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4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也随之发生变化,自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脑卒中在死因中的构成比和死亡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为了解脑卒中死亡新的变化趋势,我们对2004-2012年高密市脑卒中死亡病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恶性肿瘤已成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为了解本镇恶性肿瘤死亡情况,制订防治措施,提高乡镇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现将本镇1991年~2002年恶性肿瘤死亡情况作如下分析。1 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的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影响居民生命质量和加重社会经济负担的主要疾病之一。为了解瑞安市脑卒中发病和死亡现状,为脑卒中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瑞安市2013年脑卒中新发和死亡监测数据进行分析。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2013年瑞安市脑卒中新发和死亡监测数据来源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恶性肿瘤已越来越威胁到居民的健康和生命,研究威胁居民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的死亡情况,可以为制定防治策略及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提供参考。为进一步了解目前常熟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特征,我们对2001-2010年的恶性肿瘤死亡资料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四川省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入户问卷调查四川省城乡居民6 042人。结果四川省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素养具备率为10.70%,其中城市居民为16.70%,农村居民为4.80%;不同地区、民族、文化程度的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素养具备率不同,经χ2检验,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地区、民族、文化程度为影响居民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的主要因素。结论四川省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素养具备率较低,建议在全面干预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以及文化程度较低者的针对性干预措施,提高四川省居民整体健康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13年中国居民饮酒归因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情况。方法 利用2013年中国居民死因监测和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通过计算人群归因分值估计饮酒造成的死亡及其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 2013年中国居民饮酒导致死亡人数为38.12万,同时避免了7.65万人死亡。饮酒导致死亡最多的为出血性脑卒中(9.71万)、肝癌(8.82万)、肝硬化(6.14万)和食道癌(4.87万),避免了6.85万缺血性心脏病、0.49万缺血性脑卒中和0.31万糖尿病可能造成的死亡。饮酒给我国居民造成0.43岁的预期寿命损失。若避免饮酒,西部地区居民获益最多,期望寿命能增加0.52岁,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0.12岁);农村地区人群期望寿命增加0.48岁,高于城市地区(0.31岁)。结论 尽管饮酒对降低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以及糖尿病死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总体而言,饮酒仍然是影响中国居民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的重要危险因素,有必要针对过量饮酒带来的健康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费囡 《中国医院统计》2020,(1):55-58,63
目的了解脑卒中再住院患者病耻感对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影响,为改善临床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到宁波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就诊的273例脑卒中再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慢性疾病病耻感量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进行调查。结果脑卒中再住院患者的病耻感评分为(46.79±16.57);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评分为(125.93±35.82),二者呈负相关(r=-0.299,P<0.05)。脑卒中再住院患者的婚姻状况、病耻感、家庭人均月收入和脑卒中复发次数是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脑卒中再住院患者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处于较低水平。临床工作中,应重点关注脑卒中再住院患者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根据每个患者的情况采取针对性地行为指导和干预,提升患者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水平,避免或减少脑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8.
涂雯  张曼  杨莉 《华南预防医学》2021,47(9):1118-1122
目的 调查武汉市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一般资料以及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方面的健康促进行为状况,以便针对性制定相关干预措施及医疗建议。方法 于2020年6—12月采用整群抽样法在武汉市13个行政区中随机选取1个常驻人口≥5 000人的社区,对该社区内的≥40岁常住居民进行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筛查出的高危人群进一步完成健康促进行为的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对2 315名武汉市社区≥40岁常住居民进行脑卒中筛查,共筛查出脑卒中高危人群239例,占比10.32%。危险因素≥3项者183例,8项危险因素筛查比例依次为:缺乏运动122例(66.67%)、血脂异常118例(64.48%)、超重或肥胖106例(57.92%)、高血压103例(56.28%)、脑卒中家族史74例(40.44%)、吸烟史66例(36.07%)、糖尿病34例(18.58%)、心房颤动或瓣膜性心脏病5例(2.73%),满足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卒中史的高危人群为56例,其中既往脑卒中史49例(87.50%),既往TIA史7例(12.50%)。不同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情况、经济状况(月收入)、医保类型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脑卒中高危人群HPLP Ⅱ总评分为(116.01±18.13)分,各维度得分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人际间关系(64.42%)、营养(59.28%)、压力管理(58.08%)、健康职责(53.14%)、自我实现(57.13%)、运动锻炼(47.70%)。结论 脑卒中高危人群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状况不容乐观,缺乏运动以及高糖高脂饮食是主要的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应针对以上要素制定更加有效的干预措施,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9.
WHO指出 ,由于期望寿命延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问题显得越来越严重 ,死亡人数已近全球死亡人数的一半 ,其中脑血管病位居死因谱的前列。我国 90年代以来 ,脑血管病死亡率不断上升 ,为城镇居民死因顺位的第二位 ,脑卒中死亡率列世界第二 ,已成为危害居民 ,尤其是老年人健康与生活质量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为了解我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情况及其变动趋势 ,为脑血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本文对通州市 1992年~ 1999年居民死因进行了分析。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通州市 1992年~ 1999年居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了解南浔区农民糖尿病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本区16周岁以上常住居民2 837名进行问卷调查,进行描述性分析研究.结果 糖尿病患病率为2.5%,患病率在年龄、BMI和家族史上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南浔区农村居民糖尿病患病率较低,年龄、BMI和家族史是主要危险因素,应开展针对性干预活动,给予农村居民健康教育及对生活行为方式予以指导和干预,从而进一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水平.  相似文献   

11.
