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资料源自该院2017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9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对象分成两组,对照组45例患者接受西医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3.33%相较于对照组20.00%低,护理满意度评分(94.5±2.1)分相较于对照组(81.8±2.5)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后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明显,也可以获得极佳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中医护理在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应用的效果。方法:8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同时,应用中医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5.0%显著低于对照组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中医护理,能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有效预防,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所发挥的预防作用。方法以124例2016年10月—2018年10在该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62)、参考组(n=62),为参考组患者提供病情观察、环境护理等常规护理,为观察组患者提供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对比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低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下肢静脉曲张发生率以及肺栓塞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骨折患者,通过抽签分为对照组(40例,常规护理)与观察组(40例。常规护理+预防护理干预),对比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满意度评分以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护理满意度评分以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上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骨折患者术后强化预防护理干预,可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加快患者康复,提高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活血利水法在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33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作为实验组,采用活血利水法对深静脉血栓进行预防;选取同期33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预防方法。对两组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d对两组行超声检查,两组患者患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d、14d行超声检查,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利水法能够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和分析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预防效果。方法:选取86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对预防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满意度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对于下肢骨折术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预防呼吸内科老年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研究时段2018年2月—2019年2月,研究对象:该院呼吸内科老年卧床患者70例,按护理方式分类:对照组(n=35,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n=35,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比下肢深静脉血栓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入院后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压疮、感染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分别为(0.00%VS20.00%)、(2.86%VS17.14%)、(0.00%VS1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发性气胸亦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94.29%VS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呼吸内科老年卧床患者中效果显著,显著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高了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优化康复护理干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70例),分别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干预和优化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干预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及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和干预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康复护理干预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有助于加快骨折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中医护理干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6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两组均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加用中医护理。结果:术后5天、7天下肢肿胀改善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DVT发生率对照组15.63%、观察组3.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护理可较好的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10.
邱凤敏  王戌萍 《光明中医》2023,(7):1377-1379
目的 探究中医穴位按摩护理对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78例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运用信封抽签法分为2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39例穴位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穴位按摩护理,比较2组下肢肿胀程度、股静脉血流速、红细胞聚集指数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结果 穴位组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下肢肿胀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护理3 d和7 d后股静脉血流速高于对照组(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穴位按摩护理可加快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股静脉血流速,避免红细胞聚集,对改善下肢肿胀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于预防下肢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6月—2018年9月这一时段内在该院进行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96例纳入研究,按照住院号单双数,将之分为两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强对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患者VAS评分、肿胀指数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D-二聚体、血小板水平上低于对照组,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长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骨折手术后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值得采纳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奥马哈系统护理模式在抑郁症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8年11月治疗的抑郁症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94例作为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47)和观察组(n=47)。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奥马哈系统护理模式,15 d护理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护理后15 d奥马哈系统护理评估表评分,均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15 d认知、行为、状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马哈系统护理模式用于抑郁症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能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间于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80例,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两组人数均为4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和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90.00%、5.0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和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72.50%、30.0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更高,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相比,观察组明显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护理时,需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对其实施干预护理,以减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腹部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治疗作用。方法将220例腹部大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10例。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参附注射液静滴,两组治疗均于术后第1天开始,连用7 d。结果治疗组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平均凝血酶原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2例,发生率为10.91%,治疗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发生率为3.64%,两组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参附注射液治疗14 d后,治疗组下肢肿胀消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参附注射液对腹部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治疗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微循环,促进侧支循环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预防性护理方案对老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该科室收治的96例老年骨折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护理后,对照组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16.7%,观察组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2.1%,观察组患者的腓肠肌疼痛、下肢皮温升高、下肢肿胀、浅表静脉怒张等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与对照组相比略低,经χ2检验,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3,P=0.035)。结论将预防性护理方案应用于老年骨折患者中,可有效预防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预防腓肠肌疼痛、下肢皮温升高、下肢肿胀、浅表静脉怒张等症状的出现,临床影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护理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接收并行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62例,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开展中西医结合护理,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护理总满意度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或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机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病人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效果与措施。方法研究资料均为该院于2017年5月—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共40例,均落实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措施,观察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并评价护理满意度。结果 40例患者共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形成率为2.50%。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4.95±1.61)d,护理满意度为95.00%。护理15 d后患者患肢肿胀情况明显改善,且显著优于术后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下肢骨折病患者在常规护理外实施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具有针对性预防效果,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促进术后尽快恢复,且护理严谨性获得患者高度认可,护理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手术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分析。方法选择该院于2016年10月—2017年11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分为2组。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护理。分析两组病患的预防下肢骨折手术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血栓形成率较低,且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综合护理干预方案,能有效预防下肢骨折手术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促进患者疾病转归,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性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该院手术治疗的80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具有可比性的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预防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前下肢血液粘稠度为(1.95±0.47)m Pa/s,护理干预后为(1.75±0.24)m Pa/s,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56.22±5.23)d,下肢肿胀消退时间为(8.20±1.45)d,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构成比为25.00%;观察组患者术前下肢血液粘稠度为(1.98±0.45)mPa/s,干预后(1.20±0.17)m Pa/s,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39.55±5.29)d,下肢肿胀消退时间为(5.20±1.28)d,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构成比为7.50%,两组患者术前下肢血液粘稠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组术前和护理干预后、两组干预后的下肢血液粘稠度与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下肢肿胀消退时间和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构成比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对下肢骨折术后实施积极的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切实降低下肢血液粘稠度、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下肢肿胀消退时间,预防和控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不断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下肢骨折术后早期持续被动活动功能锻炼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下肢骨折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术前彩色超声多普勒证实双下肢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后对照组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行下肢肌肉的等张收缩以及踝关节和趾间关节主动屈、伸练习;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手术后第2日应用持续被动锻炼(CPM)治疗仪,观察血栓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无1例形成深静脉血栓,对照组深静脉血栓形成6例.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下肢骨折术后早期进行持续被动结合间歇主动规律的功能锻炼,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