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热消融是甲状腺结节治疗领域颇受关注的新技术,目前已逐步得到应用。2020年欧洲甲状腺学会发布了《影像引导下良性甲状腺结节热消融治疗临床实践指南》,为临床相关人员提供了良性甲状腺结节热消融(TA)治疗方面详细、可靠的指导。熟悉该指南中介绍的TA技术、操作标准及甲状腺结节的治疗选择,对于合理应用TA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老年人甲状腺良性结节微波消融治疗的可行性及围手术期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7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收治的接受微波消融治疗的老年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471例(共1000枚结节)的临床资料。记录术中及术后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及相应的治疗措施,术后通过超声造影判断消融范围。结果所有患者均在局麻下顺利完成消融治疗,其中完全消融者453例(共979枚结节),18例(21枚结节)因达胸骨后而进行了大部分消融。单结节消融时间为(150±103)s。结节无微循环灌注区范围与术前结节体积大小基本一致[(8.45±16.26)vs(8.66±15.61)cm~3,P0.05],表明肿瘤组织灭活完全、无明显残留,结节达到完全消融。所有患者耐受性良好,无因术中不良反应及疼痛而终止手术者,疼痛分级0~5分者432例,术后发生急性左心衰1例、支气管痉挛1例。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老年甲状腺良性结节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电极消融治疗后液化性坏死的临床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方法本研究纳入50例甲状腺结节采取电极消融治疗后液化性坏死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如甲状腺结节病理结果、超声结果等,并分析其治疗对策与临床原因.结果甲状腺结节的长径均大于2.5 cm,平均是2.5-3.5 cm;恶性结节是10枚,且恶性结节均是甲状腺乳头状癌;良性结节是40枚,其中32枚是甲状腺滤泡性腺瘤,8枚是结节性甲状腺肿;7例患者采取彩超引导下扩开穿刺窦道引流,颈部上皮组织无瘢痕形成,治疗效果显著.结论甲状腺结节电极消融治疗后液化性坏死的临床原因与消融区溶解液化和吞噬吸收失衡有关,临床采取负压引流、扩开穿刺窦道引流等措施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临床效果。方法超声引导下对48例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70枚结节行射频消融治疗,术后采用超声随访观察结节的大小、血供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超声随访结节的体积较治疗前不同程度缩小,血流信号减少或消失。47.9%(23/48)患者结节全部吸收,29.2%(14/48)结节体积较术前缩小≥50%,22.9%(11/48)结节体积较术前缩小25%~50%。术后1例出现穿刺部位皮肤红肿,术后应用抗生素3 d,体温正常后出院。3例出现放射性颈部疼痛,停止消融疼痛即刻缓解,1例术后即刻声音减低,未处理持续2h声音自行恢复。结论超声引导下RFA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创伤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乳腺腺体由于受机体内分泌等诸多因素的调控, 容易出现各种失常、紊乱和异常改变, 甚至病变。乳腺结节是临床中常见及多发的乳腺疾病, 乳腺结节的临床处理方式主要包括随访观察、病变活检和外科干预, 外科干预是治疗此病的有效方法。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微创治疗技术, 具有操作时间短、无瘢痕外观影响、对输乳管损伤小、治疗后恢复快、不出血、疗效好等优点。制订微波消融治疗乳腺良性结节专家共识, 旨在为微波消融治疗乳腺良性结节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 规范治疗行为, 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 以供广大医师临床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6.
