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白芍总苷治疗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机制,将98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4例应用白芍总苷与左西替利嗪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独采用左西替利嗪,4周为1疗程,共3疗程.疗程结束后按临床疗效标准进行评定和统计.同时于疗程结束后1、3、6个月随访,观察远期疗效.治疗12周后,治疗组近期痊愈率为53.7%,总有效率90.74%;对照组近期痊愈率为22.73%,总有效率59.09%.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治疗组治疗12周与4周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白芍总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显著,复发率低(10.34%),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慢性荨麻疹与血浆F1+2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ELISA),检测34例自体血浆皮肤试验(APST)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水平.结果: 慢性荨麻疹经治疗后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水平明显降低(P<0.001),治疗前较正常对照组高(P<0.001),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的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慢性荨麻疹血浆F1+2水平升高,提示其可能在慢性荨麻疹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自体血清皮肤试验。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自体血清皮肤试验的阳性率为58.06%,正常对照组阳性率为0,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χ2=17.95,P<0.001)。结论部分慢性荨麻疹的发生有自体免疫机制的参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生物共振治疗系统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61例,采用生物共振治疗系统进行脱敏治疗;对照组59例口服咪唑斯汀(皿治林)10mg,qd,连续用3周;联合治疗组32例,采用生物共振治疗系统脱敏治疗同时加口服咪唑斯汀(皿治林)10mg,qd,连用3周。结果3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与治疗组及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生物共振技术治疗慢性荨麻疹有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且复发率低,尤其联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补气祛风法治疗慢性荨麻疹12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补气祛风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采用补气祛风方(组成:黄芪、白术、防风、刺蒺藜、浮小麦、五味子)治疗。对照组40例,予以皿治林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3%,对照组为82.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访半年,痊愈率治疗组为57.5.%,对照组为32.5%,复发率治疗组为17.3%,对照组为58.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gE水平明显降低。结论采用补气祛风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液学指标与发病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检测138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及100例正常对照的血清总IgE、CRP、补体C3、补体C4、D2聚体、F1+2片段、FVIIa水平,并进行多因素Logist回归分析。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总IgE值、补体C3、C4、CRP、F1+2片段、FVIIa 及D2聚体与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87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抗组胺药物治疗3个月后有效,其CRP、FVIIa、D2聚体、疾病严重程度评分明显高于治疗有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慢性荨麻疹抗组胺治疗无效组进行多因素Logist回归分析示D2聚体为治疗抵抗的主要影响因素(OR:1.63,95%CI 1.102-1.799,P<0.05)。以D2聚体的中位数(5.41 mg/L)分为两组,A组(≥5.41 mg/L),B组(<5.41 mg/L),治疗后随访2年显示A组的复发率(23.56%)明显高于B组(12.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多种炎症因子及凝血因子可能参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D2聚体水平可能与慢性荨麻疹治疗的疗效及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7.
荨麻疹     
20063132慢性荨麻疹患者自体血清皮肤试验的检测/王德旭(青岛市八院皮肤科),苏东宝,于秉伦…∥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20(2).-90~91.结果,阳性率为58.06%,正常对照组阳性率为0,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提示部分慢性荨麻疹的发生有自体免疫机制的参与。表1参7(马小萍)20063133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检测/黄爱霞(同济医学附属同济医院过敏反应科),刘光辉,祝戎飞∥华中医学杂志.-2006,30(4).-286~287慢性荨麻疹共24例,男10例,女14例,年龄16~55岁,病种5个月~3年,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是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临床观察雷公藤多苷联合不同的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3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六组.治疗组为雷公藤多苷联合不同的抗组胺药(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各一组,以及仅使用不同抗组胺药(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各一组作为对照组的治疗方案.六组于治疗前后记录荨麻疹症状评分以及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表.结果 治疗4周后,雷公藤多苷和抗组胺药联合应用的治疗组的症状评分均低于仅使用抗组胺药物的对照组(P<0.001),有效率治疗组也高于对照组(P<0.05).在生活质量方面,治疗组的DLQI评分在用药2周与4周后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01)结论 使用雷公藤多苷联合抗组胺药(尤其是咪唑斯汀)能够更快的减轻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玫瑰糠疹和慢性荨麻疹患者体内Th1/Th2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方法:采取酶联免疫(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玫瑰糠疹患者、慢性荨麻疹患者和健康人血清中IL-4和IL- 12的水平.结果:玫瑰糠疹患者血清中IL-4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L-4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均P<0.001).玫瑰糠疹患者血清中IL- 1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L-12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均P< 0.001).结论:玫瑰糠疹和慢性荨麻疹患者均存在IL-4和IL- 12的表达异常,这两种疾病可能存在不同的Th1/Th2细胞亚群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细胞因子IL-4与约塔辛(eotaxin)在慢性荨麻疹(CU)患者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24例CU患者和12例健康对照皮肤组织中IL-4与eotaxin的表达.结果:CU患者皮损组织IL-4和eotaxin的表达均高于健康对照(P<0.001);患者正常皮肤组织eotaxin的表达显著高于健康对照(P<0.01).结论:迟发相变态反应可能参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环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探讨其在慢性荨麻疹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21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甲状腺自身抗体及甲状腺功能进行检测,并与72例正常体检人群对照。结果 21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促甲状腺素(TSH)、抗甲状腺微粒抗体(TM-Ab)异常的分别为42例(14%)、3例(13%)、37例(13%),其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但两组三碘甲状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相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半数以上慢性荨麻疹的患者血清中存在有TSH、TGA及TMA的异常,提示部分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可能与甲状腺自身抗体的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2.
