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志远 《药物与人》2012,(6):75-75
时下气候变暖,潜伏在人们身边的"虫虫特工队"也开始蠢蠢欲动。蚊子、苍蝇、蟑螂、蜱虫等恶名昭彰的凶徒们似乎隐身遁形,却又无处不在。空袭战、肉搏战、突袭战,连番发起攻势,让人们好不困扰。如何才能预防虫媒传染病呢?疾控中心的专家提醒,预防虫媒传染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蜱虫是一种能传播多种病原体的节肢动物,蜱虫叮咬人类或动物后,会将其体内的病原体传播给宿主,是一种仅次于蚊虫的重要病媒生物。媒介效能是评价蜱虫潜在传播疾病的重要指标,本文就蜱虫对人畜的危害,蜱虫面临的新挑战,蜱虫媒介效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现状作了基本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某战备仓库蜱虫侵害情况及影响因素,评价控制蜱虫危害的效果。方法采用目测法、药激法、人工小时布旗法调查蜱虫危害,观察蜱虫防制效果。结果犬带蜱指数平均达2520,蜱虫密度最低8只/400 cm2,最高>200只/400 cm2,孳生侵害范围与饲养犬活动范围一致;室内用0.2%奋斗呐水乳剂与0.3%残杀威.右旋苯醚氰菊酯复配液滞留喷洒,室外环境用0.1%高效氯氟氰菊酯与2%倍硫磷复配液常规喷洒,第1次处理后蜱虫密度降至3只/400 cm2以下,第2次处理后蜱虫密度降为0。结论经2次环境滞留喷洒处理,结合对饲养犬灭蜱控制等措施,可有效控制仓库蜱虫危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西藏察隅县蜱类组成。方法 对察隅3个乡镇10个行政村饲养的家畜和丛林环境中的蜱进行调查采样,提取蜱DNA,对COI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通过与GenBank数据库在线比对和系统发育进化树构建进行蜱虫种属鉴定。结果 经COI基因序列分析,共鉴定出蜱虫7种,其中牛身上的寄生蜱虫主要为微小扇头蜱,同时也发现了西藏血蜱、长角血蜱、卵形硬蜱,丛林环境中的游离蜱虫有微小扇头蜱、锐跗硬蜱、克拉斯比尔血蜱。结论 西藏察隅县蜱虫分布广泛,本研究可为察隅县蜱虫调查和疾病防控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然风景区蜱媒传染病风险评估中蜱虫及宿主的采集方法。方法不同月份、不同生境进行定点游离蜱和宿主寄生蜱虫的采集,比较不同布旗、不同捕鼠路线对蜱虫及其宿主采集效率。结果镜泊湖区针阔混交林和草地的游离蜱虫5月份采集数量(99只)远远高于6、7月份(7只和1只);针织棉质布旗优于纤维麻面和棉质布旗捕获率高出7倍;6、7月份无法采集到寄生蜱;野栖鼠类及体表寄生虫采集以接近水源线路更好。结论镜泊湖景区存在蜱媒风险,蜱虫及其宿主标本的采集应注重蜱虫的季节消长、工具和方法的革新。  相似文献   

6.
蜱虫能携带很多病原体,在畜牧生产和公共卫生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蜱虫与病原体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开发、研究防蜱控病的药物、疫苗。孔蛋白存在于大量生物体中,也包括蜱虫。它穿梭于线粒体膜,形成膜通道,通过阴阳离子调节电压开闭通道,进而控制细胞代谢过程中的物质和能量流。本文阐述了孔蛋白的结构、进化关系和功能,并重点概述了蜱虫孔蛋白的生理功能及其在影响病原体感染中的作用,亦对蜱虫孔蛋白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与构想。  相似文献   

7.
<正>蜱虫也叫草爬子、壁虱,多生活在森林、灌木丛和开阔的草地草原中,亦常寄生于一些动物身上。蜱虫表面多呈现红褐色或灰褐色,从芝麻粒到米粒大小,吸血后,蜱体可胀大几倍、几十倍甚至百倍。蜱虫可传播多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蜱虫以吸取动物血液为生,体内  相似文献   

