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运动疲劳动物模型建立的规律和方法,及其与运动疲劳理论方面的联系的研究,提出应用中医中药消除运动员训练中的疲劳,提高其机能。要根据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辩证实施的原则,辩证论治,并利用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加强疲劳机制理论和治疗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人体进行强体力负荷运动时易发生疲劳。如何减轻疲劳,提高运动员的成绩,是国内外运动生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以往研究表明,增强心肺功能和减少乳酸累积对于提高机体运动耐力有重要意义。本文目的旨在评价我们研制的新型运动饮料——祥云宝对人体某些生理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运动性疲劳是限制人体机能超常发挥,防止运动性疾病和损伤的保护性机制。然而,在相同条件下,如果机体疲劳出现的晚,或运动间歇中疲劳消除的快,则有利于保持与提高运动能力。运动按摩作为运动疲劳的主要消除手段在训练结束后有着非常广泛的运用,运动按摩能有效地促进运动疲劳的消除是运动医学领域的共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一种负离子改性纤维材料的抗运动疲劳效应。方法以64名平均年龄21岁的男性为研究对象,在负荷运动前后及休息后检测血乳酸、血氨、尿蛋白、心率等指标,结合受试人员疲劳程度的主观感受(疲劳量表-14),综合分析负离子改性纤维材料的运动服对人体负荷运动后疲劳程度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负荷运动后及休息20分钟后血氨水平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负荷运动后心率、尿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乳酸及疲劳量表-14结果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负离子改性纤维对负荷运动后人员疲劳程度具有一定缓解作用。血氨及尿蛋白检测结果变化提示,负离子改性纤维可能对负荷运动后人员疲劳恢复后期具有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5.
《健康大视野》2008,(5):122-122
如果疲劳每天困扰你的话,只要你进行少量运动,不用汗水淋漓,就能够排除疲劳。美国乔治亚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发现,对那些声称一直很累的健康年轻成人来说,从低强度的训练计划中就可获得能量的增加。以下是所采取的方法:每星期3次以慢速踩固定式脚踏车,不需要每天训练,且不会过度强迫自已的情况下就足以减少疲劳。研究人员对36位年轻成人(平均年龄23岁)进行了研究,他们表示一直感到疲倦,但他们并没有慢性疲劳症候群或与有关疲劳的任何其他医学上的原因。在进行了不同强度的节奏运动后,两组都运动的人表示,他们的能量增加了20%;而低强度组表示,改善最多的是战胜疲劳的部分,那也许是因为他们运动的缓和步调不会让他们负担过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运动性疲劳的本质.方法本研究对某全训部队官兵运动性生理、心理疲劳进行全面观察.结果对照组情绪状况用情绪状态量表(POMS)调查测定,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抑郁越来越重,疲劳亦逐渐产生;精力下降的同时,紧张、愤怒等情绪较运动前明显.观察组通过针刺,简单反应时(RT)与内光融合频率(CFF)针刺前后对比均有差异,针刺后RT延长,CFF降低.血红蛋白(HGB)、血乳酸(Bla)、Glu、LDH、CPK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结论针刺可以反射性地引起中枢神经向应激态转变,从而起到调节和改善机体疲劳状态.  相似文献   

7.
崔伟  张日辉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9):5148-5150
为探讨运动疗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本文主要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概念,流行特征及诊断标准的阐述基础上,分析了运动疗法在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并对运动疗法的连一步应用做了展望.结果发现运动疗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缺乏系统有效的方法及临床试验,对于是否能够治愈慢性疲劳综合征还存在争议,需要大量的实验依据进行证明,但运动疗法对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其免疫能力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结论,适量有规律的运动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值得广大学者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疲劳时:吃糖可以有效缓解疲劳,例如,下午可吃些巧克力和点心。巧克力中含有"可可多酚",能促使心、脑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从而为身体提供能量,缓解疲劳。最好是黑巧克力,它富含镁离子,同时具有安神、抗抑郁的作用。运动前后:运动医学研究证实,如果在剧烈运动前补充少量含糖饮料,可以帮  相似文献   

9.
