阳性(+)。③抗体鉴定与鉴别诊断:母1为 IgG抗A合并IgG抗D,IgG抗E缺失,IgG抗A效价 256,IgG抗D效价128;母2为IgM抗E合并IgG抗D,IgM抗C缺失,IgG为抗D效价128,IgG抗E及抗C缺失。④鉴别诊断:婴儿1证实为IgG抗A合并IgG抗D-HDN;婴儿2 证实为Rh抗D-HDN,IgG抗E及抗C缺失。结论:用A-c、B-c、O-c阴性红细胞和Rh单特异性组合谱细胞,可以鉴别诊断ABO合并Rh HDN以及Rh单一性或混合性HDN。  相似文献   

14.
Rh阴性孕妇4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Rh血型不合是我国新生儿溶血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情往往较重甚至出现胎儿水肿,胎死宫内。本研究主要探讨Rh阴性孕妇孕期处理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我院发现的Rh阴性孕妇44例,观察其临床特点,孕期处理及妊娠结局。随机抽取同期分娩的无合并症并发症妇女44例作为对照组。结果Rh阴性孕妇的羊水粪染,新生儿窒息,低体重儿,新生儿转入重症监护室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1.36%,4.55%,11.36%,9.09%,13.6%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早产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均为15.9%,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经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发生血型不合的危险因素为死胎史及抗-D抗体效价大于1∶16。结论对Rh阴性孕妇进行系统管理(包括产检常规查Rh血型,定期检测抗-D抗体效价,系列B超检查,羊水检查及脐带穿刺)及时治疗(包括抗-D免疫球蛋白,宫内输血,及时终止妊娠)可明显改善围生儿预后,对提高产科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Rh血型系统是人类红细胞血型系统中最复杂的一个系统,在临床有其重要意义.该血型系统主要血型抗体有5种,抗-E抗体即是其中之一.临床因抗-E抗体引起的输血反应时有报道,本文因反复输血出现IgG抗-E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44例Rh阴性夫妇血型抗体检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Rh血型及Rh血型抗体效价产生情况,预防新生儿溶血病.方法本文对1995年7月~2002年7月来我院妇产科门诊检测血型抗体效价的3705对夫妇 (7410人)进行回顾性分析.ABO血型鉴定采用正反定性两种方法; Rh血型鉴定采用菠萝酶法和间接抗人球法;血清中IgG血型抗体采用间接抗人球方法测定.结果 (1)Rh阴性检出率0. 59%(44/7410).(2)经过积级跟踪检测和早期用药观察,血型抗体效价无大的波动,随访婴儿均未发生严重新生儿黄疸.结论 (1)Rh抗体效价达1∶16时应积极给予处理;分娩时尽量转至有换血条件的医院,以保母婴平安.(2)有不良妊娠史尤其晚期妊娠不良史(如胎死宫内,生后严重黄疸或死亡等)要高度警惕Rh阴性血型.(3)Rh抗体产生与个体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Rh(D)阴性血型孕产妇妊娠结局进行分析,探讨Rh(D)阴性血型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产前常规进行Rh血型检测,观察其平均分娩孕周、剖宫产率、顺产率、阴道助产率、胎儿窘迫发生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及新生儿溶血发生率。结果 31例Rh(D)阴性血型产妇平均孕周为38+6周。31例新生儿出生后常规经皮测胆红素,筛查出高胆红素血症高危儿4人,占12.9%。本研究所统计的31例孕产妇中有既往孕产史者为23例,其中孕7月以上孕产史者11例。2例新生儿发生Rh溶血。结论既往有妊娠史甚至有晚期妊娠史的Rh(D)阴性孕妇,其新生儿并非全部发生Rh溶血。加强Rh阴性血型孕产妇监护,以改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18.
人类Rh血型系统中主要有C、c、D、E、e五种抗原,与临床输血关系最密切的是D抗原。在日常输血工作中往往只注重对供、受者进行D抗原的检测和配型,常常忽视其余四种抗原。患者输入Rh血型系统不配合的血液后,可能会产生相应的免疫抗体。笔者对1例因多次输血产生了抗-E导致配血不合进行检测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71例孕妇ABO系统抗体产前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免疫溶血性疾病一般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胎儿或新生儿的免疫性溶血性疾病(HDN)。可见于ABO、RH及MN等血型系统。Rh血型不合是HDN发病的主要原因,我国由于Rh阴性率很低,以ABO血型HDN最为常见。检查孕妇血清中有无IgG性质的抗A(B)抗体并测定其效价,就能有效评估ABO系统HDN发生的可能性。本文对71例有过原因不明流产史或死胎的孕妇进行IgG抗A(B)抗体效价检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Rh血型抗体的检出率及其特异性分布特点.分析Rh血型抗体的临床意义及产生规律.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技术筛查和鉴定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对鉴定为Rh血型抗体者,采用单克隆抗-D、抗-C、抗-c、抗-E、抗-e鉴定红细胞Rh血型抗原,以确认抗体的准确性;检测抗体的效价、Ig类型及37℃反应性,以明确其临床意义;询问孕产史、输血史,如果为新生儿检测其母亲血浆中是否有相同特异性的抗体,以分析抗体产生的原因.结果:就诊者54000例,共检出Rh血型抗体47例,检出率为0.087%,其中有妊娠史者27例,有输血史者13例,既有妊娠史又有输血史者1例,抗体来自母体的新生儿6例;抗体的特异性为:抗-E 29例(61.70%)、抗-D 8例(17.02%)、抗-cE5例(10.64%)、抗-c 4例(8.51%)、抗-C 1例(2.13%);47例Rh血型抗体均为IgG或IgG IgM类,37℃均可与具有相应抗原的红细胞反应,抗体效价介于1~4096.结论:被检就诊者Rh血型抗体的检出率低于白种人;在检出的Rh血型抗体中,抗-E占绝对多数,而抗-D的检出率呈逐步减少的趋势;妊娠和输血引起的同种免疫是Rh血型抗体产生的原因,新生儿自母体被动获得的Rh血型抗体是Non-ABO-HDN最主要的致病抗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