8.
正2010年5月,在河南和湖北交界的淮阳山地区,不少农民被蜱虫叮咬后,出现发热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严重者可因多脏器衰竭而致死亡。这种疾病被科学家定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全国其他地区和国外的日本、韩国、越南等地均有病例报告。那么,小小的蜱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危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庆云县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原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患者于2017年7月26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头痛。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采集患者血样、蜱虫和密切接触者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患者发病前有疑似蜱虫叮咬史。患者血样经济南市传染病医院新型布尼亚病毒RNA检测阳性,外环境蜱虫和密切接触者标本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庆云县首例病例属散发病例,接触蜱虫是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内蒙古西部地区蜱虫种类与立克次氏体携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内蒙古西部地区牛、羊、马等动身上蜱虫的进行研究,将蜱虫种类及立克次氏体菌群携带情况进行探讨,并探讨不明发热患者的病因与蜱虫携带的立克次氏体的相关性。结果所采集的2 000只蜱虫体内,携带立克次氏体的虫体数为1 180只,带菌阳性率为59.0%。其中雄性蜱数量为1 100只,带菌数量为600只,带菌阳性率为54.6%;雌性蜱数量为900只,带菌数量为580只,带菌阳性率为64.4%。经统计学检验,立克次氏体菌群在蜱虫体内分布有性别差异(=20.05,P0.001)。2 000只蜱虫中包括草原草蜱700只,带菌率为44.3%;短小扇头蜱200,带菌率为85.0%;血红扇头蜱200只,带菌率为90.0%;二棘血蜱300只,带菌率为83.3%;长角血蜱600只,带菌率为45.0%。蜱虫带菌情况与蜱虫种类具有相关性,血红扇头蜱、短小扇头蜱、二棘血蜱带菌率较高,草原草蜱、长角血蜱带菌率相对较低。抽取680例患者血液进行检测,有68例患者血液中检测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SFGR)相关DNA,检测阳性率为10%。结论内蒙古西部地区蜱虫是立克次氏体传播重要途径之一,可能是引起人不明发热等疾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安徽省滁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病危险因素,为该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性别、年龄、住址匹配的1:4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对安徽省滁州市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和选取的对照人群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配对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发病前1月与病例接触、接触身上有蜱虫的狗、被蜱虫叮咬、生活区周围有蜱虫和工作间歇坐卧草地(均有P<0.05)。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前1月与病例接触(OR=5.44,95%CI:1.56~19.04,P=0.004)、接触身上有蜱虫的狗(OR=12.81,95%CI:3.20~51.25,P<0.001)和被蜱虫叮咬(OR=47.25,95%CI:6.94~321.53,P<0.001)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与病例接触史、接触身上有蜱虫的狗和被蜱虫叮咬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主要发病危险因素,需加强对高发人群健康宣教和个人防护指导。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对虫媒病的防治,防止列车上蜱虫叮咬旅客,引起皮肤过敏反应,保护广大旅客的身体健康,对一起蜱虫叮咬旅客的事件现场调查。  相似文献   

13.
黄健仪 《家庭医生》2021,(10):56-57
前段时间,江苏常州一女子踏青回来,发现腿上长了很多红斑,还伴有刺痛,可把她吓蒙了. 经医生诊断,她是被蜱虫叮咬. 蜱虫是一种很可怕的“吸血虫”,春夏季经常出没在草丛、小树林里. 它不仅会吸血,还会传播病毒.临床上,被蜱虫叮咬后致死的病例并不少见. 而且,我们太容易遇上它了. 户外踏青、养宠物、农村放牛……危险就在身边! 蜱虫,毒虫界的“吸血鬼” 蜱虫不吸血时,只有绿豆大小,干瘪瘪的.吃饱后,最多也只有指甲盖般大小.  相似文献   