脑中5-羟色胺(5-HT)是公认的参与运动性中枢疲劳发生的重要神经递质。运动过程中及运动后大部分脑区5-HT浓度增高,而运动引起5-HT合成、释放增多是引发中枢疲劳和运动能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概述了运动如何引起5-HT增加,以及5-HT在运动及中枢疲劳发生中所起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药姜黄抗小鼠运动性疲劳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1].运动性疲劳是机体在运动训练或体育健身中产生的,其不良反应会直接影响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的效果,严重时还可引起机体病理性变化,从而损害机体健康.中药姜黄(Curcuma Longa L.)是姜黄属植物姜黄的干燥根茎,为临床常用中药材.药理学证实其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等作用[2-3].本研究旨在观察姜黄对运动小鼠疲劳的影响,探讨其对机体运动性疲劳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扶正祛邪中药驱梅饮对早期梅毒血清固定的影响,并试图从免疫学等方面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单纯随机化方法,将68名早期梅毒血清固定受试者分配到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服中药免煎颗粒驱梅饮(由生北芪、土茯苓、公英、灵脂等组成),1次/天,60天为1疗程;对照组头孢曲松钠1.0 g,静滴或肌注,每天1次,15天为1疗程;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在治疗前、治疗后及纳入观察1年后各检测一次,同时外周血T细胞亚群在治疗前后及纳入观察后1年各检测一次。结果治疗结束后3个月及一年后查血清RPR,两组均未见有转阴者;两组在痊愈率、有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1年,两组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细胞CD3、CD4、CD8及NK细胞百分率、CD4/CD8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在治疗结束时前后自身对比外周血T细胞CD3、CD4、CD8及NK细胞百分率、CD4/CD8有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在治疗结束时前后自身对比则无显著性差异;组间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①梅毒血清固定者可不需要治疗。运用中、西药对梅毒血清固定患者进行治疗,效果均不好。②驱梅饮可以有效地提高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外周血CD3、CD4T细胞及NK细胞的百分比,可以作为早期梅毒血清固定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崇明县中医医院中医药治疗率现状,分析影响该院中医治疗率的主要因素,思考如何提高中医医院中医治疗率的对策。方法采取病史检查、数据统计、问卷等方式进行调研。结果2009--2010年中医门诊中医药平均治疗率为43.0%,住院病史平均中医治疗率为45.0%。结论崇明县中医医院中医治疗率偏低。中医诊疗范围局限性、中医治疗手段相对落后、举证需求、缺乏特色、现行分配机制等成为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11的中西医理论汇通。方法提出一种新的学说-生命个体动力学说,试从中医角度理解物理,从物理角度理解中医。结果从现代物理学角度,可对中医学有许多新的理解,从中医学角度,能明确许多物理概念的实质,形成了一种古今理论汇通,并合理的解释了极性和对称的产生原理。结论在物理学角度,按照力学和能量运行规律,探讨生命体形态的一种特征-极性和对称,是生命个体动力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按阴阳学说的观点,能明确许多物理概念的实质,明确产生极性和对称的根本原因,在这个角度产生的生命个体动力学说,可解释中西医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理论,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理论汇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颈肩腰腿痛病人的物理康复方法.方法 选取2007年2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200例颈肩腰腿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四组,每组各50例.四组分别采用中频电疗法、中医疗法、中频电疗联合中医疗法、热敷法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四组患者的治疗效果、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钙(Ca)、磷(P)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中频电疗联合中医疗法的总有效率为98%,显著高于中频电疗法的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中医疗法和热敷法的88%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从物理康复方法后30 min内实验室指标的比较看,中频联合中医疗法的应激反应指标CRP、ALB最高,Ca、P最低,和其它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满意度方面,患者对中频联合中医疗法的满意度最高,占98%;中医疗法占92%;中频电疗占90%;热敷的满意度最差,占68%.结论 推荐使用中频联合中医疗法对颈肩腰腿痛病人 进行物理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讨论中医在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2年9月间,患有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146例,随机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中医组采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内服、外洗,针灸、推拿的方法进行治疗,西医采用西药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中医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75%,西医组患者总有效率为38.24%,结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医组膝关节功能评分(1.23±0.56)分,疼痛程度(0.56±0.22)分,功能恢复时间(65.36±11.33)d,西医组膝关节功能评分(2.84±1.32)分,疼痛程度(2.84±1.35)分,功能恢复时间(125.14±8.62)d,结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中医方法治疗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功能恢复更快更好,总有效率更高,是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A considerable proportion of Taiwanese people believe that Chinese medicine is superior for treating the cause of disease (curative therapy) whereas western medicine is mostly concerned with treating symptoms (symptomatic therapy). As a result, when illness arises, the combined use of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a common practice and referred to as pluralistic health-seeking behaviour. The purpose of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liefs of superiority of western or Chinese medicine, utilisation of therapy and glycaemic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from outpatient departments.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between 20 December 2005 and 20 January 2006. We approached 176 patients consecutively, and 151 (85.8%) completed the survey. Seventy-nine patients with diabetes from a municip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and 72 patients from a near by western medicine hospital in southern Taiwan were recruited.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fill in a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For those who could not fill in the questionnaire,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Sixty-four participants took western medicine (42.4%), 65 people (43.0%) used the combination of western and Chinese medicine and 22 (14.6%) used Chinese medicine only. Beliefs about the superiority of Chinese versus western medicine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patients' utilisation of those therapies. Patient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ad significantly better glycaemic control than patients using Chinese medicine alone.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clarify whether better glycaemic control was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ed therapy, a higher motivation for self-care or both. Nevertheless, a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nd should not be ignored in controlling diabetes. However,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such a plural therapy needs to be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阑尾周围脓肿Ⅰ期手术切除的指征、方法和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995年1月~2010年1月,采用尾周围脓肿Ⅰ期手术切除的指征、方法和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方法及效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两组手术组只发生切口感染6例外均治愈,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手术人数和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少于西医组。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组近期并发症、≦3月治愈、≧1年治愈、平均住院天数明显优于西医非手术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方法疗效较好,能明显降低阑尾周围脓肿的复发率及并发症,且明显减少阑尾周围脓肿Ⅰ期手术病例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温疫论对中医感染病学的影响。方法从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探讨《温疫论》在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病因方面首创的杂气致病之说。结果对感染性疾病的辨证,《温疫论》首次提出温病的辨证与伤寒不同,不可沿用六经辨证的方法套用温疫的辨证,为以后的温病学派提出的卫气营血辨证奠定基础;对感染性疾病治疗,基于杂气致病的认识,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疗,主张汗、吐、下等攻击性的祛邪疗法,并首用达原饮直捣温疫窝巢之害。结论这些对温病的因、机、证、治的认识开中医防治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先河;为温病学说的创立打下基础,对急性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的中医临床辨证与治疗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柴芍益胃汤在治疗老年消化溃疡中的效果。方法:在我院收治的老年消化溃疡患者中随机选出120例作为观察对象,将其按照选择的治疗方法分成中药组和西药组,其中中药组62例患者采用自拟柴芍益胃汤治疗,西药组58例患者则采用常规西药雷贝拉唑治疗,对比分析治疗效果差异。结果:中药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6.77%明显高于西药组的86.21%,且中药组患者的腹痛、反酸、嗳气、纳差、乏力症候评分均低于西药组,P<0.05。结论:在老年消化溃疡治疗中应用中药柴芍益胃汤治疗效果确切,有助于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