宁波市居民高血压防治知识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脑血管疾病是宁波市城市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脑卒中和心脏病一直列居民死亡原因的前五位,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导致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因素.为了解宁波市城市居民高血压防治知识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情况,为进行高血压防治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提供对策和依据,我们在宁波市城区开展了35~74岁居民高血压防治知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及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简敬之 《长寿》2006,(10):10-10
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是人类最大的死亡原因。世界卫生组织说个人健康长寿60%取决于自己,即指出生活方式因素对人的寿命的重要性。在发达国家,70%~80%的人死于心脏病、脑卒中、高血压和肿瘤,这些所谓“生活方式疾病”,至今已占其死亡率50%以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人类寿命的影响,我们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脑卒中引起的居民死亡在全死因中占居第3位,成为老年人群中占居第2位的健康杀手。本文根据全县1996~1998年死因调查资料分析了本县脑卒中的死亡特点。1材料与方法l.1 死因资料赣榆县1996~1998年居民死因回顾性调查资料。1.2人口资抖按容量概率法随机抽取全县1/10自然村,10岁以上人口以派出所户口登记为依据,10岁以下人口以计划免疫儿童保偿建卡登记为依据。按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标化。1.3死因均按ICD—9编码归类。2结果2.1死亡水平分析3年中居民因脑卒中死亡26…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现状及其与生活质量相关性.方法:选取某医院脑卒中住院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社会影响量表及简明健康调查表评价其病耻感与生活质量水平.结果:脑卒中患者病耻感总得分平均为(57.73±12.02)分,各维度与生活质量均呈负性相关.内在耻辱和社会孤立2个维度与总体健康、情感功能及精神健康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外在羞辱和歧视的2个维度与生理职能和社会功能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应对其做好科学的护理干预;重建患者身心平衡,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对社区居民健康知识的改变,为制定主要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政策提供依据。方法按照以社区为基础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设计.将17个社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3个干预组社区(21 6名居民)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创建行动.14个对照组社区(1 008名居民)接受常规的慢病防治干预。比较两者干预前后在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本身知晓率、健康生活方式内容知晓率方面的变化。结果干预1年后.干预组居民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知晓率有明显提高,明显高于对照组30%~40%(P<0.05);干预组居民对健康生活方式知晓率有不同程度提高,高于对照组10%~20%(P<0.05)。结论在已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社区中.居民在健康相关知识的知晓和健康意识的培养等方面均得到了很好的强化和提高。  相似文献   

16.
<正>糖尿病是我国进行慢性病防治的重点疾病之一,居民对其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防治工作的成效。为了解湖州市南浔区农村居民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认知情况,分析居民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状况及影响因素,我们于2011年4—7月在南浔区进行了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以期为今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我国18~65岁居民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现状,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全国4200名居民,使用自编基本情况调查表和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II)进行问卷调查,并用统计软件SPSS24.0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8~65岁居民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平均得分为(134.81±23.83)分,56.60%的居民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处于良好及以上水平,各维度平均分依次排序为人际关系、自我实现、压力管理、营养、健康责任、运动。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态、职业、户口类型、人均月收入的居民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态、职业、人均月收入是居民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结论:18~65居民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处于良好水平,应加强健康责任和体育锻炼。应针对不同人群特征制定不同的健康策略,给予不同的健康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社区居民健康相关行为的形成及改变情况。方法分层随机抽取鹤城区红星街道400户居民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线调查。通过墙报、展板宣传、开设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对社区居民进行行为干预;一年后再对这400户居民进行回访,比较其健康生活方式知识、信念、行为的改变情况。结果干预前后,受干预的社区居民在合理营养、心理健康、运动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戒烟限酒、从医行为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生活方式行为干预能有效提高社区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知识,但要改变人们吸烟酗酒、小病不从医等行为需要改善干预方法和长期、不间断地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上海市松江区居民生活方式对脑卒中风险的影响在不同年龄段中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选取上海郊区自然人群队列和生物样本库中松江区的31 771名研究对象,计算其健康生活方式评分(包括不吸烟、积极体育锻炼、均衡膳食和正常体重),并随访至2021年12月31日。分别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和泊松回归评估不同基线年龄组和暴露年龄组中不同的生活方式或健康生活方式评分与新发脑卒中的HR值(95%CI)和RR值(95%CI)。基线年龄分层:年轻组(20~<62岁)、中年组(62~<68岁)以及老年组(≥68岁)。暴露年龄分层:年轻组(20~<65岁)、中年组(65~<70岁)以及老年组(≥70岁)。结果 在5.0年的中位随访时间内共新发488例脑卒中事件。控制混杂变量后,两种方法都未发现不吸烟、积极体育锻炼、均衡膳食和正常体重与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在不同的年龄组有显著差异。与基线生活方式评分≤1分组相比,年轻组、中年组及老年组中评分≥3分组的新发脑卒中风险较低(HR=0.67, 95%CI:0.43~1.03,P=0.072;HR=0.59, 95%CI:0.39~0.91...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老龄化的到来,脑卒中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为了掌握上海市奉贤区居民脑卒中流行现状,我们对2011年奉贤区各医疗机构脑卒中病例监测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