14.
蜱是重要的病媒生物,可传播森林脑炎、莱姆病、斑点热、巴尔通体病、Q热、巴贝西原虫病等多种疾病。中国东北地区蜱虫分布广泛,共有2科8属22种,存在蜱传疾病发生和流行的风险。本文简述了东北地区蜱虫种类与分布,以及重要蜱传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期为做好蜱虫监测和控制工作提供参考,防止蜱传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探讨豫南地区蜱虫分布特点,蜱媒病原体类型及流行性特征。方法 采用布旗法、体表检蜱法采集不同环境中蜱虫,采用PCR方法对蜱媒病原体的感染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 3-10月份采集蜱虫730只,分2属3种,其中长角血蜱占80.71%,为当地优势蜱种;蜱虫分布呈季节性消长;经PCR扩增出2种蜱媒病原体的特异性DNA片段,比对显示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有高度同源性;SFTSV阳性率为4.90%;嗜吞噬细胞无形体阳性率为2.49%。结论 豫南地区蜱虫分布有生态及季节性规律,蜱中携带SFTSV、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病原体,是造成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无形体病的主要原因,应加强疫区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
《rrjk》2010,(22)
"蜱虫"这种并不为大众所熟知的昆虫,一夜之间充满2010年夏季的末尾。其身长不超过35mm,随身携带的病毒却高达83种。人被叮咬后可引起登革热、出血热及脑炎,甚至致死。  相似文献   

17.
蔡皓东 《家庭健康》2010,(10):46-46
前段时间,一些关于蜱虫“杀”人的新闻,让蜱虫成了焦点。许多人根本没有见过蜱,更没有听说过什么无形体病。那么,无形体病到底是什么呢?它是怎样传播的呢?人与人间会不会传播无形体病呢?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江苏昆山口岸连续从台湾进境集装箱中截获活体蜱虫的疫情,描述了集装箱疫情截获、处置过程及实验室送检情况,对集装箱内存在活体蜱虫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口岸防范蜱类医学媒介生物传入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暴露风险矩阵法分析三起家庭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疫情,为预防控制SFTS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2016年临海市报告的7例确诊SFTS病例现场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临床病案资料,采用暴露风险矩阵法分析病例发病前2周的环境暴露风险、活动时间和防护情况等,分析可能的传播途径。结果第一起疫情涉及3例病例,为姐妹;其中2例曾一起上山采茶,被蜱虫叮咬感染的可能性较大,分别为60%和75%;另一例去探病后(与病例无身体接触)在其生活地被若蜱叮咬感染的可能性较大,为74%。第二起疫情涉及2例病例,为母子;在现居地被蜱虫叮咬感染的可能性较大,分别为100%和80%。第三起疫情涉及2例病例,为夫妻;妻子在山上摘杨梅时被蜱虫叮咬感染的可能性较大,为60%;在现居地被蜱虫叮咬感染的可能性为40%;丈夫在照料妻子时通过接触其体液或血液感染的可能性较大,为44%,在山上摘杨梅被蜱虫叮咬感染的可能性为33%。结论 2014—2016年临海市报告的三起家庭聚集性SFTS疫情共7例病例,有6例因蜱虫叮咬感染的可能性超过50%,另1例虽然密切接触病例体液或血液感染的可能性较大,但也不能排除蜱虫叮咬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蚊虫携带辽宁病毒情况,为虫媒病毒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镊子夹取法采集蜱虫标本,用诱蚊灯采集蚊虫标本,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并对分离到的病毒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用辽宁病毒特异引物对2011年采自喀什地区的蚊虫标本及采自伊犁地区的蜱虫标本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在蚊虫标本中辽宁病毒核酸阳性率为23.0%(87/379),蜱虫标本中未检测到辽宁病毒核酸;从蚊虫标本C6/36细胞培养物中共分离到19株病毒,经鉴定为辽宁病毒。结论在2011年采自新疆喀什地区的蚊虫标本中分离到多株辽宁病毒;在2011年采自伊犁地区的蜱虫标本中未检测到辽宁病毒;建议在新疆地区开展辽宁病毒对人、畜致病性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