四联疗法治疗人工荨麻疹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治疗人工荨麻疹的新方法。方法:将136例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咪唑斯汀、复方甘草酸苷、雷尼替丁、酮替芬四种药物联合治疗,连续服用4周;对照组口服咪唑斯汀片,分别观察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2=13.51,P<0.01)。结论:四联疗法治疗人工荨麻疹能起相加或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有报道表明,慢性荨麻疹的发生与自身免疫、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1].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慢性荨麻疹患者常可询问到有关挥发性有机物(VOC)慢性暴露史.为探讨长期接触电脑和装修暴露是否为慢性荨麻疹发病的危险因素,我们收集了529例首诊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咪唑斯汀、雷尼替丁和潘生丁联合治疗235例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35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被随机分为咪唑斯汀组(121例)和联合治疗组(235例),咪唑斯汀组:咪唑斯汀10mg1次/d;联合治疗组:咪唑斯汀10mg1次/d,雷尼替丁300mg2次/d联合潘生丁50mg3次/d,两组均连用4周。结果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76.60%,咪唑斯汀单用组有效率为51.2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不良反应嗜睡与口干的发生率咪唑斯汀组分别为7.44%和9.92%,联合治疗组分别为8.94%和10.21%,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提示三药联合应用是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粉尘螨脱敏与抗组胺药物联合治疗粉尘螨点刺试验阳性的慢性特发性荨麻疹临床疗效。方法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粉尘螨阳性的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96例,治疗组51例,对照组45例,两组同时服用地氯雷他定5mg,1次/d,西咪替丁0.2g,3次/d,连服4周,其中治疗组同时采用粉尘螨脱敏治疗20周。结果治疗4周时,两组症状、体征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治疗组有效率为90.2%,对照组有效率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停服药物1周后,治疗组痊愈患者的复发率为38.89%,对照组基本痊愈患者复发率为71.4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脱敏治疗20周,基本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6.86%和72.55%。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抗组胺药联合粉尘螨脱敏是治疗粉尘螨阳性的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安全、有效的方法,且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枸地氯雷他定+孟鲁司特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8月~2018年7月收治的12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抽签法分组后明确各组治疗药物;对照组(60例),选择枸地氯雷他定治疗。观察组(60例),选择枸地氯雷他定+孟鲁司特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慢性荨麻疹患者药物治疗显效率(56.67%)、治疗总有效率(96.67%)均高于对照组(31.67%)、(73.33%),差异明显(P 0.05);用药前,观察组荨麻疹活动度评分同对照组对比,组间差异不明显(P 0.05);用药后1周、2周,观察组荨麻疹活动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慢性荨麻疹患者药物副反应发生率(1.67%)低于对照组(18.33%)差异明显(P 0.05)。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在治疗期间,枸地氯雷他定+孟鲁司特有效应用,对于用药效果提升以及荨麻疹活动度评分降低,效果明显,并且可以将药物副反应显著降低,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康复加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明确人体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水平与荨麻疹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荨麻疹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血清样本,对荨麻疹患者进行病情严重程度评分(UAS),利用ELISA法对样本中PAF及PAF-AH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共有32例急性和3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入选,血清PAF水平分别为430.4 pg/mL及391.6 pg/mL,高于32例正常对照(224.5±31.67p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PAF-AH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血清PAF水平与急、慢性荨麻疹患者UAS评分存在正相关(均P<0.05),PAF-AH水平与急、慢性荨麻疹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PAF可能与急、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ler pylori,HP)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取62例慢性荨麻疹患的胃液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P,并以35例健康体检作为对照。对慢性荨麻疹组和健康对照组所测得的HP阳性用三联疗法予以治疗后6周复查HP,比较两组的转阴率。对HP检测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患,亦进行了HP的三联疗法治疗后HP转阴患的荨麻疹变化情况与同为慢性荨麻疹HP阳性患单用维生素。治疗1周后对荨麻疹发疹的影响的疗效对比。结果:慢性荨麻疹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HP感染率无明显差异,慢性荨麻疹组与健康对照组经三联疗法治疗HP后其转阴率无明显差异,用三联疗法使慢性荨麻疹组HP转阴后的荨麻疹发病情况与同为慢性荨麻疹HP阳性患单用维生素C治疗1周后对荨麻疹发病情况的疗效对比显示,两组间疗效无显性差异。结论: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与HP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复方甘草酸苷与法莫替丁治疗82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16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2例:盐酸左西替利嗪5mg/次,1次/d,复方甘草酸苷片75mg/次,3次/d,法莫替丁20mg/次,2次/d。对照组78例:盐酸左西替利嗪5mg/次,1次/d。两组均连用4周。分别于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8周观察记录临床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8.29,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复发率为(22.22%,52.63%),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55,P<0.05)。结论提示三药联合应用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配合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的疗效。方法 13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抗组胺治疗的基础上再加用卡介菌多糖核酸2ml肌注,每周3次,对照组仅用抗组胺药物治疗,两组均治疗6周。结果卡介菌多糖核酸配合抗组胺药物组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有效率为83.4%,高于口服抗过敏药物组(64.1%)(P0.05)。对慢性湿疹的有效率为79.3%,高于口服抗过敏药物组(54.9%)。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配合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疗效高、无不良反应。可作为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