热消融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微创治疗技术,已被应用于甲状腺良性结节及部分低危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治疗中。传统外科手术是治疗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手段之一,效果可靠,但由于创伤大、潜在并发症多、颈部疤痕等原因使部分患者难以接受。为弥补现有治疗手段的不足,热消融治疗逐步应用于甲亢治疗中,模拟外科手术近全甲状腺切除的原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10月对35例甲状腺良性结节在局部麻醉下行超声引导下RFA治疗,将18G射频针在彩超引导下置入甲状腺肿瘤的中心部位,启动射频仪器,开始对结节进行消融。输出功率3W,消融时间因肿瘤的大小及成分不同而不同,一般为3~20 min。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行RFA,术中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7 d内1例出现穿刺部位感染。RFA术后6个月34.2%(12/35)患者结节全部吸收,48.5%(17/35)结节体积较术前缩小≥50%,17.1%(6/35)结节体积较术前缩小25%~50%。结论超声引导下RFA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短期效果显著,临床疗效好,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手术方式,但是长期效果还有待于继续随访及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并探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临床效果与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接诊的82例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实施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治疗与传统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肿瘤坏死因子α、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白细胞计数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TNF-α、hs-CRP、IL-6、WBC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具有显著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结节是临床常见的甲状腺疾病.射频消融(RFA)治疗能有效地缩小实性甲状腺结节体积,改善结节相关的临床症状.另外,RFA也可用于一些手术风险较高、不愿接受反复手术治疗或复发的甲状腺癌患者.甲状腺RFA治疗的并发症主要包括疼痛、出血、声音改变、皮肤灼伤、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结节破裂,但绝大部分都能自行恢复.鉴于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FA可推荐用于甲状腺结节的临床处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结节的适应症。方法采用KY-2000型微波消融治疗仪,对20例38个甲状腺结节进行微波消融治疗,并进行术后评估与临床症状分析,激素水平检查。结果微波消融前后甲状腺结节容积明显缩小,20例患者术后1 d T3、T4均升高,TSH降低,术后1 m、3 m、6 m、12 m监测均恢复正常,术后部分患者出现疼痛、出血、咳嗽、声音嘶哑、发烧、颈部肿胀、脓肿。结论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是一种简便、实时,精准的方法,需建立统一操作标准及规范进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局部热消融治疗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肿瘤微创介入中心接受TACE联合局部热消融治疗的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134例患者中行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75例,行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共59例。评价患者的消融效果(分为完全消融和部分消融),随访获得完全消融的患者肝内肿瘤复发状况。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消融效果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统计其中位无复发生存期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在全部患者中,有88例获得完全消融,46例为部分消融,完全消融率为65. 7%,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显示,合并门静脉癌栓[比值比(OR)=5. 051,P=0. 017],肿瘤包膜不完整(OR=4.199,P=0. 007)及肿瘤位于危险部位(OR=4. 967,P=0. 001)是影响消融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获得完全消融的患者其中位无复发生存期是(17. 41±2. 73)个月,1、3、5年的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1. 4%、23. 3%和17. 7%,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多发(OR=1. 708,P=0. 041)是其独立危险因素。TACE联合微波消融和TACE联合射频消融2种治疗方式对消融效果(χ2=2. 431,P=0. 119)和肿瘤复发(χ2=3. 292,P=0. 070)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门静脉癌栓、肿瘤包膜的完整性和肿瘤部位是大肝癌患者消融效果的影响因素,对于获得完全消融的患者,肿瘤数目可用于评估肿瘤复发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甲状腺结节较少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但其恶性风险更高,故鉴别其良、恶性非常重要.目前推荐使用的诊断方法主要有甲状腺超声、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等.儿童甲状腺良性结节的治疗相比成人更为保守,然而对于恶性结节,甲状腺全切术为首选.术后宜密切随访,并正规实施后续治疗.对甲状腺癌术后的患者,需要定期复查放射性碘全身扫描(WBS)、甲状腺球蛋白测定等.左旋甲状腺素的临床效果尚存争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病理表现,为有效的临床治疗奠定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病理标本,分析良性前列腺增生以及不同结节类型的病理表现。结果总结了良性前列腺的镜下总体特征、与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癌的鉴别经验,以及不同结节类型的镜下病理特点。结论熟练掌握了这些病理学特征方能提供准确的诊断,使药物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价值。方法采用KY-2000型微波消融治疗仪,对60例甲状腺结节的病人进行微波消融,并进行术后评估与随访。结果微波消融前后甲状腺结节明显缩小,但出现出血、喉返神经损伤、疼痛、穿刺部位感染、甲状腺功能减低等并发症,采取有效措施可减少并发症发生几率。结论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结节是一种简便、微创,实时,精准的方法,安全可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超声、CT、MRI 引导下射频消融(RFA)和微波消融(MCT)作为微创热消融技术迅速发展,已证实热消融治疗肝癌安全、廉价、有效,且极具前景。对于小肝癌(〈3 cm)的疗效确切[1],目前被临床列为一线治疗方法[2]。对大于3 cm 的肝癌进行消融,虽有较高的坏死率[3],但由于受消融热场区限制,存在完全灭活困难,局部复发率高的问题[4]。鉴于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小肝癌比例较少,而3 cm 以上较大肝癌最常见,因此提高较大肝癌局部消融的疗效成为改善肝癌患者预后的关键。如何能做到穿刺次数少,又完全灭活肿瘤、减少消融治疗后肝癌的局部复发已成为重要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6.
肝肿瘤热消融技术日趋成熟,已成为仅次于外科手术的常用治疗手段。邻近肝门、肝内重要管道、胆囊、膈肌和胃肠道等部位的肝肿瘤,由于操作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高,是经皮热消融治疗的相对禁忌证。近年来随着经皮引导技术和消融设备技术的不断进步,疑难部位的肝肿瘤可以进行经皮热消融治疗,并取得可靠疗效。本文就经皮热消融治疗疑难部位肝肿瘤引导技术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表明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密不可分的;并且房扑患者卒中风险与房颤类似。虽然导管消融已经成为典型房扑的一线治疗措施,然而术后长期随访提示新发房颤比例较高。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新发房颤发生、降低卒中风险,典型房扑的消融治疗策略正在发生变化。房扑与房颤的发生可能有其共同的触发机制,术前进行新发房颤的风险分层可能改变典型房扑的导管消融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外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与传统方法相比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MEDLINE等数据库,查找对比外科消融与传统方法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对合适的结局事件进行Meta分析。最后应用GRADE方法对整个证据体进行质量评价。结果:12个临床试验符合本文的纳入标准,这些试验共募集了1,044例患者。外科消融组中随访12个月时,仍保持窦性心律的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非消融治疗组(OR=7.10,95%CI:4.26~11.85)。外科消融并不明显增加手术风险。结论:外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具有较高的有效性与良好的安全性,随着消融器械的发展及电视胸腔镜下辅助心房颤动消融等技术引入临床,其适应证也可能会被进一步拓宽。  相似文献   

19.
随着健康查体及医学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肝肿瘤的检出率逐年攀高。手术是肝脏肿瘤治疗的标准方法,但其较高的并发症及死亡率促进了微创热消融技术在过去20年间的快速发展。微波消融作为一种极具前景的热消融技术,随着消融设备及影像引导策略的不断完善,其临床疗效也得到极大提高。本文着重探讨微波消融技术在肝脏肿瘤中的应用现状及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介绍目前可用的微波消融设备,并与肝脏肿瘤其他治疗方法进行比较。此外,本文还介绍了微波消融领域的前沿技术及联合治疗方法,从而为实现微波精准消融及进一步提高微波消融疗效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肝脏硬度对肝细胞癌(HCC)射频消融疗效的影响。方法 2014年10月至2017年2月行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HCC患者,共106例114个结节。治疗前采用肝纤维化扫描仪(FibroScan)对患者肝脏行硬度测量,根据检测记录,将患者分为高LSM组和低LSM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1个月复查,高LSM组与低LSM组分别有67和41个结节完全灭活,两组结节完全灭活率分别为94.4%和95.3%(P=0.88);随访期间,高LSM组和低LSM组分别有13个、3个结节发生局部复发,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6.9%、7.0%;高LSM组和低LSM组患者分别有18例、4例发生肝内复发,肝内复发率分别为28.4%、10.3%,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脏硬度是HCC射频消融治疗后发生局部复发和肝内复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